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招商政策 > 正文

深圳將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堅定不移打造制造強市(附《征求意見稿》)

發布日期:2020-07-18
分享:

中商情報網訊:日前,深圳市工業和信息化局發布關于公開征求《深圳市關于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堅定不移打造制造強市的若干措施(征求意見稿)》(下稱《征求意見稿》)的通知,以進一步推動深圳市制造業高質量發展。

根據《征求意見稿》,深圳市將提升制造業發展能級。加大對制造業大集群、大項目和大企業的培育引進力度,進一步壯大制造業規模,努力打造先進制造業集聚地;提高制造業發展質量。支持企業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和水平,支持新產品、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創新發展,加快推動制造業智能化、數字化、綠色化轉型;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產業鏈。以自主可控、安全高效為目標,深入推進制造業強鏈、補鏈、穩鏈,打好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的攻堅戰,增強產業鏈韌性和活力;大力降低資源要素成本。加快構建更完善的要素市場化配置體制機制,進一步降低融資、用房、用工、用能成本,增強制造業競爭優勢;加強制造業空間保障。強化政府引導作用,保障重大項目和重點企業用地用房需求,創新用地使用模式,提升空間使用效益;優化企業發展環境。對標全球“最好最優”,提升人才支撐、企業服務、監管執法和知識產權保護水平,形成穩定、公平、透明、可預期的營商環境。

以下為具體內容:

深圳市關于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堅定不移打造制造強市的若干措施

(征求意見稿)

制造業是實體經濟的主體,是城市經濟發展的根基和綜合實力的體現。特區成立40年來,深圳制造業迅猛發展、不斷壯大,走出了一條獨具特色的新型工業化道路。當前,深圳制造業正處于爬坡過坎、轉型發展的關鍵時期。在新形勢下,深圳將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認真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深圳工作的重要批示指示精神,牢牢把握粵港澳大灣區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建設的重大歷史性機遇,堅定不移走制造強市之路,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做強大企業、落地大項目、培育大集群、搭建大平臺為依托,以高效配置要素和優化營商環境為抓手,全力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

一、提升制造業發展能級

加大對制造業大集群、大項目和大企業的培育引進力度,進一步壯大制造業規模,努力打造先進制造業集聚地。

1.培育先進制造業集群。制定培育先進制造業集群實施方案,在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制造、綠色低碳、生物醫藥、新材料、數字經濟、時尚產業等領域培育先進制造業集群。爭創國家級先進制造業集群,培育集群發展促進機構,對參與國家先進制造業集群競賽的機構最高給予1:1配套支持。培育壯大萬億級、千億級先進制造業集群,重點發展5G、集成電路、超高清顯示等新興領域,到2025年電子信息制造業產值突破3萬億元,高端裝備制造業產值突破1萬億元,在生物醫藥、新材料、人工智能、時尚產業等領域培育出若干個千億級產業集群。

2.培育接續發展的企業梯隊。實施“登峰計劃”,力爭到2025年,年度產值超1000億元的工業企業達到5家,500-1000億元的達到5家,100-500億元的達到40家。對年度產值首次達到1000億元、500億元、100億元的工業企業,分別給予2000萬元、1000萬元、300萬元的一次性獎勵。支持企業擴產增效,對年度產值5億元以上且達到一定增速的工業企業,按產值增量的1%給予最高1000萬元獎勵,對產值千億元以上企業根據實際情況重點支持。

3.支持制造業總部扎根發展。加快制造業總部建設引進,對將高端制造、研發、采購、結算等核心業務布局深圳,且無自有工業用地的制造業總部企業、上市企業,在市級重點產業項目遴選過程中優先解決工業用地需求。鼓勵總部企業在自有工業用地上建設企業總部及配套設施。

4.積極引進制造業重大項目。成立由市主要領導擔任組長,招商部門、產業部門、政府引導基金、專業機構等組成的制造業重大項目引進工作團隊,制定實施年度重大項目引進計劃。發揮政府投資基金引導帶動作用,建立產業部門與政府投資基金聯席會議機制,定期溝通產業政策、年度投資計劃和重大投資項目,提高政府投資基金對本市制造業企業的投資比例,積極利用股權投資方式吸引項目落地。鼓勵社會股權投資機構引導其投資的優質項目在我市落地,最高獎勵500萬元。

5.推動制造業重大項目落地。強化產業用地和項目落地統籌,對重大投資項目、重點招商項目、上市公司募資項目的產業用地需求實行揭榜制,結合全市產業布局規劃,將項目優先落戶在能更好滿足企業需求的區域。梳理工業百強企業年度增資擴產項目用地用房需求,優先在所在轄區解決,所在轄區無法解決的,產業部門應在1個月內報市政府統籌安排。加大工業投資力度,對非技術改造類工業投資、上市公司募集資金投資本地工業和技術改造項目,按照項目固定資產投資額的20%給予最高5000萬元資助。

二、提高制造業發展質量

支持企業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和水平,支持新產品、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創新發展,加快推動制造業智能化、數字化、綠色化轉型。

6.完善制造業創新體系。加快推進制造業創新中心建設,發揮國家高性能醫療器械創新中心作用,在未來通信高端器件、超高清視頻、智能化精密工具等領域爭創國家級制造業創新中心。對制造業創新中心的平臺建設、技術研發、示范應用等項目,最高按總投資的50%給予資助,原則上不超過5000萬元。對已撥付的國家、省制造業創新中心資助資金,最高按1:1比例進行配套。鼓勵規模以上工業企業設立研發機構,對市級企業技術中心,按照實際投入的20%給予最高1000萬元資助。

7.提高制造業基礎能力。制定產業鏈關鍵卡點攻關項目清單,經市政府審定后對清單項目根據實際需要給予重點支持。圍繞“四基”能力提升,加快實施工業強基重點項目,對市級工業強基項目,按投資額的20%給予最高1000萬元資助;對承擔國家工業強基項目的,按照國家撥付資金的50%給予最高1000萬元配套資助。促進工業質量和品牌“雙提升”,對企業和第三方服務機構開展的制造業產品和服務質量提升、品牌建設推廣等項目,按不超過項目實際投入的10%給予最高200萬元資助。

8.以技術改造引領智能化轉型。鼓勵企業開展技術改造,將企業生產經營中的軟件、檢測、智能化集成、研發外包服務等投入納入技術改造政策支持范圍,引導企業由單純設備更新改造轉變為軟硬件全流程提升改造。對企業技術改造進行分檔分類支持,按不超過項目投資額的20%給予最高5000萬元資助。對企業采用銀行貸款或設備融資租賃方式購買固定資產的技術改造項目,符合條件的,按國家基準利率給予全額貼息資助,最高不超過500萬元。

9.以工業互聯網引領數字化轉型。加快工業互聯網基礎設施建設,實施“5G+工業互聯網”工程,完善工業互聯網標識體系。支持龍頭企業和服務商建設工業互聯網平臺,向中小企業開放平臺接口、數據、計算能力等數字化資源,構建共享制造體系,促進中小企業深度融入產業鏈、創新鏈,對符合條件的平臺建設項目最高資助1000萬元。支持培育工業互聯網服務商,符合條件的最高資助100萬元。支持中小微企業上云上平臺,加快基礎設施、設備、管理和服務上云,對首次在定點云平臺上云的中小微企業給予最高2000元補助。支持工業互聯網融合創新應用,對符合條件的應用項目最高資助300萬元。完善工業互聯網服務體系,支持舉辦工業互聯網重大活動,打造工業互聯網公共服務平臺,對相關項目最高資助300萬元。

10.以能效提升引領綠色化轉型。全面推進綠色制造體系建設,支持制造業企業綠色循環發展,對能效提升、智慧能源管理、資源綜合利用等項目,給予最高1000萬元資助。加強示范引導,對獲得國家、省、市綠色制造、工業節能、工業資源綜合利用、清潔生產等示范項目和榮譽稱號的企業,給予最高100萬元獎勵。大力發展綠色金融,對符合條件的工業節能、工業轉型升級等項目給予綠色信貸支持。

11.加大創新產品推廣力度。實施“三首”工程,編制重大技術裝備首臺(套)、新材料首批次、軟件首版次推廣應用指導目錄,按相應產品實際銷售總額給予研制單位不超過30%,最高1000萬元獎勵。編制創新產品推薦目錄,將“三首”產品納入創新產品目錄。制定創新產品政府首購和訂購實施辦法,對符合要求的創新產品采用非招標方式進行政府首購或訂購。擴大新經濟應用場景供給,圍繞“5G+”、“人工智能+”、“大數據+”以及區塊鏈應用等重點領域,組織評定新經濟應用場景示范項目(產品),納入創新產品目錄。

三、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產業鏈

以自主可控、安全高效為目標,深入推進制造業強鏈、補鏈、穩鏈,打好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的攻堅戰,增強產業鏈韌性和活力。

12.建立產業鏈培育機制。系統梳理集成電路、5G、智能網聯汽車、超高清顯示(8K)、生物醫藥、人工智能等產業鏈,找準產業鏈缺失和薄弱環節。建立重點產業鏈“鏈長制”,實施“一鏈一圖、一鏈一制、一鏈一策”。加強鏈式服務,對產業鏈鏈主企業和核心配套企業建立常態化服務機制,提高產業資金資助比例,鼓勵金融機構優先支持,政府投資基金重點投資。

13.發揮鏈主企業領航作用。將系統集成能力強、市場占有率高、產業鏈拉動作用大、年產值不少于100億元的制造業企業作為鏈主企業重點支持。支持將較大面積的連片土地出讓給鏈主企業,鼓勵其對產業空間進行統一規劃管理,在保持用地性質、用途不變的前提下,允許其將一定比例的自有建設用地使用權及建筑物轉讓給核心配套企業。支持鏈主企業主導或參與國際、“一帶一路”區域、國家、行業標準的制定和修訂。鼓勵鏈主企業在關鍵領域率先建立地方標準、團體標準、企業標準。

14.提升企業專業化能力。實施“獨角獸”企業培育計劃,建立“潛在獨角獸”在和“準獨角獸”企業的遴選發現機制,支持“獨角獸”企業做大做強。引導中小企業專注細分領域,建立“隱形冠軍”企業庫,加強對入庫企業培育支持。對國家“單項冠軍”示范企業,一次性獎勵300萬元,對國家“單項冠軍”產品,一次性獎勵100萬元。對國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給予最高50萬元獎勵;對市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給予最高20萬元獎勵。

15.構建融通發展的產業生態。促進大中小企業融通發展,鼓勵鏈主企業聯合中小企業建設制造業創新中心,建立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協同創新機制。發展供應鏈金融,對供應鏈金融平臺建設、應用場景和應用工具開發項目給予最高800萬元獎勵。鼓勵開展供應鏈金融資產證券化業務,大力發展應收賬款融資業務。擴大人民銀行“商票通”業務規模,鼓勵鏈主企業對其供應鏈企業以商業票據方式結算,按其年度商業票據再貼現總額給予1%的獎勵,最高500萬元。鼓勵鏈主企業與中小企業組成聯合體參加政府采購,符合條件的給予2%-3%比例的價格扣除。

16.建設產業發展大平臺。加快建設為制造業創新發展提供質量可靠性試驗驗證、標準驗證與檢測、計量檢測、認證認可關鍵技術等基礎支撐的公共服務平臺,對符合要求的平臺按照項目投資額的40%給予資助,最高1000萬元。加快建設產業技術基礎公共服務平臺,對國家級平臺一次性給予100萬元獎勵。對社會構建的、為企業實施技術改造提供多功能公共技術服務的平臺,按照實際投入的30%給予資助,最高資助500萬元。支持培育引進大型工業電子商務平臺。培育引進一批有國際影響力的品牌展會,將中國電子信息博覽會、國際工業設計大展等打造為世界級制造業展會平臺。建立公共技術服務平臺聯席會議制度,解決全市平臺的規劃布局、服務網絡體系搭建、考核評估等事項。構建一站式公共技術服務互聯云平臺以及若干線下服務節點,建立平臺建設、服務效果合同式考核評價及財政投入退出機制,提升公共技術服務平臺開放共享水平。

四、大力降低資源要素成本

加快構建更完善的要素市場化配置體制機制,進一步降低融資、用房、用工、用能成本,增強制造業競爭優勢。

17.降低企業融資成本。探索設立市屬征信服務公司,建設國際領先的企業征信服務平臺。搭建涵蓋金融產品和增值服務一體化的“互聯網+綜合金融”服務平臺,提升銀企對接效率和貸款發放效率。對市企業征信服務平臺評分良好的企業,政府性融資擔保機構為信用貸款提供80%-90%擔保,向企業收取擔保費平均費率不高于1%。制定金融服務制造業評價激勵辦法,在財政性資金存放考評體系中增加銀行對服務制造業的相關權重。鼓勵企業通過多層次資本市場上市融資。

18.穩定工業用房價格。加快建設工業保障房,支持各區和市屬國有平臺通過新建、購買和統租等方式籌建運營工業保障房。符合條件的中小微企業可以申請以低價租賃工業保障房,年產值1億元以上且無自有工業用地的制造業企業,按“成本+微利價”受讓一定面積的工業保障房,工業保障房不得轉租轉讓。科學制定分片區、分類、分級的工業用房租金指導價格,具有國資背景的工業用房租金標準不得高于同期工業用房租金指導價格。逐步實施工業用房租賃合同網上簽約制度,除承租人主動要求或工業用房所在地塊已納入城市更新范圍外,單個工業用房的租賃期限原則上不得少于3年。

19.穩定用工成本。規范整頓人力資源市場,取締不合理收費,嚴厲打擊“黑中介”和違法勞務派遣行為。鼓勵合規人力資源市場發揮主渠道作用,完善公共就業服務平臺,以市場化方式合理配置勞動力資源。鼓勵企業與職業院校、對口扶貧地區建立定向培養、訂單用工機制。

20.控制用能成本。進一步優化企業獲得水電氣營商環境,壓減報裝接入流程,對于具備改造為“一戶一表”條件的用戶,加快實現直接供水、供電、供氣。規范能源收費,依法查處轉供違規加價行為。積極爭取電力(能源)規劃建設的審批權、500kV主送電網的監督管理調度權以及獨立的電價定價權。

五、加強制造業空間保障

強化政府引導作用,保障重大項目和重點企業用地用房需求,創新用地使用模式,提升空間使用效益。

21.加強工業用地保障。整備改造100平方公里產業空間,將成片連片、亟需改造實現產業轉型升級的空間,全部納入土地整備或連片改造范圍。保留提升100平方公里工業區,對劃定范圍進行長期鎖定并開展環境提升,穩定產業發展預期。加強工業用地全過程管理,強化產業發展監管協議履約核查,及時追究違約責任并作出處理,嚴厲處置通過股權轉讓等方式變相炒賣產業用地的行為。在保持工業用地性質、用途不變的前提下,針對建成投產已滿一定年限的工業用地,研究出臺轉讓管理規定,科學制定工業用地轉讓價格評估及增值收益分成機制,提高工業用地流轉效率。

22.整合提升工業園區。加強工業園區統籌管理,制定工業園區整合提升工作方案,市區共建一批示范工業園區,鼓勵將原有舊工業園區整合提升為符合先進制造業發展需求的現代化工業園區。加快促進工業園區轉型升級,進一步優化產業規劃布局,引導制造業企業入園發展,推動工業園區向功能完善、空間優質、集約高效、集中治污轉型。支持制造業企業對自有園區以加改擴建生產經營性建筑面積類綜合整治或拆除重建類的“工改M1”方式改造升級舊工業區,各區結合實際出臺獎勵辦法。

23.建立優質企業騰挪安置機制。對因城市更新等原因確實需要搬遷的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所在轄區應按照“先安置,后搬遷”的原則落實新的發展空間,未妥善安置的,不予實施主體確認,不得因企業周邊功能變化等理由,強制要求企業搬遷。各區按需設置規模以上工業企業騰挪安置區,對有升級改造廠房需求的企業予以暫時安置,減少對企業生產的影響。

六、優化企業發展環境

對標全球“最好最優”,提升人才支撐、企業服務、監管執法和知識產權保護水平,形成穩定、公平、透明、可預期的營商環境。

24.強化制造業人才支撐。實行更加開放便利的境外人才引進和出入境管理制度,爭取外國人永久居留審批權限下放,推動技術移民落地實施。建設“i深圳”英文專區,為外籍人才提供便利服務。加快推進國際化街區建設,營造宜居宜業的人才發展環境。加快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加大現代制造業技術技能人才培養力度,推動產教深度融合發展。支持院校、企業、行業協會等建設公共實訓基地、職工培訓中心、跨企業培訓中心、高技能人才培訓基地、技師工作站、技能大師工作室等培養載體,對符合條件的給予一次性30萬元資助、重點建設項目最高資助50萬元。

25.構建企業服務體系。成立市企業服務工作領導小組,研究解決企業服務的重大問題,統籌協調各區和各部門開展企業服務工作。組建企業服務專員隊伍,落實“首接負責制”,依托“深i企”平臺建立企業訴求快速響應機制,實施“平臺統一派單,部門照單作業”模式,完善豐富平臺功能,打造企業線上“一站式”服務平臺。

26.實施包容審慎監管。規范行政執法行為,區分一般違法行為和重大違法行為,梳理輕微違法行為,出臺不予處罰、從輕處罰清單。規范失信聯合懲戒對象納入標準和程序,明確不納入失信聯合懲戒范圍的情形,建立完善信用修復機制。探索建立全市統一的行政執法輔助人員管理制度,嚴禁無執法權的機構和人員實施執法行為。加快推進“三線一單”編制和落地,建立生態環境分區管控體系,推廣區域空間生態環境評價改革,對已完成區域空間生態環境評價的區域,簡化環評審批或備案手續。

27.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實施最嚴格的知識產權保護制度,探索提高知識產權懲罰性賠償標準。依托中國(深圳)知識產權保護中心,構建一站式知識產權協同保護平臺,優化知識產權全鏈條快速服務和全流程審查服務,做到快授權、快確權、快維權。支持行業協會、產業聯盟建設中小企業知識產權保護站。

本措施自印發之日起實施,有效期5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