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十四五”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附全文) 發布時間:2021-04-30 09:09

中商情報網訊:廣西壯族自治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2021—2025 年)和 2035 年遠景目標綱要,根據《中國共產黨廣西壯族自治區委員會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 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編制,主要闡明自治區發展 戰略意圖,明確政府工作重點,引導規范市場主體行為,是加快 建設壯美廣西、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的宏偉 藍圖,是全區各族人民共同的行動綱領。

第一篇 譜寫建設壯美廣西、共圓復興夢想新篇章

“十四五”時期,是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之后,乘勢而上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第一個五年,是建設壯美廣西、共圓復興夢想的關鍵時期。要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廣西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始終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動上同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準確把握新發展階段, 搶抓用好新發展機遇,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積極融入新發展格局,牢牢把握發展主動權,促進廣西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

第一章 發展環境

第一節 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取得決定性成就

“十三五”時期,是全區上下牢記習近平總書記殷切囑托, 舉全區之力打贏脫貧攻堅戰、與全國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五年。面對錯綜復雜的國內外形勢和艱巨繁重的改革發展穩定任務, 面對轉型升級的陣痛和經濟下行壓力持續加大的嚴峻考驗,面對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嚴重沖擊,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自治區黨委團結帶領全區各族人民,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廣西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解放思想、改革創新、擴大開放、擔當實干,著力盤活開放發展這一盤棋,打好精準脫貧這一硬仗,落實協調發展這一要求,激活改革創新這一動力,發揮好生態環境這一優勢,抓好黨的建設這一根本保障,謀布局、打基礎、蓄勢能、育動力,奮力推進經濟社會發展各項事業,在攻堅克難中取得歷史性成就。

經濟實力邁上新臺階。全區地區生產總值年均增長 6.1%,地區生產總值、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 2010 年翻一番。糧食產量1370 萬噸,形成蔬菜、優質家畜等 6 個千億元級特色農業產業集群。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成效明顯,形成汽車、電子信息等 10 個千億元級工業產業集群,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對工業增長貢獻率 超過 30%。以數字經濟為代表的新產業新業態加速發展,服務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超過 50%,年旅游總消費突破萬億元, 海洋生產總值年均增長 10%以上。

全面消除絕對貧困。634 萬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全部脫貧、5379 個貧困村全部出列、54 個貧困縣全部摘帽。提前完成 71 萬建檔立卡貧困人口易地扶貧搬遷任務。在國家組織的省級黨委和政府扶 貧開發工作成效考核中,連續 5 年獲得綜合評價“好”的等次, 為全國打贏脫貧攻堅戰貢獻了廣西力量。

基礎設施建設成效顯著。基本實現市市通高鐵、縣縣通高速、 片片通民航。高鐵動車運營里程 1792 公里、排西部第一,公路總里程 13 萬公里,高速公路總里程 6803 公里,所有建制村通硬化路和客車。北部灣港和西江黃金水道貨物年吞吐量分別達到 3 億噸、1.7 億噸。新建、遷建及改擴建機場 4 個。建成運營南寧城市軌道交通 108 公里。能源基礎設施、重大水利工程建設實現突破進展,4G 網絡基本覆蓋全區、5G 實現規模商用,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支撐能力不斷增強。

“南向、北聯、東融、西合”全方位開放合作取得重大突破。 西部陸海新通道集聚效應顯著,海鐵聯運班列開行從 2017 年的178 列增長到 2020 年的 4607 列。全面對接粵港澳大灣區取得扎實成效,引進一批百億元重大項目。中國—東盟博覽會、中國—東 盟商務與投資峰會成為推進區域經濟一體化的務實平臺。中國(廣 西)自由貿易試驗區、面向東盟的金融開放門戶、中國—東盟信 息港、南寧臨空經濟示范區、防城港國際醫學開放試驗區,以及百色、東興、憑祥重點開發開放試驗區等重大開放平臺加快建設。 北部灣經濟區、珠江—西江經濟帶、桂林國際旅游勝地、左右江革命老區等國家戰略加快實施、成效顯著,強首府戰略和北欽防一體化發展穩步推進。

改革創新取得重大進展。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和黨的建設等領域“四梁八柱”性質的改革主體框架基本確立, 一批具有突破性、關鍵性、牽引性的重大改革舉措相繼落地,改革紅利持續釋放。營商環境顯著改善,企業開辦、不動產登記、獲得電力、繳納稅費等評價指標達到先進水平,新增減稅降費超過 1000 億元,新登記市場主體 300.7 萬戶。創新型廣西加快建設, “三百二千”等科技創新工程推進順利,柴油發動機、鋁合金等領域取得一批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創新成果,高新技術企業數量增長 3.3 倍,科技創新支撐高質量發展能力日漸凸顯。

生態文明建設鞏固提升。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取得重要 成效,全區設區城市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例達到 97.7%,地表水水質優良率 96.2%,劣 V 類水體全部消除,近岸海域水質穩居全國前列。生態環境質量保持全國一流,石漠化治理成效、植被生態 質量和生態改善程度均居全國首位,森林覆蓋率達到 62.5%、排全國第三。全面消除城市黑臭水體,城鎮污水處理率超過 95%,城鎮生活垃圾實現無害化處理。

基本公共服務明顯改善。教育全面振興和提升步伐加快,學 前教育和九年義務教育鞏固率達到全國平均水平,實現縣域義務教育基本均衡發展。高等教育毛入學率由 30.8%提高到 47.9%,廣西師范學院、欽州學院分別獲批更名為南寧師范大學、北部灣大 學。各級衛生機構基礎設施全面達標,村村有衛生室、鄉鎮有衛 生院、縣縣有二級公立醫院、市市有三甲醫院,縣城內基本醫療 就診率接近 90%,鄉鎮每千人口醫療衛生機構床位數高于全國平均水平。醫保就醫結算村級全覆蓋,基本醫保參保率 97%以上。99% 的行政村建有公共服務中心。廣播電視綜合人口覆蓋率98.6%。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戰略成果。建成湘江戰役紀念 設施等一批重大文化項目,文化、體育、養老、育幼等服務供給 越來越豐富。

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財政用于民生領域支出占比達到80%。累計新增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 373.5 萬人次,城鎮新增就業超過 200 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 3%以內。社會保障基本實現應保盡保。完成農村危房改造 48 萬戶,解決超過 600 萬城鎮居民住房困難問題。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提高到 24562 元、年均增長 7.8%,其中農村居民收入提高到 14815 元、年均增長 9.4%。平安廣西、法治廣西建設取得長足進展,社會和諧穩定,人民群眾 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斷增強。

五年來,外事、僑務、海關、檢驗檢疫、海事、地震、氣象、 退役軍人、應急、消防、水文、信訪、統計、檔案、保密、地方史志、科學研究、決策咨詢、參事文史、工會、共青團、婦女兒童、科協、老齡、殘疾人、紅十字、宗教、慈善、志愿服務等工作取得新進展。圓滿完成新中國成立 70 周年、自治區成立 60 周年等系列慶祝活動,民族團結進步創建、興邊富民成效顯著。人 防邊海防、國防動員、雙擁共建等工作取得新成效,各項事業呈 現新氣象。

第二節 廣西發展面臨重要戰略機遇期

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廣西發展仍然處于重要戰略機遇期, 但機遇和挑戰都有新的發展變化,機遇大于挑戰。

從挑戰看,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蔓延加速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演化,不穩定性不確定性明顯增加;廣西發展面臨新舊動能轉換不暢、創新能力不適應高質量發展要求和“不進則退、慢進亦退”的嚴峻挑戰;廣西經濟總量偏小,產業結構不優,工業化、 城鎮化、信息化進程滯后,城鄉居民收入水平較低,民生保障和社會治理短板弱項不少,發展不平衡不充分仍是最突出的矛盾,后發展欠發達仍是最大的區情。

從機遇看,《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CEP)正式簽署, 中歐投資協定談判如期完成,西部陸海新通道上升為國家戰略, 中國(廣西)自由貿易試驗區、面向東盟的金融開放門戶等一批國家級重大開放平臺推進建設,為廣西深度融入國內國際雙循環、 全方位深化開放合作帶來重大機遇;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國家加快發展現代產業體系,新經濟新產業新模式加速興起,為廣西加快產業轉型升級、培育壯大發展新動能帶來重大機遇;國家大力推進區域協調發展和新型城鎮化,推動西部大開發形成新格局,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為廣西加快基礎設施建設、 統籌城鄉發展帶來重大機遇;國家更加重視支持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邊疆地區發展,為廣西深入推進興邊富民和民族團結進步事業帶來重大機遇;國家著力改善人民生活品質,加強社會治理體系建設,為廣西加快補齊公共服務短板、保障和改善民生帶來重大機遇。

進入新發展階段,廣西經濟社會發展穩中向好、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變,“一灣相挽十一國、良性互動東中西”的獨特區位優勢更加凸顯,在國家構建新發展格局中的戰略地位更加凸顯。全區上下要胸懷“兩個大局”,準確識變、科學應變、主動求變,善于在危機中育先機、于變局中開新局,以敢沖善拼的勇氣和韌勁,奮力趕超、加速崛起,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新征程中譜寫廣西發展新篇章。

第二章 指導方針

第一節 指導思想

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 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對廣西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緊緊圍繞“建設壯美廣西、共圓復興夢想” 總目標總要求,全面落實“三大定位”新使命和“五個扎實”新要求,準確把握新發展階段,搶抓用好新發展機遇,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積極融入新發展格局,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全面開放為引領,以改革創新為動力,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為根本目的,統籌發展和安全,著力暢通國際陸海新通道、加快拓展全方位開放合作,著力推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加快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著力推動創新支撐產業高質量發展、加快培育壯大發展新動能,著力推進生態產業化和產業生態化、加快實現綠色發展,著力推進廣西治理現代化、加快提高人民生活品質,實現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社會安定和諧、 民族團結和睦、邊疆鞏固安寧,為基本建成壯美廣西、與全國同步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奠定堅實基礎。

第二節 基本原則

——堅持黨的全面領導。堅決維護黨中央權威和集中統一領 導,始終同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堅持和 完善黨領導經濟社會發展的體制機制,為實現高質量發展提供根 本保證。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堅持共同富裕 方向,堅持民心是最大的政治、為民造福是最大的政績,始終做 到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更好實 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堅持新發展理念。把新發展理念貫穿經濟社會發展全過程和各領域,積極融入新發展格局,轉變發展方式,推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 更可持續、更為安全的發展。

——堅持深化改革開放。堅持全面深化改革、全方位擴大開 放,加快推進廣西治理現代化,破除制約高質量發展、高品質生 活的體制機制障礙,持續增強發展動力活力。

——堅持系統觀念。胸懷“兩個大局”,加強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謀劃、戰略性布局、整體性推進,著力固根基、揚優勢、補 短板、強弱項,注重防范化解重大風險挑戰,實現發展質量、結 構、規模、速度、效益、安全相統一。

第三章 主要目標

按照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戰略安排,2035 年遠景目標和“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主要目標如下。

第一節 2035 年遠景目標

展望 2035 年,全區將基本建成壯美廣西,與全國同步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綜合實力大幅提升,經濟總量和城鄉居民人 均收入將邁上大臺階;科技支撐能力顯著增強,基本建成創新型 廣西;基本實現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基 本建成具有廣西特色的現代化經濟體系;開放水平大幅提升,形 成“南向、北聯、東融、西合”全方位開放發展新格局,成為面 向東盟的國際大通道、西南中南地區開放發展新的戰略支點、“一 帶一路”有機銜接的重要門戶;基本實現廣西治理現代化,人民 平等參與、平等發展權利得到充分保障,基本建成法治廣西、法 治政府、法治社會;建成文化旅游強區、體育強區、健康廣西, 教育高質量發展,人才數量質量大幅提升,國民素質和社會文明 程度達到新高度;生態環境質量保持全國領先水平,廣泛形成綠 色生產生活方式,生態經濟發展壯大,美麗廣西建設目標基本實 現;城鄉面貌根本改觀,基本公共服務實現均等化,城鄉區域發 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顯著縮小;民族團結和邊疆治理鞏固 提升,建成更高水平的平安廣西;人民生活更加美好,人的全面 發展、各族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

第二節 “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主要目標

錨定 2035 年遠景目標,按照加快發展、轉型升級、全面提質的主要目標,綜合考慮國內外發展趨勢和我區發展條件、優勢、 潛力,強化目標導向和問題導向,今后五年經濟社會發展要努力 實現以下具體目標。

——高質量發展邁出新步伐。充分挖掘增長潛力,保持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地區生產總值年均增長 6.5%以上,高于全國和西部平均水平,經濟總量明顯提升,綜合實力明顯提升。經濟結構更加優化,創新支撐能力顯著增強,發展新動能不斷壯大,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取得積極進展,形成新時代西部大開發新的增長極。

——改革開放取得新突破。改革綜合效能持續提升,促進高質量發展體制機制更加完善,營商環境達到全國一流水平。“南向、 北聯、東融、西合”全方位開放發展新格局基本形成,開放型經濟發展邁上新臺階,在全國構建新發展格局中的戰略地位和作用明顯提升,加快形成面向東盟更好服務“一帶一路”的開放合作高地、國內國際雙循環重要節點樞紐。

——生態文明建設達到新高度。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格局得到優化,生產生活方式綠色轉型成效顯著,生態安全屏障更加牢固。 生態系統治理水平不斷提升,城鄉人居環境明顯改善,生態環境保持全國一流。生態經濟加快發展,生態優勢更多轉變為發展優勢。

——人民生活品質邁上新臺階。實現更加充分更高質量就業, 居民收入增長和經濟增長基本同步,城鄉居民收入差距進一步縮小。社會事業全面進步,教育高質量發展水平明顯提高,健康廣 西建設水平不斷提升,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更加健全,基本公共 服務均等化水平顯著提升。脫貧攻堅成果鞏固拓展,鄉村振興戰 略全面推進。

——社會文明建設取得新進步。人民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 化素質和身心健康素質明顯提高,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和文化產業 體系更加健全,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日益豐富。新時代精神文明體 系更加健全,民族文化事業更加繁榮,文化旅游強區基本建成。

——社會治理效能實現新提升。民主法治更加健全,社會公 平正義更加彰顯,行政效率和公信力顯著提升,社會治理水平明 顯提高,防范化解重大風險體制機制不斷健全,突發公共事件應 急處置能力明顯增強,自然災害防御水平明顯提升,發展安全保 障更加有力,民族團結進步事業和邊疆治理開創新局面。

第三節 “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戰略舉措

堅持全區“一盤棋”,強化開放引領,突出創新驅動,加快綠色發展,推動產業振興、鄉村振興、科教振興。

——強化開放引領。高水平推進“南向、北聯、東融、西合” 全方位開放發展,以共建西部陸海新通道為事關發展全局的牽引工程,以北部灣國際門戶港為海陸交匯門戶,以南向為引領,以東融為重點,以北聯和西合為協同,全面對接粵港澳大灣區建設, 協同西南、西北、中南地區深化與東盟國家、RCEP 國家和“一帶一路”沿線地區合作,把獨特區位優勢轉化為開放發展優勢。

——突出創新驅動。堅持創新在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聚焦創新支撐產業高質量發展,堅持“前端聚焦、中間協同、 后端轉化”,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大力推動以科技創新為核心的全面創新,整合創新資源,培育創新主體,激發創新活力, 加快建設創新型廣西。

——加快綠色發展。牢記習近平總書記“廣西生態優勢金不換”的殷切囑托,全面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深入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堅定不移走具有廣西特色的產業優、百姓富、 生態美、人民群眾幸福感高的綠色發展道路,加快建設美麗廣西和生態文明強區。

——推動產業振興。堅持把發展經濟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 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深入實施工業強桂戰略,著力強龍頭、補鏈條、聚集群,抓創新、創品牌、拓市場,培植“工業樹”、打造“產業林”,促進產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加快建設西部制造強區、海洋強區、現代特色農業強區、生態經濟強區、文化旅游強區、現代物流強區、數字廣西和面向東盟的金融開放門戶。

——推動鄉村振興。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全面實施鄉村 振興戰略,扎實推進鄉村建設行動,深化農業農村改革,促進農 業高質量發展,推動鄉村風貌發生根本性改觀,鞏固拓展脫貧攻 堅成果,以新型城鎮化引領城鄉融合發展,全面提升鄉村“形實 魂”,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邁出堅實步伐。

——推動科教振興。深入實施科教興桂戰略、人才強桂戰略, 完善體制機制,大幅增加投入,著力補齊短板,加快推進科技和教育現代化,努力走出一條以教育、人才、科技強起來支撐產業、 經濟、綜合實力強起來的發展新路。

第二篇 貫徹落實“三大定位”新使命,構建“南向、北聯、東融、西合”全方位開放發展新格局

全力實施開放帶動戰略,以共建西部陸海新通道為牽引,深度參與瀾滄江—湄公河次區域合作、中國—東盟東部增長區合作, 積極對接 RCEP 規則,全面對接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主動對接海南自由貿易港、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打造面向東盟更好服務“一帶一路”的開放合作高地。

第四章 高水平共建西部陸海新通道

全面加強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以及國內省(區、 市)合作,加快推進北部灣國際門戶港、南寧臨空經濟示范區建 設,加強鐵路、公路、港口、機場、電力、通信等基礎設施互聯 互通合作對接,有機銜接“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加快建成 連接中國與東盟時間最短、服務最好、價格最優的陸海新通道。

第一節 加快建設北部灣國際門戶港

按照“一流設施、一流技術、一流管理、一流服務”的建設 要求,對標國內國際一流港口,大力推進擴能優服,實施北部灣 國際門戶港三年行動計劃,打造暢通高效的國際航運物流新樞紐和西部地區對外開放新門戶。加快推進專業集裝箱碼頭、大型散貨碼頭、大型滾裝碼頭、深水航道等港航設施建設,改造升級既有碼頭設施。實現北部灣港具備接納世界各類大型船舶靠泊能力, 貨物吞吐量 5 億噸以上、集裝箱吞吐量 1000 萬標箱以上。織密航運服務網絡,推動與海南洋浦港協同發展,大力發展國際集裝箱中轉業務,常態化開行和規模化運營至新加坡、香港等航線,加密至東盟、日韓、國內主要港口航線,積極培育美洲、歐洲等遠洋航線。積極拓展增值服務功能,降低港口綜合收費,實現無紙化通關,國際貿易“單一窗口”功能覆蓋貿易物流全鏈條,推動進出口單證合規、邊境合規的時間和成本達到國內一流港口水平。

第二節 構建面向東盟的國際大通道

圍繞西部陸海新通道三條主通道,統籌鐵路、公路、電力通 道規劃布局,大力推動主干網、區域網和互聯互通網建設,形成 多向連通、銜接國際的集成大通道。建設大能力鐵路通道,積極 對接川渝滇黔,著力推動一批干線鐵路建設和擴能改造,完善連 通港口、園區的支專線鐵路網絡。建設高效便捷公路通道,大力 推進一批連接港口、口岸的高速公路建設,加快完善連通物流園 區、運輸場站的集疏運網絡。建設綠色安全電力通道,發揮好“西 電東送”直流輸電通道作用,積極推動西北能源基地等“送電廣 西”特高壓直流輸電通道建設,加強與越南電力基礎設施互聯互 通,初步建成陸海新通道能源合作走廊。

第三節 建設南寧臨空經濟示范區

全面提升南寧吳圩國際機場面向東盟和“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樞紐功能和集疏運能力,完善機場客貨運基礎設施,打造共建“一帶一路”的區域門戶樞紐,構建西部陸海新通道高效快捷的空中走廊,建設面向東南亞的區域航空樞紐。創新發展南寧臨空高端產業集群,加快構建以航空物流、航空維修制造、臨空高新技術、臨空商務、國際貿易為支撐的臨空產業體系,打造國際貿易新高地和國際消費新商圈。培育引進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物流龍頭企業,大力發展多式聯運物流,提升航空物流服務鏈。加強機場口岸與東興、憑祥口岸以及北部灣港口通關一體化建設和聯動, 集聚進境水果和鮮活水產品等重點貨源。支持示范區拓展區發展, 推動扶綏空港經濟區等周邊區域先行先試、與南寧核心區協同發展,打造環首府經濟圈生態宜居空港新城。

第四節 推進多式聯運發展

積極推進與通道沿線省(區、市)、東盟國家在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國際貿易“單一窗口”、通關便利化等領域合作,建立完善統一的多式聯運規則,共同打造中國—東盟多式聯運體系。繼續推動實施西部陸海新通道運價下浮政策。探索創新多式聯運組織模式,推動建設區域性、國際性交通運輸物流公共信息平臺,培育引進多式聯運全程經營骨干企業,打造“一次委托、一口報價、 一單到底、一票結算”的全程物流服務模式。支持和引導物流平臺企業有序發展供應鏈金融業務。加快建設多式聯運基礎設施, 暢通連接重點產業園區、港口以及重要樞紐的鐵路、公路聯絡線, 完善“最后一公里”聯網搭線,推進鐵水、公鐵、公水、空陸等多式聯運發展。深化與東盟國際運輸市場合作,共同建立跨境多式聯運標準體系,推動中國—東盟多式聯運聯盟實體化運營。

第五節 促進通道與產業融合發展

發揮通道對經濟發展的帶動作用,加強與通道沿線省(區、 市)產業互動和產能合作,推動產業向通道集聚發展。實施通道 產業融合發展行動,重點發展臨港工業,推進裝備制造、電子信 息、金屬新材料、化工、林漿紙一體化產業基地建設。促進港產 城融合發展,優化港城空間布局,強化港口集疏運體系和腹地綜 合交通體系、港口與城市交通網絡的有機銜接。深化與中西部地 區產業合作,加強與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聯動,加快推進川桂國際產能合作產業園建設,支持通道沿線省(區、市)在廣西建設 臨海、沿江、沿邊產業園。深化通道對外開放及國際合作,加強 與瀾滄江—湄公河次區域對接,進一步暢通貿易通道,優化資源 配置,推動協同發展。

第五章 推動北部灣經濟區和粵港澳大灣區“兩灣聯動”

全面對接粵港澳大灣區,加快“東融”步伐,推動產業對接、 平臺共享、園區共建,吸引大灣區企業到廣西布局產業鏈重要環節,參與構建區域性產業鏈供應鏈價值鏈,加快建設連接東盟與大灣區的橋梁和樞紐,促進互惠聯動發展。

第一節對接大灣區產業體系

瞄準東盟市場需求,強化與大灣區產業鏈上下游深度對接和 分工協作,加快構建“粵港澳大灣區—北部灣經濟區—東盟”跨 區域跨境產業鏈供應鏈。加強協同創新,鼓勵廣西先進制造企業 和大灣區研發機構、高新技術企業互設“創新飛地”,合作建設離地研發聯合體和眾創空間,建立優秀人才交流的“綠色通道”。加 強平臺共建共享,進一步探索“兩國雙園”新模式,高水平共建 一批邊境小組團、跨境合作產業園,建立對口城市合作機制,強 化重點平臺承載作用。對接大灣區先進制造業,以電子信息、汽 車、機械制造、輕工家電、現代紡織、高端家具等產業為重點引

進一批制造業項目,強化新一代信息技術、新材料、新能源及智能汽車、智能裝備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對接。深耕拓展東盟市場,構建中國—東盟跨境電子信息、汽車、農產品、化工產業鏈。

第二節 主動拓展大灣區市場

豐富農產品供給,實施現代特色農業品種品質品牌提升行動, 打造一批面向大灣區的“菜籃子”、“果園子”、“米袋子”基地, 建設供應大灣區農產品配送中心、檢驗檢測認證中心。擴大工業品供給,推動有色金屬、建材、新材料、林板材等大宗產品拓展大灣區市場,積極擴大汽車、工程機械等終端消費品、工業制成品的市場份額。拓展大健康產品和服務,大力發展面向大灣區市場的健康養老產業,探索養生養老旅游連鎖服務模式。提升旅游產品供給,做大做強生態旅游、紅色旅游、休閑娛樂等旅游業態, 規劃建設“粵桂畫廊”。

第三節 建設和諧共生優質生活圈

健全與大灣區的生態環保聯防聯控機制,共同推進跨區域重 大生態環保工程建設,加強跨流域生態保護合作。建立海洋污染 防治合作機制,共同加強北部灣海域生態環境保護,共建東南沿 海紅樹林生物多樣性保護重點生態功能區。對接大灣區優質公 共服務資源,完善與大灣區教育文化資源共建共享機制,加強 醫療保障、健康養老、社會保障合作,大力推進深圳巴馬大健康合作特別試驗區建設,支持大灣區企業在廣西建設國際高端醫療機構。

第六章 增強開放合作平臺引領帶動作用

對標國內一流水平,推動由商品和要素流動型開放向規則等 制度型開放轉變,提升重大開放合作平臺能級,在開放合作中發 揮更大作用。

第一節 高標準建設中國(廣西)自由貿易試驗區

形成制度創新高地。用好 RCEP、中歐投資協定,推進投資貿易、產業合作、金融開放、人文交流等制度創新,深入開展系統 集成制度創新改革,持續推進貿易投資自由化便利化,構建有利 于跨境產業鏈供應鏈發展的制度和政策支撐體系。賦予中國(廣 西)自由貿易試驗區南寧、欽州港、崇左三大片區更大的改革自 主權,實施負面清單制放權,持續開展要素市場化配置試點。

形成開放型經濟高地。推動自由貿易試驗區與面向東盟的金融開放門戶、中國—東盟信息港等重大平臺融合發展,大力發展跨境貿易、跨境物流、跨境金融、跨境旅游和跨境勞務合作,加快發展面向東盟的大宗商品交易平臺、建成中國—東盟經貿中心。

實施產業高質量發展系統集成示范工程。聚焦電子信息、化 工、汽車、東盟特色產品加工等產業,在高端制造、現代服務、跨境合作等領域打造一批領軍企業,吸引更多總部經濟落戶,形 成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產業集群。基本建成“五區一港”和引領中 國—東盟開放合作的高標準高質量自由貿易試驗園區。

第二節 打造中國—東盟博覽會、中國—東盟商務與投資峰會升級版

加強高層對話平臺建設,搭建更多專業合作平臺,實現“云上東博會”全年在線、常態化運行,提高日常投資貿易促進水平和多領域合作成果孵化能力,擴大“南寧渠道”影響力,推動從服務“10+1”向服務RCEP 和“一帶一路”拓展,為中國—東盟乃至東亞地區經貿合作全面發展、推進區域經濟一體化發揮更大作用。加強展覽與會議融合,形成全方位多渠道的經營服務體系, 帶動會展服務業發展。

第三節 加快建成面向東盟的金融開放門戶

深化跨境金融創新,加快建設面向東盟的人民幣跨境結算、 貨幣交易和跨境投融資服務體系,推進中馬欽州產業園區金融創 新試點,大力開展跨境人民幣同業融資、跨境人民幣雙向流動便 利化等業務,完善跨境金融基礎設施。加強與東盟地區證券、債 券、現貨期貨及衍生品交易市場合作。打造西部陸海新通道金融 綜合服務平臺,積極推動物流金融服務、金融科技服務、保險服 務、股權融資服務、城商行結算服務、政策性金融服務“六個一體化”。優化金融空間布局,建設中國—東盟金融城,打造北欽防 航運金融中心,建設特色金融城市和金融改革示范區,大力引進 國內大型金融機構區域總部、職能總部、業務運營機構和專設機 構。強化金融人才支撐,實施“領航”、“英才”、“遠航”三大金 融人才培養工程。

第四節 推進中國—東盟信息港建設

以數字絲綢之路為引領,健全與東盟國家共同建設中國—東盟信息港的協同推進和對話交流機制。打造暢通高效的通信通道, 加快關鍵基礎設施建設和運用,建設北斗地基增強系統網絡優化等項目,打造中國—東盟空間信息走廊。積極參與中國—東盟數字領域規則和標準制定,推動經貿、金融、通關、物流、種養殖、 檢驗檢疫、數據安全等領域信息共享、互信互認,主動參與東盟智慧城市網絡建設。強化與東盟國家數字經濟合作,推動 5G、人工智能、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區塊鏈等多領域應用合作, 在北斗應用、物流、醫療、金融等領域打造跨境先行示范項目。 促進與東盟國家人文領域數字化交流,搭建網絡文化產品譯制、 跨境旅游等服務平臺。

第五節 高水平建設防城港國際醫學開放試驗區

積極與共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開展醫療衛生和傳 染病防控合作,重點推進重大疫情、熱帶病、艾滋病、地中海貧 血等跨境聯防聯控,參與建設健康絲綢之路。推進傳統醫藥國際 合作,加快中藥壯瑤藥新藥創制研究和成果轉化應用,開展東盟 國家傳統藥材標準交流,支持中醫藥“走出去”,加快中醫藥服務

貿易發展。加強食品營養國際合作,建設面向東盟的食品與營養健康創新合作平臺,推動新食品原料、藥食同源物質的開發利用。 促進國際醫藥產業合作,發展醫學實驗室產業,推進國際一流醫療技術研發、臨床試驗以及醫學創新成果轉化,提升國內外急需緊缺、涉及重大民生的藥品和醫療器械供應能力。加快推進生物醫藥、醫療服務、生態科技產業園建設。深化國際醫學人文交流, 持續辦好國際醫學創新合作論壇。

第六節 推動重點開發開放試驗區創新發展

推進百色、東興、憑祥重點開發開放試驗區體制機制創新, 整合利用各類平臺資源,推進產業開放合作協同發展,率先實施更具競爭力的投資政策,打造一批跨境跨區域產業合作示范區, 吸引龍頭企業設立跨國產業園、邊境深加工產業園等,加快推廣 邊貿發展新模式,建設充滿活力的沿邊經濟帶。

百色重點開發開放試驗區重點打造中國—東盟新興鋁產業基地,加快推動“百色一號”與中越、中老跨境班列、中歐班列對接合作,提升農業對外開放合作水平。東興重點開發開放試驗區突出打造邊境加工、國際物流等外向型產業集群。憑祥重點開發開放試驗區重點發展“互市貿易+電子商務”,突出發展邊境加工、 電子信息、邊境商貿、跨境物流。

第三篇 堅持創新驅動,培育壯大發展新動能

積極適應全球產業變革和國內外產業分工發展趨勢,聚焦創 新支撐產業高質量發展,堅持前端聚焦、推進中間協同、注重后 端轉化,一體推進創新驅動發展與現代產業體系構建,以科技強 起來支撐產業、經濟、綜合實力強起來。

第七章 加快建設創新型廣西

制定科技強桂行動方案,實施戰略性科學計劃和科學工程, 積極推進千企科技創新、新興產業培育、新產品創新、平臺建設 等科技工程,推動以科技創新為核心的全面創新,優化創新資源 配置,培育創新主體,激發創新活力,提高創新鏈整體效能。

第一節完善區域創新體系

優化區域創新空間布局,加快構建以自治區實驗室為引領的 戰略科技力量,在優勢特色領域爭創國家實驗室。以建設中國— 東盟科技城為引領,創建南柳桂北自主創新示范區。有序推進百 色、梧州、貴港等創建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建設一批創新 型縣(市、區)。統籌和優化建設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研究 中心、企業技術中心、技術創新中心等自治區級創新平臺,爭創國家級創新平臺。進一步提升國家、自治區農業科技園區建設水 平,增強科技園區輻射帶動能力。加快廣西產業技術研究院建設 發展,支持南寧、柳州發揮產業優勢布局未來產業技術研究院。

優化科研體系布局。聚焦新材料、智能制造、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醫藥、海洋資源保護開發等技術前沿領域,積極引入國內外高端科技創新資源到廣西設立研發機構,支持高校、科研院所與企業共建聯合實驗室、新型研發機構、協同創新中心和人才培養基地。深化區域創新合作,加快融入粵港澳大灣區科技創新走廊,爭創區域科技創新中心。進一步深化與東盟國家在數字經濟、疫情防控和公共衛生等領域的國際科技合作,積極在 RCEP 國家布局建設海外創新平臺,深度參與“一帶一路”科技創新行動計劃,實施更加開放包容、互惠共享的國際科技合作戰略,更加主動融入全球創新網絡。爭取更多的重大科技合作項目,落實科學家交流計劃。完善技術精準對接、轉移轉化及落地服務體系, 吸納承接國內外重點高校、科研院所、企業的先進技術,提升技術交易活躍度。

第二節激發企業創新活力

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鼓勵企業建設研發機構,加快創新 資源向企業集聚,落實研發費用加計扣除、高新技術企業稅收優 惠等普惠性政策,拓展優化首臺(套)重大技術裝備保險補償和 激勵政策,發揮重大工程牽引示范作用,運用政府采購政策支持創新產品和服務,通過完善標準、質量和競爭規制等措施,激勵 企業加大研發投入、形成持續穩定投入機制。鼓勵企業參與政府 科技創新規劃和政策制定,組織實施產業導向類創新項目。健全 鼓勵國有企業研發的考核制度,設立獨立核算、免予增值保值考 核、容錯糾錯的研發準備金制度,確保國有工業企業研發支出年 增長率明顯超過全國平均水平。落實激勵科技型中小企業創新的 稅收優惠政策。實施企業首席技術官培養計劃。完善科技金融服 務體系,實施高新技術企業上市培育計劃,做大廣西創新驅動發 展投資基金規模,建立政科企銀貸款聯動機制,鼓勵金融機構發 展知識產權質押融資、科技保險等科技金融產品,開展科技成果 轉化貸款風險補償試點,鼓勵發展天使投資、創業投資,更好發 揮創業投資引導基金和私募股權基金作用。用好用足普惠小微企 業信用貸款支持政策,推動科技創新券跨區域通用通兌。

構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生態體系,加快建設南寧高新區、柳 州高新區、桂林高新區、廣西橫縣等國家級雙創示范基地,建設 一批自治區級雙創示范基地,辦好創新創業大賽等活動。實施廣 西星創天地提質工程,帶動科技特派員、大學生、返鄉農民工、 高素質農民等創新創業。

第三節 加強人才隊伍建設

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實行更加開放的人才政策,壯 大人才總量、提高人才質量,突出“產才融合”,打造區域性人才集聚區和面向東盟的國際人才高地。

聚焦重大戰略、重點產業、戰略性新興產業以及高校“雙一 流”建設,創新實施自治區重大人才項目。加強基礎學科拔尖學 生培養,建設數理化生等基礎學科基地。注重引進培養高層次創 新人才和高水平創新團隊,對引進具有領先水平、掌握關鍵核心 技術的頂尖人才和團隊實行一事一議、特事特辦。注重依托重大 科技任務和重大創新基地培養發現人才,支持設立博士后創新崗 位。加大青年拔尖人才引育力度,強化人才隊伍梯隊建設。實施 更加積極、更加開放、更加有效的海外引才計劃,大力引進海外 優秀人才。開展院士入桂“科技搭橋行動”。在海內外科技人才集 聚地和創新要素集聚區,建設一批“人才飛地”。落實外籍高端人 才和專業人才來華工作、科研、交流的停居留政策,落實外國人 在華永久居留制度和技術移民制度。健全薪酬福利、子女教育、 社會保障等制度,落實稅收優惠政策,為海外科學家在桂工作提 供具有國際競爭力和吸引力的環境。大力培養創新型、應用型、 技能型人才,實施知識更新工程、職業技能提升行動、技能廣西 行動,壯大科技領軍人才、高水平工程師和高技能人才隊伍。加 強新時期產業工人隊伍建設,加快造就更多“廣西工匠”。

激發人才創新活力,健全以創新能力、質量、實效、貢獻為 導向的科技人才評價體系,構建充分體現知識、技術等創新要素 價值的收益分配機制。持續優化人才發展環境,創新人才流動體 制機制,暢通人才跨所有制流動渠道,提高人才服務質效,健全人才工作領域容錯糾錯機制。創新人才金融服務模式。培育一批 具有核心產品、成長性好、競爭優勢明顯的人力資源服務企業。

第四節 完善科技創新體制機制

完善科技治理體系,推動重點領域項目、基地、人才、資金、 數據統籌規劃和一體化配置,提升科技創新整體效能。改革重大科研項目立項和組織管理方式,推行“揭榜掛帥”、“研發外包” 等新型項目組織方式,健全科技評價機制,完善自由探索型和任務導向型科技項目分類評價制度,建立非共識科技項目的評價機制,優化科技獎勵項目,健全獎補結合的資金支持機制。加強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制定實施基礎研究十年行動方案,培育建設基礎學科研究中心,實施源頭創新引領工程。完善科技評價獎勵機制和科研誠信體系建設,探索建立獎勵工作后評估制度。加快科研院所改革,建立健全科研機構現代院所制度,支持科研事業單位試行更靈活的編制、崗位、薪酬等管理制度。建立健全高等院校、科研機構、企業間創新資源自由有序流動機制。擴大科研自主權,全方位為科研人員松綁,拓展科研管理“綠色通道”,擴大科研項目經費“包干制”范圍。整合財政科研投入體制,重點投向戰略性關鍵性領域,加大全社會研發投入力度,逐步形成以財政資金為引導、企業投入為主體、金融和社會資本為補充的創新投入體系。支持發展新型研究型大學、新型研發機構等新型創新主體,推動投入主體多元化、管理制度現代化、運行機制市場化、用人機制靈活化。深化科技“放管服”改革,深入推進全面創新改革試驗,加強學風作風建設和科技監督,堅守學術誠信。 構建科研論文和科技信息高端交流平臺,健全科技倫理體系。弘揚科學精神,加強科普工作,推進科技館等科普基礎設施建設, 提高公民科學素質,營造全社會崇尚創新的氛圍。

第八章 推動創新支撐產業高質量發展

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圍繞創新鏈布局產業鏈,著力實施科技重大專項,加快突破關鍵核心技術,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應用, 以創新為產業發展賦能。

第一節 加快突破關鍵核心技術

集中全區優勢創新資源,吸引國內國際專業創新力量,加強原創性引領性科技攻關,圍繞引領支撐工業發展的關鍵技術,布局科技攻關和創新項目。開展重要產業關鍵核心技術攻堅,瞄準人工智能、量子信息、集成電路、生命健康、腦科學、生物育種、 深地深海等前沿領域,爭取具有前瞻性、戰略性的國家重大科技項目,在汽車、機械制造、電子信息、高端裝備制造、生物醫藥、 生態環保、有色金屬深加工、特色優勢農業等領域,集中力量組織實施一批科技重大專項,形成技術和應用突破,提升產業科技創新能力,支撐傳統優勢產業轉型升級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堅持把產品創新作為技術創新的核心內容,鼓勵和引導企業開發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重大戰略產品。

第二節 加速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

建立科研成果與企業科技需求對接機制、國家重大科技項目到廣西轉化支持機制、創新成果轉移轉化收益分配機制以及企業購買科技成果并實現轉化激勵機制。實施重大技術裝備攻關工程, 推動首臺(套)裝備、首批次材料、首版次軟件示范應用,健全產業基礎支撐體系,在重點領域爭取國家制造業創新中心。推動科研平臺、科技報告、科研數據進一步向企業開放,鼓勵將符合條件的由財政資金支持形成的科技成果許可給中小企業使用。支持行業龍頭企業聯合高校、科研院所和行業上下游企業共同組建產業技術創新聯盟,爭創國家產業創新中心。組織實施高質量科技成果轉化工程,建設自治區成果轉移轉化中心,布局建設一批共性技術平臺和中試基地,打造廣西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示范區,爭創國家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示范區。推進創新創業機構改革,培 育市場化社會化科技成果評價機構,建設專業化市場化技術轉移 機構和技術經理人隊伍,健全線上線下成果轉化交易市場。持續 加強生命健康、污染防治、公共安全等緊貼人民群眾日常生活的 民生科技領域的成果轉化。

第九章 加快數字廣西建設

深入實施大數據戰略,推動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 加強數據資源整合共享,完善數字政府支撐體系,強化數字監管 效能,提升公共服務、社會治理等數字化智能化水平。

第一節 加快數字產業化

大力推動信息技術應用創新,培育新計算產業集群,形成一批原創性 5G 技術或應用成果。搶占區塊鏈發展新高地,形成一批區塊鏈典型應用示范。發展壯大地理信息、遙感、北斗、智能終端制造、高端軟件、人工智能等產業,鼓勵企業開放搜索、電商、 社交等數據,發展第三方大數據服務產業。培育數字經濟市場主體,打造一批數字經濟龍頭企業,規范發展平臺經濟、共享經濟, 引導微商電商、網絡直播、短視頻平臺等領域的互聯網生態健康發展。推動數字經濟集聚發展,建設數字經濟示范區,支持中國—東盟數字經濟產業園、中國電子北部灣信息港、桂林華為信息生態產業合作區、桂林花江智慧谷電子信息創業產業園、東融大 數據中心等數字產業園區發展,大力發展樓宇數字經濟。

第二節推進產業數字化

推動工業數字化融合,實施產業“上云用數賦智”工程,在 重點行業和區域建設若干具有較強影響力的工業互聯網平臺和數 字化轉型促進中心,打造國家智能制造標桿企業、廣西智能工廠 示范企業、廣西數字化車間,培育眾創設計、網絡眾包、個性化 定制、服務型制造等新模式。加快產業園區數字化改造。推進服 務業數字化創新,加快發展電子商務、智慧物流、智慧旅游、數 字金融、遠程醫療,依托“智能+”推動服務業數字化標準化品 牌化建設,鼓勵數字經濟企業擴大服務貿易出口。加快發展智慧 農業,實施“互聯網+現代農業”行動,打造一批數字農業示范 樣板,認定 100 個廣西智慧農業示范基地。

第三節創新數字政府新模式

穩步提升云網支撐能力,優化完善“多云共治”體系,推動 政務應用全面上云,自治區、市、縣、鄉、村五級政務部門實現 政務外網全接入。建設數字政府大腦,全面推進政務數據標準化 治理,提升跨部門、跨云、跨庫的數據調度服務能力,實現重點 領域治理“一網通管”、“一屏全覽”、“一鍵觸達”。推動公共政務 平臺集約化建設,搭建統一的政務辦公、信息公開、視頻會商、政務服務熱線等公共平臺,加快數據共享交換平臺、公共數據開 放平臺、檔案信息資源共享服務平臺應用。開展政府數據授權運 營試點,鼓勵第三方深化對公共數據的挖掘利用。健全“互聯網+ 監管”體系,將政務監管事項納入自治區“互聯網+監管”系統 統一管理,推動事中事后監管方式數字化、智能化和移動化。

第四節 打造數字社會新體系

分類推進新型智慧城市建設,完善城市數字化管理平臺和智能感知系統,加強各類便民服務載體和終端建設,推動城市運行管理平臺集成與信息共享,支持南寧等有條件的城市打造面向東盟的新型智慧城市樣板。加快數字鄉村建設,推進智慧鄉村試點工程,推動農村生產經營方式向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轉型升級。加快社會服務資源數字化,推動學校、醫院、養老機構、公共文化體育場館、家政公司等社會服務主體數字化轉型,拓展管理與服務的智慧化應用。提高信息服務普惠程度,鼓勵開展同步課堂、遠程手術指導、數字藝術、高清視頻通訊社交等智能化交互式創新應用示范,積極發展互聯網醫院、智慧圖書館等,支持高水平公共服務機構對接基層、邊遠地區,擴大優質公共服務資源輻射覆蓋范圍。鼓勵社會力量參與“互聯網+公共服務”,創新提供服務模式和產品。豐富數字生活體驗,發展數字家庭。加強全民數字技能教育和培訓,提升公民數字素養。加快信息無障礙建設,幫助老年人、殘疾人等共享數字生活,實現信息服務全覆蓋。

第四篇 深入實施工業強桂戰略, 加快發展現代產業體系

圍繞“強龍頭、補鏈條、聚集群”,實施“百千萬”計劃,加快建鏈補鏈延鏈強鏈,深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促進制造業 向中高端邁進、現代服務業擴量提質,推進產業基礎高級化和產 業鏈供應鏈現代化,夯實經濟發展根基,建設西部制造強區,實 現工業增加值年均增長 8%以上、制造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提升,服務業增加值年均增長 6.5%以上。

第十章 做大做強龍頭企業

聚焦“補短板、強基礎、揚優勢”,實施領航企業培育工程,構建領航企業引領、骨干企業與中小企業協同創新和資源共享、大中小企業融通發展新格局。

第一節 招大引強打造領航企業新方陣

實施“百億強企”、“千億跨越”大企業大集團提升行動,集 中力量培育打造千億元級、五百億元級、百億元級企業。聚焦“三 大三新”重點領域,加強與世界 500 強、中國 500 強企業對接, 引進一批世界領先、國內一流、行業頂尖的央企、灣企、民企。

健全完善龍頭企業培育庫,實施百億元企業梯度培育計劃,每個 行業遴選 2—3 家、每個設區市遴選 3—5 家、每個縣(市、區)遴選 1—2 家重點企業,集中力量培育打造百億元企業。

第二節 精準支持做強做優骨干企業

實施骨干企業精準培優工程,建立健全骨干企業培育庫。支 持超 50 億元企業和超 10 億元的高成長性企業成為骨干企業。發揮大企業支撐引領作用,促進初創型成長性科創企業發展。對標 世界 500 強,圍繞重點產業鏈、重點產業集群,培育提升一批自主能力強、主業突出的單項冠軍企業、龍頭骨干企業、全國一流 企業。

第三節 實施中小微企業梯度培育工程

培育一批科技含量高、發展潛力大的中小企業。加快“個轉 企、小升規、規改股、股上市”步伐,培育一批主業突出、關聯 度高、競爭力強、在細分行業市場占主導地位的“專精特新”中 小企業,支持創新型中小微企業成長為創新重要發源地,催生一 批瞪羚企業、獨角獸企業、行業“小巨人”、隱形冠軍。

第十一章 補齊拉長產業鏈條

聚焦產業基礎薄弱環節,加快補齊產業基礎短板,推進制造業補鏈強鏈,強化資源、技術、裝備支撐,鞏固增強產業鏈韌性, 提升產業鏈供應鏈現代化水平,保障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穩定,支撐帶動產業發展。

第一節 優勢產業補鏈強鏈延鏈

堅持全產業鏈發展思路,開展優勢產業補鏈強鏈延鏈專項行動,鼓勵引導企業縱向配套、橫向協作,鍛長板補短板,構建布局合理、鏈條完整的產業新格局。實施產業基礎再造和產業鏈提升工程,加大企業設備更新、技術改造和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力度, 加快實施傳統產業機器換人、設備換芯、生產換線,推動制糖、機械、有色金屬、冶金、建材、造紙與木材加工、繭絲綢等傳統產業向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轉型升級。大力發展先進電力裝備制造,以智能電網、智慧能源產業為核心,加快建設柳州智能電網產業園,打造全國電網智能制造核心基地。振興發展特色優勢消費品制造業,重點發展農副食品、家具板材、紡織服裝、家 用電器、日化陶瓷、酒水飲料等,支持優勢品牌提質升級,打造 更具競爭力和更高附加值的產業。建立健全汽車、機械等關鍵產 業鏈零部件、原材料“卡脖子”清單和重大技術攻關清單,提升 產業本地化配套能力。

第二節 培育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

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倍增發展。培育壯大新一代信息技術、新能源及智能汽車、高端裝備制造、節能環保、海洋裝備、先進新材料、生物醫藥等戰略性新興產業,推動產業鏈邁向中高端, 力爭打造一批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產業集群。推進互聯網、大數據、 人工智能等先進技術與產業深度融合。營造產業發展良好生態, 發揮新興產業、未來產業創業投資引導基金作用,支持創新型企業初創期發展,健全有利于新技術、新產品、新模式發展的準入條件、監管規則和標準體系,鼓勵采用創新產品和服務。推進賀 州國家民用無人駕駛航空試驗基地建設,大力發展載人無人機、 通航裝備制造產業。

超前布局未來產業。謀劃布局生物工程、第三代半導體、人工智能、量子信息、氫能與儲能等未來產業,積極培育“蛙跳” 產業。打造未來技術應用場景,探索構建跨越物理邊界的“虛擬” 產業園和產業集群,支持建設數字供應鏈,鼓勵具有產業鏈、供應鏈帶動能力的企業打造產業“數據中臺”。發展基于新技術的“無人經濟”,落實智能制造標準體系,建設智能制造示范工廠,支持適應不同作物和環境的智能農機研發應用。

第三節積極承接產業轉移

發揮資源稟賦和鄰近東盟市場優勢,聚焦“三大三新”、“雙 百雙新”重點領域,深入推進“三企入桂”,高水平高質量招商引資,持續提升產業承接能力,合力打造連接粵港澳大灣區、長江 中游城市群、川渝滇黔及東盟國家、“一帶一路”沿線地區的跨區 域跨境產業鏈供應鏈。

充分發揮桂東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引領輻射帶動作用,在示范區內打造一批國家級園區平臺,實施產業平臺拓容提質工程, 加大產業平臺基礎設施投入力度,建立園區共建、利益共享機制, 在產業鏈招商、園區建設、區域互動等方面開拓創新,推動示范區與大灣區城市、行業協會、工業園區結對,大力發展“飛地經濟”。探索建立沿邊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利用百色、崇左和防城港沿邊地區在東盟合作中的獨特區位精準招商,大力發展邊貿落地加工產業。

第十二章 培育壯大產業集群

聚焦產業發展方向和發展重點,實施先進制造業集群培育工 程,以產業園區促進產業集聚發展,以產業集聚推動產業園區提 質升級,推動形成全國有影響力的萬億元級產業集群。

第一節 培育先進制造業集群

發揮龍頭骨干企業引領支撐作用,深入實施增強制造業核心競爭力和技術改造專項,全面融入區域性產業鏈循環,發揮產業園區對上下游產業的集聚作用,加快推動電子信息、新能源汽車和智能汽車、機械裝備制造、高端金屬新材料、化工新材料、精品碳酸鈣等產業集聚發展,打造在全國有影響力的先進裝備制造、 綠色新材料萬億元級產業集群。充分利用 5G、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建設“智慧集群”,加快產業集群數字化轉型。打造現代物流、供應鏈綜合服務、金融、人力資源、公共信息等產業公共服務平臺。擴大制造業中長期貸款、信用貸款規模,增加技改貸款,推動股權投資、債券融資等向制造業傾斜。建立制造業重大項目全周期服務機制和企業家參與涉企政策制定制度, 支持建設中小企業信息、技術、進出口和數字化轉型綜合性服務平臺。

第二節 促進開發區升級發展

推動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經濟技術開發區等開發區提質升 級,打造新經濟集聚區和創新發展戰略高地。培育壯大一批主導 產業突出、上下游產業鏈配套、特色優勢明顯的縣域工業園區, 提高園區投資效率和產出水平,打造一批超千億元產業園區。加 強園區基礎設施建設,加大標準廠房建設支持力度,強化財政、 金融、土地、能源、人才、公共服務平臺等要素保障,推動工業 用地提容增效,推廣新型產業用地模式,提升園區承載能力和發 展水平。深化產城融合發展,以國家產城融合試點為示范引領, 培育建設一批融合發展示范區,優化產業園區空間布局,統籌產 業發展、居住生活、公共管理等空間和設施規劃建設,推動具備條件的園區向城市綜合功能區、產業生態園轉型。深化園區管理 體制和運行機制改革,推動園區管理去行政化,提升專業化運營 水平。加強園區發展實績考核,強化考核結果運用。

第十三章 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

以促進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為導向,實施服務業提升工程,推動現代服務業同先進制造業深度融合,提升消費服務供給和品質, 激發服務業發展新活力。

第一節 促進生產性服務業專業化高端化發展

加快重點領域生產性服務業發展,大力發展面向制造業的研發設計、現代物流、法律服務、軟件信息技術、科技服務、檢驗檢測認證、港航服務、人力資源服務、會展服務等生產性服務業, 為產業高質量發展提供服務支撐。培育發展總部經濟,以構建區域性產業鏈供應鏈價值鏈為導向,積極引入物流中心、研發中心、 投融資中心、采購中心等功能性總部,吸引世界 500 強、中國 500 強企業到廣西設立獨立法人企業。

第二節 加快生活性服務業品質化多樣化升級

促進生活性服務業多樣化發展,加強公益性、基礎性服務供 給,擴大覆蓋全生命周期的各類服務供給,增加高端公共服務產 品供給。重點升級發展健康養老、文化藝術、體育服務、教育培訓、物業管理等生活性服務業。持續推動家政服務業提質擴容, 與智慧社會、養老托育融合發展。鼓勵商貿流通業態與模式創新。 推進金融、教育、文化、醫療、旅游等服務領域放寬市場準入試點。實施生活性服務業放心行動計劃,推動服務業標準化建設, 推廣優質服務承諾標識與管理制度,打造“廣西服務”品牌。

第三節 推進現代服務業同先進制造業深度融合

支持制造業企業發展現代物流、采購分銷、生產控制、運營 管理、融資租賃、智能制造系統解決方案、售后服務等業務,發 展現代制造業服務外包,促進制造業企業從單一提供產品向提供 “智能產品+增值服務”轉變,打造一批國家級和自治區級融合 試點企業、項目和區域。

第四節 推進現代服務業集聚區提質升級

實施現代服務業集聚區提升工程,深化政府推進、運營商主導、社會化投資等開發建設模式,進一步完善配套服務功能,加強規劃設計和公共服務平臺建設,增強要素吸附能力、產業支撐能力和輻射帶動能力,培育 10 個左右年營業收入超 100 億元的現 代服務業集聚區。進一步放寬服務業市場準入,逐步放開允許各類社會資本平等進入金融、教育、文化、醫療、旅游等服務領域, 鼓勵社會資本以多種形式發展服務經濟。健全服務質量標準體系, 加快制定重點服務領域監管目錄、流程和標準。推進服務業綜合改革試點。

第五篇 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

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深化農業 農村改革,推動鄉村風貌發生根本性改觀,建設現代特色農業強 區,促進農業高質高效、鄉村宜居宜業、農民富裕富足。

第十四章 實現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

嚴格落實“四個不摘”要求,保持現有主要幫扶政策、資金 支持、幫扶力量總體穩定,著重增強內生發展動力和發展活力, 接續推進脫貧地區發展。

第一節 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

做好脫貧地區財政投入、金融服務、土地等方面政策銜接, 優化產業就業等發展類政策,保持兜底救助類政策穩定,推動民 生保障普惠政策向脫貧人口適度傾斜,保障喪失勞動能力家庭基 本生活。健全防止返貧動態監測和幫扶機制,加強對脫貧縣、脫 貧村、脫貧人口的監測,對脫貧不穩定戶、邊緣易致貧戶及因病 因災因意外事故等基本生活出現嚴重困難戶進行動態監測管理, 完善防止返貧大數據平臺,健全快速發現和響應機制。鞏固“兩 不愁三保障”成果,持續完善控輟保學機制,落實分類資助參保政策,持續做好農村低收入群體住房保障工作。推廣以工代賑等 就業增收幫扶方式,健全低收入人口常態化幫扶機制。加強扶貧 項目資金資產管理和監督。

第二節 提升脫貧地區整體發展水平

推動減貧戰略和工作體系平穩轉型,以脫貧縣為單位規劃發展特色產業,優先支持脫貧縣創建現代農業產業園等特色園區。實施脫貧地區特色種養業提升行動,從財政、金融、土地、人才、 基礎設施建設、公共服務等方面集中支持一批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對脫貧地區繼續實施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節余指標自治區內交易政策。推動粵桂鄉村振興協作,積極引導社會力量參與鄉村振興,強化以企業為載體的產業合作和勞務協作。強化易地扶貧搬遷后續扶持,完善集中安置區公共服務和配套基礎設施,推進大規模移民搬遷點基層組織重構優化和社區治理,因地制宜發展配套產業,多渠道幫扶搬遷群眾就業創業,確保穩得住、有就業、逐步能致富。

第十五章 扎實推進現代特色農業建設

以工業化理念、產業化思維發展現代農業,堅持前端抓科技 支撐、中間抓生產組織、后端抓市場營銷,著力提升農產品加工 轉化水平,促進特色農業規模化優質化品牌化發展,打造全國重要農產品保供優供基地,實現第一產業增加值年均增長 5.5%以上, 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速高于全國平均水平。

第一節 增強農業綜合生產能力

毫不放松抓好糧食生產,落實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堅決遏制耕地“非農化”、防止耕地“非糧化”。夯實農業生產基礎, 持續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加強農業水利設施建設,推進大中型灌區節水改造和精細化管理,建設節水灌溉骨干工程。強化糧食生產功能區、糖料蔗生產保護區、特色農產品優勢區建設和監管。 實施科技強農工程,創建國家級亞熱帶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 建設院士工作站、科技小院等農業科技創新平臺,加強農業創新團隊和基層農技推廣體系建設,培育做強農業科技企業。大力發展現代種業,加強農業良種技術攻關,創建國家育制種基地。積極發展設施農業,強化農業設施裝備支撐,提升農業機械研發應用水平。強化農業氣象服務。

第二節 推動現代特色農業高質量發展

深入實施優質糧食工程,推廣稻漁綜合種養,打造“廣西香米”、“富硒米”等特色品牌,做強主糧加工業。推進糧經飼統籌、 農林牧漁結合,加快優質稻、玉米、糖料蔗、水果、蔬菜、食用菌、桑蠶、茶葉、中藥材等種植業提檔升級,推動生豬、肉牛羊、 奶水牛、家禽、水產品等養殖業高質量發展,發展優質牧草,打造千百億元農業產業集群。突出質量興農綠色興農,推行農業標 準化生產和生態種養模式,加強綠色食品、有機農產品和農產品 地理標志建設,健全農產品質量保障和溯源體系。加強產地環境 保護治理,發展節水農業,深入實施農藥化肥減量行動,治理農 膜污染,提升農膜回收利用率。促進秸稈綜合利用和畜禽糞污資 源化利用,健全動物防疫和農作物病蟲害防治體系。

第三節 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

突出發展農產品產地初加工和精深加工,大力發展農產品倉 儲保鮮和冷鏈物流,建設農產品數字化產地倉,延長農業產業鏈 供應鏈。新建自治區級農業現代化示范區 300 個以上,建成農產品加工集聚區 300 個以上,加快建設現代農業產業園、田園綜合體、優勢特色產業集群、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園和農業產業強 鎮。豐富鄉村經濟業態,壯大休閑農業、體驗農業、鄉村旅游、 民宿經濟等新業態。持續深化與東盟的農業開放合作,建設供應 粵港澳大灣區市場的農產品基地,強化桂臺現代農業合作。探索 建立國際性、區域性重要農林產品交易平臺、結算中心。

第四節 發展壯大林業產業

加大人工用材林培育力度,增強木材供給能力。加快發展現代林業加工產業,建立北部灣沿海進口木材加工基地,培育國內進口木材加工中心。推動特色經濟林提質增效,大力發展木本糧油林,保持油茶發展全國領先地位。鞏固提升八角、肉桂等優勢產業,推動木本香精香料精深加工。壯大花卉產業,培育桂花、茉莉花、羅漢松、蘭花等“桂派”花卉品牌。優化發展林下經濟。 建設培育一批高品質自然公園、森林人家、森林康養、森林體驗基地。加快打造全國林業產業高質量發展示范區。改善國有林場林區基礎設施。

第十六章 深入實施鄉村建設行動

圍繞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補短板,擴大農業農村有效投資,優化農村生產生活環境,顯著提升鄉村風貌,打造宜居宜業、 桂風壯韻美麗鄉村。

第一節 提升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水平

強化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優化農村供水格局,持續推進農村 電網改造,進一步提升自然村屯道路通暢和安全水平,推進天然 氣進鄉入村,完善鄉村物流基礎設施網絡,加強公共基礎消防設 施建設。優化農村公共服務供給,把鄉鎮建成服務農民的區域中 心。實施高素質農民培育計劃,提高農民科技文化素質,推動鄉 村人才振興。允許入鄉就業創業人員在原籍地或就業創業地落戶 并享受相關權益,建立科研人員入鄉兼職兼薪和離崗創業制度。 深入開展鄉風文明建設。鼓勵社會力量興辦農村公益事業。

第二節建設美麗鄉村

推進鄉村風貌提升行動,統籌縣域城鎮和村莊規劃建設,編 制“多規合一”實用性村莊規劃,科學引導農村住宅和居民點建 設,加強農房建設管控,推進全域村莊環境整治,深入開展村莊 清潔和綠化行動,建設一批鄉村風貌示范帶。深入開展水庫移民 后期扶持,實施移民整村提升工程,促進安置區美麗家園建設。 持續推進農村危房改造。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行動,深入 推進農村“廁所革命”,完善農村生活垃圾收運處置體系和農村污水處理設施建設管理,實施水系連通及農村水系綜合整治。優化鄉村生活空間布局,嚴格保護農業生產空間和鄉村生態空間,科 學劃定養殖業適養、限養、禁養區域。

第十七章 深化農業農村改革

鞏固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持續深化農村產權制度改革, 加快推進農村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激發農村資源要素活力, 為鄉村振興注入新動能。

第一節 深化農村體制改革

落實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長三十年政策。健全城鄉統一的建設用地市場,穩妥有序推進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

允許農村集體在農民自愿前提下,依法把有償收回的閑置宅基地、 廢棄的集體公益性建設用地轉變為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加快房地一體的宅基地確權頒證,深入探索宅基地所有權、資格權、 使用權分置實現形式,保障進城落戶農民土地承包權、宅基地使用權、集體收益分配權。引導和規范農業設施用地管理。持續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完善產權權能,將經營性資產量化到集體經濟組織成員,推動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 發展壯大新型農村集體經濟。深化農村金融改革,升級推廣“田東模式”,爭創全國金融服務鄉村振興試驗區。健全政策性農業信貸擔保體系,提高農業保險、產業發展貸款貼息覆蓋面和保障水平。持續深化林業、供銷、水利改革。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推動城鄉要素平等交換、雙向流動,強化以工補農、以城帶鄉,推動形成工農互促、城鄉互補、協調發展、共同繁榮的新型工農城鄉關系。積極創建國家城鄉融合發展試驗區、農村改革試驗區。

第二節 鞏固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

堅持家庭經營基礎性地位,推動承包土地經營權有序流轉, 發展多種形式適度規模經營。培育壯大專業大戶、家庭農林場、 農民專業合作社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引進和培育壯大農業龍頭 企業,發展農業產業化聯合體,打造大型農業企業集團。開展農 民合作社示范社和示范家庭農場建設。發展村級供銷社。健全農業專業化社會化服務體系,創新農業經營組織方式,完善新型農 業經營主體與小農戶的利益聯結機制,實現小農戶和現代農業有 機銜接。

第十八章 充分激發縣域經濟活力

實施新一輪縣域經濟提升行動,完善縣域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走強縣崛起、補短跨越、綠色宜居的縣域發展新路子, 提高縣域綜合服務和承載能力,實現縣域經濟量質并重、跨越發展。

第一節 打造經濟強縣和特色示范縣

按照全區各地資源稟賦、發展特點、發展潛力及主體功能定 位,重點突破、差異發展、特色發展,培育一批經濟強縣(市、 區)和一批經濟強鎮。重點開發區著力發展工業強縣,農產品主 產區著力發展現代特色農業,重點生態功能區發展生態強縣和旅 游強縣。培育縣域經濟創新能力和新的經濟增長點,充分挖掘和 釋放縣域消費活力。建立市縣產業協作聯動機制。推動縣域經濟 全方位開放,提升縣域財政自給能力。

第二節 培育縣域特色優勢產業

加快形成“一縣一業”產業發展格局,鼓勵各縣重點發展 1—2個主導優勢產業,推動縣域產業集聚和特色發展。推動縣域工業振興發展,加快補齊縣域工業發展短板。夯實縣域產業平臺,加 大對縣域工業園區、農民工創業園等縣域產業發展平臺的政策扶 持力度,補齊公共配套設施短板,推動要素資源向縣域產業平臺 聚集。大力培育縣域市場主體,加快發展中小企業和民營經濟。

第三節深化縣域體制改革

深化縣域經濟體制綜合配套改革,推進擴大人口大縣、經濟 強縣和縣級市權限,依法依規賦予部分設區市管理權限,推進“市 縣同權”、“強鎮擴權”改革。改革完善縣域財政體制,推進自治 區財政直管縣和市管縣分類管理機制改革,推進經濟發達鎮財政 管理體制改革。健全以高質量發展為導向的縣域經濟考核評價指 標體系。

第六篇 推進交通強國建設試點,加快構建現代化基礎設施體系

按照適度超前原則,統籌增量和存量、傳統和新型基礎設施發展,大力推進交通強國建設試點,補齊基礎設施短板,構建集約高效、經濟適用、智能綠色、安全可靠的現代化基礎設施體系。

第十九章 加快建設新型基礎設施

聚焦信息基礎設施、融合基礎設施、創新基礎設施等領域, 促進新型基礎設施建設與產業發展相融合,強化傳統基礎設施數 字化改造,打造面向東盟的國際信息通信樞紐。

第一節 加強信息基礎設施建設

推進5G 網絡規模化建設,實現在城市地區深度覆蓋、交通路 網連續覆蓋、熱點區域全覆蓋,加快建設智能制造、智慧醫療等領域專網。加快光纖網絡建設,建設千兆城市、百兆鄉村,實現互聯網省際出口帶寬達 45T。探索基于 6G 網絡的應用技術。實施中小城市基礎網絡完善工程。建設面向東盟的北斗時空信息樞紐, 推動實現與國家北斗地基增強系統的互聯互通和數據共享。推動物聯網在各領域規模化應用,建設全域感知智能終端,統籌建設共享共用型數字化平臺,打造行業級物聯網公共服務平臺。積極穩妥發展車聯網,創建國家級車聯網先導區。試點開展遠程醫療、 生物技術、新能源等新興產業應用場景建設。優化數據中心布局, 統籌規劃建設云計算數據中心、邊緣計算數據中心,納入國家算力統籌智能調度,爭取建設 E 級、10E 級超級計算中心,以及國家樞紐節點和大數據中心集群,打造中國—東盟國際新型基礎設施算力基地。

第二節 加快融合基礎設施建設

加快建設智慧融合的傳統基礎設施和智慧便捷的公共服務設施,推動交通、能源、水利、市政等傳統基礎設施和教育、醫療、 文化、社保等公共服務設施數字化轉型。加快推廣智能軌道交通。 構建多層次工業互聯網體系,建設一批物聯網、人工智能示范基地和應用場景,促進傳統產業智能化改造提升,打造商流、信息流、物流、資金流融于一體的全流程服務鏈。

第三節 推進創新基礎設施建設

爭取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落地,布局建設一批重大科學基 礎設施,在海洋、空間信息等領域積極創建創新平臺和大科學裝 置。推動自治區實驗室建設,爭創一批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臨 床醫學研究中心、國家技術創新中心。推動一批自治區重點實驗 室、新型研發機構、應用數學中心、臨床醫學研究中心、野外科 學研究觀測站等創新平臺建設運行。

第二十章 建設現代化綜合交通運輸體系

加快交通強區建設,暢通支撐“南向、北聯、東融、西合” 全方位開放發展的綜合交通運輸大通道,完善綜合交通運輸網和樞紐體系,提升交通基礎設施和運輸管理智能化、綠色化水平, 基本建成高效順暢的多式聯運體系,初步建成安全、便捷、高效、 綠色、經濟的現代化綜合交通運輸體系。

第一節 構建高質量綜合立體交通網

建設發達的快速網。加快構建連接周邊中心城市的高標準出 省高鐵客運通道,著力打造北部灣城市群城際鐵路網,實現高鐵 動車運營總里程達 3000 公里。加密擴容高速公路網絡,完善出省出海出邊高速公路通道,實現高速公路總里程 1.2 萬公里以上。加 快民航基礎設施建設,實施南寧、桂林區域樞紐機場改擴建工程, 新建防城港、賀州及貴港等支線機場,形成“兩干九支”高效協同發展的運輸機場體系。

建設高效的干線網。補強普速鐵路網,打通瓶頸路段、提升 既有路網質量、實現主要通道客貨分線,形成布局合理、支撐有 力的普速鐵路網。提升普通國省干線公路等級,實現 100%普通國道達到二級及以上等級,80%普通省道達到二級及以上等級,100%普通省道達三級以上。打造西江黃金水道升級版,完善“一干三 通道”高等級航道網絡,實現西江航運干線航道全線達到 3000 噸級,右江、紅水河、柳黔江全線船閘可通航 1000 噸級以上船舶, 推進公水聯運、鐵水聯運、水水轉運等多種模式協同發展,提升集裝箱綜合運輸服務能力,實現廣西內河港口貨物年吞吐量 2 億噸以上,集裝箱吞吐量 160 萬標箱以上。

建設廣泛的基礎網。實施鄉村振興公路工程,推進“四好農 村路”高質量發展,實現所有鄉鎮通三級及以上公路,90%以上的 自然村(屯)通硬化路,提升公路基礎網覆蓋率。推進銜接邊境 口岸、景區、園區等重要節點的公路建設,加強抵邊公路、國防公路建設。加快建設連通北部灣港、西江重要港口及重點園區的 支專線鐵路。推進市域(郊)鐵路建設,優先利用既有鐵路開行 市域(郊)列車。打通各類“斷頭路”、“瓶頸路”,推動市內市外交通有效銜接和軌道交通“四網融合”。有序推進南寧、柳州、桂 林等城市軌道交通建設。整治升級左江、桂江支流航道,推動繡 江、賀江復航擴能。加快通用航空發展,推進百色樂業、崇左大 新等一批通用機場項目建設。

第二節 暢通綜合交通運輸大通道

建設西部陸海新通道,完善西南、中南地區連接北部灣出海口的主通道,加快建設貴陽至南寧高速鐵路,力爭新開工南寧經桂林至衡陽高速鐵路、黃桶至百色鐵路、貴陽經南寧至北海高速公路等一批重大項目,推進南防鐵路欽州至防城港段增建二線等一批干線鐵路擴能改造,開工建設西部陸海新通道(平陸)運河, 開展湘桂運河前期工作,形成南北貫通、出海出邊的綜合交通運輸大通道。建設全面對接粵港澳大灣區主通道,重點推進南寧經玉林經岑溪至深圳高速鐵路、柳州經梧州至廣州鐵路、南寧經玉林至珠海高速公路、南寧至梧州 3000 噸級航道等一批重大項目,形成西聯西南地區和東盟國家、東接粵港澳的綜合交通運輸大通道。

第三節 建設現代綜合交通運輸樞紐體系

建設北部灣國際門戶港,加快建設港航設施,完善港口集疏運通道布局,構建高效的多式聯運體系和現代航運服務體系,實 現港口規模化專業化水平顯著提升、基礎設施瓶頸全面破除,基 本建成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廣西北部灣國際門戶港。打造南寧全國 性綜合交通樞紐,提升南寧交通首位度,加快建設南寧國際鐵路 港等樞紐項目,推動柳州、桂林等全國性綜合交通樞紐建設。加 快建設沿邊重要口岸樞紐,提高邊境口岸交通互聯互通水平,實 現一類口岸高速公路全覆蓋。強化西江主要港口樞紐功能,加快 建設西江港口群,統籌推進西江岸線港口碼頭資源整合,推動主 要港口直通鐵路,增強港口輻射能力。

第四節 推動民航業跨越式發展

完善客貨運航線網絡,積極拓展東盟航線,做強東盟中轉品牌,開拓西北、東北、華北等地區城市經停南寧至東盟航線航班; 構建全貨機和腹艙帶貨協同發展的貨運航線網絡。加快建設低空飛行服務保障設施,積極發展短途運輸、公務航空等多樣化服務。 全面促進航空物流提質增效,補齊航空物流基礎設施短板,提升航空物流信息化水平,加快推動航空物流服務轉型,推進航空口岸通關便利化。提升航空服務質量,推進平安機場、綠色機場、智慧機場、人文機場“四型機場”建設。積極培育航空經濟,高標準建設南寧臨空經濟示范區、桂林臨空經濟區,引導其他區內機場發展具有地方特色的臨空產業,促進港產城高質量融合發展。 挖掘機場客流資源價值,依托航空運營主業,加強航站區和公共服務區相關商業開發和增值服務,提升非航商業資源開發價值。

第五節 提升客貨運服務水平

全面構建一體化客運服務體系,初步形成“321 出行交通圈”。提升綜合客運樞紐一體化服務水平,推動旅客運輸零距離換乘, 鼓勵發展“一票制”客運服務,積極發展“空鐵通”、“空巴通” 等服務產品,實現客運聯程便捷順暢。提升城鄉客運一體化水平, 鼓勵重點樞紐配建游客集散中心,推動高速公路服務區與景區景點功能的復合銜接,規劃建設汽車旅館和汽車旅游營地。完善城市公共交通網絡,規范網約車健康發展,積極發展共享交通。

構建便捷高效的綜合交通貨運網絡,初步形成“123 快貨物流圈”。持續推進大宗貨物中長距離“公轉鐵、公轉水”,統籌綜合交通樞紐與物流節點布局,推動交通物流融合發展,促進貨運樞紐集約化發展,推動貨運無縫銜接,提高多式聯運服務水平,推進國際運輸便利化。提升智能綠色安全水平,推動交通基礎設施智能化建設,加快“智慧港口”、“智慧高速”、多式聯運物流信息 平臺建設。加大綠色基礎設施、新能源和清潔能源運輸裝備推廣力度,強化運輸安全保障。

第二十一章 構建現代能源體系

提升能源安全保障水平,推進能源基礎設施智能化,構建西 部陸海新通道能源合作走廊和北部灣國際門戶港綜合能源基地 “一走廊一基地”的新格局。

第一節 增強能源發展和保障能力

大力發展清潔能源,深度開發水電,安全穩妥發展先進核電, 積極開發陸上風電和光伏發電,建設紅水河水風光一體化基地, 規模化、集約化發展海上風電,打造北部灣海上風電基地,實施沿海清潔能源工程,因地制宜發展生物質能源、開發利用地熱能, 全面開展生物天然氣示范利用及推廣,積極參與南海油氣和天然氣水合物試采,探索氫能開發利用。適度發展清潔煤電,夯實兜底保障作用,推進煤電清潔化高質量發展,加快淘汰煤電落后產能。在工業園區及熱負荷集中地區建設背壓式熱電聯產機組。健全油氣管網體系,完善區內油氣主干管網、配套支線管道和互聯互通工程,推動油氣輸送網絡向城鄉基層延伸,加快推進“氣化廣西”,實現縣縣通天然氣。大力推進智慧能源體系建設,促進現代信息技術與能源系統融合發展,構建綜合能源系統,推進新型能源應用與發展,探索推進需求側響應、多能互補、智能微電網等技術應用。建立健全能源應急保障預案,強化能源監測預警, 全面提升煤電油氣應急儲備能力,保障能源運行安全。

第二節 強化能源儲運和電網建設

推進北部灣國際門戶港綜合能源基地建設,打造北部灣煤炭 儲備基地,加快構建以北部灣沿海大型 LNG 接收站為主的多層次天然氣儲備格局,布局建設以沿海三市為核心的國家級石油儲備 基地。提高特高壓輸電通道利用率,高水平建成覆蓋全區的綠色智能電網,加強區域主網架、城市配電網、農村電網建設,加快 電網數字化、智能化轉型,推進全區城鄉用電“一張網”,推動主電網與地方電網深度融合。增強新能源消納和存儲能力,加快抽 水蓄能電站建設,開展“新能源+儲能”示范應用,探索“風光 水火儲”、“源網荷儲”一體化發展模式,創新消納方式,提升消 納能力。強化綜合供能服務站、新能源汽車充電樁和換電站、港 口岸電等設施建設。建立健全電力輔助服務市場化機制。挖掘需 求側潛力,引導可控負荷等用戶參與系統調節。

第二十二章 加強水利基礎設施建設

加快建設重大水利工程,補齊水利領域短板,推進廣西水網 建設,完善水利基礎設施體系,提升水資源優化配置和水旱災害 防御能力。

第一節完善防洪減災體系

全面實施防汛抗旱水利提升工程,加快推進防洪控制性樞紐 工程建設,繼續實施病險水庫(閘)除險加固、主要支流治理、 中小河流治理、山洪災害防治等工程,強化流域防洪調度,提升 洪澇災害防御能力和超標準洪水應對能力。加強水文地質調查。 加強生態海堤建設,完善沿海地區防潮減災體系。加強中越跨界 河流整治,進一步穩固界河岸線。

第二節提升水資源配置能力

推進一批標志性水資源配置工程和重點水源工程,保障重點 城市和重要經濟區供水安全。實施環北部灣水資源配置工程,加 快城市第二供水水源和備用水源建設。繼續加強桂中、桂西北、 左江三大旱片治理,推進新建大型灌區,加快大中型灌區續建配 套與現代化改造。

第三節保障城鄉供水安全

加快縣城供水改造提升和農村自來水通達覆蓋,推進建設一 批規模化供水工程,建設改造一批規范化小型供水工程,更新改 造一批老舊工程和管網,有條件的地方推進城鄉供水一體化,實 現農村自來水普及率 88%以上。強化飲用水水源保護,完善農村水價水費形成機制和工程長效運營機制。

第七篇 積極融入新發展格局,打造國內國際雙循環重要節點樞紐

牢牢把握擴大內需戰略基點,把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同需 求側管理有機結合,以西部陸海新通道、珠江—西江經濟帶為紐 帶,積極參與強大國內市場建設,提升開放型經濟發展水平,把 獨特區位優勢轉化為合作優勢、發展優勢。

第二十三章 積極參與國內大循環

依托強大國內市場,貫通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各環節, 促進供需有效對接、循環暢通高效、產銷協同并進,推動實現更 加強勁可持續的發展。

第一節 提升廣西供給對國內需求的適配性

深入實施質量強桂、品牌強桂戰略,開展增品種提品質創品 牌專項行動,為全國市場提供更加多樣、更高品質的供給。實施 品種多樣化特色化工程,提升消費品創意設計水平,增加個性化 定制和中高端供給,支持廣西傳統特色食品和民族特色用品加快 發展。實施品質提升工程,完善質量基礎設施,提升公共技術服務能力,打造一批高水平檢測認證中心,積極培育企業標準“領跑者”,鼓勵企業更多參與國際標準制定修訂。開展品牌創建行動, 提升“桂字號”品牌競爭力,強化品牌營銷,培育一批知名品牌、 知名企業,開展老字號品牌復興工程,推動“桂品出鄉”。打造一批具有全國影響力的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培育“廣西好嘢”等農業品牌。推動農業、制造業、服務業、能源資源等產業協調發展,實現上下游、產供銷有效銜接。

第二節 加快推進現代流通體系建設

構建“通道+樞紐+網絡”現代物流大格局,推動國家物流樞紐承載城市建設,優化物流園區布局,建設智慧物流配送中心, 完善市、縣、鄉三級城鄉雙向的現代商貿流通網絡。打造區域商品交易中心,大力發展數字交易平臺,擴大面向國內市場的汽車、 工程機械等工業產品和糧食、食糖、木材、水果、茶葉、木本油料、桑蠶等特色農林產品、鮮活海產品交易。加快流通主體培育升級,支持便利店、農貿市場等商貿流通設施改造升級,發展無接觸交易服務,加強商貿流通標準化建設和綠色發展。鼓勵第三方、第四方物流企業拓展供應鏈管理服務。發展流通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促進空港、跨境、冷鏈、電商、快遞、大宗商品等物流發展。

第三節 強化金融支持實體經濟發展

加強財金聯動和政金企融資對接,打造普惠金融機構、信用、 融資擔保、特色金融產品“四大體系”,大力發展普惠金融、綠色金融、科技金融、人才金融。強化期貨風險管理工具運用,創新直達實體經濟的金融產品,促進資金向實體經濟匯聚。推動地方金融機構高質量發展,鼓勵地方法人銀行保險機構扎根本地、下沉機構、服務基層,深化農村信用社改革,推動農合機構全面改制為農村商業銀行,爭取設立金融控股公司。深化保險公司改革, 提高商業保險保障能力。積極發展消費金融、汽車金融、財務公司等,規范發展小額貸款、擔保、典當、融資租賃、商業保理、 區域性股權市場、地方資產管理、地方交易場所等各類地方金融 組織。提升金融科技水平,推動金融數字化、智能化轉型,探索 組建金融科技產業聯盟,積極爭取數字貨幣、金融科技創新監管 等試點。

第二十四章 深度融入國內國際雙循環

立足“一灣相挽十一國、良性互動東中西”的獨特區位,充 分利用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暢通強大國內市場和東盟市 場循環大通道,促進資源要素跨國跨區域流動與高效集聚,加快 高質量“引進來”和高水平“走出去”,培育參與國際合作和競爭新優勢。

第一節 加強與東盟國家經貿合作

加強政策融通和貿易規則銜接,落實《中國—東盟戰略伙伴關系 2030 年愿景》、《落實中國—東盟面向和平與繁榮的戰略伙伴關系聯合宣言的行動計劃(2021—2025)》,主動對接《東盟互聯互通總體規劃 2025》。依托中國(廣西)自由貿易試驗區,探索在服務貿易開放、統一規則落地等領域先行先試,加強政策、規則、標準三位一體“軟聯通”。引進新加坡等國家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 加強在高新技術、金融、港口、航空、物流等領域的合作。加強與越南、馬來西亞的產業協作,大力發展電子信息產業的整機、 零部件和中間品制造,共同構建跨境生產和營銷網絡。擴大與文 萊、柬埔寨、印尼、緬甸、菲律賓、泰國、老撾等國家的貿易合 作,拓展家電、家居、電氣機械、通用機械設備、汽車等產品出 口市場,發展農產品和能礦資源的進口和深加工,培育大宗商品 物流、融資、結算以及定價等貿易服務業。

第二節 推動對外貿易創新發展

實施“加工貿易+”、“互市貿易+”計劃,推進市場采購貿易試點,更好發揮出口信用保險作用,促進加工貿易從組裝加工 向上下游產業鏈延伸。升級發展外貿平臺載體,培育大宗商品進 口供應鏈金融平臺,建設國家外貿轉型升級基地、互市貿易進口 商品二級市場,培育沿邊地區東盟商品專業市場。鼓勵建設海外 倉,引導跨境電商企業和物流企業集聚發展。推動服務貿易創新 發展,推進服務貿易創新發展試點開放平臺建設相關工作。實施 貿易投資融合工程。實現全區進出口總額年均增長 7%左右。

第三節提升利用外資水平

全面實施外商投資準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管理制度,提 升投資自由化便利化水平。創新外商投資管理模式,充分發揮企 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的平臺作用,形成外商投資監管體系。構建 全球招商網絡,打造外商投資“一站式”服務平臺。加快建設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經濟技術開發區、海關特殊監管區、加工貿易梯度轉移重點承接區、開發開放試驗區等利用外資開放平臺,支持外資企業設立研發中心和參與承擔科技計劃項目。鼓勵外資企業利潤再投資。圍繞主導產業加大吸引外資力度,促進外資向重點園區、重點產業集聚。有序推進電信、互聯網、教育、 文化、醫療等領域相關業務開放。

第四節深化國際產能合作

推動優勢特色產業全球布局,實施國際市場“千企開拓”行 動,依托中歐(柳州)產業合作示范區、中德(柳州)工業園等 平臺,鼓勵機械、汽車等優勢制造業建設海外基地,形成面向全 球的產業鏈。推動農業更高層次“走出去”。促進境外經貿合作園區擴圍提質發展,加大對境外園區建設資金、信用保險、金融等 支持力度,重點推進中馬“兩國雙園”升級、中國·印尼經貿合作區二期、文萊—廣西經濟走廊等建設,建設一批深化雙邊經貿合作的重大項目,加快企業利用境外經貿合作園區“走出去”步伐。加強對外投資公共服務,健全境外工作網絡,完善“桂企出海+” 綜合服務平臺,培育國際化中介服務機構,建立健全對外勞務合作機制,推進對外投資合作便利化,進一步拓展投資合作渠道。

第五節 提升口岸對外開放水平

加強口岸基礎設施建設,完善口岸監管與服務設施,將欽州港、友誼關、憑祥、東興、龍邦等口岸建設成為重要樞紐,打造通關便利、設施優良、功能完善的具有國內一流水平的口岸大通道。優化口岸營商環境,落實進出口環節“陽光收費”,推進通關模式改革。加強口岸信息化建設,拓展廣西國際貿易“單一窗口” 功能,建設成為一流水平的國際貿易公共服務平臺。

第二十五章全面促進消費

順應消費升級趨勢,以提高消費產品和服務質量為重點,提升傳統消費,培育新型消費,適當增加公共消費,完善消費軟硬環境,促進消費向綠色、健康、安全發展,穩步提高居民消費率。

第一節推動消費提質升級

鼓勵發展消費新模式,完善“互聯網+”消費生態體系,舉 辦“廣西 33 消費節”、“廣西特產網上行”等活動,全面促進線上線下融合消費。推進綠色消費、信息消費、數字消費,培育定制 消費、時尚消費等新業態。實施新型消費培育壯大工程,加快消 費模式數字化,探索發展智慧超市、智慧商店、智慧餐廳等新零 售業態,打造體驗式消費場景,提高網絡零售占比。

充分釋放傳統消費潛力,推動汽車等消費由購買管理向使用 管理轉變,提振家電、家裝消費,促進住房消費健康發展。加快 農村消費梯次升級,持續推進汽車下鄉消費。促進服務消費,加快發展健康、文化、旅游和體育消費,推動教育培訓、家政物業、 養老托育等消費提質擴容,壯大夜間經濟。完善節假日制度,落實帶薪休假制度,擴大節假日消費。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年均增長 8%左右。

第二節 完善城鄉融合消費網絡

開拓城鄉消費市場,建設南寧、柳州、桂林、北海等專業化、 特色化、區域性國際消費中心城市,打造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城鄉融合消費網絡節點,擴大電子商務進農村覆蓋面。優化商業網點布局,引導大型商業零售企業和品牌商業主體開展連鎖網點建設,推進重點商圈數字化發展,推進步行街改造提升,擴大社區便民消費設施供給,完善農村社區綜合性服務網點。推動建設中國—東盟特色商品集散中心,爭取建設一批市內免稅店。加強消費物流網絡設施建設,加快建設商貿物流配送中心、快遞服務網絡、郵政和供銷網絡設施,實施快遞“進村進廠出海”工程,合理布局分撥中心、配送中心、末端配送網點等三級配送節點,優化大型連鎖超市、農產品批發市場等城鄉物流配送網絡,打通農村物流“最后一公里”。

第三節 營造安全放心消費環境

完善消費市場監管體系,加大對銷售假冒偽劣產品行為的打 擊力度,持續推動重要產品追溯體系建設。完善個人信息保護制度和消費后評價制度,優化線上消費環境,積極建設消費領域信 用體系。強化消費者權益保護,暢通消費者維權渠道,完善糾紛 多元化解決機制,形成線上線下融合的消費者維權服務體系。加 強消費者權益宣傳,營造重視消費者權益保護的良好氛圍。

第二十六章 積極擴大有效投資

面向服務國家重大戰略,聚焦關鍵領域和薄弱環節,提高投 資精準有效性,持續深化投融資體制改革,拓展多元化投融資渠 道,改善投資環境,鼓勵社會資本參與,不斷增強投資對優化供 給結構的關鍵性作用,力爭固定資產投資年均增長 15%以上。

第一節 優化投資結構

把擴大產業投資放在第一位,加大戰略性新興產業投資力度, 推動制造業投資占固定資產投資比例達到或接近全國平均水平。嚴格執行國家產業政策、能耗“雙控”要求,從嚴控制新上高耗能產業項目、能效水平不達標項目,倒逼產業結構調整和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優化政府投資方向和結構,集中投向產業發展、基礎設施、社會民生等短板領域,建立完善政府投資項目公開公示制度,規范政府投資行為,提高政府投資效益。

第二節 推進重大項目建設

實施西部陸海新通道等國家重大工程,推進交通運輸能力提升、物流體系建立、臨港產業集聚、“兩灣”互聯互通、重大科技研發攻關、“五網”基礎設施建設、數字經濟發展、重大生態系統保護修復、公共衛生應急保障等領域一批重大工程。加強既促消費惠民生又調結構增后勁的“兩新一重”建設。圍繞市政工程、農業農村、公共安全、生態環保、公共衛生、物資儲備、防災減災、民生保障和社會事業等領域短板,建設一批強基礎、增功能、 優結構、利長遠的重大項目。進一步健全自治區層面統籌推進重大項目機制,規范重大項目準入條件及退出程序,優化協調服務, 加強重大項目前期工作經費保障,建立健全重大項目與土地、資金、能耗和環境容量等資源要素供給的聯動保障機制。

第三節 創新投融資體制

加快推進各級人民政府投融資平臺轉型提升,積極構建政府資產證券化、政府投資基金、國有資本投資公司、國有資本運營公司等多元化投融資體制和資本運作機制。完善政銀企合作機制, 發揮政府資金、專項債券引導作用,落實國家支持中小微企業融資的金融政策,深入開展“桂惠貸”,規范有序推進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破除民間資本進入重點領域的障礙,推動落實民間投資準入政策措施,激發民間投資活力。探索通過資產證券化方式盤活基礎設施存量資產,推動基礎設施領域不動產投資信托基金(REITs)健康發展,引導募集資金投入基礎設施補短板行業以及新型基礎設施項目,形成投資良性循環。

第八篇 全面深化改革,構建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體制機制

綜合運用改革思維和改革辦法,強化改革舉措的系統集成、 協同高效,把重點領域改革向縱深推進,加快轉變政府職能,打 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的營商環境,全面激發市場主體活力和社 會創造力。

第二十七章 充分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

堅持毫不動搖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毫不動搖鼓勵、支持、 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聚焦提高資源配置效率、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調動各方面積極性創造性,推動各類市場主體蓬勃發展。

第一節 深化國資國企改革

引導國有企業“聚焦主業、深化改革、強化創新、加強管理”,推進國有資本布局優化和結構調整,做強做優做大國有資本和國有企業,推動國有資本向具有核心競爭力的優勢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聚集,動態發布國有經濟布局優化和結構調整指引,充分發揮國有經濟戰略支撐作用。完善中國特色現代企業制度,完善國有企業市場化薪酬分配機制,普遍實行全員績效管理,大力推進管理體系和管理能力現代化。積極穩妥深化混合所有制改革, 推動混合所有制企業深度轉換經營機制。對混合所有制企業探索 實行有別于國有獨資、全資公司的治理機制和監管制度。健全市 場化經營機制,強化國有企業市場主體地位。形成以管資本為主 的國有資產監管體制,深化國有資本投資、運營公司改革。實施 國企改革三年行動,發揮示范引領和突破帶動作用。堅持黨對國 有企業的全面領導,促進加強黨的領導和完善公司治理相統一, 加快建立權責法定、權責透明、協調運轉、有效制衡的公司治理 機制。

第二節 促進非公有制經濟健康發展

健全非公有制經濟依法平等使用資源要素、公開公平公正參與競爭、同等受到法律保護的體制機制,依法平等保護民營企業產權和企業家權益。破除制約民營企業發展的各種壁壘,完善民營企業參與自治區重大戰略實施機制。建立規范化制度化政企溝通渠道,完善涉企政策制定和執行機制,構建親清政商關系,優化民營經濟發展環境。支持民營企業開展基礎研究和科技創新、參與關鍵核心技術研發和國家重大科技項目攻關。鼓勵民營企業加強行業重組和參與國有企業混合所有制改革,完善促進中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發展的政策體系,提升民營企業品牌競爭力。弘揚企業家精神,營造尊重企業家價值、鼓勵企業家創新、發揮企業家作用的良好氛圍,實施年輕一代企業家健康成長促進計劃,建設一支高素質、有擔當的民營企業家隊伍。

第二十八章 持續打造一流營商環境

對標國際先進規則和最佳實踐優化市場環境,持續推進“放 管服”改革,建立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市場體系,為各類市場 主體投資興業營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的營商環境。

第一節 建設高標準市場體系

推行統一的市場準入負面清單制度,確保“一單盡列,單外無單”。持續放寬市場準入門檻,推動“非禁即入”普遍落實,清理清單之外違規設立的準入許可。改革生產許可制度,簡化工業產品審批程序,實施涉企經營許可事項清單管理。提升創新創業、 人力資源、基本公共服務配套等服務水平,降低企業合規成本。簡化普通注銷程序,完善市場主體退出機制。健全公平競爭審查機制,加大反壟斷和反不正當競爭執法力度,加強價格監管、網絡交易監管和廣告監管,建立違反公平競爭問題反映和舉報“綠色通道”,提升市場綜合監管能力。加快建設知識產權保護體系,完善知識產權創造、運用、交易、保護制度規則,健全產權執法司法保護制度、重點企業知識產權保護直通車制度、糾紛多元化解決機制和維權援助機制。構建知識產權保護運用公共服務平臺。 優化專利資助獎勵政策和考核評價機制,更好保護和激勵高價值專利,培育專利密集型產業。改革國有知識產權歸屬和權益分配 機制,擴大科研機構和高等院校知識產權處置自主權。完善無形 資產評估制度,形成激勵與監管相協調的管理機制。

第二節 加快轉變政府職能

優化政府權責清單,健全重大政策事前評估和事后評價制度, 同步清理、精簡、優化行政許可事項和行政審批中介服務事項, 深化“證照分離”、“照后減證”改革,全面開展工程建設項目審批制度改革。全面推行“不見面”辦事,推動移動辦事和智能審批,深化“一證通辦”,打造不打烊網上政府,推進高頻事項“全區通辦”和“跨省通辦”全覆蓋。深化市場監管綜合行政執法改革,完善跨領域跨部門聯動執法、協同監管機制,全面推行跨部門“雙隨機、一公開”監管,強化涉及公共安全和群眾健康等重點領域的監管,完善對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的包容審慎監管。深化政務公開,重點推進教育、衛生健康、公用事業等民生領域信息公開,健全基層政務公開標準體系。持續深化公共資源交易平臺整合共享。加快行業協會、商會和中介機構改革。深化事業單位改革,健全完善體現崗位績效和分級分類管理的事業單位薪酬制度。

第三節 加強社會信用體系建設

加快推進廣西社會信用立法,推動政務誠信、商務誠信、社會誠信、司法公信等重點領域制度建設。建立健全以信用為基礎 的新型監管機制,推廣應用市場主體公共信用綜合評價結果、行 業信用評價結果,按照市場主體信用等級高低采取差異化的監管 措施。依托廣西信用平臺強化信用信息共享應用,完善守信聯合 激勵和失信聯合懲戒機制,健全和完善信用修復機制,切實保障 信用主體權益,推廣信用承諾制度,加強城市信用體系建設。培 育規范地方信用服務市場,培育具有競爭力的企業征信機構和信 用評級機構。強化第三方信用服務機構監管,加強信用服務機構 備案管理,推動“政府+市場”雙輪驅動的征信發展模式。

第二十九章 健全完善經濟治理機制

增強發展規劃對公共預算、國土開發、資源配置等政策的宏觀引導、統籌協調功能,提高改革、財稅、金融、產業、投資、消費、區域、就業、環保等政策的整體效能。健全決策咨詢機制, 完善重大決策程序,暢通政策制定參與渠道,提高科學民主決策水平。強化經濟運行分析和預判,健全宏觀經濟政策評估評價制度和重大風險識別預警機制,提升運用大數據等手段輔助治理的能力,增強經濟工作的前瞻性、科學性、針對性。健全重大事項和重點工作指揮部制度。推進統計現代化改革,以統計指標、統計標準、統計數據采集、國民經濟核算、統計評價分析、統計執法監督、統計組織管理和保障等體系為主體,初步構建推動高質量發展現代化統計體系。

第三十章 深化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

推進土地、勞動力、資本、技術、數據等要素市場制度建設, 完善要素交易規則和服務體系。深化土地資源市場化配置,建立城鄉建設用地空間彈性管控機制,完善土地儲備管理機制,推進存量建設用地市場化開發建設。改革土地計劃管理方式。建立不同產業用地類型合理轉換機制,增加混合產業用地供給。健全統一規范的人力資源市場體系,完善技術技能評價制度,暢通勞動力和人才社會性流動渠道。加強股權工具和債券工具應用,加大上市后備企業培育力度,提高上市公司質量,完善資本要素市場化配置體制機制,促進多層次資本市場健康發展,著力提高直接融資比重。深化電力體制改革,建設統一電力市場體系,優化完善電力市場機制及電價機制。開展跨省跨境電力合作,促進增量配電業務改革試點落地見效。加快發展技術要素市場,完善科技創新資源配置方式,促進技術要素與資本要素融合發展。培育發展數據要素市場,深入開展政務數據治理,推進數據開放共享, 構建數據應用生態,建立數據要素治理監管體系。加快要素價格市場化改革。

第三十一章 深化財稅體制改革

加強財政資源統籌和中期財政規劃管理,強化財政金融政策聯動。深化預算管理制度改革,加快項目支出標準化建設,健全以績效為導向的預算分配體系,全面實施預算績效管理,持續提升財政資源配置效率和資金使用效益。完善自治區以下財政體制, 深化自治區以下財政事權和支出責任劃分改革,健全保障與激勵并重的轉移支付制度,加快促進“飛地經濟”發展的財政政策措施落地。完善權責發生制政府綜合財務報告制度。建立健全規范的政府舉債融資機制。加快地方稅體系改革,完善現代稅收制度。

第九篇 優化國土空間布局,推進區域協調發展

深入實施主體功能區戰略、區域協調發展戰略、海洋強區戰略,建立健全區域戰略統籌、區域合作互助機制,加快革命老區、 邊境地區等特殊類型地區發展,走合理分工、優化發展的路子, 加快形成“龍頭帶動、區帶支撐、特色鮮明、協調發展”區域經濟新格局。

第三十二章 優化國土空間開發保護

立足資源環境承載能力和國土空間開發適宜性評價,科學有 序布局生產空間、生活空間和生態空間,形成主體功能明顯、優 勢互補、高質量發展的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新格局。

第一節 推動國土空間開發保護“多規合一”

整體謀劃新時代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格局,分級分類編制國土空間規劃,構建全區統一、責權清晰、科學高效的國土空間規劃體系。構建“一屏六區一廊”的生態格局,加強重點生態功能區、 自然保護地等重點區域生態保護。構建“六主多區”的農業格局, 嚴格實施永久基本農田特殊保護,確保永久基本農田面積不減、質量提升、布局穩定。構建“一群三帶”的城鎮格局,優化城鎮布局形態和功能結構,保障新型城鎮化和經濟發展對開發空間的 合理需求。

第二節 深入實施主體功能區制度

細化優化主體功能區布局,加強空間發展統籌協調,保障重 大發展戰略落地實施。強化國土空間分區分類管控,落實生態保 護紅線、永久基本農田、城鎮開發邊界三條控制線的管控要求。 優化重大基礎設施、重大生產力和公共資源布局,分類提高城市 化地區發展水平,推動農業生產向糧食生產功能區、重要農產品 生產保護區和特色農產品優勢區集聚,筑牢生態屏障。完善主體 功能區配套政策。

第三節 增強重點地區高質量發展動力

以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等經濟發展優勢區域為重點,增強經濟和人口承載能力,帶動經濟效率整體提升。大力實施強首府戰略, 深入推進北欽防一體化,高標準建設南寧都市圈,共建北部灣城市群,建優建強北部灣經濟區,引領全區高質量發展、高水平開放。著力打造南北縱向發展主軸,提升做實珠江—西江經濟帶, 全面推進左右江革命老區振興發展,推動桂林國際旅游勝地升級發展,全面對接粵港澳大灣區打造東融經濟帶,打造邊海聯動經濟帶。推動生產要素自由流動并向優勢區域傾斜,提高綜合承載能力和資源優化配置能力,強化對區域發展的輻射帶動作用。

第四節 提高重要功能區域保障能力

以農產品主產區、重點生態功能區和邊境地區等區域為支撐, 切實維護糧食安全、生態安全和邊疆安全。推動農產品主產區增強農業生產能力,增加優質農產品供給,強化服務鄉村振興的自然資源要素保障。推動生態功能區把發展重點放在保護生態環境、 提供生態產品上,支持生態功能區的人口逐步有序向城鎮轉移并定居落戶。增強邊境地區發展能力,強化人口和經濟支撐,促進民族團結和邊疆穩定。健全公共資源配置機制,對重點生態功能區、農產品主產區、邊境地區等提供有效轉移支付。

第三十三章 建優建強北部灣經濟區

堅持將北部灣經濟區作為廣西發展的優先方向,深入實施強首府、北欽防一體化等區域重大戰略,推動經濟區六市協同發展, 全面提升整體競爭力,引領全區高質量發展。

第一節 大力實施強首府戰略

著力聚要素、拓空間、優環境、增活力,持續增強首府城市集聚力、承載力和輻射力,形成引領全區高質量發展核心增長極。 強化產業支撐帶動能力,培育電子信息、先進裝備制造和生物醫藥三大重點產業集群,加快發展新材料、新能源汽車等戰略性新興產業,打造區域性先進制造業基地和區域性現代服務業中心, 加快數字南寧建設,有機銜接臨港現代產業。推動“南寧渠道” 再提升,努力打造服務 RCEP 合作交流重要平臺,加快推動國際陸(鐵路)港、國際空港建設,全面增強面向東南亞的次區域合作支撐能力,著力提升南寧在中國—東盟開放合作中的戰略地位。

第二節 深入推進北欽防一體化

深入推進北欽防空間布局、綜合交通、現代臨港產業體系、開放合作、生態環境、公共服務等一體化發展,形成綜合實力強、 要素流動順暢的一體化發展新格局,打造引領全區高水平開放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增長極。加快形成一體化空間格局,依托沿海高速公路、高速鐵路等交通干線通道,以主要城鎮和開發區為載體, 打造向海經濟走廊,加快建設欽州港新城、龍港新區,打造一批“港口+園區+新城”綜合體。加快建設一體化綜合交通網絡, 實現濱海公路全面貫通、與南寧等周邊主要城市 1 小時聯通、北欽防主城區間 1 小時通達,建設北欽防主城區與相鄰園區、港區30 分鐘快速通道。構建一體化現代臨港產業體系,發展新一代信息技術、先進裝備制造、新能源、生物醫藥及醫療器械、節能環 保等新興產業,培育壯大高端金屬新材料、電子信息、化工等千 億元級產業集群。統籌推進三市高水平開放合作、公共服務便利 共享、生態環境齊保共治。

第三節 共建北部灣城市群

推動城市群軌道交通網絡化,重點打造多層次軌道交通網絡, 推動干線鐵路、城際鐵路、市域(郊)鐵路、城市軌道“四網融合”發展,提高基礎設施連接性貫通性。促進北部灣城市群聯動發展,加快南寧都市圈、北欽防與玉林、崇左兩翼協同發展,探索建立利益分享和補償機制,激發一體化發展活力。加快建設海峽兩岸產業合作區。完善粵桂瓊三省(區)合作共建機制,探索在北部灣城市群推廣海南自由貿易港、促進沿邊地區開放的部分改革措施和政策,推動建立產業跨行政區轉移的利益共享機制以及跨行政區水資源開發利用、生態環境保護和生態補償機制,共同將北部灣城市群打造成為面向東盟、服務西南中南華南、宜居宜業的藍色海灣城市群。

第三十四章 強化區帶支撐能力

增強南北縱向發展主軸、珠江—西江經濟帶的集聚效應,促 進陸海內外聯動、東西雙向互濟,實現協同聯動發展。

第一節 打造南北縱向發展主軸

完善綜合交通和物流體系,以貫通湘桂、黔桂省區的交通大 動脈為重點,完善南寧、柳州、桂林、河池、來賓及北部灣地區 縱貫南北的交通和物流基礎設施建設,加快構建連接周邊省份重點城市的快速通道,推動通道、產業、商貿、物流深度融合。強 化軸帶集聚輻射效應,以沿線中心城市、重點城鎮、產業園區為 載體,集聚教育、醫療、創新、人才等優質資源,優化區域產業 布局,推進南北通道城鎮帶協調發展。開展來賓區域協調發展試 點,加快建設三江口新區。建設湘桂經濟走廊合作帶,加強與中 南地區互聯互通、產業合作,構建跨區域產業協作平臺,打造聯 通北部灣經濟區和長江經濟帶的產業大通道。

第二節 依托西江黃金水道提升做實珠江—西江經濟帶

持續增強西江黃金水道支撐能力,積極推進梧州、柳州、貴 港、來賓等港口資源整合,科學有序推動碼頭航道建設,加快建 設功能健全、服務高效的現代化航運服務體系。大力發展沿江臨 港產業,優化臨港產業布局和岸線綜合利用,以梧州、貴港航運 樞紐為重點,推動綜合保稅區申報建設,加快再生資源、木材加 工行業轉型升級,積極發展新型建筑材料、裝配式建筑、節能環 保、現代物流、航運服務和電子信息等產業。完善泛珠區域高鐵 經濟帶合作試驗區、廣西 CEPA 先行先試示范基地等重點平臺基礎設施和公共配套設施建設。加強與粵港澳大灣區產業集群精準 對接、協同創新,提升珠江—西江經濟帶作為大灣區腹地的支撐 作用,聯動西南地區發展。共建珠江—西江生態廊道,持續推進 賀江、九洲江等跨界河流綜合治理,積極創建跨流域生態文明合 作示范區。

第三節 加快左右江革命老區振興

大力發展生態環保型有色金屬、健康養生養老等特色優勢產業,實施芒果、油茶、柑桔、桑蠶等百萬畝工程,打造產業集聚、 經濟繁榮的活力老區。深入推進石漠化綜合治理,加強天然林資源保護、防護林體系建設,推進左右江革命老區綠色創新發展, 打造天藍山青水凈的美麗老區。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逐步提高脫貧地區、脫貧群體的教育、醫療等社會保障水平,持續推進鄉村振興,打造人民安居樂業的幸福老區。做好革命遺址保護修復,建設左右江革命老區紅色旅游圈,打造文化老區。加強跨省協同聯動發展,在基礎設施互聯互通、產業協同發展和生態修復等方面開展深度合作。

第三十五章 深入推進新時代興邊富民

統籌推進強基固邊、民生安邊、產業興邊、開放睦邊、生態護邊、團結穩邊“六大工程”建設,大力改善邊境地區生產生活 條件,建設全國興邊富民典范和強邊固邊示范區。

第一節 提升邊境地區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水平

實施邊境基礎設施提升行動。加快建設云桂沿邊鐵路、沿邊 高速公路,實現高速公路覆蓋所有對外開放口岸。改造提升沿邊 公路 G219 和抵邊通道,提高邊境地區交通通達深度。推進“數字邊境”建設,強化邊境通信條件和應急通信保障,實現邊境地區0—3 公里移動通信信號全覆蓋。完善邊境地區通用機場、物流、口岸、廣播電視等基礎設施。加強抵邊村莊建設,提高邊民生活 補助標準,加大對邊境地區教育、醫療、社會保障、公共文化服 務支持力度,推進邊境一線村醫“鄉聘村用”。拓寬邊境地區勞動 力就地就近就業渠道,實施特殊政策引進人才和勞動力。引導和 鼓勵社會各界資助和群眾自籌資金投入守邊固邊工程建設。推進 興邊富民示范創建。

第二節 打造邊海聯動經濟帶

統籌沿海沿邊協調發展,依托重點開發開放試驗區打造邊海聯動經濟帶,實現以海帶邊、以邊促海。發揮西部陸海新通道和北部灣國際門戶港在大宗商品集聚流通轉運等方面優勢,完善邊海物流體系,推動邊海貿易政策融通,建設一批進出口加工基地、 國際產能合作基地、商貿服務基地,扶持壯大邊海特色產業。立足少數民族文化特色,促進邊境地區與濱海地區旅游業聯動發展。 完善沿邊重點開發開放試驗區、邊境經濟合作區、跨境經濟合作區功能,壯大邊貿商品落地加工業和口岸物流業,發展農林產品、 礦產品、電子產品加工以及裝配配套組裝等特色產業,加快邊境貿易轉型升級。

第三節 構建沿邊特色城鎮體系

以百色、崇左、防城港等中心城市為引領、八個沿邊縣(市、 區)為支撐、口岸城鎮和其他重點城鎮為節點,構建沿邊特色城鎮體系。實施邊境小城鎮示范工程,建設興邊富民行動中心城鎮。 打造靖西、東興、憑祥、龍州等一批設施完善、產城融合、宜業宜居、團結和諧、帶動力強的邊境重點城鎮。補齊水電路氣熱訊、 教文衛體養等方面設施建設短板,全面增強邊境城鎮綜合承載能力和人口、要素集聚能力。

第三十六章 推進陸海統籌發展

全方位實施向海發展戰略,推進海陸經濟協同發展,拓展藍 色發展空間,打造內外聯通、陸海統籌、雙向開放的向海經濟, 加快建設海洋強區。

第一節 加強海洋資源綜合開發利用

實施海洋資源全面調查,加快對海洋生物、礦產、可再生能源等自然資源,海域、海島、海岸帶等空間資源以及海洋生態資源的調查和勘探開發,大力推進海洋特色資源產業化和規模化。建立海洋資源保護開發綜合協調機制,統籌協調用海秩序,集約節約使用海域,完善沿海岸線規劃,提升海域、海岸線使用效率和效益。推進重點海島開發與保護,有序推進無居民海島有償使用出讓。探索海岸建筑退縮線制度和海洋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 防范海上溢油、危險化學品泄漏等重大環境風險,提升應對海洋自然災害和突發環境事件能力。

第二節 優化向海發展布局

合理劃定向海經濟發展核心區、拓展區、輻射區,延伸內陸地區向海發展空間,推動西南、西北、中南省份城市在北部灣沿海建立“飛地園區”。建設面向東盟、具有區域特色的現代海洋城市,推動國家海洋經濟發展示范區和向海經濟發展示范園區建設, 探索建立“一帶一路”向海經濟北部灣先行區。繼續支持北海海洋經濟創新發展示范市建設。

第三節 構建現代向海產業體系

優化發展現代海洋漁業,大力發展海水產品精深加工及冷鏈 保鮮業,振興南珠產業,加快推進“藍色糧倉”和“海洋牧場” 工程,建立現代漁業集聚區和漁港經濟區。重點培育海洋可再生 能源、海洋藥物和生物制品、新型海洋裝備、海洋綠色低碳循環產業等海洋新興產業。大力發展海洋交通運輸、海洋文化旅游、 海洋信息服務、涉海金融、海洋會展等現代海洋服務業。促進綠 色臨海臨港工業集聚發展,輻射帶動腹地特色產業。加強海洋科 研機構建設,培育創建國家級海洋重點實驗室,加快構建具有區 域特色的海洋關鍵領域創新平臺,集中組織實施一批海洋科技攻 關項目。

第四節 深化海洋國際合作

深化海洋經濟交流合作,與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國家探索港口+ 配套園區“雙港雙園”發展模式,推動建立中國—東盟海洋產業聯盟,構建粵桂瓊與東盟海洋合作圈,拓展深遠海藍色經濟新空間。支持有實力的涉海企業與境外企業合作共建一批遠洋漁業基地、海洋特色產業園區和經貿合作區,延伸漁業合作半徑。定期舉辦中國—東盟國家藍色經濟論壇,密切與東盟國家的海洋人文、 科技和教育交流合作,推動自然資源部第四海洋研究所、北部灣大學等科研機構與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國家相關機構建立長期穩定的合作機制,共同開展海洋低敏感領域的交流合作。

第十篇 深入實施新型城鎮化戰略,提升城鎮化發展質量

深入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按照“一群三帶”城鎮 格局,優化城鎮體系布局,加強新型城市建設,提升城市承載能 力和服務功能,讓更多人民群眾享有更高品質的城市生活。

第三十七章 促進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

堅持多元化發展,增強中心城市輻射帶動功能,加快發展中小城市,因地制宜發展小城鎮,促進形成以南寧市為核心,柳州、 桂林市為副中心,其他市縣和小城鎮協調發展的城鎮體系。

第一節 高標準建設南寧都市圈

提升南寧核心城市綜合功能,推進高端要素集聚,強化國際合作、金融服務、信息交流、商貿物流、創業創新等核心功能, 建設面向東盟開放合作的區域性國際大都市、“一帶一路”有機銜接的重要門戶樞紐城市,建成城區常住人口超 500 萬、具有濃郁壯鄉特色和亞熱帶風情的生態宜居特大城市。發揮輻射引領作用, 帶動吳圩—扶綏、伶俐—六景、賓陽—黎塘等周邊城鎮發展。構建南寧市至其他設區市 1 小時高鐵經濟圈。加強都市圈產業協作配套、公共服務共建共享、生態環境協同治理,促進土地、資金合理配置,打造引領廣西、面向東盟的現代化都市圈。

第二節 加快副中心城市建設

發揮柳州、桂林市的區位、產業、交通、文化旅游等優勢, 增強產業集聚、要素集聚、人口集聚、科技創新能力,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質,發揮輻射帶動作用,加快打造廣西副中心城市。柳州市積極建設城區常住人口超 300 萬的大城市,打造廣西高質量發展先行區、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示范區,基本建成廣西現代制造城。加強柳州市與桂林、河池、來賓市產業分工協作, 推動中心城區功能向鹿寨、柳城縣延伸,帶動區域城鎮協調發展。 桂林市打造桂粵湘黔四省區產業合作交流平臺、國家可持續發展議程創新示范區,建成世界一流的國際旅游勝地、城區常住人口超 150 萬的大城市。強化城區—靈川、全州—興安、臨桂—永福、荔浦—平樂、陽朔—恭城等周邊城鎮發展。促進桂林與柳州產業鏈協同、桂林與賀州旅游一體化,帶動沿線地區快速發展。

第三節 積極培育區域中心城市

以壯大經濟實力、提升服務功能、集聚吸納人口、改善人居 環境為重點,統籌推進新區建設和舊城改造,完善基礎設施,壯 大產業規模,提高綜合承載能力,增強對周邊城鎮的輻射帶動, 形成新型城鎮化發展的重要區域中心城市。到 2025 年,梧州、北海、玉林市建設城區常住人口超 100 萬的大城市,欽州、貴港市建成中等城市,防城港、百色、賀州、河池、來賓、崇左市向中 等城市邁進。

第四節 推進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城鎮化建設

著眼要素集聚、產業發展和人才吸引,加快縣城城鎮化補短板強弱項,實施縣城綜合服務能力提升工程,促進縣城公共服務設施提標擴面、環境衛生設施提級擴能、市政公用設施提檔升級、 產業培育設施提質增效。把博白縣、平南縣、北流市、靈山縣、桂平市、橫州市、平果市、容縣、合浦縣、岑溪市、靖西市、陸川縣、賓陽縣等打造成為產業集聚、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較完善、 具有較強競爭力、城區常住人口超 30 萬的小城市。其他縣城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加快發展,更好發揮服務城鄉、帶動縣域的作用。做好國家級、自治區級縣城新型城鎮化建設示范。

第五節 因地制宜發展小城鎮

按照完善功能、提高質量、節約用地、突出特色的要求,發 揮小城鎮連接城市和農村的紐帶作用,推動小城鎮建設與疏解大中城市中心城區功能相結合、與特色產業發展相結合、與服務“三 農”相結合,建設成為發展現代農業、推進城鄉融合、促進農民 就近就地就業的重要平臺。實施城鎮基礎設施和市政公共設施補 短板、人居環境綜合整治工程,創建一批特色鮮明、生活宜居、 環境優美、風貌良好的美麗小城鎮。選擇一批區位好、基礎優、 潛力大的建制鎮向小城市轉型。規范發展特色小鎮。

第三十八章 全面提升城市品質

以不斷改善居民生活品質為著力點,統籌城市規劃建設管理, 優化城市空間結構,推動城市向集約型內涵式發展,建設和諧宜居、健康安全、富有活力、各具特色的現代化城市。

第一節 推進新型城市建設

順應城市發展新理念新趨勢,開展城市現代化試點示范,建設宜居、創新、智慧、綠色、人文、韌性城市。統籌地上地下空間利用,建立功能混用、立體開發、公交導向的緊湊型發展模式。 增加綠化節點和公共開敞空間,新建住宅推廣街區制。實施城市更新行動,提升老舊小區、老舊廠區、老舊街區和城中村等存量片區功能,完善市政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配套,構建社區“15 分鐘”生活圈。建設完善城市綠道等慢行系統。加強無障礙設施建設。推進生態修復和功能完善,建設公園城市、園林城市和海綿城市。加強新建高層建筑管控。強化歷史建筑和傳統民居建筑文 化保護挖掘,加強城市設計和建筑設計,傳承歷史文脈,塑造城 市風貌。促進城市污水處理提質增效,鞏固城市黑臭水體治理成 效。統籌城市內澇治理,完善公共設施和建筑應急避難功能,增 強城市防洪排澇等綜合防災能力。因地制宜建設地下綜合管廊。 推廣裝配式建筑、綠色建筑和綠色建造方式,開展“智慧工地” 建設,推進建筑業現代化。

第二節提高城市治理水平

堅持黨建引領、重心下移、科技賦能,推行城市樓宇、公共 空間、地下管網等“一張圖”數字化管理和城市運行一網統管, 不斷提升城市治理科學化精細化智能化水平。改革完善城市管理體制,推進網格化管理,構建現代化城市治理體系,推動資源、 管理、服務向街道社區下沉,建設現代社區。推進城市信息模型(CIM)基礎平臺建設,推動城市管理手段、管理模式、管理理 念創新,精準高效滿足群眾需求。加強物業服務監管,提高物業 服務覆蓋率、服務質量和標準化水平。

第三節 完善住房市場體系和住房保障體系

堅持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定位,建立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城市主體責任制,一城一策、因城施策,完善以網簽備案制度為基礎的房地產市場交易管理體系,穩妥實施房地產長效機制方案,促進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有效增加保障性住房供給,加強棚戶區和危舊房改造,加快培育和發展住房租賃市場,完善長租房政策,逐步使租購住房在享受公共服務上具有同等權利,因地制宜發展共有產權住房,構建以保障性租賃住房和共有產權住房為主體的住房保障體系。建立住房和土地聯動機制,單列租賃住房用地計劃,探索利用集體建設用地和企事業單位自有閑置土地建設租賃住房,支持將非住宅房屋改建為保障性租賃住房。進一步完善住房公積金制度,擴大新市民群體覆蓋面, 優化資金使用政策,加快推進住房公積金業務跨省通辦。

第三十九章 加快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

堅持存量優先,帶動增量,以在城鎮穩定居住就業的農業轉移人口等為重點,統籌推進戶籍制度改革和城鎮基本公共服務常 住人口全覆蓋,提升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質量。

第一節 持續深化戶籍制度改革

進一步簡化戶口遷移手續,推動農業轉移人口便捷落戶。試 行以經常居住地登記戶口制度。配套落實教育、醫療、社保、就 業等公共服務政策,以居住證為載體,鼓勵市縣人民政府提供更 多基本公共服務和辦事便利,提高居住證持有人基本公共服務享 有水平。破除資源流動障礙,因地制宜優化行政區劃設置。

第二節 健全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機制

完善財政轉移支付、城鎮新增建設用地規模與農業轉移人口 市民化掛鉤政策,建立財政性建設資金對吸納落戶較多城市的基 礎設施投資補助機制,加大預算內投資支持力度,適當提高均衡 性轉移支付測算中常住人口因素權重,加大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 獎勵資金支持力度,保障農業轉移人口在城鎮落戶的合理用地需 求。構建政府主導、多方參與、成本共擔、協同推進的農業轉移 人口市民化機制。

第十一篇 繁榮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 建設文化旅游強區

堅定文化自信,提高文化軟實力,加大文化挖掘力度,整合 文化和旅游資源,推動文化事業、文化產業和文化旅游高質量發 展,促進滿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強人民精神力量相統一,建成全 國文化旅游產業發展先進省區、國際健康旅游目的地和世界重要 旅游目的地。

第四十章 提高社會文明程度

深入開展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學習教育,推 動形成適應新時代要求的思想觀念、精神面貌、文明風尚、行為規范。

第一節 推動理想信念教育常態化制度化

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圍繞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務,加強黨報、黨刊、 黨臺、黨網等理論宣傳陣地和“學習強國”廣西學習平臺建設, 推動黨的創新理論走深走實。加強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教育,嚴格落實意識形態工作責任制,強化陣地 建設和管理。大力發展哲學社會科學事業,加強新型智庫建設。

第二節 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社會發展各方面,貫穿社會治理、 國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設、文化產品創作生產全過程。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文化建設,深入開展新時代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教育,弘揚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推動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不斷提高人民文明素養。

第三節加強公民道德建設

開展“爭做文明守禮廣西人”等群眾性教育活動,大力選樹宣傳八桂楷模、最美人物、身邊好人等先進典型。實施文明創建工程,深入開展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持續深化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弘揚誠信文化,推進誠信建設。健全志愿服務體系,廣泛開展志愿服務關愛行動。提倡艱苦奮斗、勤儉節約,開展以勞動創造幸福為主題的宣傳教育,大力弘揚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加強網絡文明建設,發展積極健康的網絡文化。

第四十一章 加快文化事業發展

推進文化鑄魂、文化賦能,傳承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加強重大文化設施和文化項目建設,促進新聞出版、廣播影視、 文學藝術等事業繁榮發展。

第一節 提升公共文化服務水平

推動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標準化、均等化建設,完善城鄉公共 文化設施網絡,推動革命老區、民族地區、脫貧地區公共文化服 務建設跨越式發展,保障特殊群體享有均等公共文化服務權益。 加強職工文化素質建設。持續推動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 創新發展。推進公共文化服務數字化建設,加快構建國家文化大 數據體系(廣西)。加快推進自治區、市、縣融媒體平臺建設,實 施全媒體傳播工程,做大做強新型主流媒體。推行文化惠民卡, 鼓勵經營性文化設施、大型文藝院團、文化商業綜合體等提供優 惠文化服務,支持社會力量參與公共文化事業建設,健全政府向 社會購買公共文化服務工作機制。實施文藝作品質量提升工程, 健全重大現實、重大革命、重大歷史題材創作規劃組織機制,加 強農村、少兒等題材創作,不斷推出反映時代新氣象、謳歌人民 新創造的文藝精品。聚焦中國夢時代主題,深入實施廣西當代文 學藝術創作、文藝精品創作“登高原、攀高峰”和文化名家培 養等工程,提升文學桂軍、漓江畫派、八桂書風、劉三姐、“廣 西有戲”、廣西出版等特色文化品牌影響力。深化國有文藝院團 改革。

第二節 傳承弘揚紅色文化

深入挖掘湘江戰役、百色起義、龍州起義、桂林抗戰文化等 紅色文化資源,加大革命遺址遺跡保護和修繕力度,重點打造“湘 江戰役”、“百色起義”紅色旅游品牌。推進長征國家文化公園(廣 西段)等重大紅色文化項目建設,創建一批全國紅色黨性教育基 地、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廉政文化教育基地、紅色旅游 研學基地等。推進紅色教育進校園、進社區、進企業。建設紅色 旅游聯盟。

第三節 推動民族文化傳承創新

強化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館藏文物、革命文物等文物古籍古 跡保護、研究和利用,加強文物安全監管和邊疆考古。深入推進八桂優秀文化傳承創新,加強民族文化遺產保護利用和申遺工作, 創建國家級、世界級文化遺產以及國家文物利用保護示范區。有效保護利用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傳統村落、歷史文化街區、少數民族特色村寨等。系統性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承民族優秀傳統手工藝,傳承發展民族節慶文化,培養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啟動第三輪修志工程,編修鄉村史志。加強檔案保護和利用工作,推進檔案安全基礎設施建設。

第四十二章 健全現代文化產業體系

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促進文化產業創新發展,擴大優質文化產品和服務供給,講好廣西 故事,加強對外文化交流。

第一節 推動文化產業轉型升級

實施文化產業數字化戰略,加快布局線上線下文化新業態, 全面推動數字創作產業開發,提升文化產品開發和服務設計的數 字化水平。創建國家級、自治區級文化產業示范園區和文化產業 示范基地,建設傳統文化、民族文化、現代文創產業園和非遺街 區,大力發展文化創意產業。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培育壯大文化 市場主體,加快發展新興文化企業,促進出版、演藝、娛樂、動 漫、網絡視聽、創意設計、工藝美術等文化產業創新發展。

第二節擴大對外文化交流

實施文化“走出去”工程,推進與東盟及“一帶一路”沿線 國家和地區文化交流,構建重點面向東盟的有國際影響力的對外 宣傳格局。進一步實施“視聽中國走進東盟”國際傳播工程、 中國—東盟廣播影視產品譯制工程、廣西絲路書香工程,創辦中 國—東盟文化藝術節,支持優秀劇目海外巡演,積極打造中國— 東盟電視周品牌。實施文化貿易倍增工程,推動高質量文化產品 和服務出口,支持南寧等重點地區文化出口和語言服務出口基 地建設。

第四十三章 推動文化旅游高質量發展

發揮“老、少、邊、山、海、壽”文化旅游特色優勢,做大 做優做特做強文化旅游產業,堅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動文 化和旅游深度融合,促進文化旅游消費提質擴容,加快建設文化 旅游強區。

第一節 構建文化旅游現代產業體系

建設富有文化底蘊的國家級、世界級旅游景區和度假區,推 動現有 A 級旅游景區和國家級、自治區級旅游度假區、生態旅游示范區品質提升。打造“廣西有禮”特色旅游商品品牌,培育特 色文創、非遺傳承、旅游商品生產龍頭企業。構建多元旅游住宿 體系,加快建設和引進一批國際品牌酒店、高端度假酒店、山水 主題酒店和特色精品旅游民宿。大力培育文化旅游娛樂業態,打 造一批具有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的旅游演藝精品,挖掘和開發廣 西特色美食,提升民族節慶品牌影響力。優先引入世界和國內大 型文化旅游企業集團,培育壯大文化旅游市場主體。

第二節 促進“文旅+”、“+文旅”產業融合

依托長壽之鄉、國家氣候標志等品牌和壯瑤醫藥等特色資源優勢,打造“長壽廣西”品牌國際健康旅游目的地和避寒避暑勝地。支持柳州打造大健康和文化旅游裝備制造基地,發展工業旅游。打造一批文化特色鮮明的國家級旅游休閑城市和街區。發展高品質鄉村旅游、邊境旅游、海洋旅游,培育發展郵輪旅游、研學旅游、低空旅游等新業態新模式。打造全國非遺主題旅游線路。 推動文化旅游產業與其他產業融合發展。

第三節 構建文化旅游高品質服務體系

加快智慧旅游發展,全面推行“一鍵游廣西”,培育數字文旅共享經濟新模式。健全文化旅游服務體系,提高文化旅游目的地和集散地間的通達度,完善旅游交通標識、風景綠道和鄉村旅游 廊道系統,加快建設旅游集散中心,深化“旅游廁所革命”。打造 “秀甲天下·壯美廣西”文化旅游大品牌,深入開展“壯族三月 三·八桂嘉年華”、“冬游廣西”、“廣西人游廣西”等特色文化旅 游活動。支持創建國家文化和旅游消費示范城市與試點城市,推 進文化旅游消費惠民。深化跨省區文化旅游宣傳推廣聯盟合作, 共同打造精品路線。健全現代文化旅游綜合治理體系。規范在線 旅游經營服務。

第四十四章 優化文化旅游發展空間格局

整合全域文化旅游資源,打造環廣西國家旅游風景道,加快建設“三地兩帶一中心”,創建國家和自治區級全域旅游示范區,促進區域文化旅游協同高效發展,全面提升文化旅游綜合競爭力。

第一節 升級發展桂林國際旅游勝地

圍繞建設世界一流國際旅游勝地目標,加快推進“六個一流” 重大工程。促進文化旅游與康養、生態等產業深度融合發展,催生中高端文化旅游新業態。建設一批文化遺產旅游精品項目、文創體驗示范項目,創新打造特色旅游精品演藝產品和“文化演藝之都”,提高“桂林山水甲天下”美譽度。加快建設全國旅游創新發展先行區和國家健康旅游示范基地,打造國際旅游目的地。

第二節 加快建設北部灣、巴馬旅游勝地

加快建設北部灣國際濱海度假勝地,大力發展濱海度假旅游、 海絲文化旅游、海洋休閑運動,建設一批高等級濱海休閑設施和度假酒店群,開辟海上跨國郵輪精品線路,打造具有國際水平的 亞熱帶濱海度假和海上運動休閑勝地。升級發展巴馬國際長壽養 生旅游勝地,深入挖掘長壽文化、健康文化和民族文化,培育特 色鮮明的健康旅游產業功能區,做大做強健康旅游產業規模,加 快建成具有國際知名度和影響力的長壽養生國際旅游目的地。

第三節 打造旅游帶和旅游中心城市

推進中越邊關風情旅游帶建設,加快建設中國—東盟跨境旅游基地,重點開發邊海國家旅游風景道和跨境特色文化旅游線路, 著力培育邊境旅游產業鏈,探索建立跨境旅游國際合作平臺。推進西江生態旅游帶建設,打造西江國家旅游風景道,因地制宜建設西江沿線旅游節點城市,做大做強西江沿岸生態旅游產業集群, 構筑綠色生態旅游廊道,塑造中國水運旅游發展典范。加快建設南寧區域性國際旅游中心城市,引進和建設一批大型都市文化旅游商貿綜合體,大力發展商務會展、文體賽事、文化娛樂、都市休閑、綠色康養,提升面向東盟的國際旅游集散中心城市功能。

第十二篇 推動綠色發展,建設生態文明強區

深入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發揮生態文明建設示范效應,堅 定不移走具有廣西特色的產業優、百姓富、生態美、人民群眾幸 福感高的綠色發展道路,加快建設美麗廣西和生態經濟強區。

第四十五章 推動綠色低碳發展

建立健全綠色低碳循環的生態經濟體系,創新“生態+”發 展模式,推進資源總量管理、科學配置、全面節約、循環利用, 努力把生態優勢轉變為發展優勢。

第一節 推進產業生態化和生態產業化

制定實施產業結構調整負面清單和落后低效產能淘汰政策, 開展有色金屬、石油化工、冶金、建材等資源型產業生態化改造, 實施高耗能行業節能技改專項行動,研究推行“煤改氣”等能源替代模式。推進再生資源、大宗工業固體廢棄物、農林廢棄物等綜合循環利用和處置。推行生產企業“逆向回收”等模式,建立健全線上線下融合、流向可控的資源回收體系。支持生物基產品和可降解塑料等替代產品研發和生產,建設可降解環保餐具基地。 完善綠色制造體系,構建市場導向的綠色技術創新體系,實施綠色技術創新攻關行動,開展重點行業和重點產品資源效率對標提 升行動,培育綠色技術創新龍頭企業和綠色工廠。加快園區生態 化、綠色節能化改造,建設一批綠色產業示范基地、生態工業園 區和循環經濟園區。培育壯大節能環保產業、清潔生產產業和清 潔能源產業,廣泛推行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和合同環境服務。

第二節 加快發展大健康產業

培育旅居養老、森林康養、健康旅游等新業態,促進健康養老產業發展,大力發展銀發經濟,打響“壯美廣西·養生福地” 品牌,建成國內一流、國際知名的宜居康養勝地。實施大健康產業培育工程,培育一批有品牌影響力的健康產業龍頭企業,積極引進健康日化、老年人用品、游樂設備、戶外運動裝備、康復輔助器具等制造企業,打造特色鮮明的大健康產業集聚區。發展健康醫療醫藥產業,加快發展中醫壯瑤醫療、醫養結合、前沿醫療、 健康管理、智慧醫療等服務,重點支持重大疾病診治技術研發、新藥創制、中藥民族藥產業現代化、臨床醫學檢驗設備研發。實施廣西特色健康食品品牌戰略,建立完善全產業鏈質量安全監測體系。發展健康運動產業,塑造廣西綠色生態運動體育品牌。

第三節 積極發展綠色金融

深化綠色金融體制機制改革,構建完善綠色金融體系。開展 綠色金融改革創新試點,鼓勵金融機構加大綠色信貸發放力度,支持和引導金融機構建立符合綠色產業和項目特點的信貸管理制 度。推進發行綠色債券和綠色資產證券化,支持設立各類綠色發 展基金并實施市場化運作。探索開展碳金融業務,拓寬企業綠色 融資渠道。發展綠色保險,在環境高風險領域依法推行環境污染 強制責任保險制度。實施企業環境信用評價,完善綠色擔保機制 和風險補償機制。

第四節 促進資源節約和高效利用

強化能源消費總量和強度“雙控”,嚴格控制能耗強度,合理控制能源消費總量,加大節能挖潛、淘汰落后低效產能,騰出用能空間。加強工業、建筑、交通運輸、公共機構、農業、商貿等重點領域節能降碳,強化重點用能單位節能管理,加強固定資產投資項目節能審查與節能監察,推進能耗在線監測系統建設并強化數據應用。鼓勵消費天然氣等清潔能源,加快發展非化石能源, 提升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實施建設用地總量和強度雙控制度, 持續推進建設用地“增存掛鉤”機制,實施盤活存量土地專項行動,大力推進低效用地再開發,推廣節地技術和模式,創建國土資源節約集約示范縣(市)。建設綠色礦山,推進礦產資源綜合開發利用。建立水資源剛性約束制度,構建節水標準定額管理體系, 科學制定用水定額并動態調整,保障河湖基本生態流量,開展節水行動,健全節水激勵機制,鼓勵再生水利用,建設節水型社會。 開展綠色生活創建活動,加快推進綠色產品認證,加強綠色產品標識應用,完善節能家電、高效照明產品、節水器具推廣機制, 倡導綠色消費。

第四十六章 扎實推進生態環境保護建設

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海濕地系統治理, 加強生態環境治理和保護修復,提升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持續擦亮廣西生態優勢金字招牌。

第一節 加強生態保護和修復

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海濕地生態一體化保護和修復,推行森林河流湖泊休養生息,健全耕地休耕輪作制度。強化森林生態保護和修復,實施森林質量精準提升行動,保護天然林,加強重點公益林管護和古樹名木保護,完善珠防林和海防林體系,推進生態退耕,鞏固退耕還林還草、退田還湖還濕、退圍還灘還海成果, 推進水土流失和石漠化綜合治理。加強重點河流生態保護和治理, 加快推進江河源頭和水源涵養區生態保護,實施桂林漓江生態保護和修復提升工程,推動西江流域(廣西段)生態保護修復。加大濕地保護和修復力度,嚴格圍填海管控,對紅樹林、入海河流、 珊瑚礁、海草床等濱海濕地和內陸重要濕地實行最嚴格的保護措施。實施草原生態修復。推進海洋生態系統保護,加強海岸帶生態系統結構恢復和服務功能提升。爭創國家公園,構建生態廊道和生物多樣性保護網絡,加強外來物種管控,初步建成自然保護 地體系。嚴格管控自然保護地范圍內非生態活動,穩妥推進核心 區內居民、耕地、礦權有序退出。繼續開展大規模國土綠化美化 行動,推廣實施沃土工程,加強地質災害防治。實施全域土地綜 合整治。

第二節持續改善環境質量

深入開展污染防治行動,持續打好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強 化多污染物協同控制和區域協同治理。開展大氣污染綜合治理專 項行動,深入實施工業污染治理和環境空氣質量穩定達標管理, 精細化管控大氣環境。科學開展人工影響天氣活動。鞏固提升水環境治理成效,優先保護飲用水水源安全,深入推進重點流域綜 合治理,推進美麗河湖保護與建設,加強地下水質量監管。深化 重點海域、入海河流、海灣綜合整治,開展北部灣生態環境保護 和綜合治理。全面開展土壤污染防治,推進受污染耕地和建設用 地管控修復,實施水土環境風險協同防控,加強重金屬污染源頭 防控和白色污染治理。提升固體廢棄物處置利用水平,推行垃圾 分類和減量化、資源化,加快構建廢舊物資循環利用體系,加強 危險廢物、醫療廢物收集處理,強化新污染物治理。

第三節積極應對氣候變化

持續推進產業體系、能源體系和消費領域低碳轉型,推動工 業、建筑、交通等領域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制定二氧化碳排放達 峰行動方案。推廣使用節能低碳新產品新技術,提高工藝技術和 能源利用水平,控制煤炭消費。推進低碳城市、低碳社區、低碳 園區、低碳企業等試點建設,積極參與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建 設。持續增加森林及生態系統碳匯。加強農業、水資源、林業、 海洋、氣象、衛生健康等領域適應氣候變化能力建設,科學布局 城市建筑、公共設施等工程。

第四十七章 構建美麗廣西生態文明制度體系

建立地上地下、陸海統籌的生態環境治理制度,引導、規范和約束各類開發、利用自然資源的行為,強化綠色發展的制度保障。

第一節 完善生態環境保護現代監管制度體系

落實河長制、湖長制、林長制,建立灣長制,全面實施排污許可制,嚴格落實生態環境保護監管責任。完善財政轉移支付與生態環境保護成效掛鉤制度,建立健全固定污染源監管制度體系、 污染防治區域聯動機制。完善生態環境監測和評價制度、生態環境保護立法執法司法聯動機制、生態環境公益訴訟制度。按照“三線一單”分區管控要求,實施生態環境準入制度,規范資源開發利用,健全生態環境質量監測網絡,開展生態系統保護成效監測 評估。落實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加大環保信息公開力度,加 強企業環境治理責任制度建設,完善公眾監督和舉報反饋機制。

第二節 健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和生態保護補償機制

建立生態資源資本化機制,推動碳排放權配額管理,探索林業碳匯交易模式,在造紙、水泥等行業推行排污權有償使用和交易試點,建立排污權交易體系。推行用能權交易制度,探索水權市場改革。健全促進綠色發展價格機制,完善污水、固體廢棄物處理收費機制,建立有利于節約用水用能的價格機制,嚴格落實差別電價、懲罰性電價政策。探索建立多元化市場化的生態保護補償制度,持續優化轉移支付制度,逐步推進森林、濕地、海洋、 水流、耕地等重點領域和重要區域生態保護補償機制建設。

第三節 推進自然資源資產產權制度建設

健全自然資源資產產權體系,完善全民所有自然資源資產配 置制度,建立健全國有自然資源資產報告制度。構建自然資源統 一調查、評價、監測體系,推進自然資源統一確權登記。完善自 然資源市場調控機制,將生態環境成本納入價格形成機制,開展 自然資源資產分等定級價格評估,探索研究自然資源開發利用準 入目錄,構建自然資源市場信用體系,逐步建立完善統一的自然 資源市場交易規則。

第十三篇 加快建設現代化公共服務體系, 不斷提高人民生活品質

順應人民對幸福美好生活新期待,加強普惠性、基礎性、兜 底性民生建設,創新公共服務提供方式,加快推進廣西治理現代 化,提升共建共治共享水平,扎實推動共同富裕,促進人的全面 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

第四十八章 提高就業和收入水平

堅持經濟發展就業導向,強化就業優先政策,擴大就業容量, 提升就業質量,健全全方位就業公共服務體系,保障勞動者待遇和權益,推動實現更加充分更高質量就業,不斷拓展居民收入增長渠道。

第一節 穩定和擴大就業

挖掘內需潛力帶動就業,積極擴展現代農業、“互聯網+”、現代服務業等新型產業的就業新空間,推動留鄉返鄉入鄉創業, 提升重點地區、邊境一線和脫貧地區城鎮就業承載能力。完善就業創業支持體系,支持靈活就業和新就業形態,促進高校畢業生、 農民工、退役軍人、烈軍屬、易地扶貧搬遷戶等重點群體多渠道就業創業。開展公益性崗位開發工作,幫扶殘疾人、零就業家庭 成員等困難人員就業,繼續執行穩崗返還政策,對就業困難人員 實行托底幫扶。健全創業帶動就業機制,增強創業服務,擴大創 業帶動就業倍增效應。

第二節 健全就業公共服務體系

加強就業供需銜接和精準服務,健全人力資源市場和就業服務體系,提高大數據就業服務運用的覆蓋率。重視技能人才培養, 壯大技術工人隊伍,支持技工教育發展,統籌各級各類職業技能培訓資金,暢通培訓補貼直達企業和培訓者渠道。落實培訓經費稅前扣除政策,鼓勵企業開展崗位技能提升培訓。支持開展訂單式、套餐制培訓。健全終身職業技能培訓制度,大力提升勞動者技能素質。重視防范規模性失業風險,完善就業監測及失業預警體系,健全勞動關系三方協商機制和勞動爭議調解組織。加強人力資源市場監管,營造公平就業環境。

第三節提高人民收入水平

堅持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提高勞動報酬在 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健全工資合理增長機制,著力提高低收入群 體收入,擴大中等收入群體。完善按要素分配政策制度,探索通 過土地、資本等要素使用權、收益權增加中低收入群體收入,多 渠道增加城鄉居民財產性收入。完善再分配機制,加大稅收、社 保、轉移支付等調節力度和精準性,進一步縮小城鄉、區域、行 業收入分配差距。

第四十九章 促進教育高質量發展

堅持公益性原則,優先發展教育事業。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 務,全面發展素質教育,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 設者和接班人。完善終身學習體系,加快推進教育現代化,辦好 人民滿意的教育。

第一節 加快發展各級各類教育

建設覆蓋城鄉布局合理的學前教育公共服務體系,大力發展 公辦幼兒園,積極發展普惠性民辦幼兒園,推進學前教育普及普 惠優質發展。推動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和城鄉一體化,加快農 村小學教學點布局優化調整,改善鄉鎮寄宿制學校和鄉村小規模學校辦學條件,加快城鎮學校擴容增位。提高高中階段教育普及水平,完善普通高中建設經費投入機制,推動普通高中教育多樣化、特色化發展,繼續消除普通高中大班額,促進中等職業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協調發展。提升職業教育發展水平,加快推進院校辦學條件達標,做強高職專科教育,推進本科層次職業教育。大力推進高等教育發展,建設一流大學、一流學科、一流專業和一流課程,持續優化高等教育布局,謀劃與國內外高水平大學共建分校。實現學前教育毛入園率、九年義務教育鞏固率、高中階段教育毛入學率、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分別達到 93%、97%、93%和 55%。

加大對革命老區、少數民族聚居區、邊境地區、基礎薄弱的 人口大市教育發展支持力度。辦好特殊教育,加強專門教育。支 持和規范民辦教育發展,規范校外培訓機構。提高國家通用語言 文字應用能力。加大教育國際化力度,深化與東盟國家教育交流 合作,建設中國—東盟教育開放合作試驗區,打造“留學廣西” 品牌。

第二節 深化教育改革

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完善教育工作評價、學校評價、 教師評價、學生評價、用人評價等機制。深化中小學、幼兒園教 師管理綜合改革,統籌教師編制配置和跨區調整,推進義務教育 教師“縣管校聘”管理改革。深入推進中考改革,實施高考綜合 改革,完善普通高中學業水平考試制度,改進學生綜合素質檔案記錄方式。全面推進新時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創新。進一步落實和 完善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在當地參加升學考試的政策措施。推 進新時代教育督導體制機制改革。健全教育領域風險防控機制。

第三節 提升教育服務經濟社會發展能力

推行科教融合、產學研用協同育人的人才培養模式,把創新創業教育貫穿人才培養全過程。鼓勵高校開展科學前沿的知識技術創新,面向產業發展需求進一步優化學科結構和專業設置,加快培養理工農醫類、涉海類、師范類等急需緊缺專業人才。深化職普融通、產教融合,創建產教融合型城市,推進校企合作協同育人改革,大力培養技術技能人才。提升職業院校技術創新與社會服務能力,支持高校與產教融合型試點企業及行業龍頭企業組建實體化運作的產教融合集團(聯盟)、教育集團,推進職教園區與產業園區融合建設,建設國家民族地區職業教育創新發展試驗區。

第四節 完善教育發展保障體系

實施強師惠師計劃,強化師德師風建設,優化教師隊伍結構, 完善教師準入制度和補充機制。全面落實義務教育教師工資待遇。 支持高水平工科大學設置職業技術師范專業,加強職業教育“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深化高校師資隊伍建設改革。建立和完善各級各類教育生均財政公用經費撥款標準動態調整機制。加強教育數字化、信息化、智慧化建設,推動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創新。

第五十章 全面推進健康廣西建設

遵循“以基層為重點,以改革創新為動力,預防為主,中西 醫并重,把健康融入所有政策,人民共建共享”的新時期衛生與健康工作方針,推進“以治病為中心”向“以人民健康為中心” 轉變,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

第一節 建立優質高效醫療衛生服務體系

推動醫療資源均衡發展,科學規劃醫療機構設置,加快區域 醫療中心建設,提升重點疑難疾病診療能力。推進縣域衛生健康 基礎設施提檔升級,提高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服務水平,推動醫療 衛生資源向基層一線傾斜。加快完善公共衛生體系,建立穩定的 公共衛生事業投入機制,落實醫療機構公共衛生責任,創新醫防 協同機制,推動公共衛生服務與醫療服務高效協同。改革疾病預 防控制體系,推進各級疾控中心標準化建設。實施好中國—東盟 健康絲綢之路人才培養項目,強化衛生健康科技人才支撐。建立 完善基層醫療衛生人才保障機制,推動桂林醫學院、右江民族醫 學院等醫學院校創新發展。加強醫學重點學科、重點實驗室等平 臺建設。全面提升衛生健康數字化水平。鼓勵社會力量參與衛生 健康建設。

第二節 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

加快建立更加成熟定型的基本醫療衛生制度。繼續推進醫療、 醫保、醫藥“三醫聯動”,完善全民醫療保障制度、醫藥價格形成機制,深化醫保支付方式改革,加大醫療服務價格動態調整力度。 完善分級診療制度,推進緊密型醫療聯合體建設。健全藥品供應保障體系,常態化開展藥品、醫用耗材集中帶量采購。加強公立 醫院建設和績效考核,推動公立醫院高質量發展。完善醫療衛生 行業綜合監管體制機制,推進醫療衛生治理現代化。

第三節 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務

深入開展愛國衛生運動,加強健康促進工作,倡導文明健康 的生活方式,普及健康知識和技能,提升居民健康素養水平。健 全完善婦幼保健服務體系,加強婦幼保健機構標準化、規范化建 設,推進全生育周期婦幼健康全程服務,完善地中海貧血和出生 缺陷防治體系。健全老年醫療服務體系,建設自治區醫養結合示 范項目。完善職業病防治技術支撐體系,提升評估檢測、工程防 護、診斷治療能力。持續推進艾滋病、結核病、慢性病、地方病 等重大疾病綜合防治。提升精神衛生和心理健康服務保障能力。

第四節 大力發展中醫藥壯瑤醫藥

加強中醫藥壯瑤醫藥服務體系建設,提高中醫藥壯瑤醫藥康復服務、基層中醫藥壯瑤醫藥服務水平,提升中醫類醫院應急救治和疫病防治能力,實施特色優勢專科(專病)、中醫壯瑤醫治未病、智慧中醫醫院建設等工程。推進建設中醫藥重點實驗室、中醫臨床研究基地及一批重點學科,促進中醫藥壯瑤醫藥傳承與開放創新發展。打造“桂十味”中藥材品牌,建設一批中藥材種植示范基地和“定制藥園”、中醫藥健康旅游示范基地和特色醫養結合示范基地,推動中藥壯瑤藥質量提升和產業高質量發展。開展中醫藥壯瑤醫藥發展綜合改革市縣試點。推動中西醫藥相互補充、 協調發展。

第五節 加快建設體育強區

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實施健康廣西體育惠民工程, 推動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深度融合。廣泛開展全民健身運動,實施不同人群的體育活動和體質健康促進計劃。發展體育社會組織, 建設智慧體育平臺。實施競技體育重振雄風行動,辦好環廣西公路自行車世界巡回賽、2023 年全國學生(青年)運動會等重大體育賽事。培育打造一批體育龍頭企業和體育產業孵化平臺,創建國家體育旅游示范區,建設一批體育旅游示范城市、體育產業示 范基地和精品項目。

第五十一章 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

落實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和國家生育政策,制定實 施人口中長期發展戰略,優化青年成長環境,不斷提高人口素質 和養老服務水平,促進人口長期均衡發展。

第一節 發展普惠托育服務體系

優化生育基本醫療服務,提高優生優育服務水平。增強生育 政策包容性,保持適度生育水平。降低群眾生育、養育、教育成 本。支持社會力量發展普惠托育服務。促進 3 歲以下嬰幼兒照護服務發展,加強居住區配套嬰幼兒照護服務場地建設,加快發展多種形式的嬰幼兒照護服務機構,滿足新增公共服務需求。加強 嬰幼兒照護服務人才隊伍建設,規范嬰幼兒照護服務機構安全管 理。鼓勵用人單位采取靈活安排工作時間等積極措施,為嬰幼兒 照護創造便利條件。

第二節促進青年全面發展

維護青年發展權益,落實全社會擔負青少年成長成才責任。 增強青少年文明素養、社會責任意識、探索精神、實踐本領,重 視青少年身體素質和心理健康教育。建立完善青年發展數據監測 體系。實施青年就業見習計劃,健全“公益資助+政府配套+志 愿者參與”的新時代希望工程資助體系。加強與東盟國家和港澳 臺地區青少年交流。

第三節 完善養老服務體系

持續優化養老服務發展環境,構建居家社區機構相協調、醫養康養相結合的養老服務體系,完善上門醫療服務政策,健全養 老服務綜合監管制度。深化養老服務改革,推進廣西養老綜合改 革試驗區建設,支持社會力量發展養老服務,推進普惠型養老和 互助性養老,實施普惠養老城企聯動專項行動,發展商業養老保 險,促進養老事業和養老產業協同發展。鼓勵“候鳥式”等養老 模式,推進基礎設施適老化改造。推進公辦養老機構護理能力提 升,加大護理型養老床位供給,實現失能特困人員供養服務機構 縣域全覆蓋。完善經濟困難高齡失能老年人補貼制度和特殊困難 失能留守老年人探訪關愛制度。加快建設老年大學,優化規劃布 局,促進老年教育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第五十二章 完善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

堅持應保盡保原則,深入實施全民參保計劃,織牢社會保障 網,加快健全覆蓋全民、統籌城鄉、公平統一、可持續的社會保障體系。

第一節 加強社會保障制度建設

落實基本養老、基本醫療保險、失業保險轉移接續,健全基 本養老、基本醫療保險籌資和待遇調整機制。完善基本養老保險 制度,推進落實基本養老保險全國統籌,實施漸進式延遲法定退 休年齡,發展多層次、多支柱養老保險體系。完善工傷保險自治區級統籌,探索推進基本醫療保險、失業保險自治區級統籌,完善失業保險制度。健全重特大疾病醫療保險和救助制度,推進跨省區異地就醫直接結算,穩步建立長期護理保險制度,積極發展商業醫療保險,建設職工醫療互助保障體系。健全靈活就業人員社保制度。加強社保基金和醫保基金監管。加快社會保障卡跨地區跨部門運用,完善社會保險、醫療保障公共服務網絡平臺建設。

第二節 健全社會救助和社會福利體系

健全分層分類的社會救助體系,完善兜底保障標準動態調整機制,逐步提高城鄉低保標準和補助水平,建立低收入家庭社會幫扶機制。健全特困人員救助供養制度,建立特困救助供養標準動態調整機制,加大臨時救助力度。深入推進城鎮困難群眾脫困解困。完善社會救助家庭經濟狀況核對機制,推動社會救助和保障標準與物價上漲掛鉤聯動。鼓勵有條件的地方按救助申請人居住地實施救助。大力發展慈善事業。加大流浪乞討人員救助力度。 深化殯葬改革。

第三節 健全退役軍人工作體系和保障制度

完善組織管理體系,健全軍地合力共為機制。改進移交安置 機制、暢通安置渠道、加強安置保障,全面提高軍隊轉業干部和 政府安排工作退役士兵移交安置質量。加大重點優撫對象保障力 度,全面提升撫恤優待水平。推動設立自治區、市級退役軍人基金會,動員社會力量提供服務。堅持和完善常態化聯系制度,切 實維護退役軍人合法權益。加大褒揚紀念力度,營造尊崇英烈濃厚氛圍。深入推動雙擁模范城(縣)創建。

第五十三章 保障婦女兒童合法權益和殘疾人基本權益

貫徹男女平等基本國策,實施婦女、兒童發展規劃,健全殘疾人關愛服務體系和設施,完善幫扶殘疾人、孤兒等社會福利制度。

第一節 促進男女平等和婦女全面發展

完善促進男女平等、婦女全面發展的制度機制,落實法規政策性別平等評估機制,保障婦女平等獲得教育、就業、社會保障、 婚姻家庭財產、參與社會事務等權利和機會,提高婦女參與決策管理水平。加強婦女勞動保護、衛生保健、生育關懷、社會福利、 法律援助等工作。保障農村婦女土地權益和集體經濟組織成員待遇,加強農村留守婦女關愛服務和特殊困難婦女群體民生保障。嚴厲打擊侵害婦女兒童違法犯罪行為。

第二節 保障兒童優先發展

完善促進兒童優先發展和全面發展的制度體系,保障兒童生存權、發展權、受保護權和參與權等權利。加強兒童思想道德教育、勞動教育、安全教育和心理教育,加強網絡保護,預防和控制傷害,保障身心健康,提升綜合素質。健全兒童福利服務網絡, 優化兒童福利機構區域布局,提升服務水平。完善幫扶孤兒、事實無人撫養兒童、困境兒童等社會福利制度和機制,加強農村留守兒童關愛服務。強化兒童營養及食品用品質量安全管理。加強未成年人保護,預防未成年人違法犯罪。

第三節 加強家庭家教家風建設

健全支持家庭發展的法規政策體系,完善生育支持、兒童養 育教育、贍養老人等政策。強化婚姻家庭糾紛預防化解,預防和 制止家庭暴力。健全學校家庭社會協同育人機制,完善覆蓋城鄉 的家庭教育指導及公共服務體系。提升家務勞動社會化水平,促 進工作家庭平衡。

第四節 健全殘疾人關愛服務體系

強化殘疾人救助保障,加強和規范困難殘疾人生活補貼、重 度殘疾人護理補貼發放。積極落實殘疾兒童康復救助制度,推進 適齡殘疾兒童和少年教育全覆蓋。提升殘疾康復服務保障能力。 拓寬殘疾人就業渠道,提升殘疾人就業創業能力,提高殘疾人自 我發展能力。加強殘疾人康復設施建設,增加殘疾人公共服務供 給,逐步推進城鄉無障礙環境建設。

第五十四章 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

健全市域社會治理框架與工作格局,不斷完善黨委領導、政 府負責、民主協商、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科技支撐 的社會治理體系,持續提升社會治理精細化水平。

第一節 推進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

健全政治引領、自治強基、法治保障、德治教化、智治支撐 的“五治融合”社會治理體系,開展市域社會治理試點,大力推 動市域社會治理與基層社會治理的有效銜接,防范化解社會治理 風險。發揮政治引領作用,夯實社會治理共同思想基礎。發揮自 治基礎作用,推進基層群眾自治組織規范化建設,依法厘清鄉鎮 政府(街道辦事處)和基層群眾自治組織權責邊界,理順村民委 員會與集體經濟組織關系。發揮法治保障作用,科學制定地方性 法規、地方政府規章。發揮德治教化作用,深入實施公民道德建 設工程,將廣泛認同、操作性強的道德觀念及時上升為共同遵守 的行為準則。加強智治支撐,大力推動現代科技與市域社會治理 深度融合,實現設施聯通、信息互通、工作聯動。

第二節 提高基層治理能力水平

推動社會治理重心向基層下移,加強城鄉社區治理和服務體系建設,減輕基層組織負擔。構建市級統籌主導、縣級組織實施、 鄉鎮(街道)抓好基層基礎的工作格局。提升基層行政執法能力, 加快鄉鎮(街道)綜治中心、司法所、派出所規范化建設,確保基層社會治理實時監控、協調調度、綜合監督。發揮群團組織和社會組織在社會治理中的作用,加強矛盾糾紛多元化解,暢通和規范市場主體、新社會階層、社會工作者和志愿者等參與社會治理的途徑。健全黨組織領導、村(居)民委員會主導、人民群眾為主體的新型基層社會治理框架,完善民事民議、民事民辦、民 事民管的基層社會治理機制。

第三節 強化網格化服務管理

強化各級綜治中心實體化建設,努力打造以綜治中心為樞紐、 以網格為基本單元、以綜治信息化為支撐、覆蓋城鄉社區的“全科網格”服務管理體系。優化社區干部、網格員、志愿者等隊伍建設,強化企事業單位、人民團體在社會管理和服務中的責任。創建“網格化+智能化”社會治理,打造社區安全管理、社工助手、生活服務、公共服務一體化智慧社區服務平臺。

第五十五章 健全民主法治

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統籌推進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全面提升法治廣西現代化建設水平。

第一節 加強社會主義政治建設

堅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全面貫徹黨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針,依法加強宗教事務管理,健全基層群眾自治制度,發揮工會、共青團、婦聯等人民團體作用,完善大統戰工作格局,深入貫徹黨的僑務政策,鞏固和發展最廣泛的愛國統一戰線,營造同心同德、團結奮進的良好局面。全面準確貫徹落實“一國兩制” 方針,深化桂港、桂澳合作,促進桂臺合作交流。

第二節 扎實推進法治廣西建設

貫徹落實習近平法治思想,健全黨領導全面依法治區的制度機制,完善公共法律服務體系,建設高素質法治人才隊伍,在法治軌道上推進廣西治理現代化。加強新時代立法工作,積極推進國家安全、科技創新、公共衛生、生物安全、營商環境、生態文明、防范風險等重要領域立法。加強法治政府建設,完善政府治理體制機制,健全政府守信踐諾機制,構建自治區、市、縣、鄉四級行政執法協調監督工作體系,嚴格推進規范公正文明執法, 提高依法行政水平。推進法治社會建設,切實保障公民基本權利和維護各類社會主體合法權益。深化法治領域改革,完善監察權、 審判權、檢察權運行和監督機制,全面提升執法司法公信力。實施“八五”普法規劃。

第三節 深化民族團結進步模范區建設

全面貫徹黨的民族工作方針政策,鞏固提升民族團結進步, 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方面成為模范。用好民族區域自治法 賦予自治地方的權利,加快少數民族聚居區發展,保障少數民族 合法權益。深化民族團結進步宣傳教育,扎實推進各民族廣泛交 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不斷強化“五個認同”思想理念。實 施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十百千”工程,打造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基 地、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實踐基地、邊境地區民族團結進步 模范長廊。加大培養選拔任用優秀少數民族干部力度。健全民族 政策法規貫徹落實督查制度,完善民族工作服務管理體系,建立 健全少數民族流動人口輸出地和輸入地之間的溝通協作機制。

第十四篇 統籌發展和安全,建設更高水平的平安廣西

堅持總體國家安全觀,牢固樹立安全發展理念,統籌傳統安 全和非傳統安全,把安全發展貫穿全區發展各領域和全過程,防 范和化解各種風險,確保經濟社會發展安全穩定。

第五十六章 加強國家安全體系和能力建設

落實國家安全戰略,不斷提高國家安全能力,支持國防和軍 隊現代化建設,堅決維護國家政權安全和制度安全。

第一節 提升國家安全保障水平

健全國家安全組織體系,堅持黨對國家安全工作的絕對領導, 嚴格落實黨委(黨組)國家安全責任制,健全國家安全領導體制和工作協調機制,完善重點領域國家安全制度機制,強化國家安全執法。嚴密防范和嚴厲打擊敵對勢力滲透、破壞、顛覆、分裂活動,切實加強反奸防諜專項斗爭。深入開展國家安全宣傳教育, 強化全民國家安全意識和責任,建立健全國家安全風險監測預警、 防控協同、防范化解機制,鞏固牢不可破的人民防線。加強國家安全保障能力體系建設。堅定維護意識形態安全,強化意識形態工作責任制落實,切實維護政治安全。

第二節 全力支持國防和軍隊現代化建設

堅決貫徹習近平強軍思想,貫徹新時代軍事戰略方針,堅持 黨管武裝根本原則,鞏固軍政軍民團結,筑牢新時代人民戰爭根 基,確保祖國南疆繁榮穩定。全面落實軍事政策制度改革有關法 律法規,助力駐桂部隊現代化建設和練兵備戰,聚力完善國防動 員體系,推進國防動員體制改革和兵役制度落地,鞏固深化民兵 調整改革成果,加強人民武裝部正規化建設。在推進經濟項目建 設和重大基礎設施等工程項目建設中貫徹國防要求,深化資源要 素共享,融合運用創新成果,強化政策制度協調,促進國防實力 和經濟實力同步提升。健全黨政軍警民“五位一體”合力強邊固 防機制,打造智慧邊海防體系。強化全民國防教育,做好新時代 雙擁工作,落實軍人軍屬和民兵待遇保障政策。

第三節 確保邊疆鞏固安寧

加強邊境地區基層黨組織建設,強化抵邊鄉鎮干部配備,選好配強村級領導班子,壯大基層黨組織力量,加強村級公共服務活動場所規范化建設。強化邊境管控,統籌推進打擊“三非四販” 工作,加強邊境攔阻設施、邊境檢查站和口岸安全防控體系建設, 完善出入境管理、口岸查驗、邊境巡防、社會面智能監控等制度, 建立健全邊境地區突發事件聯合應急處置機制。組織實施好守邊固邊工程,健全邊境地區群防群治隊伍,保障社會和諧穩定和邊疆長治久安。

第五十七章 有效防范化解經濟運行重大風險

加強經濟安全風險預警、防控機制和能力建設,推動重要產業、基礎設施、戰略資源、重大科技等關鍵領域安全可控,著力提升糧食、能源、金融等領域安全發展能力,加強技術經濟安全評估,實施產業競爭力調查和評價工程,保障現代化建設行穩致遠。

第一節 確保糧食和重要民生商品供應安全

落實糧食安全責任制,守住糧食安全底線,提升收儲調控能 力,加強倉儲能力建設,確保糧、油、糖、肉等重要民生商品供 應安全,開展糧食節約行動。完善重要民生商品價格調控機制, 強化價格監測預測預警,全力保障市場供應和價格穩定。維護水 利、電力、供水、油氣、交通、通信、網絡、金融等重要基礎設 施安全。完善重要民生產品“綠色通道”,適時擴大應急運輸保障范圍,確保綠色通道安全通暢。

第二節 健全網絡安全防護體系

加強新一代信息網絡安全防護,提升關鍵基礎設施、信息系 統、數據資源安全防護能力,推進信息產品安全可控,建設信息 安全技術與產品重點實驗室。加強個人信息保護。加強網絡安全 監管,統籌建設網絡安全態勢感知、安全防范技術平臺,健全網絡安全等級保護、風險預警、情報共享、研判處置和應急協調機 制。構建網絡安全風險聯防聯控機制,引導互聯網行業自律,提 高網絡空間治理能力。

第三節 提升金融風險防范化解能力

強化金融風險管理,建立健全轄區金融風險監測預警體系, 建立金融風險處置、問責制度體系,牢牢守住不發生系統性、區 域性風險的底線。積極穩妥處置問題金融機構,加大地方法人金 融機構風險處置和資本補充力度,推動高風險農村中小金融機構 全面出列。有序化解影子銀行風險,逐步清理壓縮不合規的業務 規模,嚴控銀信類通道業務。規范政府債務管理,完善舉債融資 機制,推進融資平臺公司市場化轉型。加強重點領域風險防控, 嚴格執行房地產金融監管要求,繼續做好地方政府隱性債務風險 化解。穩妥化解信用風險,推進“僵尸企業”處置工作。建立健 全非法金融活動監測預警體系和互聯網金融長效監管機制。建立 健全市縣金融監管體制機制,建設地方金融監管平臺。

第五十八章 加快數字平安廣西建設

堅持把“數字平安廣西”置于平安廣西、數字廣西建設全局 中謀劃,不斷提升數字政法能力,全面提升政法智能應用水平, 建設更高水平的平安廣西。

第一節提升數字政法能力

強化信息資源整合共享,推動各級政法網絡互聯互通,數據 融通共用。以“智慧+融合+協同+服務”為核心內容,將政法 智能化、智慧法院、智慧檢務、智能情報、數字法治、違法犯罪 偵查打擊、社會安全風險防控等領域納入“數字平安廣西”建設 統籌規劃。強化“智能+政法便民服務”建設,推動政法服務資 源線上整合,不斷提高公共法律服務效能、高效便民服務水平, 推動政法資源數字服務更加科學化、精準化。

第二節 提高政法智能化應用水平

依托各級綜治中心和網格化管理機制,推進社會治理綜合指 揮平臺建設,深化社會運行動態立體感知及數據挖掘應用,提升 綜治決策和風險防范水平。加快推進立體化、信息化社會治安防 控體系建設,強化共享應用,提升跨部門、跨領域、全業務協同 水平。開展大數據智能化應用,著力提升政法綜治各部門監測預 警、協同聯動、輔助辦案、社會治理、綜合決策能力。

第五十九章 保障人民生命安全和維護社會穩定

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把保護人民生命安全擺在首位, 大力提升應對突發疫情等公共衛生事件、常態與非常態應急、災害危機與事故危情應對的實力和能力,全面增強公共安全和社會 穩定保障能力。

第一節 完善重大公共衛生防控救治體系

建立健全分級、分層、分流的重大疫情救治機制,加強重大 疫情救治基地和傳染病救治網絡建設,建好區域性高水平傳染病 醫院。強化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體系建設,完善突發公共衛生 事件監測預警處置機制,健全醫療救治、科技支撐、物資保障體 系,提升院前急救水平,提高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能力。全面 加強衛生健康監督機構規范化建設,建立專業高效、統一規范、 文明公正的衛生健康執法監督隊伍。

第二節提升安全生產水平

健全安全生產責任體系,進一步加強綜合監管和行業監管, 消除監管盲區。加快推進高危行業轉型升級,嚴格地下開采礦山 主體資格管理,嚴格涉及“兩重點一重大”危險化學品建設項目 審批,關閉退出小煤礦,堅決淘汰落后工藝和產能。強化安全源 頭治理和全過程監管,健全完善雙重預防性機制,推行專家輔助 檢查制度,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風險。加強執法能力建設,深入推 進安全標準化建設。

第三節 推進應急管理體系和能力現代化

加強災害風險評估,提升災害監測預警預報能力,建立跨區域防救協調機制。持續深化防災宣傳進企業、進農村、進社區、 進學校、進家庭“五進”活動,加大應急避難場所和避災點建設 力度。優化火災風險防控體系,深入開展重點場所安全治理攻堅 工程。強化綜合性消防救援隊伍和專業應急救援隊伍建設,提高 航空應急救援能力,壯大企業專職隊伍和社會志愿者隊伍。加強 洪澇地質臺風災害頻發地區的搶險救援先進裝備配備,建立健全 應急救援救災物資儲備、緊急采購和調運體系,提升重大災害防 治能力和搶險救援水平。加強應急管理隊伍準軍事化建設,打造 應急鐵軍。

第四節 嚴格食品藥品安全監管

落實食品安全責任制,提高從農田到餐桌全過程監管能力, 建立食品安全追溯體系,實施食品安全放心工程建設攻堅,完善食品安全風險監測與評估體系,提升食品安全標準、監測、評估、 監管、應急等能力。提升藥品安全監管能力,加強藥品研制、生產、流通、使用全過程監管,加強中藥、壯瑤藥以及具有地方資 源優勢的藥材質量標準和安全性評價研究,完善藥品質量安全保 障體系。

第五節確保生態安全

建立健全生態安全管控機制,強化環境風險源管理,提升生 態環境風險防控應急響應能力。強化核與輻射環境風險防范,提 高安全監控和應急預警能力,規范核電廠、研究堆與核燃料循環 設施等安全監管。強化生物安全監管,完善集疫病疫情、風險分 析、技術法規、應急預警為一體的生物安全監測預警體系,加強 有害生物防治。加強突發生態環境事件防控,強化次生環境污染 事件的防控,提升固體廢棄物、危險廢物風險防控能力,守牢環 境安全底線。建立生態環境突發事件后評估機制和公眾健康影響 評估制度。在高風險領域推行環境污染強制責任保險。

第六節 切實維護社會穩定

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加強人民調解組織隊伍建設, 完善社會矛盾糾紛多元預防調處化解綜合機制,加強信訪基層基礎建設,開展集中治理重復信訪、化解信訪積案專項工作。繼續依法嚴厲打擊破壞社會秩序的違法犯罪行為,推動掃黑除惡常態化,堅決打擊黑惡勢力。著力解決校園安全和霸凌突出問題。開展重大涉穩問題化解攻堅,完善各類突發事件應急預案,有效管控各類涉穩風險,堅決防范和打擊暴力恐怖、邪教、毒品犯罪、 新型網絡犯罪和跨國犯罪。做好社會利益止損和修復,促進矛盾 化解融合。

第十五篇 加強規劃實施保障

堅持黨的全面領導,落實規劃實施責任,科學制定政策和配 置公共資源,廣泛動員全社會力量,共同推動規劃順利實施。

第六十章 堅持黨的全面領導

充分發揮全區各級黨委(黨組)領導作用,把方向、謀大局、 促改革、抓落實,不斷提高政治判斷力、政治領悟力、政治執行力。在準確把握新發展階段、搶抓用好新發展機遇、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積極融入新發展格局中勇擔當、善作為。加強基層黨組織建設,增強組織引領能力。把監督貫穿于黨領導經濟社會發展全過程,健全完善監督體系,堅持嚴的主基調不動搖,強化“一把手”和領導干部監督,一體推進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營造風清氣正的良好政治生態。全區各級各部門要積極營造良好的政策和制度環境,健全激勵高質量發展導向的績效評價考核機制和盡職免責機制,大興改革創新之風、攻堅克難之風、真抓實干之風,尊重群眾首創精神,充分調動廣大群眾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深入開展規劃宣傳,讓規劃實施成為全社會的自覺行動,形成群策群力、共建共享的生動局面。

第六十一章 健全統一規劃體系

強化發展規劃的戰略導向作用,加強與國家各類規劃的銜接, 進一步完善以發展規劃為統領,以國土空間規劃為基礎,以專項規劃、區域規劃為支撐,由自治區、市、縣各級規劃共同組成, 定位準確、邊界清晰、功能互補、統一銜接的自治區規劃體系。按照本規劃確定的國土空間開發保護要求,制定實施自治區國土空間規劃。聚焦本規劃確定的戰略重點和重要任務,在開放合作、 產業發展、區域協調、改革創新、生態文明、民生保障等領域, 編制一批重點專項規劃、區域規劃。加強市縣規劃對本規劃確定的發展戰略、主要目標、重點任務、重大工程項目的貫徹落實。

第六十二章 完善規劃實施機制

健全政策協調和工作協同機制,完善規劃實施監測評估和績 效考評機制。本規劃確定的約束性指標以及重大工程項目、重大 政策和重大改革舉措,要明確責任主體和進度要求,加強事中事 后監管,及時開展監測評估,確保自治區黨委、政府確定的各項 部署落到實處。強化年度計劃與本規劃的銜接,將本規劃確定的 主要指標分解納入年度計劃指標體系,設置年度目標并做好年度 間綜合平衡,合理確定年度工作重點。開展規劃實施情況動態監 測、中期評估和總結評估,中期評估報告和總結評估報告情況按程序提請自治區黨委常委會審議,把監測評估結果作為改進政府 工作和績效考核的重要依據,并依法向自治區人民代表大會常務 委員會報告規劃實施情況,自覺接受人大監督。發揮審計機關對 推進規劃實施的監督作用。需要對本規劃進行調整時,由自治區 人民政府提出調整方案,報自治區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審查 批準。

第六十三章 建立健全要素保障聯動機制

堅持規劃定方向、財政作保障、金融為支撐、其他政策相協 調,著力構建規劃與宏觀政策協調聯動機制。加強中期財政規劃 和年度預算、政府投資計劃與本規劃實施的銜接協調,財政資金 優先投向本規劃確定的重大任務和重大工程項目。堅持項目跟著 規劃走、資金和要素跟著項目走,依據本規劃制定重大工程項目 清單,對清單內工程項目優先列入年度統籌推進計劃,簡化審批 核準程序,優先保障規劃選址、土地供應和資金需求,推動規劃 目標任務順利實現。

全區各族人民要緊密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 圍,進一步解放思想、改革創新、擴大開放、擔當實干,奮力建 設壯美廣西、共圓復興夢想,為奪取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新 勝利而努力奮斗!

名詞解釋

1. “三百二千”科技創新工程:“三百”是指突破 100 項重大技術、創建 100 個國家級創新平臺、引育 100 個高層次創新人才和團隊;“二千”是指新增 1000 家高新技術企業、轉化 1000 項重大科技成果。

2. RCEP:是指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2020 年 11 月15 日,第四次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CEP)領導人會議以視頻方式舉行,會后東盟 10 國和中國、日本、韓國、澳大利亞、新西蘭共 15 個亞太國家正式簽署了《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標志著當前世界上人口最多、經貿規模最大、最具發展潛力 的自由貿易區正式啟航。

3. 中歐投資協定:歷經 7 年 35 輪談判后,中歐于 2020 年 12月 30 日完成中歐投資協定談判。中歐投資協定對標國際高水平經貿規則,著眼于制度型開放,是一項平衡、高水平、互利共贏的 協定。協定涉及領域遠遠超越傳統雙邊投資協定,談判成果涵蓋 市場準入承諾、公平競爭規則、可持續發展、執行的監督與爭端 解決四大核心內容。

4. 中國(廣西)自由貿易試驗區“五區一港”:是指面向東盟的國際投資貿易先導區、金融開放門戶核心區、沿邊開放引領 區、向海經濟集聚區、現代服務業開放創新區和西部陸海新通道門戶港。

5. “云上東博會”:是指為順應展會信息化要求,應對境外客商和展品因疫情不能參展參會的問題,建設運營具備網上展臺、云上會議、在線洽談、網絡推廣、跨境電商等功能的線上博覽會 ,現已全年在線,常態化運行。

6. 智慧城市:是指城市信息化高級形態,實現信息化、工業化與城鎮化深度融合,有助于提高城鎮化質量,實現精細化和 動態管理,并提升城市管理成效和改善市民生活質量。

7. “千企科技創新”工程:是指組織 1000 家以上重點工業企業加大科技創新投入,強化創新資源配置,完善技術創新體系 ,引導規模以上企業成為高新技術企業、培育壯大規模以下高新 技術企業成為規模以上企業。

8. “放管服”:“放”是指簡政放權,降低準入門檻;“管”是指創新監管,促進公平競爭;“服”是指高效服務,營造便利環境。

9. 新計算:是指以服務器集群為代表的傳統計算產業的升級與擴展,是在萬物互聯的時代背景下,為了滿足異構計算能力 和多元化的算力需求而誕生的軟硬件產業體系。

10.“上云用數賦智”:“上云”是指探索推行普惠型的云服務支持政策;“用數”是指在更深層次推進大數據的融合運用;“賦智”是指推進人工智能和實體經濟的深度融合。

11.“百千萬”計劃:是指培育一批百億元級企業,建設一批千億元級園區,打造先進裝備制造業、綠色新材料產業 2 個萬億元級產業集群。

12.產業基礎再造工程:是指加快提高核心基礎零部件、關 鍵基礎材料、先進基礎工藝、產業技術基礎“四基”水平,攻克 一批關鍵核心技術,解決一批“卡脖子”問題,補齊短板,鍛造 長板,增強全產業鏈、關鍵環節競爭力,提升產業鏈控制力。

13.“三大三新”:是指大健康、大數據、大物流、新制造、新材料、新能源。

14.“雙百雙新”:“雙百”項目是指投資超過百億元、產值超過百億元的重大產業項目。“雙新”項目是指新產業、新技術項目 。

15.“三企入桂”:是指 2020 年我區開展“央企入桂”“民企入桂”“灣企入桂”招商引資活動,簡稱為“三企入桂”活動。其中,央企指由國務院或委托國有資產監督管理機構行使出資人職責,領導班子由中央直接管理或委托中組部、國資委或其他中央部委(協會)管理的國有獨資或國有控股企業。民企即民營企業。 灣企指注冊登記地為粵港澳大灣區的國有或民營企業。

16.“四個不摘”:是指脫貧后摘帽不摘責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幫扶、摘帽不摘監管。

17.“兩不愁三保障”:是指不愁吃、不愁穿,義務教育、基本醫療和住房安全有保障。

18.耕地“非農化”、耕地“非糧化”:是指違規在永久基本農田上種樹挖塘或改種非糧作物,違規占用耕地開展非農建設的 行為。

19.優質糧食工程:包括糧食產后服務體系建設、糧食質量安全檢驗監測體系建設和“中國好糧油”行動計劃實施三個子項, 促進優糧優產、優購、優儲、優加、優銷“五優聯動”。

20.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和鄉村風貌提升行動:農村人居 環境整治提升行動:是指以農村垃圾、污水治理和村容村貌提升 為主攻方向,加強補齊農村人居環境突出短板;鄉村風貌提升行 動:是指分類推動村莊改造建設,優化鄉村空間布局,嚴格保護 鄉村生態環境,完善鄉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推進農村宅基地 改革試點,進一步規范農房建設和風貌管控。

21.交通強國建設試點:是指 2019 年 10 月 15 日,交通運輸部印發《關于公布第一批交通強國建設試點單位的通知》,明確 廣西等 12 個省(自治區、市)和深圳市作為第一批試點。2020 年 8月 22 日,交通運輸部同意廣西從“推進交通運輸高水平對外開放、打造多層次國際樞紐、推動國際運輸便利化、推進智慧交通發展、 提升科技興安水平”五大方面開展交通強國建設試點工作。

22.千兆城市:是指城鎮區域基本實現光纖到戶,具備向用 戶提供 1000Mbps 寬帶接入能力。

23.百兆鄉村:是指實現光纖到村,具備向用戶提供 100Mbps寬帶接入能力。

24.“兩干九支”民航機場體系:兩干是指南寧機場、桂林機場。九支是指北海機場、柳州機場、梧州機場、百色機場、河 池機場、玉林機場、防城港機場、賀州機場、貴港桂平機場。

25.“一干三通道”高等級航道網絡:是指西江航運干線和西南出海水運右江南通道、紅水河中通道、柳江黔江北通道。

26.四好農村路:習近平總書記要求,農村公路建設要因地 制宜、以人為本,與優化城鎮布局、農村經濟發展和廣大農民安 全便捷出行相適應,要進一步把農村公路建好、管好、護好、運 營好,為廣大農民群眾脫貧致富奔小康提供更好的保障。

27.“321 出行交通圈”:是指 3 小時通達周邊省會城市和東盟國家首都城市,2 小時通達區內城市,1 小時通達北部灣城市群。

28.“123 快貨物流圈”:是指國內 1 天送達、東盟國家 2 天送達、全球主要城市 3 天送達。

29.“桂品出鄉”:通過建立品牌信息庫、加強流通基礎設施建設、構建市場營銷體系、培育市場主體、開展產銷對接、加 強市場監測等措施,推動壯鄉優品批量出桂。

30.“加工貿易+”計劃:是指以加工貿易為核心的集成發展計劃,包括“加工貿易+臨海產業”、“加工貿易+電子信息產業” 、 “加工貿易+跨境電商”、“加工貿易+跨境物流”等。

31.中馬“兩國雙園”:是指位于中國廣西的中馬欽州產業園和位于馬來西亞彭亨州的馬中關丹產業園。2014 年,習近平總書記提出,要將“兩國雙園”打造成為中馬合作旗艦項目和中國 —東盟合作示范區。

32.“五網”:2020 年,自治區啟動實施基礎設施補短板交通網、能源網、信息網、物流網、地下管網“五網”建設三年大會戰。

33.“兩新一重”:是指新型基礎設施、新型城鎮化和交通、水利等重大工程。

34.“桂惠貸”:是指 2021—2025 年,每年統籌全區各級財政資金 40 億元,按 2 個或 3 個百分點貼息,爭取撬動金融機構新投放貸款約 2000 億元支持企業發展。

35.基礎設施領域不動產投資信托基金(REITs):2020 年 4月,中國證監會、國家發展改革委印發《關于推進基礎設施領域 不動產投資信托基金(REITs)試點相關工作的通知》。指在證券 交易所公開發行交易,通過證券化方式將具有持續、穩定收益的 基礎設施資產或權益,轉化為流動性較強的、可上市交易的標準 化、權益型金融產品。

36.海綿城市:是指城市能夠像海綿一樣,在適應環境變化 和應對雨水帶來的自然災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彈性,也可稱之為 “水彈性城市”。

37.韌性城市:是指當災害發生的時候,能承受沖擊,快速 應對、恢復,保持功能正常運行,并通過適應來更好地應對未來 災害風險的城市。

38.“三地兩帶一中心”:“三地”是指桂林國際旅游勝地、北部灣國際濱海度假勝地、巴馬國際長壽養生旅游勝地。“兩帶” 是指中越邊關風情旅游帶、西江生態旅游帶。“一中心”是指南寧 區域性國際旅游中心城市。

39.綠色工廠:是指實現“用地集約化、原料無害化、生產潔凈化、廢物資源化、能源低碳化”的工廠,是國家構建綠色制 造體系的重要支撐單元。

40.建設用地“增存掛鉤”:是指將增量建設用地安排與存量建設用地處置掛鉤。

41.沃土工程:是指通過實施耕地培肥措施和配套基礎設施建設,對土、水、肥三個資源進行優化配置,精培農用土壤肥力, 精準調控水、肥,提高耕地土壤基礎地力。

42.河長制、湖長制:是指由各級黨政主要負責人擔任“河 長”、“湖長”,負責組織領導相應河湖的管理和保護工作。

43.林長制:是指各省(自治區、直轄市)設立總林長,由 省級黨委或政府主要負責同志擔任;設立副總林長,由省級負責 同志擔任,實行分區(片)負責。各省(自治區、直轄市)根據 實際情況,可設立市、縣、鄉等各級林長。各級林長負責督促指 導本責任區內森林資源保護發展工作,協調解決森林資源保護發 展重大問題,依法查處各類破壞森林資源的違法犯罪行為。

44.灣長制:是指以主體功能區規劃為基礎,以逐級壓實地 方黨委政府海洋生態環境保護主體責任為核心,以構建長效管理 機制為主線,以改善海洋生態環境質量、維護海洋生態安全為目 標,加快建立健全陸海統籌、河海兼顧、上下聯動、協同共治的 新模式。

45.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十百千”工程:是指每個縣(市、 區)至少培育 10 個示范區示范單位,平均每個設區市至少培育 100個示范區示范單位,全區共培育 1000 個以上示范區示范單位,逐步覆蓋所有領域和行業。其中,在沿邊一線建成 100 個民族團結進步創建示范點,形成邊境地區“民族團結進步模范長廊”。

46.“僵尸企業”:是指喪失自我發展能力,必須依賴非市場因素即政府補貼或銀行續貸來維持生存的企業。2015 年 12 月, 國務院常務會議提出,對僵尸企業要采取資產重組、產權轉讓、 關閉破產等方式予以“出清”。

47.“兩重點一重大”危險化學品建設項目:是指重點監管的危險化工工藝、重點監管的危險化學品和危險化學品重大危險源的建設項目。

【招商情報庫】專注于資本時代招商引資,力求打造更便捷更高效的招商引資平臺,為廣大的招商人員、企業和投資人提供服務及最新最實用的招商引資信息。

報告庫會員(¥)199/年起售

海量行業報告和相關實用干貨寂集錦
開通報告庫會員
樂享更多下載,購買超值優惠

查看更多報告

掃一掃獲取
最新情報資訊

掃一掃免費
閱讀最新報告

特色服務推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