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商情報網訊:根據《廣西壯族自治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和國家生態環境保護有關規劃,結合廣西實際編制,主要闡明生態環境保護的總體目標、主要任務、重點工程,是全區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的綱領性文件,是相關專項規劃的重要編制依據。
第一章 開啟加快建設生態文明強區新征程
“十四五”時期,是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之后,乘勢而上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第一個五年,是加快建設美麗廣西和生態文明強區、凝心聚力建設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壯美廣西的關鍵時期。
第一節 生態環境保護取得新成就
“十三五”時期,廣西深入貫徹落實中央關于生態文明建設的總體部署,加強組織領導,落實各方責任,加大資金投入,污染防治攻堅戰取得階段性勝利,生態系統得到有效保護和修復,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十三五”規劃29項指標圓滿完成,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人民群眾生態環境獲得感不斷增強,為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奠定了堅實的生態環境基礎。
生態環境質量總體優良。“十三五”時期,廣西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繼續保持全國前列。城市環境空氣質量改善明顯,2020年優良天數比率達到97.7%,細顆粒物年平均濃度為26微克/立方米,達到有監測數據以來最好水平。水環境質量持續向好,列入國家考核的52個地表水監測斷面水質優良(達到或好于Ⅲ類)比例保持96.2%以上,其中2020年達到100%,消除劣Ⅴ類水體;設區城市37個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水質達標率為97.3%。海洋環境質量穩中有升,近岸海域22個國家考核點位水質優良(一、二類)比例保持90.9%以上,其中2020年達到95.5%,連續8年穩居全國前3。土壤環境質量總體穩定,輻射環境質量總體良好。
減污降碳工作扎實推進。全區產業結構調整取得積極進展,累計淘汰燃煤小鍋爐563臺,淘汰落后產能煉鋼42萬噸、鐵合金10.15萬噸、工業硅1萬噸、造紙0.85萬噸,化解煤炭過剩產能154萬噸,完成統調燃煤電廠21臺機組1112萬千瓦超低排放改造。能源消費總量和強度“雙控”情況良好,清潔能源供應能力不斷增強。交通運輸結構調整取得實效,“國六標準”車用汽柴油全面供應,累計淘汰黃標車、老舊車輛37.87萬輛。城市和縣城污水處理能力達到520.15萬噸/日,生活污水處理率達到96%以上,建制鎮均完成污水處理設施建設,城鎮生活垃圾實現無害化處理。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率為11%,農村生活垃圾定點存放清運率達到100%,畜禽養殖糞污綜合利用率達到88.49%。全區化學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量分別較2015年下降1.3%、1.2%、13.7%、13.1%,圓滿完成國家下達的目標任務。
污染防治攻堅取得階段性勝利。藍天保衛戰成效明顯,“散亂污”企業整治基本完成,城市工地和道路的揚塵、秸稈焚燒污染、煙花爆竹燃放污染、餐飲油煙排放等得到有效控制。碧水保衛戰穩中提質,不符合國家產業政策的小型造紙、制革、印染、染料、煉焦、煉砷、煉硫、煉油、電鍍、農藥等“十小”企業全部取締,九成以上工業集聚區實現污水集中處理,縣級及以上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1122個環境問題全部完成整治,344個農村飲用水水源完成保護區劃定,設區城市黑臭水體基本消除;漓江水質長期保持優良,九洲江、南流江、欽江等重點流域水質改善顯著,西江流域建成水污染防治聯動機制,114個入海排污口完成整治。凈土保衛戰深入推進,土壤污染現狀基本摸清,完成國家下達的重點行業重金屬污染物排放削減任務,歷史遺留污染問題逐步得到解決,河池市土壤污染綜合防治先行區形成喀斯特地貌地區可復制、可推廣的防治模式,全區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為87.52%,污染地塊安全利用率達到100%。
自然生態保護修復效果顯著。森林覆蓋率達到62.5%,穩居全國第3位。“三線一單”生態環境分區管控體系基本形成,在優化區域發展格局方面發揮積極作用;“綠盾”自然保護地監督檢查專項行動卓有成效,生態破壞現象逐年減少。廣西左右江流域革命老區(百色、崇左、南寧)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和修復工程試點建設達到序時進度,完成投資82億元。石漠化治理成效、植被生態質量和改善程度均居全國首位。濕地保有量75.43萬公頃,其中紅樹林面積9330公頃,居全國第2位。成功創建9個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市縣、3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總數排全國第12位。2020年全區生態環境狀況指數為78.6,等級為“優”。
環境風險防控全面加強。全區危險廢物經營許可證持證單位113家,核準經營規模423.6萬噸/年;醫療廢物集中處置能力為141.52噸/天。放射源清查、X射線探傷單位清查和伴生放射性礦普查,以及城市放射性廢物庫安保升級全面完成,閑置廢棄放射源全部得到安全收貯;防城港核電廠周邊輻射環境監督性監測預警系統建成,核電廠周邊輻射環境正常,全區輻射環境質量總體良好。開展粵桂兩省區聯合執法,有效遏制跨省非法轉移、處置和傾倒危險廢物犯罪行為。建成廣西環境風險源管理信息系統,環境應急資源信息庫逐步完善。全區連續7年未發生較大及以上等級突發環境事件。
現代治理體系穩步構建。有效落實“黨政同責、一崗雙責”責任制,各級成立生態環境保護委員會。《廣西壯族自治區大氣污染防治條例》、《廣西壯族自治區水污染防治條例》等地方性法規先后頒布實施,《關于構建現代環境治理體系的實施意見》、《廣西壯族自治區有關部門生態環境保護責任清單》等文件陸續出臺,基本完成生態環境機構管理體制調整和自治區以下環保機構監測監察執法垂直管理制度改革,完成鄉鎮“四所合一”改革。涵蓋空氣、水、土壤、海洋、輻射、聲等要素的生態環境監測網絡初步建成,環境預測預警能力和服務水平明顯提高。生態環境執法網絡會商系統、無人機等裝備實現自治區、設區市、縣三級全覆蓋。生態保護補償試點取得經驗,粵桂兩省區九洲江流域跨界水環境保護合作成功實施,廣西區內流域上下游橫向生態保護補償機制初步建立。企業生態環境信用評價、環境影響評價文件承諾審批、排污許可、生態環境損害賠償等方面改革制度相繼落地見效。
第二節 生態環境保護面臨新挑戰
工業結構和能源結構制約減污降碳任務完成。工業結構方面,建材、鋼鐵、有色金屬、燃煤等資源型高耗能行業發展速度高于第二產業平均水平,重工業化特征明顯。能源結構方面,水力資源基本開發完畢;風電、光伏發電資源稟賦有限,且因其本身具有隨機性、波動性和利用小時數不高的特性,能源結構繼續優化難度增加。廣西經濟社會發展的用能保障仍需火力發電支撐,需增加必要的電煤消費。
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難度大。一是污染防治新老問題交織。城鄉面源大氣污染治理和管控能力有待加強,高耗能、高污染行業企業比重大;臭氧(O3)污染逐步顯現,防控手段少。局部流域、海域污染問題整治仍需持續發力,農村生活污染、種植養殖污染等治理投入需求大。部分固體廢物綜合利用和處置途徑較少、技術不成熟。二是繼續減排空間小。主要工業企業已完成脫硫脫硝等減排工程,統調燃煤機組完成超低排放改造,大氣污染防治工程減排空間小。大部分化學需氧量和氨氮減排工程已基本完成,水污染物工程減排潛力有限。
生態環境基礎設施建設保障不足。全區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率離全國平均水平差距較大,部分城鎮生活污水處理及配套管網設施不完善。固體廢物(危險廢物)利用處置存在結構失衡和處置種類較少問題;部分市縣應對突發疫情或突發事件的醫療廢物廢水處置能力不足。北海、防城港、欽州等設區市深海排污能力不足,影響重大項目落地。生態環境監測網絡仍需完善,基層環境監測、執法能力有待提高。
生態環境安全形勢總體可控但風險隱患不容忽視。局部區域和化工等行業仍存在生態環境風險隱患,防城港、崇左等設區市尚未具備備用水源供水能力。因交通事故、安全生產事故引發的次生突發環境事件(均為一般等級及以下事件)占比增加,跨省進入廣西的非法轉移處置危險廢物行為尚未徹底遏制。部分地方突發環境事件應急物資儲備和快速反應能力跟不上形勢發展需要,應急監測能力仍有待加強。互花米草等部分外來入侵物種對區域生態安全造成威脅。
第三節 生態環境保護迎來新機遇
生態環境保護處于重要戰略機遇期。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親自謀劃部署、親自指導推動生態文明建設工作,形成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成為我國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的根本遵循。2021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廣西時強調,要繼續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把碳達峰、碳中和納入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整體布局,建立健全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經濟體系,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自治區黨委、自治區人民政府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廣西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把生態環境保護擺在更加突出位置,列入自治區黨委常委會工作要點、政府工作報告并扎實推進,全區各級黨委、人民政府及有關部門嚴格落實生態環境保護責任。
高質量發展與高水平保護相得益彰。廣西全面落實黨中央重大決策部署,加強生態文明建設,實施碳達峰、碳中和行動,與全國一起進入經濟高質量發展和生態環境高水平保護的新階段,能源結構和產業結構綠色轉型升級的步伐更堅定,產業補鏈強鏈延鏈加快推進,生態優勢加速轉化為發展優勢,污染物新增排放壓力可望趨緩,經濟社會更快發展,發展成果更多投入生態環境基礎設施建設。
全社會保護生態環境的合力顯著增強。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更加深入人心,公眾參與生態環境保護的積極性主動性進一步增強,企業生態環境保護意識進一步增強、資金投入力度進一步加大,節能環保產業發展前景更加廣闊。
總體上看,廣西生態環境保護機遇大于挑戰。要錨定凝心聚力建設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壯美廣西的總目標,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充分發揮生態環境保護的引導、優化、促進作用,助力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開啟加快建設美麗廣西和生態文明強區新征程。
第二章 指導思想、基本原則與主要目標
第一節 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歷次全會精神,深入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緊緊圍繞凝心聚力建設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壯美廣西“1+1+4+3+N”目標任務體系,以保持生態環境全國一流為目標,以“保優提質、減污降碳,強基礎、增效能、護生態、促發展、防風險”為主線,堅持方向不變、力度不減、延伸深度、拓寬廣度,堅持綜合治理、系統治理、源頭治理,更加突出精準治污、科學治污、依法治污,以更高標準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在推動綠色發展上邁出新步伐,將生態優勢更多轉化為發展優勢,為加快建設美麗廣西和生態文明強區奠定堅實生態環境基礎。
第二節 基本原則
——堅持綠色發展、高質量發展。全面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推進碳達峰、碳中和,充分發揮生態環境保護的引導、優化和促進作用,以生態環境高水平保護服務經濟高質量發展,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
——堅持以人為本、生態惠民。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落到實處,以人民滿意為標準,努力改善生態環境質量,提高人民群眾生態環境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讓良好生態成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堅持統籌協同、深入治污。統籌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海濕地系統治理和修復,統籌推進區域、流域、城鄉、陸海系統治理,統籌推進減污降碳協同治理,精準治污、科學治污、依法治污。
——堅持廣泛宣傳、全民行動。強化環境信息公開,加強環境宣傳教育,暢通公眾參與渠道,引導和動員全社會自覺踐行綠色生產生活方式,持續推動全民關心、參與生態環境保護。
第三節 主要目標
到2025年,生態環境保護建設取得明顯成效,美麗廣西和生態文明強區建設取得新進展,生態文明建設達到新高度,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壯美廣西的綠色底色更加靚麗。
——生產生活方式綠色轉型成效顯著。在推動綠色發展上邁出新步伐,著力推進生態產業化和產業生態化,生態經濟加快發展,生態優勢更多轉化為發展優勢,碳排放強度達到國家要求,簡約適度、綠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基本形成。
——生態環境保持全國一流。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指標下降達到國家要求。環境空氣質量繼續改善,水環境質量持續保持優良,消除劣Ⅴ類水體,海洋生態環境保持穩定,生態系統治理水平不斷提升,城鄉人居環境明顯改善。
——生態環境安全得到有效保障。土壤安全利用水平繼續提高,環境風險繼續控制在較低水平,突發環境事件應急能力明顯提升。
——自然生態系統質量明顯提升。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格局進一步優化,生物多樣性得到有效保護,生態系統服務功能不斷增強,我國南方重要生態屏障持續筑牢。
——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建立健全。生態環境治理能力不斷增強,黨委領導、政府主導、企業主體、社會組織和公眾參與的現代環境治理體系加快構建,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建立健全。
展望2035年,總體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產業結構、能源結構,廣泛形成綠色生產生活方式,生態經濟發展壯大,應對氣候變化能力顯著提升,突出環境問題得到根本解決,生態系統服務功能顯著增強,環境風險降到較低水平,基本實現環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生態環境質量保持全國領先水平,美麗廣西和生態文明強區建設目標基本實現。
專欄1 ?“十四五”時期廣西生態環境保護主要指標 | |||||
類別 | 指標 | 2020年 | 2025年 | 指標屬性 | |
環境治理 | 1.設區城市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率(%) | 97.7① | 以國家下達 指標為準 | 約束性 | |
2.設區城市細顆粒物(PM2.5)年平均濃度(μg/m3) | 26① | 以國家下達 指標為準 | 約束性 | ||
3.地表水質量達到或好于Ш類水體比例(%) | 100①(按52個國家考核斷面) | 以國家下達 指標為準 | 約束性 | ||
4.地表水質量劣V類水體比例(%) | 0① | 0 | 約束性 | ||
5.地下水質量V類水體比例(%) | 37 | 以國家下達 指標為準 | 預期性 | ||
6.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水質達標率(%) | 設區 城市 | 97.3 | 以國家下達 指標為準 | 預期性 | |
縣級 | 90.6 | 90② | |||
7.近岸海域優良水質比例③(%) | 95.2① | 以國家下達 指標為準 | 預期性 | ||
8.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率(%) | 11 | 以國家下達 指標為準 | 預期性 | ||
9.氮氧化物重點工程減排量(萬噸) | - | 以國家下達 指標為準 | 約束性 | ||
10.揮發性有機物(VOCs)重點工程減排量(萬噸) | - | 以國家下達 指標為準 | 約束性 | ||
11.化學需氧量重點工程減排量(萬噸) | - | 以國家下達 指標為準 | 約束性 | ||
12.氨氮重點工程減排量(萬噸) | - | 以國家下達 指標為準 | 約束性 | ||
應對氣候變化 | 13.單位地區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量降低(%) | 國家核定數未出 | 達到國家要求 | 約束性 | |
14.單位地區生產總值能源消耗降低(%) | 國家核定數未出 | 達到國家要求 | 約束性 | ||
環境風險防控 | 15.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 | 87.52④ | 以國家下達指標為準 | 預期性 | |
16.重點建設用地安全利用 | - | 以國家下達指標為準 | 預期性 | ||
生態保護 | 17.森林覆蓋率(%) | 62.5 | 62.6 | 約束性 | |
18.大陸自然岸線保有率(%) | 37.44 | 不低于35 | 預期性 | ||
19.生態保護紅線面積(萬公頃) | 國家核定數未出 | 以國家下達指標為準 | 預期性 | ||
注:①受新冠肺炎疫情等因素影響,2020年城市空氣、地表水、近岸海域海水等環境質量指標值明顯高于平常年份,且2021年起,監測斷面、點位變化,因此2020年數據不具備可比性。 ②2021年起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水質達標率(縣級)的考核,“糞大腸菌群”項目作為參考。 ③2021年起近岸海域水質國家考核由點位法改為面積法。 ④表中所列數據為自查核算數值,正式核算數值須經國家核查后最終確定。 |
第三章 深化綠色低碳轉型,推動高質量發展
強化“三線一單”生態環境分區引導,構建區域綠色發展新格局,著力推行“生態+”發展模式,推進生態產業化和產業生態化,倡導綠色低碳生產生活方式,高效循環利用能源資源,在推動綠色發展上邁出新步伐。
第一節 形成區域綠色發展新格局
構建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新格局。通過編制實施國土空間規劃,整體謀劃新時代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格局,科學有序布局生產空間、生活空間和生態空間,嚴格生態保護紅線、永久基本農田、城鎮開發邊界三條控制線管控。構建“一屏六區一廊”生態格局,加強南方丘陵山地帶、重點生態功能區、珠江—西江綠色廊道和邊境地區等生態功能重要區域保護;持續完善自治區本級生態功能區轉移支付政策,爭取國家更多轉移支付支持,對重點生態功能區、農產品主產區和邊境地區提供有效轉移支付支持。支持重點生態功能區把發展重點放到保護生態環境、提供生態產品上,人口逐步有序向城鎮化地區轉移。
推動形成區域綠色發展新格局。南寧市大力實施“強首府”戰略,深化國家森林城市和生態園林城市建設,提升“中國綠城”品質,建設具有濃郁壯鄉特色和亞熱帶風情的生態宜居城市。廣西北部灣沿海區域建立北欽防生態環境保護綜合執法、環境應急、生態環境基礎設施建設等協同機制,打造宜居宜業的藍色海灣城市群和廣西北部灣森林城市群。珠江—西江經濟帶(廣西)完善珠江—西江生態廊道建設,做大做強西江沿岸生態旅游產業集群,構筑生態旅游廊道。左右江革命老區推進綠色創新,大力發展生態環保型、健康養生養老等特色優勢產業,深入推進石漠化綜合治理,加強天然林資源保護、防護林體系建設,打造天藍山青水凈的美麗老區。
推動形成生態環境合作新格局。落實“南向、北聯、東融、西合”全方位開放發展戰略,主動對接長江經濟帶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等國家重大戰略,融入共建“一帶一路”,高水平共建西部陸海新通道,持續推進區域環境合作。加強跨省區環境污染聯防聯治,深化泛珠三角區域環境合作,健全與粵港澳大灣區聯防聯控機制;持續推進賀江、九洲江等跨省區河流綜合治理,繼續協調推進粵桂兩省區九洲江流域生態補償機制建設,推動共同創建跨流域生態文明合作示范區。完善與云南、貴州、湖南等省水環境共治共享和環境應急聯動機制。加強國際環境交流與合作,加快中國—東盟環保合作示范平臺建設,辦好中國—東盟環境合作論壇。加強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在應對氣候變化、環境監測與預警等方面交流,積極推介廣西先進環保技術裝備和治理成果。參與大湄公河次區域、瀾滄江—湄公河次區域環境合作,完善中越邊境跨境生物多樣性保護廊道(廣西)建設。
推動形成生態環境分區管控新格局。建立完善“三線一單”生態環境分區管控體系,構建數據共享及應用平臺,建立動態監測評估和實施監管機制,深化成果應用,優化行業布局、建設項目選址選線,強化源頭環境風險防控。加強重點領域、重點區域規劃環評“全鏈條”管理,按照“三線一單”生態環境分區管控要求,嚴格項目環境準入,引導項目科學布局,強化區域污染排放管控和區域環境風險防控。
第二節 推動生態優勢更多轉化為發展優勢
大力培育發展綠色產業。推進各地將獨特的自然資源、歷史文化資源等與生態產品相結合,加快發展生態旅游、生態農業等生態產業,培育現代服務業、旅游業、集約化農牧業等綠色產業,形成旅居養老、森林康養、健康旅游、綠色食品等新業態,全力打造農、林、旅游等“生態+”生態產業鏈,推動生態優勢更多轉化為發展優勢。完善綠色制造體系,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培育綠色技術創新龍頭企業和綠色工廠,加快園區生態化、綠色節能化改造,建設一批綠色產業示范基地、生態工業園區和循環經濟園區。強化企業清潔生產,培育壯大節能環保產業和清潔能源產業。
建立健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建立生態產品調查監測機制,健全自然資源確權登記制度規范,推進自然資源統一確權登記,開展生態產品基礎信息調查,建立生態產品目錄清單,開展森林、草原、濕地、海洋等自然資源資產動態監測,編制自然資源資產負債表。建立生態產品價值評價機制,構建生態產品價值核算體系,優先選擇重點生態功能區開展生態產品價值核算試點。建立生態產品經營開發機制,完善自然資源市場調控機制,逐步將生態環境成本納入價格形成機制范圍,開展自然資源資產分等定級價格評估;構建自然資源市場信用體系,逐步建立完善統一的自然資源市場交易規則。推進生態保護補償制度改革,建立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政府考核評估機制。
加快探索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路徑。積極創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持續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森林城市”、“森林鄉村”等生態文明示范創建,系統打造富有壯鄉特色的生態城市和美麗鄉村;強化生態文化建設,創建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區,探索農業、畜牧業、旅游、康養、文化等與生態優勢深度融合發展模式。推進生態環境導向的開發模式項目試點,積極開展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試點。
積極發展綠色金融。支持南寧、柳州、桂林、賀州等設區市創建綠色金融改革創新示范區,爭取獲批國家級綠色金融改革創新試驗區。探索開展碳金融業務,不斷完善綠色金融組織體系。推動建立自治區綠色項目庫,搭建綠色企業與金融機構對接平臺,引導金融機構加大對低碳項目、綠色轉型項目支持力度。引導社會資本共同參與投資,推動綠色產業發展。鼓勵金融機構加大綠色信貸投放力度,支持和引導金融機構設立綠色專營機構,推動發行綠色企業債券、綠色公司債券及綠色中期票據等。發展綠色保險,在涉重金屬等污染高風險領域依法依規推行環境污染強制責任保險。完善綠色擔保機制和風險補償機制。實施綠色制造,推動政策、資金向綠色產業傾斜。
第三節 引導生產生活方式綠色轉型
加快優化產業結構。嚴格執行新修訂的《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等國家產業政策,嚴控“兩高一資”項目新增產能規模,持續推進淘汰落后產能和化解過剩產能。對石化、煤化工、燃煤發電(含熱電)、鋼鐵、有色金屬、制漿造紙等重點行業建設項目采取區域削減、強化區域整治、行業減排等措施,騰出環境容量,實現區域“增產不增污”。嚴格執行環境準入負面清單和重點生態功能區產業準入負面清單制度,實行新(改、擴)建項目排放污染物等量或減量置換。推進傳統產業綠色化改造,支持產業補鏈強鏈延鏈。開展有色金屬、石化、冶金、建材等產業生態化改造,加快推進制糖、機械、有色金屬、冶金、建材、造紙與木材加工、繭絲綢等產業向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轉型升級,開展電力、鋼鐵、建材等行業的減污降碳協同治理。
培育發展綠色環保戰略性新興產業。大力發展低耗能低排放的高新技術產業,培育壯大新能源及智能汽車、高端裝備制造、節能環保、先進新材料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培育電子信息、新能源汽車、高端金屬新材料、化工新材料等產業集聚發展,推動產業鏈邁向中高端。大力引導和扶持環保產業發展,重點支持VOCs和O3污染防治、大宗固體廢物利用處置等關鍵技術研究應用、工藝設備研發制造。在環保行業企業大力推進人工智能、第五代移動通訊技術(5G)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創新應用,擴大環保管家、園區污染防治第三方治理示范、小城鎮環境綜合治理托管服務模式試點范圍,不斷探索“互聯網+”環保產業發展新模式。
積極推廣綠色低碳生產生活方式。推動企業建立以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為導向的生產、采購、營銷、回收及物流體系,加快推進綠色產品認證,建立完善統一的綠色產品標準、認證、標識體系,引導和支持綠色產品生產。加大政府綠色采購力度,擴大綠色采購范圍,實施“節能補貼”、“以舊換綠”等政策,鼓勵消費者購買綠色產品和服務。圍繞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廣泛宣傳推廣簡約適度、綠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理念、生活方式和消費模式,在機關、學校、商場、醫院、酒店、住宅小區等場所,推廣使用節能、節水、環保、再生等綠色產品。繼續推進“光盤行動”,制止餐飲浪費。推動快遞包裝“綠色革命”,全面支持快遞業綠色發展。
第四節 調控資源環境合理利用
嚴格控制資源利用。強化能源消費總量和強度“雙控”,嚴控能耗強度,合理控制能源消費總量,加大節能挖潛、淘汰落后低效產能,騰出用能空間;加強工業、建筑、交通運輸、公共機構、農業、商貿等重點領域節能降碳,協同推進碳減排和大氣污染物減排。實施水資源消耗總量和強度“雙控”,開展節水行動,建設節水型社會,優先保障生活用水,適度壓減生產用水,增加生態用水;鼓勵再生水利用,有條件的地方在重要排污口下游、支流入干流等流域關鍵節點,因地制宜建設人工濕地水質凈化等生態設施。調控森林、海洋、礦產、濕地、草地等自然生態資源的合理開發利用。
繼續推動能源結構優化。大力發展清潔能源,深度開發水電,安全穩妥發展先進核電,積極開發陸上風電和光伏發電,規模化、集約化發展海上風電,加快推進整縣屋頂分布式光伏試點,因地制宜發展生物質能源。大力提升新能源消納和存儲能力,加大抽水蓄能和新型儲能建設力度,推進電力源網荷儲一體化和多能互補發展,加快構建以新能源為主體、適應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發展的新型電力系統。加強煤炭清潔高效利用,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鼓勵消費天然氣等清潔能源。適度發展清潔煤電,加快淘汰煤電落后產能,嚴禁新建燃煤自備機組,在工業、農業、交通運輸等領域推進天然氣、電能等清潔能源替代,加快園區熱電聯產、集中供熱和天然氣供應。實施高耗能行業節能技改專項行動,推進火電、鋼鐵、有色金屬、化工、建材等重點高耗能行業的能效提升系統改造,推動工業企業實施傳統能源改造,推動能源消費結構向綠色低碳轉型,努力提升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到2025年,實現“縣縣通”天然氣,非化石能源消費占比達到國家相關要求。
第四章 推動減污降碳協同增效,積極應對氣候變化
把碳達峰、碳中和納入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整體布局,健全完善碳達峰、碳中和政策體系,推動產業、能源、交通結構調整優化,同向發力推動減污降碳協同增效,增強應對氣候變化能力。
第一節 實施二氧化碳排放達峰行動
健全完善碳達峰碳中和政策體系。明確碳達峰路線圖、時間表和具體措施,推動制定能源、工業、交通、大數據、農業、建筑等重點領域碳達峰實施方案。推動各設區市研究制定本地區二氧化碳排放達峰目標、實施方案和保障措施。
積極應對氣候變化。開展溫室氣體統計核算,編制溫室氣體排放清單。加強溫室氣體排放重點單位監管,積極參與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建設,開展碳排放強度形勢分析,強化碳排放動態預測預警。開展工業、農業等領域溫室氣體和污染減排、污水垃圾等集中處置設施排放溫室氣體協同控制研究。開展應對氣候變化培訓,培育一批適應發展需要的應對氣候變化人才隊伍。
深化低碳試點建設。總結桂林和柳州國家低碳試點城市、百色國家氣候適應型城市建設試點經驗做法。按照國家部署,適時選擇基礎好、特色鮮明、代表性強的城鎮、工業園區和企業,探索開展近零碳或零碳試點建設。
第二節 強化溫室氣體排放控制
控制工業領域二氧化碳排放。加快鋼鐵、建材、化工、有色金屬行業綠色改造,推廣使用節能低碳新產品新技術,提高工藝技術和能源利用水平。推廣水泥生產原料替代技術,鼓勵利用轉爐渣等非碳酸鹽原料生產水泥,到2025年全區水泥企業單位產品碳排放量進一步降低。推動煤電、鋼鐵等行業探索二氧化碳資源化利用。
控制交通領域二氧化碳排放。大力推進海運、內河航運等低碳運輸發展,推動鐵路運輸低碳發展,構建低碳交通運輸體系。優化城市交通出行結構,優先發展城市公共交通。推動交通基礎設施智能化建設,鼓勵利用“互聯網+”提升交通運輸系統運行效率和運輸裝備能效利用水平,加快“智慧港口”、“智慧高速”、多式聯運物流信息平臺建設。加大綠色基礎設施、新能源和清潔能源運輸裝備推廣力度,推廣高效節能汽油機和柴油機,鼓勵使用新能源、混合動力、天然氣等節能環保車船。
控制建筑領域二氧化碳排放。完善綠色建筑評價體系,推廣裝配式建筑、綠色建筑和綠色建造方式,在城鎮新建建筑執行建筑節能強制性標準。推進可再生能源建筑一體化應用規模化發展;支持高品質綠色建筑、低能耗建筑、綠色建材技術研究與應用示范研究,形成適合廣西的綠色建筑技術集成體系;實施綠色建材產品認證制度,推廣應用綠色建材。持續推進既有居住建筑和公共建筑綠色節能改造,加大綠色低碳建筑管理,強化對公共建筑用能監測和低碳運營管理。
控制非二氧化碳溫室氣體排放。積極推進循環農業發展,推行畜禽規模化、生態化養殖方式,實施農村有機垃圾沼氣化處理,加強污水處理廠和垃圾填埋場甲烷排放控制和回收利用,強化甲烷、氧化亞氮、氫氟碳化物等溫室氣體排放控制。
增加生態系統碳匯。科學開展碳匯造林種草,嚴格自然濕地保護和用途管制,提升林草和濕地生態系統的碳匯功能。加強林草生物質能源研發與能源替代,增強森林固碳能力。加強海島生態建設和修復,加大對紅樹林、珊瑚礁、海草床等濱海濕地保護力度,探索海洋生態系統碳匯能力建設新模式。
第三節 提高適應氣候變化能力
提高城市適應氣候變化能力,優化城市關鍵基礎設施設計、施工和建設標準,提高給排水、電力、燃氣、交通、通訊等生命線系統及重大工程項目建設的抗風險能力、災害恢復力,提升極端天氣精細化預報和應急能力。加強農業、水資源、林業、海洋、氣象、衛生健康等領域適應氣候變化能力建設。優化調整農作物品種布局和種植,提高農產品質量和適宜性;加強水資源保護與水土流失治理,健全各級防汛抗旱指揮系統;加強森林草原火災和林業有害生物防控,增強林草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完善沿海地區防潮減災體系,加強海域海岸地帶應對氣候變化脆弱度、風險度的觀測預警,加快生態海堤建設;開展適應氣候變化人群健康領域研究,增強公眾應對高溫熱浪等極端天氣的適應能力。
第五章 堅持協同管控,改善環境空氣質量
深入打好大氣污染防治攻堅戰,鞏固環境空氣質量達標成果,以PM2.5和O3協同治理為重點,強化多污染物協同控制和區域協同治理,抓好污染天氣應對,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氣,確保環境空氣質量優良。
第一節 實施空氣質量穩定達標管理
推動環境空氣質量穩定達標。深入實施城市大氣環境質量目標管理。完善城市大氣環境綜合管理體系,建立大氣污染源解析和源清單管理常態化工作機制,實現城市大氣環境管理精細化、科學化。科學開展人工影響天氣活動。協同控制PM2.5和O3污染,統籌考慮PM2.5和O3污染特征與區域傳輸影響,針對O3形成機制、O3及前體物空間分布、O3來源評估等進行對策研究,實行差異化精細化協同管控,推動城市PM2.5保持穩定達標并下降,有效遏制O3濃度增長趨勢,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氣。
強化區域協作和污染天氣應對。完善大氣污染聯防聯控機制,推進上下聯動、區域聯動和部門聯動,做好重污染天氣聯合應對和重大活動空氣質量保障。建立跨區域大氣污染協同防治長效機制,加強預警和應急響應的通報和會商,深化城市大氣污染聯防聯控。開展跨區域重點污染源聯合執法檢查,妥善預防和處置跨區域大氣污染糾紛。推動構建自治區、市、縣三級重污染天氣應急預案體系,健全污染天氣預警和應急機制,利用衛星遙感等監測手段,提升空氣質量監測和預報水平;實施“一廠一策”清單化管理,細化應急減排清單,實施污染天氣應急減排分級管控,有效應對污染天氣過程。
第二節 深化工業源污染治理
推動重點行業氮氧化物等污染物深度治理。推進玻璃、陶瓷、有色金屬、焦化、鐵合金等行業污染深度治理,嚴格控制企業物料運輸和生產工藝過程無組織排放,實施企業煙氣脫硫脫硝除塵改造;推動重點涉氣排放企業逐步取消煙氣旁路,因安全生產無法取消的,需安裝在線監管系統。
實施重點行業VOCs綜合整治。加強VOCs源頭控制、過程管理和末端治理,重點對石化、化工、制藥、工業涂裝、木材加工、包裝印刷、電子制造、印染等行業實施深度治理,優化生產工藝;推進原油、成品油、有機化學品等儲罐排查和改造,強化泄露檢測與修復;加強無組織廢氣排放控制,加快高效VOCs收集治理設施建設,提升VOCs排放收集率、去除率和治理設施運行率。加強汽修行業VOCs綜合治理。
第三節 全面推進移動源污染防治
優化調整交通運輸結構。持續推進大宗貨物和中長途貨物運輸“公轉鐵”、“公轉水”,加快不同運輸方式之間銜接,形成安全、便捷、高效、綠色、經濟的現代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加快車船結構升級,推廣使用節能環保型、新能源車船和非道路移動機械,推動城市公交和物流配送車輛電動化,推動市政園林機械、內河船舶、港作船舶以及港口、機場、鐵路貨場、物流園區等重點場所的作業機械和車輛使用新能源,加快加氣、充換電等配套設施建設。
強化車船油路港聯合防控。劃定高污染高排放重型柴油貨車限行區域,加強新生產車輛環保達標監管,持續完善“天地車人”一體化的機動車排放監控體系,加強冬春季期間柴油貨車運輸管控。加強非道路移動機械登記管理,強化對新生產、銷售的非道路移動機械環保達標監管。繼續推進車用燃油清潔化,提升車用燃油標準,推進車用油品升級。嚴格執行汽柴油質量標準,加強油品監管執法,清理整頓非法加油站點、流動加油車和非標油生產企業。推動廣西北部灣沿海、西江干線內河船舶大氣污染防治,加快港口岸電設施建設和船舶受電設施改造。
控制移動源污染排放。加快老舊車輛深度治理和淘汰,推動高排放老舊柴油車深度治理,具備條件的安裝污染控制裝置,配備實時排放監控終端并聯網,到2025年基本淘汰國三及以下柴油貨車。加快高排放的老舊工程機械、農業機械、航運船舶和漁船等非道路移動源淘汰更新,具備條件的進行治理改造。到2025年基本消除工程機械“冒黑煙”現象。推廣使用純電動和液化天然氣(LNG)船舶,落實國家船舶大氣污染物排放控制要求,實現船舶能耗與污染物排放在2020年基礎上逐年下降。
第四節 積極控制大氣面源污染
嚴格管控揚塵和粉塵污染。嚴格控制城市揚塵污染,全面推行綠色施工,將綠色施工納入企業資質評價、信用評價;對涉及影響生態環境的項目建立施工環境監測、預警、停工、整改、復工的閉環管理,建立全流程管理制度;實施施工工地封閉管理,建設“智慧工地”;嚴格管控渣土運輸揚塵污染。加強城市道路保潔,推行低塵的機械化濕式清掃方式;強化城市主干道周邊及城鄉結合部道路揚塵治理,城市出入口、城鄉結合部等重要路段根據實際情況采取車輛沖洗清潔措施。推動城市裸露地面、粉體物料堆場,以及大型煤炭和礦石碼頭、干散貨碼頭物料堆場的抑塵設施建設和物料輸送系統封閉改造;加強露天礦山粉塵治理,有效管控石料開采轉運全過程粉塵污染,開展采石場治理示范與推廣。
嚴格管控秸稈露天焚燒。建立健全秸稈禁燒工作機制,以甘蔗種植集中的崇左、來賓、南寧、柳州、貴港、北海等設區市為重點,科學劃定禁燒區,完成廣西大氣衛星遙感監測系統升級改造,完善“空—天—地”、“人防+機控”一體化的秸稈禁燒網格化監控體系,實現禁燒區域監控全覆蓋。建立常態化聯合巡查機制,依法依規管控秸稈禁燒區露天焚燒行為。加快秸稈綜合利用技術推廣,持續推進秸稈肥料化、飼料化、燃料化、基料化和原料化。“十四五”期間,全區秸稈綜合利用率保持在86%左右。
嚴格管控城市餐飲油煙和煙花爆竹燃放。對城區露天燒烤攤點實行“集中布局、進店經營”,鼓勵城市餐飲服務經營場所使用燃氣、電等清潔能源,使用高效油煙凈化設施。強化煙花爆竹生產、運輸、銷售等源頭管控,以傳統節日為重點時段、以禁燃限放區為重點區域,加大禁燃限放煙花爆竹宣傳教育力度,加強煙花爆竹銷售點管控,加強日常巡查,嚴格執行禁燃限放規定,按規定處置違法違規燃放煙花爆竹行為。
第五節 推進重點領域大氣污染物減排
深入推進工業領域大氣污染物減排。以柳州、防城港、貴港、北海、玉林等設區市鋼鐵行業為重點,完成超低排放改造;開展焦化、水泥等重點行業超低排放改造;加強自備燃煤機組污染治理設施運行監管,確保穩定超低排放。嚴格控制新建燃煤鍋爐,加快淘汰縣級及以上城市非建成區每小時10蒸噸及以下燃煤小鍋爐,鼓勵對65蒸噸及以上燃煤和生物質鍋爐實施超低排放改造。加大落后產能和不達標工業爐窯淘汰力度,對以煤、石油焦、渣油、重油等為燃料的工業爐窯,加快燃料清潔替代。實施鋼鐵、有色金屬、建材、化工等工業爐窯污染深度治理,配套建設高效脫硫脫硝除塵設施;嚴格控制工業爐窯生產過程及相關物料的儲運、輸送等無組織排放。
專欄2 ?大氣環境綜合治理工程 |
工業企業超低排放改造:柳州、防城港、貴港、北海、玉林等5個設區市開展鋼鐵行業燒結機、焦爐脫硫脫硝除塵等有組織排放的超低排放改造,開展物料堆場無組織排放的改造和清潔運輸改造。 工業VOCs污染綜合整治:綜合推進石化、化工、工業涂裝、包裝印刷等重點行業生產工藝的升級改造。 船舶與港口大氣污染綜合防治:建設港口碼頭、物流園區環境空氣質量監測網,構建港口大氣污染排放綜合監管平臺。提高欽州、防城港、北海等3個設區市主要規模以上港口的港作船舶、公務船舶靠泊供應岸電能力。 鍋爐和爐窯整治:完成柳州市65蒸噸及以上燃煤和生物質鍋爐節能和超低排放改造。實施來賓市工業爐窯污染深度治理項目。 大氣面源污染整治:實施賀州、岑溪等市的石材碳酸鈣行業污染源綜合整治項目。實施貴港市城區裸地、堆場揚塵大氣污染綜合治理項目。 |
第六節 營造舒適和諧的聲環境
加快設區市、縣聲環境功能區劃調整,繼續推進城市聲環境功能區噪聲監測。以道路交通、建筑施工、裝修、娛樂場所、工業企業等噪聲污染源監管和治理為重點,完善生態環境、公安、住房城鄉建設、交通運輸等部門環境噪聲監督管理聯動機制。嚴格執行城市建成區機動車禁鳴、限行等措施,在重要考試期間、夜間和午間休息時間等敏感時段,加大執法力度,嚴格控制交通噪聲污染。合理劃定社區、辦公樓、學校、醫院等建筑物與交通干線、工業企業等噪聲源的防噪距離,加強城市噪聲敏感建筑物等重點領域噪聲管控,建設完善高架橋、快速路、城市軌道等交通干線隔聲屏障等降噪設施。積極主動、妥善處理噪聲擾民問題,營造舒適宜居的生活環境。
第六章 鞏固綜合治理成效,保持水環境質量優良
深入打好水污染防治攻堅戰,統籌兼顧水資源、水生態和水環境,加強水環境精細化管理和精準化治理,護飲水、保好水、治差水,深入推進重點流域綜合治理,強化流域聯防聯治和水生態保護修復,確保水環境質量優良。
第一節 加強飲用水水源保護和建設美麗幸福河湖
推進飲用水水源地規范化建設。以縣級及以上城市飲用水水源地為重點,推進飲用水水源地規范化建設,完善標志及隔離保護設施;完成全區鄉鎮級集中式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劃定與勘界立標,加強農村“千噸萬人”等飲用水水源保護和水質監測,建立健全部門間監測數據共享機制。加大飲用水水源、供水單位供水和用戶“水龍頭”出水等飲用水安全狀況信息公開力度。完善飲用水水源保護區數據庫及環境管理檔案。
加強飲用水水源地風險防范。以設區市為重點,加強地表水型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預警監控能力建設,適時擇地組織開展突發環境事件應急演練。以飲用水水源保護為核心,加強地下水型飲用水水源補給區保護,強化周邊地區風險管控。完成防城港、貴港、賀州、崇左等設區市單一水源供水城市備用水源建設,穩步推進單一水源的縣(市)備用水源建設;加快不達標飲用水水源地治理或替換,依法處理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內環境違法問題。
實施美麗幸福河湖保護與建設。以設區市人民政府為責任主體,以城市及其周邊河湖為重點,統籌水資源、水生態、水環境等要素,按照“防洪保安全、優質水資源、健康水生態、宜居水環境、先進水文化”的建設標準,積極推進美麗幸福河湖建設,使人民群眾直觀感受到“清水綠岸、魚翔淺底”的河湖之美,以及“有河有水、有魚有草、人水和諧”的治理成效。提升公眾“親水”環境品質,嚴格河湖水域岸線、生態緩沖帶等重要生態空間管控,順應公眾對美麗幸福河湖的向往,在城鎮人類活動密集區,在維護河湖生態功能的基礎上,合理建設親水便民設施。到2025年底共完成500條(段、個)以上美麗幸福河湖建設,到2030年全區河流、湖庫均基本建成造福人民的美麗幸福河湖。
第二節 深化重點流域環境綜合治理和保護
實施水環境精細化管理。實施管控斷面和水功能區相結合的地表水環境質量目標管理,強化水質監測和預測預警,完善水環境質量管理信息平臺,推進水環境精細化管理;開展主要江河湖庫水功能區達標評價。深化流域水環境保護,不斷更新全區水污染防治項目儲備,實施差異化治理;嚴格落實河長制,加強各監測斷面水環境控制單元的環境管理,明確細化各控制單元的水質保護目標;細化各級人民政府責任并強化考核。完善區內流域上下游水污染聯防聯控機制,加強部門聯動執法,共享污染源監控信息,建立健全突發性環境污染事件應急聯動機制。加強飲用水水源地所在河流、重要跨界河流及其他敏感水體等重點河流風險防控。
加強重點流域環境綜合治理。逐步建立健全信息通報、環境準入、結構調整、企業監管、截流治污、河道整治等一體化的流域綜合防治體系。實施工業源、生活源、養殖污染源、農業面源等污染治理;開展入河排污口排查,實施排污口整治和達標排放管理;加強內河船舶和內河港口水污染防治,提高船舶和港口產生的生活污水、含油污水、化學品洗艙水接收、處理能力。深化漓江、南流江、欽江、九洲江、西江(梧州段)等重點流域水環境綜合治理和保護,開展大風江、南康江、茅嶺江、白沙河、西門江、義昌江、明江等小流域水環境治理,提升水環境質量。
第三節 推進重點領域水污染物減排
推進城市黑臭水體整治。鞏固深化市級城市建成區黑臭水體治理成效,健全黑臭水體動態排查評估機制,開展城市黑臭水體治理效果評估,建立健全長效機制,確保城市黑臭水體整治工程長效運行。加強對各類違法排污行為執法監管。按照國家部署,開展縣級城市建成區黑臭水體排查和綜合治理。到2025年,城市黑臭水體治理不出現“返黑返臭”,達到國家相關要求。
提高城鎮生活污水收集處理效能。推進新舊污水管網建設改造,加快補齊城鎮污水管網短板,提高城鎮生活污水收集處理率。新城區要同步規劃建設污水處理設施及收集管網,持續強化新建居民小區及公用建筑排水規范接入市政污水管網監管;開展進水濃度偏低的城鎮污水處理廠收水范圍內管網排查,加快管網錯混接改造、老舊管網更新、破損修復改造、雨污分流改造,有條件的城市管網建設進一步輻射到周邊鄉鎮,基本實現城鎮截污納管全覆蓋和生活污水全收集、全處理;全面推進鄉鎮污水處理設施及其配套管網建設,有條件的鄉鎮管網建設延伸到周邊農村。加快推進城鎮生活污水處理設施建設及提質增效,在新區、新城及污水直排、污水處理廠超負荷運行等區域推進生活污水處理能力的新建、擴建、提標改造,基本實現鎮級污水處理設施全覆蓋,提高城鎮污水處理能力。有條件的地區開展初期雨水收集、處理和資源化利用。積極推廣污水處理設施第三方運營。規范生活污泥處置管理,推廣污泥集中焚燒無害化處理和資源化利用,鼓勵達標污泥還田利用。
強化畜禽養殖污染防治。加強養殖分區管控,推動畜禽養殖業生態化、規模化、集約化發展。加強規模化養殖污染治理,支持規模養殖場和第三方建設糞污處理利用設施,基本實現規模化養殖場收集處理設施全覆蓋。深入推進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種養結合,促進農村種養循環產業發展。推進散養密集區畜禽糞污綜合治理和利用,加強宣傳,提高散養戶環保意識。規范限量使用飼料添加劑,減量使用獸用抗菌藥物。
深化工業水污染綜合治理。加強工業廢水末端排放管理,深入推進各類工業污染源穩定達標排放。實施工業集聚區污水集中處理分類管理。加強工業集聚區污水集中處理設施運行管理和排放口出水濃度監控,確保設施正常運行并達標排放;加快工業集聚區未完工的污水集中處理設施建設,新建、升級工業集聚區應同步設計并實現污水集中處理;依托城鎮污水處理廠的工業集聚區,園區內企業廢水須進行預處理,確保達到污水處理廠進水標準;規范工業集聚區雨污分流系統設置,禁止雨污混排。推動實施農副食品加工、印染、化工等行業清潔化改造。
加強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開展入河排污口排查溯源,全面摸清底數,建立入河排污口名錄,厘清排污口責任。按照“取締一批、合并一批、規范一批”要求,依法實施入河排污口分類整治及規范化建設;建立排污口整治銷號制度,加強對需要保留的排污口日常排污監測與監管,確保排污口廢水達標排放。
第四節 推動水生態保護修復
保障河湖生態流量。建立生態流量管理制度,開展河湖生態流量摸底調查,推進水資源和水環境監測數據共享。加強生態流量保障工程建設和運行管理,推進生態補水工程建設,開展水利設施下泄流量的調度管理和監測評估,對未修建專門生態流量下泄設施的中小型水利設施進行放水改造,保證河流生態基流和生態需水量。到2025年,生態流量管理措施全面落實,西江干流、柳江、漓江、桂江、賀江、南盤江、右江、楊梅河、明江等珠江流域重點河流,南流江、九洲江等沿海入海河流,以及資江、灌江等長江流域上游河流生態流量得到有力保障,青獅潭、龍巖灘、大王灘、澄碧湖等重要湖庫生態水位得到有效維持。
加強水生態保護修復。加強河流、湖庫岸線保護與開發利用管理,對西江經濟帶(廣西)內干流和主要支流岸線實施分區管理,在重要河流干流、主要支流和重點湖庫周邊劃定生態緩沖帶,強化岸線用途管制,整治不符合水源涵養區、水域岸線、河湖緩沖帶等保護要求的人類活動。實施江河湖庫濕地生態修復與保護建設,加強河道生態整治,提升西江、漓江、南流江、九洲江和青獅潭、大王灘等江河湖庫水體修復凈化能力。建立健全河流湖泊休養生息長效機制,科學劃定河湖禁捕、限捕區域,重點水域逐步實行禁漁期制度;在漓江、桂江、紅水河、右江、柳江、龍江、左江等重點河段逐年開展增殖放流活動,逐步恢復土著魚類。實施重點流域和湖庫水生態監測、水生態安全評估、生物多樣性評估等專項調查,開展重點流域水生態系統健康評估。
專欄3 ?水生態環境保護工程 |
飲用水水源地保護:實施北海市洪潮江水庫飲用水水源地達標治理項目。實施柳州、桂林、貴港、北海、河池等設區市飲用水水源地規范化建設項目。在欽江流域、茅嶺江流域、大風江流域、金窩水庫的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實施水源涵養林、濕地系統建設等項目。實施來賓、崇左、防城港等設區市農村飲用水水源保護示范項目。 重點流域環境綜合治理和保護:開展漓江、南流江、欽江、九洲江、西江(梧州段)等重點河流及重點支流水環境綜合治理和保護,實施工業源、生活源、養殖污染源、農業面源等污染整治,以及入河排污口整治和規范化建設、河道整治、城市內河整治、河流和湖庫的生態保護與修復等項目。 重點小流域環境綜合治理:開展大風江、南康江、茅嶺江、白沙河、西門江、義昌江、明江等重點小流域水環境綜合治理,實施生活源、農業面源等污染整治,以及水生態調查與保護修復、污水處理設施提標改造。 城市黑臭水體整治:鞏固市級城市建成區黑臭水體綜合整治成效。推進縣級城市建成區黑臭水體綜合治理,按國家要求實施黑臭水體治理。 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對全區入河排污口開展全面排查、溯源,提出整治方案,按方案進行整治。 重點流域水生態安全調查評估:開展漓江、南流江、西門江、南康江、白沙河、洪潮江水生態監測調查。開展浪溪江、洛清江等生物多樣性調查和評估。開展茅嶺江、防城江、桂江、賀江等流域水生態安全調查和評估。 生態流量保障(水資源):組織開展西江干流、柳江、桂江、賀江、明江等37條重點河流生態流量保障工作,制定重點河流生態流量保障實施方案,確定主要控制斷面生態流量,開展監測預警。 |
第七章 堅持陸海統籌治理,保護海洋生態環境
深入打好重點海灣污染防治攻堅戰,堅持北欽防生態環境保護與建設一體化,陸海統籌、河海聯動、聯防共治,推進廣西北部灣污染綜合防治,加大紅樹林保護區等濱海濕地和重要區域保護恢復力度,建設美麗海灣,確保近岸海域水質優良。
第一節 深化近岸海域陸海統籌治理
加強陸源入海排放控制。深入開展近岸海域污染綜合調查評估,加強入海污染物總量控制統籌,嚴控陸源污染物入海總量。加快沿海工業集聚區污水集中處理設施建設,強化沿海城鎮生活污水處理設施及其配套管網建設與改造,完善港口碼頭和漁港污水收集管網、處置設施建設,加快推進雨污分流并與市政管網聯網,依法推進污水集中深遠海排放,確保陸源入海污染物達標排放。加強沿海區域農村環境綜合整治。
加強海水灘涂養殖污染治理。推進水產養殖業綠色發展,科學規范水產養殖布局,清理禁養區水產養殖,推行清潔化、生態化水產養殖方式。推動沿海水產養殖污染防治,推進池塘養殖清潔生產改造、水循環養殖減排、網箱養殖減排,加強養殖尾水監測,推進水產養殖尾水處理設施建設、改造,確保養殖廢水達標排放。
加強海上移動源污染整治。建立船舶污染監管長效機制,加強船舶污染物的排放與接收管理,嚴格船舶污染源頭控制。推進船舶污染物的接收、轉運和處置能力建設,廣西北部灣港港口碼頭逐步完善船舶廢棄物(油污水、生活污水、生活垃圾)回收處理體系,新建港口、碼頭配套建設與其吞吐量相適應的船舶污水接收、處理設施。健全船舶污染物接收、轉運和處置第三方服務的管理制度,加強船舶污染防治宣傳。
加強海洋資源開發污染防控。建立海洋資源保護開發綜合協調機制,集約、節約使用海域,提升海域使用效率和效益。積極防控海上作業等開發活動對海域造成的生態環境破壞和污染,嚴格海砂開采監管,禁止無證違法采砂。開展海洋塑料垃圾和微塑料污染狀況調查及海洋生態環境影響評估。推進重點海島開發與保護,依法有序推進無居民海島有償使用出讓。
第二節 建設美麗海灣
推進美麗海灣建設。從環境質量、生物生態、“親海”空間、環境安全四方面,推進建設美麗海灣。加強茅尾海、欽州灣、廉州灣、鐵山港、防城港灣和大風江口等重點海灣污染治理,改善海灣生態環境。加強沿海生態系統整治和修復,健全紅樹林保護制度,落實紅樹林保護主體責任。繼續實施“藍色海灣”整治行動,對沿海重要河口、海灣、重點濱海濕地、受損海灘、海島海域實施生態整治與修復,開展潿洲島珊瑚礁以及北海、防城港等設區市的海草床保護和修復,有效修復受損海島和生態系統。加強海岸帶生態系統結構恢復和服務功能提升,開展退養還灘(濕),改善岸灘生態環境。提升公眾“親海”環境品質,合理布局生產、生活和生態等岸線,開展砂質岸灘和親水岸線整治與修復,拓展公眾親海岸灘岸線;加強海水浴場、濱海旅游度假區等親海岸段入海污染源整治,探索建立海上環衛機制。
嚴守海洋生態保護紅線。嚴格海洋生態保護紅線管理,禁止在紅線范圍內布局建設項目、設置入海排污口等,切實加強海洋生態系統、海洋保護區、重要濱海濕地、重要砂質岸線和沙源保護海域等重要生態功能區保護。加強海洋生物多樣性保護,開展廣西北部灣海洋生物多樣性調查與監測,推進布氏鯨、中華白海豚等珍稀海洋生物的調查、監測和保護。
加強海岸帶保護與管控。優化近岸海域空間布局,加強海岸線保護與管控,全面保護廣西北部灣自然岸線。嚴格圍填海管理和監督,加快處理圍填海歷史遺留問題,嚴肅查處違法填海行為,嚴厲打擊破壞紅樹林、海草床、珊瑚礁以及非法占用濕地等違法行為。
第三節 防控海洋生態環境風險
實施海洋生態環境風險分類監測。建設分區分級的海洋生態災害應急監測體系,提高對赤潮、綠潮、溢油、突發環境事件的監控能力和預警能力。開展沿海工業園區、重點排污單位、海上開發活動等海洋環境污染事故風險源排查;加強近岸海域高風險區的危險化學品及其他危險廢物等環境健康危害因素監測。加強海洋跨界污染預警監測。
提升海洋生態環境事件應急能力。加強海上和港口碼頭的溢油、危險化學品泄漏等事故的跨部門跨區域應急聯動合作,建立完善涉海突發環境事件信息互通、應急船舶及應急物資調配機制,逐步實現北海、欽州、防城港3個設區市應急資源和信息的跨部門、跨區域互通共享。強化海洋環境應急監測能力基礎設施建設,培養專業的海洋應急監測隊伍,加快配置船舶、實驗室等所需裝備,統籌推進海上溢油應急處置實驗室建設,提升海上環境應急監測能力。
專欄4? 海洋環境生態保護修復與治理工程 |
重點海灣綜合整治:實施茅尾海、欽州灣、廉州灣、防城港灣等重點海域環境綜合整治。 美麗海灣建設:實施珍珠灣、廉州灣、防城港灣、欽州灣、鐵山港灣等重要海灣紅樹林濱海濕地保護與恢復,以及北海、防城港、欽州等設區市“藍色海灣”整治。 |
第八章 防范土壤環境污染,保障用地環境安全
深入打好土壤污染防治攻堅戰,堅持源頭防控、分類管理、嚴格準入、管控修復、協同治理,確保土壤和地下水環境安全;持續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打造美麗鄉村,留住鳥語花香、田園風光。
第一節 嚴格土壤污染源頭防控
加強重點行業污染源監管。調整優化涉重金屬產業結構和空間布局,嚴格新建、改建、擴建涉重金屬重點行業的環境準入。推進土壤污染狀況詳查成果應用,深化重點行業、重點區域污染源綜合整治。加強土壤環境重點行業污染源監管,開展重點污染源風險調查評估,完善全口徑涉重金屬重點行業企業清單,定期更新重點監管企業名單并向社會公布。加強重點企業重金屬污染物排放管理,依法懲處超過許可排放量排放重點重金屬污染物、在建設項目環境保護設施驗收中弄虛作假等環境違法行為。
嚴格管控農業面源污染。建立農業面源污染監測網絡,加快農業面源污染監管體系建設。推廣實施沃土工程,加強灌溉水水質管理,推行測土配方施肥,引導農業生產者合理使用肥料、農藥、獸藥、農用薄膜等農業投入品;推行生態種養模式,鼓勵采用種養結合、輪作等良好農業生產措施,強化畜禽養殖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和秸稈綜合利用。
第二節 加強土壤環境分類管理和治理修復
繼續實施農用地安全利用。落實國土空間規劃,嚴格永久基本農田控制線管理。實施農用地土壤環境質量類別劃分動態調整機制,對優先保護類農用地,實行優先保護和嚴格管理,確保其面積不減少、土壤環境質量不下降;對安全利用類農用地,以安全利用為主;對嚴格管控類農用地,采取劃定特定農產品禁止生產區域、種植結構調整、退耕還林還草等風險管控措施;因地制宜實施農用地污染治理與修復應用試點項目,鞏固提升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成效。
有效保障建設用地安全利用。開展建設用地土壤污染狀況調查及風險評估,定期更新建設用地土壤污染風險管控和修復名錄并公開信息。合理規劃建設用地用途,合理確定污染地塊用途,明確并執行地塊再開發利用必須符合規劃用途的土壤環境質量規定。嚴格建設用地環境準入管理,建立和完善建設用地地塊信息溝通機制,對建設用地土壤污染風險管控修復名錄中地塊的開發利用活動,實施聯動監管機制。逐步建立已修復地塊長期風險管理體系,分類別、分用途、分階段實施風險管控和治理修復,有效保障重點建設用地安全利用。
繼續實施土壤污染治理和修復。總結推廣河池、柳州市土壤污染防治先行區建設經驗,推進土壤污染防治專項資金項目建設。采取生物、物理、化學或聯合治理等措施,以擬開發利用為住宅、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務用地的污染地塊以及暫不開發利用的污染地塊為重點,實施建設用地土壤污染風險管控和修復工程。在超農用地土壤污染風險篩選值多的設區市,選擇典型受重金屬污染的耕地,采取調整種植結構、退耕還林還草、種植品種替代、水肥調控、優化施肥、土壤調理、土壤酸堿度(pH值)調節等一種或者多種組合技術措施,實施一批土壤安全利用工程。
第三節 推進地下水污染風險防控
加強地下水環境監管。嚴格地下水資源監管,保障地下水資源可持續利用。實施地下水超采區整治和動態管理,對地下水實際開采量超過控制開采量的區域,暫停審批新增取用地下水建設項目;調整超采區水資源利用結構,逐步壓減地下水開采量。開展地下水水質監測,加大對地下水污染狀況調查力度,以地下水型飲用水源和地下水重點污染源為重點,開展地下水環境狀況調查評估,劃分廣西地下水污染防治分區。
強化地下水污染防治。加強地表水與地下水、土壤與地下水污染協同防治。加強石油天然氣開采的油泥堆放場、石化生產存貯銷售企業和工業園區、礦山開采區、垃圾填埋場等區域防滲處理;推進報廢礦井、鉆井、取水井的封井回填,對已造成地下水串層污染的,實施地下水污染治理和修復。繼續推進實施河池市金城江區典型地下水污染源防滲改造試點項目。優先選擇地下水型飲用水源保護區、重點行業區域地下水污染區,開展地下水污染修復治理試點示范及成效評估。
第四節 強化農業農村環境治理
控制農業種植面源污染。大力推進質量興農、綠色興農,調整種植業結構與布局,加強綠色食品、有機農產品和地理標志農產品建設,健全農產品質量保障和溯源體系,加快推進農業高質量發展、綠色發展。結合“一控兩減三基本”要求,持續推進化肥農藥減量增效,推廣農作物病蟲害綠色防控產品和技術。提高農民科學施肥用藥意識和技能,深入推進測土配方施肥,集成推廣化肥機械深施、種肥同播、水肥一體等綠色高效技術,提高化肥利用率,加大新型高效植保機械示范推廣力度,扶持發展專業化防治服務機構,融合推進統防統治與綠色防控,不斷提高病蟲害統防統治覆蓋率和綠色防控覆蓋率,促進農藥減量化,保持化肥使用量零增長。
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行動。加大農村生活污水治理設施建設力度,繼續完善農村生活垃圾收運處置體系,加強對農村生活污水、生活垃圾處理設施運行維護的監管。探索農村污水低成本處理模式,結合農村現狀因地制宜選擇合適的農村污水處理方式。積極主動爭取國家給予廣西整縣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項目更多支持。有序推進農村“廁所革命”。推進農村生活污水資源化利用,實施水系連通及農村水系綜合整治,穩步推進農村黑臭水體綜合治理試點建設,總結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農村黑臭水體治理模式。
專欄5? 土壤風險防控和治理修復工程 |
建設用地污染調查及風險評估:在河池、柳州等市實施一批建設用地土壤污染狀況調查及風險評估項目。 建設用地污染風險管控與修復:在河池、柳州、梧州、玉林、百色、來賓等設區市,以擬開發利用為住宅、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務用地的污染地塊以及暫不開發利用的污染地塊為重點,實施一批建設用地土壤污染風險管控和修復項目。 農用地土壤安全利用與修復:在河池、南寧、百色、賀州、崇左等設區市選擇典型受工礦企業或其他污染源污染的重金屬污染耕地,實施一批安全利用項目,形成具有地域特色的受重金屬污染的耕地安全利用模式。 地下水環境保護:在南寧、梧州、北海、貴港、桂林等設區市實施地下水環境狀況調查評估項目。實施柳州市重點污染源區域地下水風險管控及修復治理試點項目,探索開展北海市海水入侵嚴重的區域地下水污染防治研究試點。探索開展風險較大的報廢礦井、鉆井和取水井封井回填試點。 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爭取相關縣(市、區)進入國家整縣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試點范圍并得到中央財政資金支持;加大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力度。 農村黑臭水體整治試點:開展40條(個)農村黑臭水體整治。 |
第九章 加強生態保護監管,筑牢生態安全屏障
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海濕地系統治理,加強生態環境治理和保護修復,保護生物多樣性,提高生態系統質量,穩定生態質量指數(EQI),持續擦亮廣西“山清水秀生態美”金字招牌。
第一節 建立生態保護紅線監管體系
推進陸域生態保護紅線勘界定標,開展生態保護紅線基礎調查和人類活動遙感監測。建立生態環境、自然資源、水利、林業、海洋等相關部門執法信息共享機制,協同開展生態保護紅線監管執法。根據國家要求,定期開展生態保護紅線保護成效評估。落實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和責任追究制度,對擠占生態空間和損害重要生態系統等行為加大懲處力度。
第二節 持續鞏固區域生態安全格局
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海濕地一體化保護和修復,推進桂林、賀州等設區市南嶺山地森林及生物多樣性保護,以及湘江、資江、西江等河流源頭區域生態保護,加強珠江防護林、退耕還林還草、森林質量精準提升、濕地保護恢復、生物多樣性保護、礦山生態修復、水土流失和石漠化綜合治理、國家儲備林等建設。實施湘桂巖溶地區(廣西)石漠化綜合治理,以百色、崇左、桂林、河池、來賓、柳州、南寧、梧州等設區市的縣域內石漠化片區為重點,加強林草植被保護與恢復,推進水土資源合理利用。推動廣西北部灣典型濱海濕地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開展潿洲島珊瑚礁以及北海、防城港等設區市海草床保護和修復,建設海岸防護林,推進互花米草防治。
第三節 提升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
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海濕地系統治理。穩步推行森林河流湖泊休養生息、耕地休耕輪作。保護天然林,加強重點公益林管護和古樹名木保護,完善珠江防護林和沿海防護林體系,加強飲用水水源地水源涵養林建設,加強對南流江、九洲江等重點流域樹種種植結構調整,逐步提升森林系統多樣性。對廣西北部灣濱海濕地和內陸重要濕地實行最嚴格保護措施,探索建立濕地生態補償機制。繼續以巖溶小流域為單元,推進巖溶石山地區石漠化、水土流失監測與綜合治理,實施生態退耕,增強山地生態系統穩定性。加強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生態修復,推進綠色礦山建設,完成歷史遺留關閉礦山治理。實施草原生態修復,提高草原資源總量和質量,到2025年草原綜合植被蓋度達到83%。實施桂林漓江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修復工程,杜絕濫采亂挖,推動流域生態環境持續改善、生態系統持續優化、整體功能持續提升。完成廣西左右江流域革命老區(百色、崇左、南寧)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和修復工程試點建設。
提升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加快構建城市綠色空間系統,科學規劃布局城市綠環綠廊綠楔綠道,開展園林城市、公園城市建設,推進生態修復和生態功能完善。積極打造廣西北部灣森林城市群,建成全國森林城市建設示范區,創建縣級國家森林城市、國家森林鄉村,持續推進廣西森林縣城、森林鄉鎮、森林村莊、森林單位園區等創建。積極構建田園生態系統,優化鄉村種植、養殖、居住等功能布局,建設生物緩沖帶、防護林網、灌溉渠系、植物籬等田間基礎設施,打造種養結合、生態循環、環境優美的田園生態系統。
開展生態系統保護成效監測評估。系統開展廣西生態狀況、重點生態功能區、生態保護紅線、自然保護地評估等多層次生態環境狀況監測評估。開展全區生態狀況變化遙感調查評估、重點生態功能區縣域生態狀況年度監測評估,以及生態功能重要區域和生態敏感脆弱區域等重點區域流域生態狀況年度調查評估;加大監控力度,根據國家要求,每年完成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人類活動遙感監測評估。組織開展自治區級及以下自然保護地保護成效以及重要生態保護修復工程實施情況評估。
第四節 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
構建自然保護地體系。完成自然保護地整合歸并優化,開展自然保護地勘界立標并建立矢量數據庫,與生態保護紅線銜接。積極推動國家公園建設。利用高科技手段和現代化設備促進自然保育、巡護和監測的信息化、智能化。建設各類各級自然保護地“天空地一體化”監測網絡體系,對自然保護地內人類活動實施現代化監控。強化監督檢查,開展“綠盾”專項行動。初步建成以國家公園為主體,歸屬清晰、權責明確、監管有效的自然保護地體系。
加強野生動植物保護。完善生物多樣性保護網絡,開展自然保護地、生物多樣性保護優先區域等重點區域野生動植物資源調查與監測、候鳥重要遷徙通道和停歇地調查與評估,推動生物多樣性監測評估與預警體系建設。嚴格野生動植物保護與監管,嚴厲打擊涉野生動植物資源的違法犯罪行為,加強野生動植物疫源疫病監測。加強國家、自治區重點保護和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及其棲息地、原生境保護修復,進一步提高珍稀瀕危物種種群、極小種群保護水平。推進崇左白頭葉猴等跨境生物多樣性保護廊道建設。加大生物遺傳資源保護力度,開展生物遺傳資源及其相關傳統知識獲取與惠益分享試點;推進動植物種質資源收集保存、鑒定和利用,建立廣西農作物種質資源數據庫和共享平臺。
強化生物安全監管。完善集疫病疫情、風險分析、技術法規、應急預警于一體的生物安全監測預警體系,加強有害生物防治。嚴格外來物種管控,加強野生動植物及其產品進出口、生物安全管理,實施互花米草等重大外來入侵物種綜合防治和生態修復;開展自然保護地外來入侵物種防控成效評估;探索開展轉基因生物安全監管,提升生物安全監測和監管能力。
專欄6? 生態保護建設與修復工程 |
森林資源管護:對全區545.2萬公頃自治區級及以上公益林實施森林生態效益補助,對約60萬公頃天然商品林實施管護。 防護林體系建設:在珠江流域范圍內9個設區市、57個縣(市、區)及5個國有林場開展珠江防護林體系建設。 濕地保護與修復:進一步加強現有24個國家濕地公園的建設、保護與管理,加強自治區級及以上重要濕地保護,推進國家濕地公園提質增效,提升濕地公園綜合服務功能,新認定自治區級重要濕地10處。開展濕地保護與恢復、科普宣教、科研監測及基礎設施建設。 巖溶地區石漠化綜合治理:在石漠化綜合治理重點縣因地制宜采取封山育林育草,增加林草植被,增強山地生態系統穩定性。 山水林田湖草海濕地生態保護修復:實施桂林漓江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修復工程,推動流域生態環境持續改善、生態系統持續優化、整體功能持續提升。完成廣西左右江流域革命老區(百色、崇左、南寧)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和修復工程試點建設。 自然保護地體系建設:推進大桂山鱷蜥、九萬山、雅長蘭科、花坪、岑王老山、合浦儒艮等自然保護地以及部分自然公園的基礎設施建設。重點開展白頭葉猴、東黑冠長臂猿、黑葉猴、金花茶、蘇鐵等物種棲息地和關鍵生境保護修復,建設生態廊道。 野生動植物保護:開展桂北南嶺、桂中—桂東南地區、桂西南石灰巖山地、廣西北部灣濱海地區和大瑤山等山區重點區域野生動植物資源調查監測。開展廣西極小種群及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資源拯救與保護,實施珍稀瀕危野生動物放歸行動,建立廣西野外救護放歸物種的監測與管理數據庫。 |
第十章 嚴格核與輻射監管,確保安全第一
堅持安全第一,嚴格貫徹落實核與輻射法律法規制度,加強核與輻射環境安全監管,強化核與輻射環境風險防范,提高安全監控和應急處置能力,守牢核與輻射安全底線。
第一節 加強核與輻射環境安全監管
推進核與輻射監管體系建設。嚴格落實國家核與輻射安全法律法規,推進廣西核與輻射安全法制建設,加快核與輻射安全監管、輻射環境監測和事故應急有關規范和標準制定,健全自治區核安全工作協調機制。充分發揮自治區輻射環境監督管理站國家級生態環境科普基地示范引領作用,進一步加強核與輻射科普宣傳教育,開展核與輻射安全科普進校園、進社區、進企業、進網絡等活動。
提升核與輻射安全監管與應急水平。加強全區核與輻射應急預警能力建設,升級改造自治區核與輻射應急預警系統,建設全區統一的集核與輻射安全監管、事故應急、環境監測、風險源信息、核與輻射評估、模擬技術支撐等模塊于一體的基礎信息平臺。以防城港市為重點,推進廣西核應急響應技術中心建設,建成集核應急前沿指揮所、應急物資儲備庫、核電廠備用指揮中心以及核與生態環境科普教育和公眾溝通中心等多功能于一體的新型核應急響應技術中心。推進廣西生態環境核與輻射事故應急搶險救援隊伍和廣西核輻射緊急醫學救援基地建設。加強放射性物品運輸安全監管能力建設,開展核與輻射安全常態化監督檢查,加快信息技術在放射源安全管理中的應用,強化高風險移動放射源安全監管。推進各設區市輻射事故應急演習演練實戰化、專業化、常態化。提升臨近廣東廉江核電項目的玉林、北海市應對核與輻射事故能力。
加強輻射環境監測能力。大力推進自治區和設區市輻射環境監測能力建設,配齊輻射環境監測設備,開展設區市輻射環境監測能力評估。完善全區輻射環境質量監測網絡,在重點區域或重點流域增設輻射環境自動監測站,強化輻射環境自動監測,開展環境氡濃度、電磁環境自動監測。完善海洋環境輻射監測管理體系、海上核與輻射應急監測預警體系,提高預警能力。
第二節 嚴防核與輻射環境風險
加強核事故風險防范。完善核設施核事故應急預案,加強核事故應急能力建設,加強實戰化演練,提升核應急水平;加強核設施周邊輻射環境監督性監測,提升核應急預警能力,嚴防核事故風險,確保不發生核事故。
加強輻射環境風險管控。嚴格輻射類建設項目審批,定期組織放射源安全專項檢查,提高核技術利用輻射安全監管系統數據質量,加強伴生放射性礦輻射安全監督管理,加強放射性物品運輸管理,強化高風險移動放射源和城市放射性廢物庫安全監管,確保廢舊放射源安全收貯。開展全區環境放射性本底調查,組織開展全區重點流域、廣西北部灣近岸海域環境放射性水平專項調查,摸清全區輻射環境基本現狀。對鈾礦冶工程周邊環境、廣西城市放射性廢物庫周邊環境、重點監管的核技術利用項目、納入輻射環境監管的伴生放射性礦開發利用項目、電磁環境建設項目實施監督性監測。“十四五”期間輻射環境風險保持在較低水平,防止發生重大及以上等級輻射事故。
專欄7? 核與輻射環境應急能力建設 |
核應急預警能力建設:建設集核應急前沿指揮所、應急物資儲備庫、核電廠備用指揮中心以及核與生態環境科普教育和公眾溝通中心等多功能于一體的新型核應急響應技術中心。 核與輻射環境監測體系建設:完善全區輻射環境質量監測網絡,在各設區市及部分縣設置空氣、飲用水、電磁環境等輻射環境監測自治區級監控點,配套建設自治區級輻射環境監測數據平臺;完善自治區輻射環境自動監測網絡,新增輻射環境自動站監測項目和站點,開展水體放射性在線監測研究;加強自治區本級和設區市輻射環境監測能力建設。 應急救援能力建設:建設廣西核輻射緊急醫學救援基地;組建自治區生態環境核與輻射事故應急搶險救援隊,建成應急指揮協調中心和組建監測分析分隊、突擊搶險分隊,建設核與輻射事故應急處置實訓基地;建設核電廠煙羽應急計劃區核應急超級通信基站。 |
第十一章 提高環境應急能力,守牢環境安全底線
堅持底線思維,健全環境安全管控機制,加強固體廢物、危險廢物利用處置能力,強化危險廢物、重金屬、尾礦庫環境風險管控,提升生態環境風險防控應急響應能力,推進新污染物治理,確保重點領域環境安全。
第一節 構建全防全控環境應急管理體系
完善環境應急管理體系。健全突發環境事件應急預案體系,修編各級人民政府和各有關部門突發環境事件應急預案;加快推進企業及工業園區的突發環境事件應急預案制修訂及備案。強化環境風險源精準化管理,健全企業突發環境事件風險評估制度,動態更新重點環境風險源管理目錄清單,完善環境風險源管理數據庫,確保風險源信息齊全、數據精細、敏感保護目標準確。嚴格環境應急管理和風險防控,加強環境安全形勢分析,定期開展生態環境安全隱患排查整治,落實環境安全主體責任,嚴格環境風險應急管理考核;加強涉危險品、涉重金屬的企業、化工園區,以及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重點流域的環境風險調查與評估,實施分類分級風險管控;實施“一企一策”風險管理,加強較大及以上等級風險源的環境風險防范、應急預警管理,以未按規定開展環境風險評估、應急預案備案、隱患排查治理的企業為重點,強化監管執法。提升快速響應能力,規范突發環境事件應急響應流程,開展突發環境事件聯合應急演練,增強實戰能力。“十四五”期間生態環境風險保持在較低水平,防止發生重大及以上等級突發環境事件。
強化次生突發環境事件防控。加快健全完善交通事故、船舶事故、安全生產事故等引發的突發環境事件應急響應體系,重點加強交通事故、安全生產事故引發的次生環境污染事件防控;加強各級、各部門間信息資源共享和公開,利用大數據技術,強化跨區域協作;加強陸路、水路、港口碼頭突發環境事件跨部門跨區域應急聯動,推動跨省、跨市突發環境事件應急聯動合作,提升跨區域環境應急響應聯動水平。
提高生態環境風險防控基礎能力。繼續推進環境應急機構隊伍能力、應急監測預警平臺、應急指揮協調體系、應急技術與專家支持體系、應急信息與通訊平臺等建設,夯實環境應急基礎,提升突發環境事件應急響應和處置能力。提高市、縣兩級環境應急管理隊伍能力,完善環境應急專家庫和環境應急資源信息檔案庫,加強市、縣、工業園區、港口碼頭、企業等多層次環境應急物資儲備,分類分級開展環境應急人員培訓。推動飲用水水源地水質生物毒性預警系統和重點化工園區有毒有害氣體預警系統建設。
逐步實施環境與健康風險管理。繼續實施健康廣西戰略,圍繞影響健康的空氣、水、土壤等自然環境問題,室內污染等家居環境風險,道路交通傷害等社會環境危險因素,動員全社會行動起來,全民參與,共擔責任、共享成果。探索建立環境與健康的監測、調查和風險評估制度,逐步實施環境與健康風險管理。
第二節 增強危險廢物安全處置能力
強化危險廢物全過程監管。落實各設區市和各有關部門危險廢物監管責任,強化協調溝通,形成工作合力。建立完善危險廢物監管單位清單,持續推進危險廢物規范化管理及考核,開展全區危險廢物專項整治。到2025年,實現危險廢物產生、收集、貯存、轉移、利用、處置全過程監督管理,“源頭嚴防、過程嚴管、后果嚴懲”的危險廢物環境監管體系進一步健全。
提升危險廢物處置和利用能力。編制實施全區危險廢物集中處置設施、場所建設規劃,合理布局并重點推進含砷廢物、電解鋁大修渣等危險廢物的利用處置設施建設,補齊能力缺口和設施短板。探索開展鋼鐵冶煉等工業爐窯協同處置危險廢物試點,鼓勵石化、化工、有色金屬冶煉等企業配套建設危險廢物利用處置設施。到2025年全區危險廢物利用處置能力滿足實際需求并有一定余量。
全力防控危險廢物污染環境風險。健全與福建、江西、湖南、廣東等周邊省危險廢物跨省非法轉移聯防聯控合作機制。組織開展嚴厲打擊危險廢物環境違法犯罪專項行動,落實信息共享、重大案件會商、犯罪案件移送、典型案例發布等機制,打擊非法收集、利用、處置廢礦物油以及跨行政區域非法排放、傾倒、處置危險廢物等環境違法犯罪行為,堅決遏制涉危險廢物違法案件多發頻發勢頭。提升危險廢物環境監管、利用處置、風險防范“三個能力”,加強專業監管隊伍建設,提高生態環境保護綜合執法隊伍專業技能水平,強化監管和應急處置技術支撐。
健全醫療廢物管理制度和安全處置保障機制。壓實各級各有關部門和醫療衛生機構醫療廢物管理責任,落實安全處置制度措施,嚴格規范醫療廢物分類、收集、轉運和處置的管理,做到應收盡收,實現安全妥善處置。加快補齊醫療廢物收集、轉運和安全處置短板,推進集中處置設施技改、升級和擴能,加快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收集轉運體系建設;不具備收集轉運條件的,鼓勵建設或購置醫療廢物自行處置設施。統籌固體廢物和生活垃圾處置能力資源,建立醫療廢物協同應急處置設施清單,提高重大疫情醫療廢物應急處置保障能力。
第三節 深化重金屬及尾礦庫污染治理和風險防控
加強重金屬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完善涉重金屬重點行業企業全口徑清單,繼續落實重點重金屬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制度,嚴格控制新增量,按照“減量置換”或“等量置換”原則,明確排放量來源,確保完成重點行業重點重金屬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目標。以結構調整、升級改造和深度治理為主要手段,有效削減現有企業重金屬污染物排放量。
加強重點行業污染綜合整治。持續淘汰涉重金屬行業企業落后產能。以有色金屬礦采選、冶煉、電鍍等為重點,推進涉重金屬重點行業企業生產工藝升級改造,實施重金屬減排技改,加強重金屬污染物達標排放管理。優化重點行業空間布局,將電鍍、皮革、電池等企業入園進區與調整產業結構、清潔生產、工藝提升改造相結合,推動產業升級。開展全區鉛鋅礦區歷史遺留污染風險隱患排查,選擇土壤污染重點監管企業、歷史遺留廢渣聚集區域,開展土壤重金屬污染源治理。
加強尾礦庫及尾礦污染治理和風險防控。加強尾礦庫環境風險隱患排查治理,依據尾礦庫環境風險等級及污染特征,實行尾礦庫分級分類環境管理,嚴格新(改、擴)建尾礦庫環境準入。在重點區域選擇有色金屬礦山、污染隱患嚴重的尾礦庫,實施尾礦污染治理和風險管控示范項目。嚴厲打擊違法違規向水庫、江河、湖泊等排放尾礦的行為。
第四節 提升固體廢物綜合利用和處置水平
推進固體廢物資源化綜合利用。開展柳州、桂林、南寧等設區市“無廢城市”試點建設,爭取國家對試點建設更多支持,持續推進城市固體廢物源頭減量和資源化利用,最大限度減少填埋量。加快構建廢舊物資循環利用體系,推行生產企業“逆向回收”模式,健全強制報廢制度和廢舊家電、消費電子等耐用消費品及電動車鋰電池回收處理體系。推進林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和處置。
推行城鄉生活垃圾分類治理。堅持“源頭減量、分類收集、分類處置、全程監管”,全面推行生活垃圾分類制度;完善城鄉生活垃圾收集轉運處理體系,加快建立分類投放、分類收集、分類運輸、分類無害化資源化處理的生活垃圾處理系統;逐步提高城鎮生活垃圾焚燒處理比重,推進城鎮生活垃圾處理設施提級擴能;繼續完善農村生活垃圾收運處置體系。到2025年,全區城鎮生活垃圾處理能力滿足生活垃圾處理需求,城鎮生活垃圾產生量處理量基本平衡,所有設區市基本建成生活垃圾分類處理系統,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達到35%以上。加強城市餐廚垃圾處置設施建設,到2025年,力爭所有設區市具備餐廚垃圾處理能力。
推進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和處置。妥善收集農藥包裝等廢棄物,督促農藥生產企業、農藥經營者回收處置,鼓勵農藥使用者及時收集并交回農藥經營者或者回收站(點),防止殘留農藥污染環境和農藥中毒事件發生。鼓勵有條件的農產品主產區探索構建縣域“市場主體回收、專業機構處置、公共財政扶持”的農藥包裝廢棄物回收和集中處置機制。
推進一般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處置。推進再生資源、大宗工業固體廢物等綜合利用、循環利用和處置。規范工業固體廢物登記管理,構建工業固體廢物長效管理機制;按照“利用為主,合理處置”原則,以冶煉渣、赤泥、尾礦、石材加工廢料、粉煤灰、工業副產石膏等為重點,加強分類施策和政策資金引導,打造工業固體廢物高效綜合利用產業新模式,加快推進工業固體廢物綜合處置和利用能力建設。在防城港、賀州、貴港、北海、柳州、梧州、百色、欽州等設區市建設一批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示范基地及項目,規范水泥窯及工業爐窯協同處置,實現鋼渣、粉煤灰等典型大宗工業固體廢物“年產年消”及歷史堆存逐步消化,提升赤泥、尾礦等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能力;推動集中式工業固體廢物處置設施建設,實現“小散零”工業固體廢物集中規范化收集、貯存、處置。加強建筑垃圾處理體系建設,合理布局建筑垃圾轉運調配、消納處置和資源化利用設施,提高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水平。全面禁止進口固體廢物,強化監管,嚴禁洋垃圾走私入境。
加強塑料污染治理。建立全鏈條防治塑料污染工作機制,抓住塑料制品生產、銷售和使用重點領域和重要環節,全面落實政府監管責任及企業主體責任,有序限制、禁止部分塑料制品的生產、銷售和使用,積極推廣替代產品,規范塑料廢棄物回收利用,建立健全塑料制品生產、流通、使用、回收處置等環節的管理制度,有效治理塑料污染。支持生物基產品和可降解塑料等替代產品研發和生產,建設可降解環保餐具基地;持續開展塑料污染治理聯合專項行動,進一步加強塑料污染治理,建立健全塑料制品長效管理機制。到2025年,全區塑料制品生產、流通、消費和回收處置等環節的管理制度基本建立,多元共治體系基本形成,替代產品開發應用水平進一步提升,城市塑料垃圾填埋量大幅降低,塑料污染得到有效控制。
第五節 加強新污染物治理
建立典型內分泌干擾素、抗生素、持久性有機污染物(POPs)等新污染物治理跨部門協調機制,統籌推進新污染物治理。嚴格源頭管控,防范新污染物產生,全面落實新化學物質環境管理登記制度。嚴格涉新污染物建設項目準入,強化環境影響評價管理,依法實施涉禁止生產或限制使用化學物質的建設項目行政許可。推進清潔生產和綠色制造,減少新污染物排放,對使用有毒有害化學物質進行生產或者在生產過程中排放有毒有害化學物質的企業,實施強制性清潔生產審核,全面推進清潔生產改造或清潔化改造。
專欄8? 重點領域環境風險管控工程 |
環境風險防控及應急預警能力建設:建立健全全區環境應急指揮系統平臺,開展環境風險隱患排查;在桂林、玉林、百色、河池、賀州等市各建設1個應急物資儲備庫,對南寧市、梧州市應急物資儲備庫進行更新替換。在欽州、北海、防城港、百色等市選取部分工業園區開展有毒有害氣體預警體系建設試點。提升市縣生態環境應急能力,組織跨界突發環境事件、化工園區突發環境事件應急演練。開展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河流及重要河流“一河一圖一策”工作。 危險廢物綜合處置利用:在南寧、桂林、梧州、北海、防城港、百色、河池、來賓等市,實施一批危險廢物綜合處置利用項目,包括廢舊鉛酸蓄電池回收利用處置,危險廢物水泥窯協同處置,廢油利用,以及有色金屬冶煉廢物、含砷廢物、廢蝕刻液、電解鋁大修渣利用處置等。新建梧州市桂東生態環保基地、廣西荔浦可再生資源循環利用產業園,改擴建廣西固體廢物(危險廢物)處置中心、廣西北部灣資源再生環保服務中心。 醫療廢物安全處置:柳州、北海、欽州、防城港、來賓等市醫療廢物處置設施升級改造和擴建;貴港市醫療廢物處置中心醫療廢物處置設施升級改造。 重金屬污染防治和尾礦庫治理:在柳州、桂林、河池、百色、賀州、來賓等市,選擇土壤污染重點監管企業、有色金屬礦山、污染隱患嚴重的尾礦庫及歷史遺留廢渣聚集區域,實施一批土壤重金屬污染源整治項目。 工業固體廢物利用處置:在梧州、北海、防城港、玉林、百色等市,推動鋼渣、粉煤灰、銀渣、電解鋁渣、赤泥、石膏等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項目建設。在玉林等市開展水泥窯協同處置設施建設。在柳州市實施處理廢舊鋰電池項目。 “無廢城市”建設試點:在柳州、桂林、南寧等市開展“無廢城市”試點建設。 生活垃圾和建筑垃圾處置能力:加強生活垃圾分類收運處理體系和建筑垃圾處理體系建設。 |
第十二章 深化改革創新,構建現代環境治理體系
堅持政策為大、項目為王、環境為本、創新為要,以完善環境治理體制機制為發力點、突破點,加快構建黨委領導、政府主導、企業主體、社會組織和公眾參與的現代環境治理體系,打造生態環境保護鐵軍,為加快建設美麗廣西和生態文明強區提供有力的制度和能力保障。
第一節 健全環境治理責任體系
健全環境治理領導責任體系。深化落實生態環境保護“黨政同責、一崗雙責”。推進落實《廣西壯族自治區有關部門生態環境保護責任清單》,持續強化生態環境治理相關目標評價考核,嚴格領導干部自然資源資產離任(任中)審計,落實生態環境損害責任終身追究制,壓實黨政領導責任、部門監管責任。健全生態環境保護督察長效機制,加強中央和自治區兩級督察銜接聯動,配合做好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組織抓好問題整改,提高督察效能,壓實整改責任。
健全環境治理企業主體責任體系。加強企業環境治理責任制度建設,推進實現“一證式”環境管理,嚴格企業持證按證排污,強化環境治理信息公開;推行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嚴格落實污染治理、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和生態修復責任。健全企業環境信用機制建設,實施企業生態環境信用評價制度,完善環評機構和監測機構信用評價,建立環評文件編制單位嚴重失信名單。
健全環境治理全民行動責任體系。強化社會監督,完善信訪投訴、輿論監督、環境公益訴訟等公眾參與機制,優化生態環境投訴舉報平臺,暢通投訴渠道;完善新聞發言人制度,加強輿情研判與引導,健全輿情應對機制。深入開展生態環境保護宣傳,加大對生態環境保護社會組織的引導、支持和培育力度;大力提升生態文化公共服務水平,建立健全互動式、多元化的生態環境公眾參與方式,推動環保設施公眾開放工作常態化,創建生態環境宣傳教育實踐基地,建設一批市級生態環境教育館,著力提升公眾生態文明意識,引導公眾自覺成為生態環境保護的倡導者、行動者、示范者。
第二節 完善環境治理法規制度體系
推動制修訂廣西土壤污染防治、固體廢物污染防治、核與輻射安全、生活垃圾分類處理等方面的地方性法規、政府規章和規范性文件,推動完善生態環境保護立法執法司法聯動機制。完善廣西地方生態環境保護標準體系,制定農村污水排放地方標準,規范農村人居環境生活污水治理,助力鄉村振興;推動實施企業標準“領跑者”制度,鼓勵開展環境管理體系認證、森林認證和綠色認證。
第三節 發揮環境治理機制作用
發揮環境治理市場體系作用。推動環保產業發展壯大,做大做強環保龍頭企業,扶持一批專特優精中小企業。完善企業治污正向激勵機制,創新環境治理模式,探索建立“污染者付費+第三方治理”的市場化治理機制,開展小城鎮環境綜合治理托管服務模式試點,總結推廣環境治理新模式、好經驗、好做法。健全醫療廢物處理處置收費機制,完善并落實建制鎮污水垃圾處理收費政策,建立有利于節約用水、用能的價格機制,嚴格落實差別電價、懲罰性電價政策。
發揮環境治理政策體系作用。在造紙、水泥等行業推行排污權有償使用和交易試點,推行用能權交易制度,探索水權市場改革。加強財稅支持,規范生態環境保護專項資金使用,建立健全常態化、穩定的生態環境治理財政資金投入機制;完善重點生態功能區財政轉移支付與生態環境保護成效掛鉤制度,逐步推進森林、濕地、海洋、水流、耕地等重點領域和重要區域生態保護補償機制建設,推進區內流域上下游橫向生態保護補償機制試點;落實好環境保護、節能節水及資源綜合利用類型企業的稅收政策。
發揮綠色科技創新體系作用。全面提升生態環境科技創新能力,加強生態環境保護科技人才培養和引進,積極引入國內外高端科技創新機構到廣西集聚發展,針對生態環境科技創新需求,引導并支持高校、科研院所圍繞需求開展應用基礎研究、技術研發和人才培養;激勵企業加強綠色科技創新,加快構建市場導向的綠色技術創新體系。強化生態環境科技創新和成果應用,加快生態環境保護關鍵核心技術攻堅,開展水、大氣、土壤的污染防治,以及綠色低碳、固體廢物無害化資源化利用、生態脆弱區綜合治理及資源可持續利用、自然資源綠色開發利用、海洋開發利用和保護修復、重大動植物疫病防控等領域技術研發,加快科研成果轉化與技術應用。
第四節 提高生態環境監測監管能力
加快打造生態環境保護鐵軍。加強作風建設和紀律建設,堅持黨建工作和業務工作深度融合,強化政治監督,嚴明工作紀律,抓緊抓實抓細重點領域、重點環節權力運行監督。加強業務能力建設,加大培訓力度,持續開展環境綜合執法、環境監測、環境應急等專業技能大比武活動和演練。加快打造一支政治強、本領高、作風硬、敢擔當,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斗、特別能奉獻的生態環境保護鐵軍。
健全生態環境質量監測體系。推動建立科學、獨立、權威、高效的生態環境監測體系,實現生態環境質量、重點污染源監測全覆蓋。優化調整空氣、地表水、地下水、輻射、海洋、土壤、噪聲、生態等要素環境質量監測點位,擴大縣級城市、鄉鎮及農村監測覆蓋范圍,擴展海洋垃圾、微塑料、水生生物等指標監測,推進各級各類監測系統互聯、數據共享。提升污染源自動監控水平,規范排污單位和工業園區污染源自行監測的管理。建立完善自治區、市兩級應急監測網絡,打造陸域2小時、海域6小時應急監測圈。完善生態環境監測和評價制度,建立健全生態環境監測數據質量保障責任體系和監測質量管理制度,完善防范監測數據弄虛作假和懲治機制,確保監測數據“真、準、全”。
健全環境治理監管體系。深入推進環評審批“放管服”改革,推進環評審批和監督執法“兩個正面清單”工作制度化、常態化、規范化,拓展環評告知承諾制審批改革試點,在中國(廣西)自由貿易試驗區等深入落實環評審批權限下放改革舉措。落實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推動完善生態環境保護領域公益訴訟制度,推動行政處罰、刑事司法及生態環境損害賠償等制度銜接。
健全生態環境綜合執法體系。扎實推進生態環境保護綜合行政執法改革,加快補齊海洋、應對氣候變化、生態監管、農業農村等領域執法能力短板,推進執法能力規范化建設。加強基層生態環境管理機構和隊伍建設,推動生態環境執法權限和力量向市縣下移。優化升級移動執法等信息化系統,利用科技手段,打造生態環境執法“智慧眼”。深入實施“雙隨機、一公開”監管制度,規范行政處罰自由裁量權,推行包容審慎監管。推動完善生態環境綜合執法、公安、檢察、法院等機關的信息共享、案情通報、案件移送制度,聯合打擊生態環境違法犯罪行為。
健全生態環境信息化能力體系。建立完善生態環境質量、污染源、生態保護、核與輻射、碳排放、政務管理等基礎數據庫,探索建設生態環境綜合管理平臺;持續開展生態環境數據整合,逐步形成生態環境數據一本臺賬、一張網絡、一個窗口。建立廣西生態環境大數據公共服務平臺,為企業和公眾提供個性化信息服務。建立并逐步整合污染源管理、決策支持、監測預警、應急指揮系統,統籌推進生態環境分區管控、突發環境事件應急指揮和綜合管理、環境空氣質量預報、監測網絡、廣西北部灣海洋大數據、地下水環境質量,以及南流江、九洲江、欽江等重點流域污染防治三維地理信息等系統、平臺建設。
專欄9? 環境治理能力建設 |
生態環境保護監測能力建設:完善全區生態環境監測網絡,包括完善空氣、地表水、海洋、生態質量監測網絡以及應急監測網絡、聲環境自動監測網絡。提高邊境地區生態環境應急監測能力。推進有關駐市生態環境監測中心監測業務用房建設。支持14個市生態環境局跨縣域生態環境監測基礎能力建設。 生態環境綜合執法能力建設:建設廣西生態環境信訪管理平臺,升級改造廣西環境行政處罰模塊移動執法系統,加強重點污染源自動監控設施社會化運行維護;加強設區市生態環境綜合執法能力建設,加強市縣環境執法隊伍裝備配置。推動公務執法碼頭建設,提高海洋生態環境監管執法能力。 環境保護綜合管理信息化能力建設:構建全區柴油貨車污染治理天地人車一體化系統;推動大氣網格化監控系統建設,搭建自治區級和市級大氣污染源智能采集及監督融合平臺,建設秸稈焚燒智能監管系統以及工業污染源、施工場地污染監管平臺;以智慧監管平臺、生態環境大數據管理平臺等為支撐,提升市縣生態環境監管能力。 生態環境科技支撐:建設中國—東盟環保合作示范平臺國際生態環境聯合研究院,打造面向東盟的環保科技創新平臺。加快水、氣、土壤污染防治,以及固體廢物綜合利用和海洋環境保護等關鍵核心技術攻關。開展VOCs源清單編制及源解析、溫室氣體排放清單、近岸海域環境功能區劃修訂、海洋環境容量、入海河流污染物等專項研究。加強生態環境保護科研人才隊伍建設。加快生態環境監測新技術研發,提升生態安全與環境健康監測能力,開展潛在污染物識別和健康風險研判等研究性監測和專項調查。 環境宣教能力:建設百色市重點開發開放試驗區生態文明教育實踐基地。在玉林等設區市新建一批生態環境教育館。 |
第十三章 強化規劃實施保障
第一節 加強組織落實
全區各級人民政府要將生態環境保護擺在更加突出位置,按照本規劃確定的主要目標任務,制定并公布本地區生態環境保護年度目標任務,做好與上位規劃和相關規劃銜接,推進本規劃確定的相關重點任務和重大工程。全區各級各有關部門要落實生態環境保護責任,主動在本領域推進規劃實施,要明確承擔的重點任務和重大項目工作責任和進度要求,加強督促檢查,確保任務完成和目標實現。
第二節 加大資金投入
根據《廣西生態環境領域自治區以下財政事權和支出責任劃分改革實施方案》,落實生態環境保護領域各級主體支出責任,強化保障措施。創新生態環保資金投入機制,拓寬資金籌措渠道,加大生態環保資金投入。研究吃透用好用足國家政策,以努力補齊生態環保基建短板為重點,緊緊圍繞“十四五”時期中央資金和政策支持方向,積極爭取中央生態環保專項資金更多支持。逐漸加大對公益性生態環保項目的投入力度,鼓勵創業投資企業、股權投資企業和社會捐贈資金增加生態環保投入。
第三節 推進項目實施
全區各級各部門要切實加強項目實施管理,做好項目前期工作,拓展資金渠道,掌握項目建設進度,及時解決項目推進中出現的問題,確保項目早開工、早建成、早見效。本規劃專欄2至專欄9共設有8類工程:大氣環境綜合治理工程、水生態環境保護工程、海洋環境生態保護修復與治理工程、土壤風險防控和治理修復工程、生態保護建設與修復工程、核與輻射環境應急能力建設、重點領域環境風險管控工程、環境治理能力建設。工程項目表由自治區生態環境廳印發并牽頭組織實施。
第四節 適時開展評估
自治區生態環境廳要會同自治區各有關部門和各設區市人民政府,圍繞本規劃主要目標指標、重點任務、重大工程進展情況進行調度,適時進行中期評估和總結評估,評估結果向自治區人民政府報告,評估情況向社會公布。需要對本規劃進行調整時,由自治區生態環境廳提出調整方案,報自治區人民政府批準。
掃一掃獲取
最新情報資訊
掃一掃免費
閱讀最新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