湖南省“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建議(附全文) 發布時間:2020-12-26 14:57

中商情報網訊:近日,湖南省委發布了《中共湖南省委關于制定湖南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四五”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建議》深入分析湖南省經濟社會發展形勢和任務,就制定湖南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四五”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提出以下建議。以下是建議全文:

中共湖南省委關于制定湖南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O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

“十四五”時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之后,乘勢而上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第一個五年。中國共產黨湖南省第十一屆委員會第十二次全體會議,認真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和習近平總書記考察湖南重要講話精神,深入分析我省經濟社會發展形勢和任務,就制定“十四五”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提出以下建議。

一、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新征程

1.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取得決定性成就。“十三五”時期是我省發展極不平凡、極為重要的五年。面對錯綜復雜的國際形勢、艱巨繁重的改革發展穩定任務,特別是面對新冠肺炎疫情嚴重沖擊,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省委團結帶領全省人民,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深入實施創新引領開放崛起戰略,攻堅克難、砥礪奮進,推動全省經濟社會發展取得巨大成就,“十三五”規劃目標任務即將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勝利在望。經濟實力邁上新臺階,全省地區生產總值將超四萬億元,經濟結構更加優化,高質量發展邁出堅實步伐。產業發展實現新突破,農業優勢特色產業加快發展,工業主導地位更加突出,工業新興優勢產業鏈發展壯大,第三產業成為拉動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創新開放形成新局面,涌現出一批世界領先的標志性創新成果,長株潭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岳麓山國家大學科技城、馬欄山視頻文創產業園集聚引領作用強勁,創新型省份建設加快推進;“五大開放行動”大力實施,中國(湖南)自貿試驗區成功獲批,中非經貿博覽會長期落戶湖南,對外形象和影響力全面提升。三大攻堅戰取得新成就,貧困縣全部摘帽,貧困村全部退出,貧困人口將全部脫貧,十八洞村成為全國精準脫貧樣板,彰顯了精準扶貧首倡地的政治擔當;污染防治攻堅戰取得重大進展,生態環境明顯改善;風險防控有力有效。基礎設施構建新支撐,交通網主骨架成型、微循環成網,能源網保供有力,水利網不斷完善,信息網擴容升級,物流網持續優化,新基建有效推進。深化改革增添新活力,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取得重大成果,主要領域基礎性制度體系基本形成,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明顯提高。民生保障得到新改善,居民收入較快增長,社會保障體系更加健全,教育衛生體育事業穩步發展,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戰略成果。全面從嚴治黨成效顯著,民主法治建設有力推進,宣傳思想文化工作不斷加強,社會保持和諧穩定。經過五年努力,全省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全方位歷史性成就、發生了深層次結構性轉變,為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新征程奠定了堅實基礎。

在“兩個一百年”歷史交匯的關鍵節點,習近平總書記親臨湖南考察,對湖南各項工作取得的成績給予肯定,為湖南賦予了新時代使命任務,激勵全省人民以更加昂揚的姿態邁向社會主義現代化。

2.“十四五”時期發展環境。從全球看,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國際力量對比深刻調整,和平與發展仍然是時代主題,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深入人心,同時新冠肺炎疫情加劇了大變局的演變,國際環境日趨復雜,不穩定性不確定性明顯增加,經濟全球化遭遇逆流,世界進入動蕩變革期,單邊主義、保護主義、霸權主義對世界和平與發展構成威脅。從國內看,我國已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具有全球最完整、規模最大的工業體系,有強大的生產能力、完善的配套能力,有超大規模內需市場,制度優勢顯著,治理效能提升,經濟穩中向好、長期向好,潛力足、韌性好、活力強、回旋空間大,社會大局穩定,繼續發展具有多方面優勢和條件。從湖南看,我省區位優勢明顯、科教資源豐富、產業基礎堅實、人力資源豐厚,長江經濟帶發展、中部地區崛起等國家戰略提供區域發展新機遇,新技術革命帶來產業升級新動力,共建“一帶一路”、自貿試驗區建設等引領開放新格局,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創造經濟增長新空間,強大內需市場成為高質量發展新支撐,我省發展面臨巨大機遇、蘊含巨大潛能。同時,我省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仍然突出,經濟結構質量不優、農業農村發展不足、科技創新支撐高質量發展的動能不強,生態環保、財政收支平衡、民生保障、風險防控等方面依然存在較大壓力,高質量發展能力有待進一步提升。綜合判斷,“十四五”期間,我省發展仍然處于重要戰略機遇期,機遇和挑戰都有新的發展變化。我們要辯證認識和把握發展大勢,增強機遇意識和風險意識,準確識變、科學應變、主動求變,善于在危機中育先機、于變局中開新局,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開好局、起好步。

3.二O三五年遠景目標。到二〇三五年,基本建成經濟強省、科教強省、文化強省、生態強省、開放強省、健康湖南,基本實現富饒美麗幸福新湖南美好愿景,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經濟、科技實力大幅躍升,經濟總量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再邁上新的大臺階,人均地區生產總值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基本建成“三個高地”,基本實現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建成現代化經濟體系,形成對外開放新格局,進入創新型省份前列。人民平等參與、平等發展權利得到充分保障,基本建成法治湖南、法治政府、法治社會,基本實現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國民素質和社會文明程度達到新高度,文化軟實力、影響力顯著增強。生態環境根本好轉,綠色生產生活方式廣泛形成,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中等收入群體顯著擴大,基本公共服務實現均等化,城鄉區域發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顯著縮小,平安湖南建設達到更高水平,人民生活更加美好,人的全面發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

二、“十四五”時期發展指導方針和主要目標

4.指導思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堅持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基本方略,深入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湖南工作系列重要講話指示精神,統籌推進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的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的戰略布局,堅定不移貫徹新發展理念,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改革創新為根本動力,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為根本目的,統籌發展和安全,推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實施“三高四新”戰略,堅持創新引領開放崛起,著力打造國家重要先進制造業、具有核心競爭力的科技創新、內陸地區改革開放的高地,在推動高質量發展上闖出新路子,在構建新發展格局中展現新作為,在推動中部地區崛起和長江經濟帶發展中彰顯新擔當,奮力譜寫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湖南新篇章。

5.基本原則。

——堅持黨的全面領導。堅持和完善黨領導經濟社會發展的體制機制,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不斷提高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能力和水平,為實現高質量發展提供根本保證。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堅持共同富裕方向,始終做到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維護人民根本利益,激發全體人民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促進社會公平,增進民生福祉,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堅持新發展理念。把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貫穿發展全過程和各領域,構建新發展格局,轉變發展方式,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更為安全的發展。

——堅持深化改革開放。堅定不移推進改革開放,加強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破除制約高質量發展、高品質生活的體制機制障礙,推動更大范圍更寬領域更深層次對外開放,持續增強發展動力和活力。

——堅持系統觀念。加強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謀劃、戰略性布局、整體性推進,辦好發展安全兩件大事,更好發揮各方面積極性,著力固根基、揚優勢、補短板、強弱項,注重防范化解重大風險挑戰,實現發展質量、結構、規模、速度、效益、安全相統一。

——堅持目標引領。牢記習近平總書記囑托,聚焦“三個高地”定位和“四新”使命,大力實施“三高四新”戰略,系統設計、統籌推進、精準施策、務求實效,實現高質量發展、高品質生活相互促進,奮力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新湖南。

6.主要目標。對標中央要求,結合全省發展實際,今后五年經濟社會發展要努力實現以下主要目標。

——經濟成效更好。在質量效益明顯提升的基礎上實現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增長潛力充分發揮,經濟增速快于全國平均水平,經濟結構更加優化,產業邁向中高端水平,農業基礎更加穩固,城鄉區域發展協調性顯著增強,國家重要先進制造業高地建設取得重大進展。

——創新能力更強。研發投入大幅增加,創新制度不斷健全,創新平臺體系不斷完善,創新人才加快聚集,創新生態更加優化,自主創新能力顯著提升,一批關鍵核心技術取得突破,創新成果加速轉化,具有核心競爭力的科技創新高地建設取得重大進展。

——改革開放更深。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更加完善,高標準市場體系基本建成,市場主體更加充滿活力,產權制度改革和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取得重大進展,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基本形成,內陸地區改革開放高地建設取得重大進展。

——文明程度更高。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深入人心,人民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身心健康素質明顯提高,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和文化產業體系更加健全,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日益豐富,優秀湖湘文化傳承弘揚,文化軟實力和影響力明顯提升。

——生態環境更美。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格局得到優化,生產生活方式綠色轉型成效顯著,能源資源利用效率大幅提高,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持續減少,重點環境問題得到有效整治,生態環境持續改善,生態安全屏障更加牢固,城鄉人居環境明顯改善。

——生活品質更優。實現更加充分更高質量就業,居民收入增長和經濟增長基本同步,分配結構明顯改善,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明顯提高,全民受教育程度不斷提升,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更加健全,衛生健康體系更加完善,脫貧攻堅成果鞏固拓展,鄉村振興戰略全面推進。

——治理效能更佳。社會主義民主法治更加健全,社會公平正義進一步彰顯,政府作用更好發揮,行政效率和公信力顯著提升,社會治理特別是基層治理水平明顯提高,防范化解重大風險體制機制不斷健全,突發公共事件應急能力顯著增強,自然災害防御水平明顯提升,發展安全保障更加有力。

三、加快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打造國家重要先進制造業高地

堅持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制定實施打造國家重要先進制造業高地規劃,著力推進先進裝備制造業倍增、戰略性新興產業培育、智能制造賦能、食品醫藥創優、軍民融合發展、品牌提升、產業鏈供應鏈提升、產業基礎再造等“八大工程”,推動產業向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融合化方向發展,提升產業發展質量效益和競爭力。

7.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保持制造業比重基本穩定,鞏固壯大實體經濟根基。實施先進裝備制造業倍增工程,重點發展工程機械、軌道交通、航空動力等產業,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裝備制造業基地。實施戰略性新興產業培育工程,重點發展新一代信息技術、新材料、新能源、節能環保、生物等產業,壯大發展新動能,形成競爭新優勢。實施智能制造賦能工程,加快信息技術與制造業深度融合,推動產業向價值鏈中高端邁進。實施食品醫藥創優工程,生產安全可靠放心的食品藥品,打造全國一流的名優特產品規模生產聚集地。落實軍民融合發展戰略,實施軍民融合發展工程,深入推進軍民融合重點區域和創新示范基地建設,加快新興領域軍民融合深度發展。加大市場主體培育力度,做強大企業,培育“小巨人”企業,打造一批具有全球競爭力的領軍企業,推動中小企業“專精特新”發展。實施品牌提升工程,加強標準、計量、專利、檢測等建設,促進全面質量管理,提升湖南制造競爭力和美譽度。

8.提升產業鏈供應鏈現代化水平。堅持不懈鍛長板補短板,著力構建自主可控、安全高效的產業鏈供應鏈。實施產業鏈供應鏈提升工程,聚焦先進制造業,著眼工業新興優勢產業鏈分行業做好產業鏈供應鏈戰略設計和精準施策,大力建鏈補鏈延鏈強鏈,推動產業鏈與供應鏈、創新鏈、資金鏈、政策鏈深度融合,優化區域產業鏈布局,提升主導產業本地配套率,提高供應鏈協同共享能力,提高產業鏈供應鏈穩定性和競爭力。實施產業基礎再造工程,不斷提升核心基礎零部件(元器件)、關鍵基礎材料、先進基礎工藝、產業技術基礎和基礎工業軟件供給能力。

9.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構建現代化服務業新體系,推動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深度融合。加快推動創意經濟、平臺經濟、共享經濟等新業態發展壯大。加快研發設計、基礎檢測、現代物流、現代金融、法律服務、會展等服務業發展,促進生產性服務業向專業化和價值鏈高端延伸。推進生活性服務業向標準化、品牌化和多樣化升級,加強基礎性、公益性服務業供給。

10.推動數字化發展。順應新一輪科技革命趨勢,充分發揮信息化驅動引領作用,推動經濟社會發展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大力推進數字產業化,發展壯大電子信息制造業,加快發展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產業,做強做優軟件服務業,拓展新一代信息技術應用場景。大力推進產業數字化,拓展工業互聯網融合創新應用,推動企業“上云用數賦智”,推進服務業數字化轉型。加快數字社會和數字政府建設。擴大基礎公共信息數據有序開放共享,推動數據資源開發利用。構建數字經濟生態體系,推進線上線下聯動、跨界業務融合。強化數字經濟信息安全,構建信息安全管理體系。

四、堅持創新引領,打造具有核心競爭力的科技創新高地

堅持創新在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落實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制定實施打造具有核心競爭力的科技創新高地規劃,著力推進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基礎研究發展、創新主體增量提質、芙蓉人才行動、創新平臺建設、創新生態優化、科技成果轉化等“七大計劃”,加快科技創新體系建設,全面塑造發展新優勢。

11.打好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實施關鍵核心技術攻關計劃,堅持需求導向和問題導向,重點圍繞制造業高質量發展,聚焦優勢產業、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滾動編制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清單和進口替代清單,部署實施一批重大科技項目,突破一批“卡脖子”技術。實施基礎研究發展計劃,提升原始創新能力,推動前沿性顛覆性技術創新。

12.提高企業創新能力。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發揮企業家在技術創新中的重要作用,鼓勵企業加大研發投入,對企業投入基礎研究實行稅收優惠,推動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研發機構、科技活動全覆蓋,推動產學研深度融合。實施創新主體增量提質計劃,大力培育高新技術企業、科技型中小微企業。促進產業鏈上中下游、大中小企業融通創新,推動瀟湘科技要素市場覆蓋全省。

13.激發人才創新活力。深入實施芙蓉人才行動計劃,持續細化落實六項人才工程重點任務。建立靶向引才、專家薦才機制,培養引進一批科技領軍人才、創新團隊、青年科技人才和基礎研究人才。落實國家知識更新工程、技能提升行動,壯大高水平工程師和高技能人才隊伍。完善高層次人才管理、服務和激勵機制,探索建立年薪制度和競爭性人才使用機制。推廣柔性引才用才模式。充分發揮院士作用。深化科技成果使用權、處置權、收益權改革,健全創新激勵和保障機制。推進人才分類評價改革,健全以創新能力、質量、實效、貢獻為導向的科技人才評價體系。優化人才發展環境。大力弘揚科學家精神和工匠精神、勞模精神,加強學風建設,做好科普工作,提升公民科學素養和創新意識。

14.加快創新平臺建設。實施創新平臺建設計劃,增強創新服務能力。加強長株潭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湘江新區建設。積極爭取布局建設國家實驗室、大科學裝置。培育建設一批重點實驗室、工程研究中心、企業技術中心以及新型研發機構等。推動岳麓山國家大學科技城產教研深度融合,支持岳麓山(工業)創新中心、岳麓山種業創新中心發展,打造全國一流的大學城、科技城、創業城。加快馬欄山視頻文創產業園建設,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中國V谷”。加快建設郴州國家可持續發展議程創新示范區,探索形成可持續發展有效模式。加強共性技術平臺建設。培育建設一批創新型城市、創新型縣市,加快形成全域創新體系。

15.健全創新體制機制。實施創新生態優化計劃,優化科技規劃和計劃執行機制,推動重點領域項目、基地、人才、資金一體化配置,推進科研院所、高校、企業、新型研發機構科研資源共享,打造一流創新環境。落實科技強國行動綱要和國家戰略性科學計劃、科學工程,探索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新型舉國體制的湖南模式,推動創新資源進一步聚焦。改進科技項目組織管理方式,實行“揭榜掛帥”等制度。加大研發投入,健全多渠道投入機制,加大對基礎前沿研究支持。發展科技金融,完善金融支撐創新體系。實施科技成果轉化計劃,提高本地轉化率。深化科研放權賦能改革,賦予高校、科研機構更大自主權。加強知識產權保護,鼓勵企業參與國際標準、國家標準和行業標準制定。推動企業與科研院所、高校結對合作。加大科技獎勵力度,完善科技獎勵制度。營造寬容失敗的創新環境和氛圍。

五、堅持改革開放,打造內陸地區改革開放高地

改革不停頓、開放不止步,制定實施打造內陸地區改革開放高地規劃,重點推進深化國資國企、投融資體制、要素市場化配置、“放管服”等“四大改革行動”,深入推進“五大開放行動”,推動更深層次改革和更高水平開放,在新的征程上推動改革開放實現新突破。

16.激發市場主體活力。實施深化國資國企改革行動,推進國有經濟布局優化和結構調整,加快國有企業戰略性重組和專業化整合,積極穩妥推進國有企業混合所有制改革,加快完善中國特色現代企業制度,支持國有企業做強做優做大,健全管資本為主的國有資產監管體制。健全與中央企業常態化協調對接機制。優化民營經濟發展環境,構建親清政商關系,完善領導包聯機制和政企溝通平臺,促進非公有制經濟健康發展和非公有制經濟人士健康成長,依法平等保護民營企業產權和企業家權益。健全支持中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發展的長效機制。弘揚企業家精神,鍛造企業家隊伍。

17.完善經濟治理體系。完善重大發展戰略和中長期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制度,健全財政、金融、就業、產業、投資、消費、環保、區域等政策協同發力的經濟治理體系。完善經濟政策制定和執行機制,加強經濟治理數據庫建設。推進統計現代化改革。實施深化投融資體制改革行動,充分激發各類投資動力與活力。深化預算管理體制改革,推進全口徑預算,盤活存量資金資產,加大財政資源統籌力度。完善財力性轉移支付辦法,促進地區間財力基本均衡。推進財政支出標準化,強化預算約束和績效管理。明確省與市縣政府事權與支出責任,增強基層公共服務保障能力。優化財政收入結構,提高財政收入質量。實行政府債務績效全生命周期管理,穩妥防范化解政府債務風險。增強金融普惠性,多渠道提高直接融資比重,支持地方法人金融機構做強做優,創新政銀保合作機制,增強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能力,提升金融監管水平,堅決防控金融風險。

18.建設高標準市場體系。落實國家高標準市場體系建設行動。加快產權制度改革,健全產權執法司法保護制度。實施深化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行動,促進土地、勞動力、資本、技術、數據等要素自主有序流動,加快建立健全要素價格市場化形成機制。深化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全面實施市場準入負面清單制度,改革生產許可制度,落實公平競爭審查制度。加快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健全守信聯合激勵和失信聯合懲戒機制。

19.加快轉變政府職能。著眼于營造法治化、市場化、國際化營商環境,進一步厘清政府和市場、政府和社會的關系,完善政府經濟調節、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公共服務、生態環境保護等職能,全面實行政府權責清單制度,提高政府效能和公信力。實施深化“放管服”改革行動,健全“證照分離”制度,強化事中事后監管,全面落實“雙隨機、一公開”“互聯網監管”制度,全面推行“一件事一次辦”,深化工程建設項目審批制度改革。推進政務服務標準化、規范化、便利化,深化政務公開。深化事業單位分類改革,深化行業協會、商會和中介機構改革。推進產業園區市場化改革,鼓勵跨區域重組整合、集團化聯動發展,完善管理運營機制,提升園區質量和效益。

20.建設開放型經濟新體制。健全外商投資準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管理制度,實行備案為主、核準為輔的管理模式。推進貿易創新發展,大力發展貿易新業態,健全服務貿易促進機制,統籌貨物貿易和服務貿易協調發展,構建境外外貿公共服務體系,拓展對外貿易多元化,增強對外貿易綜合競爭力。全面推進單一窗口建設,提高口岸跨境貿易便利化水平。完善海外風險評估和安全預警體系,健全貿易摩擦應對機制。

21.強化對外開放支撐體系。堅持以制度創新為核心,對標國際先進規則,推動規則、規制、管理、標準等制度型開放,高標準高質量建設中國(湖南)自由貿易試驗區,探索建設自貿區聯動創新區。加強與東亞、東盟的深度合作。建立健全對非經貿合作促進體系,辦好中非經貿博覽會,打造國家對非經貿往來核心平臺。統籌推進綜保區、跨境電商綜合試驗區、保稅物流中心等協同發展,做大做強各類國際經貿合作交流平臺。加快拓展以貨運航線、中歐班列、江海航線、鐵海聯運為重點的國際物流大通道。

22.高水平引進來走出去。瞄準“三類500強”企業和細分領域龍頭企業,開展精準招商。堅持引資引技引智相結合,引進企業總部、區域總部及功能性總部,引進科研院所、研發中心。壯大外貿經營主體,加大外貿綜合服務供給。擴大進出口,優化外貿結構,推動對外貿易高質量發展。推動優勢產能、基礎設施領域國際合作,落實國家貿易投資融合工程,帶動技術、裝備和勞務走出去。統籌整合外事工作資源,深化友城合作。

六、推動形成強大內需市場,在構建新發展格局中展現新作為

堅持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戰略方向,扭住擴大內需戰略基點,構建暢通高效的市場體系、流通體系,打造國內大循環和國內國際雙循環重要節點。

23.全面融入新發展格局。依托強大國內市場,貫通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各環節,推動上下游、產供銷有效銜接,實現一二三產業和各類資源要素配置均衡協調。完善擴大內需的政策支撐體系,以高質量供給引領和創造新需求,形成更高水平的供需動態平衡。把建設現代流通體系作為重要戰略任務,統籌推進現代流通體系軟硬件建設,發展流通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培育一批具有競爭力的現代流通企業,不斷提升流通體系運行效率。加強與省外溝通銜接,積極參與國內市場建設,主動服務國家開放戰略,深度融入共建“一帶一路”,更加有效地利用兩個市場、兩種資源。

24.推動消費升級。增強消費對經濟發展的基礎性作用,把握消費升級趨勢,增加高品質產品和服務供給,促進消費向綠色、健康、安全發展,積極培育消費新增長點。適當增加公共消費。促進餐飲住宿、文化體育、健康養老、旅游休閑、家政服務等生活性服務業消費提質擴容。大力發展消費新業態新模式新場景,促進線上線下消費融合發展,支持創建新型消費示范城市。支持做強“首店經濟”“首發經濟”。加強區域消費中心建設,培育多層級消費中心。擴大農村消費,加快工業品下鄉和農產品進城,推動新型消費向農村拓展。推動汽車等消費品由購買管理向使用管理轉變,促進住房消費健康發展。落實帶薪休假制度,擴大節假日消費。實施湖南知名品牌培育宣介行動和放心消費工程,完善促進消費政策,規范發展消費金融,釋放消費潛力。改善消費環境,保護消費者權益。

25.擴大有效投資。優化投資結構,保持投資合理增長。著眼供需兩端受益,圍繞“兩新一重”,實施一批強基礎、增功能、利長遠的重大工程和項目。擴大社會民生領域投資,實施一批教育、醫療、養老、托幼、生態環保等社會民生項目。加大產業投資力度,推動企業設備更新和技術改造,擴大戰略性新興產業投資。加大公共安全、防災減災等短板投資力度。完善和落實鼓勵民間投資的政策措施,有效擴大民間投資,形成市場主導的投資內生增長機制。加強項目前期工作,規范政府投資行為,提高投資效益。

26.統籌推進傳統和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加強傳統基礎設施優化升級。推進國家綜合交通樞紐建設,暢通綜合交通網,構建“五縱五橫”干線鐵路網,實現所有市州通高鐵,形成全省兩小時高鐵經濟圈和周邊省會城市三小時高鐵交通圈;構建“七縱七橫”高速公路網,基本實現三級以上公路鄉鄉通;構建“一江一湖四水”骨干航道網,全面提升內河航道等級;構建布局合理、功能完善、高效便捷的現代化航空網,形成以長沙為中心的四小時國際航空經濟圈。夯實能源保障網,積極爭取“外電入湘”,縱深推進“氣化湖南”,建設煤炭、油氣等能源儲備基地,優化管網布局和能源調度。筑牢水安全網,重點建設洞庭湖及四水干支流堤防工程、防洪控制性樞紐,完善城市防洪排澇系統,提升水旱災害防御能力,優化水資源配置,推進城鄉供水一體化,形成防洪、飲水、用水和河湖生態安全格局。優化物流配送網,著力完善物流通道、樞紐、節點、網絡,加強冷鏈、配送投遞等物流基礎設施建設,完善郵政普遍服務基礎設施,建設國家現代物流區域中心。加快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推進新一代信息基礎設施建設,推進5G規模覆蓋全省,加快下一代互聯網規模化部署,打造全國一流人工智能算力設施。推進一體化融合基礎設施建設,推進各類場景的智能化應用,完善儲能設施、新能源汽車充電樁、換電站及車路協同基礎設施。推進集群化創新基礎設施建設,加快區塊鏈技術創新體系建設,構建以天河計算機、量子計算、同步輻射光源、P3實驗室等大設施和視頻文創、新興產業創新設施為支撐的科學基礎設施集群。

七、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全面推進鄉村振興

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省工作重中之重,以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為總抓手,以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強化以工補農、以城帶鄉,加快形成工農互促、城鄉互補、協調發展、共同繁榮的新型工農城鄉關系,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

27.發展精細農業。打造農業農村“百千萬”工程和“六大強農”行動升級版,提高農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堅決扛穩糧食安全政治責任,深入實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堅持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工程,提升糧食等重要農產品收儲調控能力,加大農業水利設施建設力度,推動現代種業發展,強化農業科技和裝備支撐,建設智慧農業。優化農業生產結構和區域布局,加強糧食生產功能區、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和特色農產品優勢區建設,實施優質糧油工程。按照“一縣一特、一特一片”的思路,做優做強優勢特色產業。開展糧食節約行動。健全動物防疫和農作物病蟲害防治體系。推廣生態畜禽養殖業發展,推進畜牧業轉型升級,因地制宜發展林業特色產業。提高農產品精深加工水平,推動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構建鄉村產業體系。推進農業全程全面標準化和質量控制。堅持農業綠色發展,凈化農業產地環境。建設農業現代化示范區。

28.實施鄉村建設行動。強化縣城綜合服務能力,把鄉鎮建成服務農民的區域中心。統籌縣域城鎮和村莊規劃建設,保護傳統村落和鄉村風貌。提升農房建設品位和質量,因地制宜推進空心房整治、農村改廁、生活垃圾處理、污水治理和農業面源污染治理,改善農村人居環境,推進美麗鄉村建設擴面提質,創建一批美麗鄉村、秀美屋場、五美庭院。提升農民科技文化素質。

29.深化農村改革。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發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加強農村集體資產管理。落實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長三十年政策,加快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健全農業專業化社會化服務體系,發展多種形式適度規模經營,提升農民合作社規范化水平和服務帶動能力,實現小農戶和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繼續深化農村土地制度三項改革,積極探索實施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制度,建立土地征收公共利益用地認定機制,探索宅基地“三權”分置實現形式。保障進城落戶農民土地承包權、宅基地使用權、集體收益分配權,鼓勵依法自愿有償轉讓。深化供銷合作社綜合改革。創新農村金融服務體系,發展農業保險。

30.促進城鄉融合發展。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推進城鄉要素平等交換、雙向流動和公共資源合理配置。推進以市縣域為整體的城鄉基礎設施統一規劃、建設和管護,推進鄉村基礎設施提檔升級。加快發展農村電商。加快城鄉基本公共服務標準統一、制度并軌、普惠共享。規范發展一批特色產業小鎮。健全人才下鄉返鄉留鄉激勵保障機制,推動鄉村人才振興,積極發揮新鄉賢作用。

31.實現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推動減貧戰略和工作體系平穩轉型,統籌納入鄉村振興戰略。建立農村低收入人口和欠發達地區幫扶機制,保持財政投入力度總體穩定,接續推進脫貧地區發展。健全防止返貧監測和幫扶機制,做好易地扶貧搬遷后續幫扶工作,加強扶貧項目資金資產管理和監督,推動特色產業可持續發展。繼續選派駐村第一書記,堅持和完善對口支援、社會力量參與幫扶等機制。

八、堅持推進新型城鎮化,促進區域協調發展

立足“一帶一部”,主動對接融入國家區域戰略布局,落實主體功能區戰略,完善新型城鎮化戰略,形成區域協調發展新格局。

32.對接融入國家區域發展戰略。發揮比較優勢,加強區域合作,分享國家區域發展戰略紅利,在推動中部地區崛起和長江經濟帶發展中彰顯新擔當。圍繞中部地區“一中心四區”戰略定位,打造中部地區崛起的重要增長極,努力在中部地區崛起中走在前列。堅持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共建長江經濟帶,更好發揮長江黃金水道的黃金作用,主動對接融入長江中游城市群建設,用好用足岳陽通江達海優勢,推動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對接長三角一體化和成渝雙城經濟圈,建立上中下游密切合作的高效經濟帶。以湘南湘西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為載體,大力承接粵港澳大灣區產業轉移,積極對接廣深港澳科創走廊。密切與西部地區的陸海經濟聯系,加強骨干通道銜接,擴大湘桂瓊合作,對接北部灣經濟區和海南自由貿易港。加強與相鄰省市合作發展,大力推進湘贛邊區域合作示范區建設。

33.構建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新格局。建立國土空間規劃體系,科學劃定生態保護紅線、永久基本農田、城鎮開發邊界等空間管控邊界,逐步形成城市化地區、農產品主產區、生態功能區三大空間,優化重大基礎設施、重大生產力和公共資源布局,構建主體功能明顯、優勢互補、高質量發展的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新格局。支持城市化地區高效率集聚經濟和人口、保護基本農田和生態空間,支持農產品主產區增強農業生產能力,支持生態功能區把發展重點放在保護生態環境、提供生態產品上,支持生態功能區的人口逐步有序轉移,科學合理調整優化生態功能布局。

34.推動區域協調發展。構建“一核兩副三帶四區”區域經濟格局,大力推進長株潭一體化,打造中部地區崛起核心增長極,帶動“35”城市群發展;建設岳陽、衡陽兩個省域副中心城市,支持岳陽建設長江經濟帶綠色發展示范區,支持衡陽建設現代產業強市;建設沿京廣、滬昆、渝長廈通道的三大經濟發展帶;推動長株潭、洞庭湖、湘南、湘西四大區域板塊協調聯動發展。因地制宜推動革命老區、民族地區、欠發達地區等特殊類型地區振興發展。深化擴權強縣改革,支持特色產業發展,加強財源建設,推動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

35.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合理確定城市規模、人口密度、空間結構,發揮中心城市和城市群帶動作用,建設現代化都市圈,推進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城鎮化建設,加強中心鎮建設,促進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加大產業園區城鎮化功能改造,推進產城融合。深化戶籍制度改革,強化基本公共服務保障,加快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推進城市更新行動和城市生態修復、功能完善工程,統籌城市地上地下空間開發利用,加強市政公用設施建設,推進城鎮污水管網全覆蓋,塑造城市風貌,加強城鎮老舊小區改造,建設完整社區、綠色社區,建設海綿城市、韌性城市、宜居城市。全面推動城市管理科學化、精細化、智能化,提升規劃建設管理水平和城市品質。完善住房市場體系和住房保障體系,建立健全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長效機制。優化行政區劃設置。

九、堅持繁榮發展社會主義文化,提高文化軟實力

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堅定文化自信,圍繞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務,推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發展,提升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傳播力與影響力,建設文化強省。

36.提高社會文明程度。深化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學習宣傳貫徹,推進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推動理想信念教育常態化制度化,加強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教育,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新時代公民道德建設,突出抓好未成年人和大學生思想道德建設。深化拓展新時代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推進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完善志愿服務體系,廣泛開展志愿服務關愛行動,打造“雷鋒家鄉學雷鋒”志愿服務活動品牌。開展以勞動創造幸福為主題的宣傳教育。推進婚喪習俗改革,大力移風易俗。加強家庭家教家風建設。堅持正確輿論導向,健全社會輿情引導機制,加強社會輿情應急管理。落實意識形態工作責任制,確保意識形態和文化領域絕對安全。發展積極健康的網絡文化,營造清朗網絡空間。

37.繁榮公共文化事業。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提升文藝原創能力,推出一批文藝精品力作。推進媒體深度融合,推進全媒體傳播工程,打造新型主流媒體。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實現湖湘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深入挖掘湖湘紅色文化資源,傳承湖湘紅色基因,建設長征國家文化公園(湖南段),打造一批享譽全國的紅色文化教育和紅色旅游基地,擦亮湖湘文化名片。促進基本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基本實現公共文化設施網絡全面覆蓋、互聯互通,加大政府購買公共文化服務力度,創新實施文化惠民工程。全面繁榮新聞出版、廣播影視、文學藝術、哲學社會科學事業。穩步實施文物保護利用改革,加強非遺區域性整體保護。加大人才培養力度,造就一批文化領軍人物和高素質文化人才。

38.發展壯大現代文化產業。堅持守正創新,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努力實現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有機統一,健全現代文化產業體系。落實國家文化產業數字化戰略,加快文化創新體系建設,培育發展新型文化業態,構建數字視頻全產業鏈。推進文化與科技深度融合,用新興技術改造提升傳統文化行業。促進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發展,爭創世界級旅游景區、度假區和國家級旅游休閑城市、街區,提升“錦繡瀟湘”全域旅游品牌。構建現代文化市場體系,做強文化市場主體,鞏固提升“廣電湘軍”“出版湘軍”等優勢行業影響力,培育發展新的“文化湘軍”力量。加快建設一批文化產業園區和基地,打造優勢文化產業集群。深化文化管理體制和生產經營體制改革,增強文化發展活力,做強做優做大省屬國有文化企業。提升國際傳播能力,推動湖南優秀文化走出去。

十、堅持綠色發展,建設美麗湖南

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落實可持續發展戰略,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

39.全面推動綠色低碳發展。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積極引導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和高效率的現代產業發展,抓好落后產能淘汰,全面推行重點行業和重點領域清潔生產、綠色化改造,發展綠色建筑。倡導簡約適度、綠色低碳的生活方式。降低碳排放強度,落實國家碳排放達峰行動方案。發展綠色金融,推進綠色技術創新,培育壯大環保產業。全面建立資源高效利用制度,健全自然資源資產產權制度,實行能源和水資源消耗、建設用地總量與強度雙控,健全資源節約集約循環利用政策體系,完善資源價格形成機制。推行垃圾分類和減量化、資源化。推進能源革命,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體系。

40.持續改善環境質量。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統籌水環境、水生態、水資源、水安全、水文化,強化流域系統治理,推動長江岸線治岸治污治漁,實施好長江十年禁漁,持續推動“一江一湖四水”生態環境治理。加強細顆粒物和臭氧等大氣污染物的協同控制,強化長株潭及通道城市大氣聯防聯控,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氣。開展重點行業土壤污染防治,加強農用地土壤污染源頭管控和受污染地塊安全利用,加強白色污染治理。加強危險廢物醫療廢物收集處理。加強固體廢物處理處置以及磷污染和重金屬污染治理。重視新污染物治理。

41.加強生態系統保護與修復。統籌推進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推動生態系統功能整體性提升。優化攔河水利工程管控和整治,加強水土流失綜合治理,鞏固拓展流域退耕還林還濕成果,改善河湖連通性。開展大規模國土綠化行動,推行林長制。全面推動礦業轉型發展和綠色礦山建設,加快重點區域礦山生態修復。推進生物多樣性保護重大工程,加強特有珍稀瀕危野生動物及其棲息地保護,完善生物多樣性保護網絡。加強自然保護地監管,全面推進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建設。開展生態系統保護成效監測評估。

42.完善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嚴格落實黨政領導干部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和生態環境損害責任終身追究制度,推進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建立健全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嚴格落實企業主體責任。全面實行排污許可制,加快建立用能權、用水權、排污權和碳排放權交易市場體系。加強社會監督,培育和提升公民生態環保素養。全面落實河湖長制,建立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完善市場化、多元化生態補償。加快“三線一單”與國土空間規劃體系的銜接。加強統一規范的生態環境綜合執法體系建設,強化生態環境治理能力建設。

十一、堅持保障和改善民生,提高社會建設水平

堅持盡力而為、量力而行,辦好民生事業,謀劃實施一批重點民生工程,著力解決好群眾各項“急難愁盼”問題,扎實推動共同富裕,改善人民生活品質,不斷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43.提高人民收入水平。堅持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健全工資合理增長機制,著力提高低收入群體收入,擴大中等收入群體。完善按要素分配政策制度,探索通過要素使用權、收益權增加中低收入群體要素收入。多渠道增加城鄉居民財產性收入。完善再分配機制,發揮第三次分配作用,發展慈善事業,改善收入和財富分配格局,走共同富裕之路。構建促進農民持續較快增收的長效政策機制,完善農民工工資支付保障長效機制。

44.強化就業創業政策。堅持經濟發展就業導向,著力解決結構性就業矛盾,提高就業質量,促進充分就業,保障勞動者待遇和權益。完善重點群體就業支持體系,統籌城鄉就業政策體系。積極開發縣域內就業崗位和公益崗位,幫扶殘疾人、零就業家庭成員就業,抓好退捕漁民轉產安置。完善促進創業帶動就業、多渠道靈活就業的保障制度,支持和規范發展新就業形態,健全就業需求調查和失業監測預警機制。完善就業公共服務體系、勞動關系協調機制和終身職業技能培訓制度,加快提升勞動者技能素質,加強人力資源市場培育和監管。

45.推進教育高質量發展。堅持立德樹人,健全學校家庭社會協同育人機制,增強學生文明素養、社會責任意識、創新精神、實踐本領,重視青少年身心健康,實現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加強師德師風建設,提升教師教書育人能力。堅持教育公益性原則,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構建科學的教育評價體系,促進教育公平,推動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和城鄉一體化,完善普惠性學前教育和特殊教育、專門教育保障機制,鼓勵高中階段學校多樣化發展。完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深化職普融通、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大力提高職業教育水平。支持高校“雙一流”建設,推動高校辦出特色辦出水平,增強高校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加強師范生培養。提高民族地區和邊遠地區教育質量和水平。加快完善全民終身學習推進機制,構建服務終身學習的教育體系,建設學習型社會。支持和規范民辦教育發展,規范校外培訓機構。

46.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健全覆蓋全民、統籌城鄉、公平統一、可持續的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推進社保轉移接續,健全基本養老、基本醫療保險籌資和待遇調整機制。發展多層次、多支柱養老保險體系,完善工傷保險制度。推動基本醫療保險、失業保險、工傷保險省級統籌,健全重大疾病醫療保險和救助制度,落實異地就醫結算,穩步推進長期護理保險制度,積極發展商業醫療保險,加強醫療保險基金監管。完善靈活就業人員社保制度。健全分層分類的社會救助體系。健全退役軍人工作體系和保障制度,保護軍人軍屬合法權益。堅持男女平等基本國策,健全農村留守兒童、婦女和老年人關愛服務體系,完善幫扶殘疾人、孤兒等社會福利制度,加強無障礙環境建設。

47.推進健康湖南建設。深入實施健康湖南行動,持續開展愛國衛生運動,完善國民健康促進政策,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堅持基本醫療衛生事業公益屬性,全面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加快健全分級診療制度,深化公立醫院綜合改革,推進全省藥品和耗材集中采購改革。加強公共衛生體系建設,改革完善疾病預防控制、重大疫情救治、應急物資保障體系,完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監測預警處置機制,筑牢公共衛生安全屏障。大力改善醫療硬條件和軟環境,提供優質高效的醫療服務。加快優質醫療資源擴容和區域均衡布局,全面推進國家醫學中心、區域醫療中心和省域醫療中心建設,加強縣級醫院綜合能力和鄉鎮(街道)、村(社區)衛生機構建設。加強醫務人員隊伍建設,加快“互聯網醫療健康”發展,努力提高醫療技術水平和服務質量。促進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加強中醫藥服務體系建設。支持社會辦醫,促進健康產業發展。加快體育事業和產業發展,加強全民健身場地設施建設,健全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

48.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落實國家人口長期發展戰略,優化生育政策,增強生育政策包容性,提高優生優育服務水平,發展普惠托育服務體系,降低生育、養育、教育成本,提高人口素質。積極開發老齡人力資源,發展銀發經濟。健全基本養老服務體系,發展普惠型養老服務和互助性養老,支持家庭承擔養老功能,培育養老新業態,構建居家社區機構相協調、醫養康養相結合的養老服務體系,健全養老服務綜合監管制度。加強老年輔助技術研發和應用。構建養老、孝老、敬老的社會環境,建設老年友好型社會。

十二、堅持統籌發展和安全,建設更高水平的平安湖南

堅持總體國家安全觀,統籌傳統安全和非傳統安全,把安全發展貫穿全省發展各領域和全過程,有效防范和化解各種風險,確保政治更安全、社會更安定、人民更安寧、網絡更安靖。

49.建設法治湖南。完善立法工作格局,提高立法質量。加快建設法治政府,提高依法行政水平。完善監察權、審判權、檢察權運行和監督機制,深化司法體制綜合配套改革,全面落實司法責任制,嚴格規范公正文明執法,確保司法公正高效權威。深入開展法治宣傳教育,弘揚憲法精神,推動領導干部帶頭尊法學法守法用法,增強全民法治觀念,有效發揮法治固根本、穩預期、利長遠的保障作用。

50.完善社會治理。健全黨組織領導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城鄉基層治理體系,推進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加強縣域政治安全和社會穩定風險防控,抓好縣鄉村三級社會治理創新。發揮群團組織和社會組織在社會治理中的作用,暢通和規范市場主體、新社會階層、社會工作者和志愿者等參與社會治理的途徑。推動社會治理和服務重心向基層下移,強化網格化管理和服務,充分發揮好村規民約、居民公約的積極作用,夯實基層社會治理基礎。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完善信訪制度,完善社會矛盾糾紛多元化預防調處化解處置綜合治理機制,努力將矛盾解決在基層、化解在萌芽狀態。建立健全重大決策社會穩定風險評估機制、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和危機干預機制,從源頭上預防和化解社會矛盾。推進現代科技與社會治理深度融合,打造智能化治理新模式。

51.維護安全穩定。加強國家安全宣傳教育,增強國民國家安全意識。堅決捍衛國家政治安全,全面加強網絡安全保障體系和能力建設。嚴密防范和嚴厲打擊敵對勢力滲透、破壞、顛覆、分裂活動,堅決制止非法宗教活動。加強經濟安全風險預警、防控機制和能力建設,強化涉眾型經濟犯罪防范打擊,確保產業安全、科技安全、信息安全、生態安全、資源安全等。堅持把保護人民生命安全擺在首位,加快構建立體化智能化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全面提高公共安全保障能力。堅決防范和打擊突出違法犯罪、新型網絡犯罪、涉毒犯罪和跨境犯罪,常態化開展掃黑除惡斗爭。加強食品藥品監管,確保食品藥品安全。嚴格落實安全生產責任制,加強企業本質安全體系建設,強化安全生產監管執法,健全道路交通安全綜合治理機制,有效遏制各類重特大安全事故。推進自然災害防治“九大工程”實施,健全應急管理體系,強化應急物資保障,發展巨災保險,提升防災減災抗災救災能力。

十三、全省各族人民團結起來,為實現“十四五”規劃和二O三五年遠景目標而奮斗

加強黨對經濟社會發展的領導,充分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廣泛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最大限度凝聚全社會推進改革發展穩定的共識和力量,為實現“十四五”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提供堅強保證。

52.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貫徹黨把方向、謀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要求,完善上下貫通、執行有力的組織體系,確保黨中央決策部署有效落實。完善黨委研究經濟發展戰略、定期分析經濟形勢、研究重大方針政策的工作機制。貫徹落實新時代黨的組織路線,持續深入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武裝黨員干部頭腦,加強理想信念教育,深化拓展政治建設考察,全面落實好干部標準,提高各級領導班子和干部適應新時代新要求抓改革、促發展、保穩定水平和專業化能力,加強對敢擔當善作為干部的激勵保護,以正確用人導向引領干事創業導向。完善人才工作體系,培養造就大批德才兼備的高素質人才。以組織體系建設為重點,以推進黨支部“五化”提質工程為抓手,加強基層黨組織和基層政權建設,加大基層基礎保障力度,減輕基層特別是村級組織負擔,不斷增強基層黨組織政治功能和組織功能。

53.推進社會主義政治建設。堅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加強人大對“一府一委兩院”的監督,保障人民依法通過各種途徑和形式管理國家事務、管理經濟文化事業、管理社會事務。堅持和完善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加強人民政協專門協商機構建設,發揮社會主義協商民主獨特優勢,提高建言資政和凝聚共識水平。深入實施“凝心聚力新時代”行動,堅持和完善大統戰工作格局,全面貫徹黨的知識分子、民族、宗教、僑務等政策,促進政黨關系、民族關系、宗教關系、階層關系、海內外同胞關系和諧,認真做好港澳臺及海外統戰工作,鞏固和發展最廣泛的愛國統一戰線。推進基層民主制度化、規范化、程序化,提高基層群眾自治能力和水平。推動工會、共青團、婦聯等人民團體增強政治性、先進性、群眾性,把各自聯系的群眾緊緊團結在黨的周圍。完善國防動員體系,深化國防教育,做好“雙擁”工作,深化軍地資源共享和雙向支撐拉動,促進軍民融合深度發展,鞏固軍政軍民團結。

54.推進清廉湖南建設。深入推進全面從嚴治黨,落實黨委主體責任和紀委監督責任,營造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社會清朗的政治生態和發展環境。鍥而不舍落實中央八項規定精神,持續整治形式主義、官僚主義,持之以恒加強作風建設。完善黨統一指揮、全面覆蓋、權威高效的監督體系,深化紀檢監察體制改革,加強黨內監督與人大、政協、審計、群眾、輿論等監督統籌銜接,強化權力運行制約和監督。堅持無禁區、全覆蓋、零容忍,堅決查處重點領域和群眾身邊腐敗問題,構建一體推進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有效體制機制,不斷鞏固和發展反腐敗斗爭壓倒性勝利。

55.健全規劃制定和落實機制。各級各部門制定“十四五”規劃綱要和專項規劃,要堅決貫徹黨中央和省委決策部署,落實本建議要求,以項目為支撐,明確約束性指標、責任主體和實施進度。制定打造“三個高地”規劃的實施方案,推動“三個高地”建設。完善規劃實施監測評估機制,突出對重點目標任務完成情況的考核評價,推動工作落實。

全省上下要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堅定信心、萬眾一心,銳意進取、奮發有為,為實現“十四五”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譜寫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湖南新篇章而努力奮斗!

報告庫會員(¥)199/年起售

海量行業報告和相關實用干貨寂集錦
開通報告庫會員
樂享更多下載,購買超值優惠

查看更多報告

掃一掃獲取
最新情報資訊

掃一掃免費
閱讀最新報告

特色服務推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