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十四五”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附全文) 發布時間:2021-02-27 14:25

中商情報網訊:貴州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根據《中共貴州省委關于制定貴州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編制,主要闡明全省“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戰略意圖,制定發展目標、主要任務和重大舉措,展望2035年遠景目標,明確政府工作重點,有效引導市場主體行為,是我省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新征程的行動綱領,是政府履行職責和各級政府部門編制規劃、制定實施年度計劃以及政策措施的重要依據。

第一篇 “十三五”時期貴州經濟社會發展取得歷史性成就

“十三五”時期,面對國內外風險挑戰和不穩定不確定因素明顯增多的復雜局勢,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省委團結帶領全省各族人民,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牢記囑托、感恩奮進,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堅持新發展理念,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堅持以脫貧攻堅統攬經濟社會發展全局,打好三大攻堅戰,推進三大戰略行動,建設三大國家級試驗區,“十三五”規劃主要目標任務順利完成,與全國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勝利在望,為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新征程奠定了堅實基礎。貴州發展取得的成績,被習近平總書記贊譽為黨的十八大以來黨和國家事業大踏步前進的一個縮影。

五年來,全省上下凝心聚力、攻堅克難,干成了事關全局、影響深遠的三件大事。撕掉千百年來的絕對貧困標簽。66個貧困縣全部脫貧摘帽,五年減少貧困人口507萬人,累計實施易地扶貧搬遷192萬人,減貧人數、搬遷人口全國最多,全面解決和鞏固提升741萬農村人口飲水安全問題,建成農村“組組通”硬化路7.87萬公里,國家脫貧攻堅成效考核連續四年綜合評價為“好”,在貴州大地書寫了中國減貧奇跡的精彩篇章。奪取抗擊新冠肺炎疫情重大戰略成果。堅決落實“四早”“四集中”等措施,率先實現重點人群核酸檢測全覆蓋,率先放開省內交通管制,率先復工復產復學,我省成為疫情防控好、經濟恢復好的省份之一。保持十年全國領先的經濟增速。經濟增速連續十年位居全國前3,地區生產總值在全國從2015年的第25位上升到第20位,人均地區生產總值從第29位上升到第25位,實現趕超進位的歷史性跨越,創造貴州發展“黃金十年”。

五年來,全省上下群策群力、奮力趕超,推動各項事業大踏步前進。產業發展大踏步前進。農村產業革命深入推進,十二個農業特色優勢產業快速發展,“雙千工程”和十大工業產業振興行動扎實推進,農業增加值和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速連續位居全國前列。服務業創新發展十大工程協同發力,旅游業井噴式增長。基礎設施建設大踏步前進。入選首批交通強國建設試點,高鐵通車里程1527公里,貴陽成為全國十大高鐵樞紐。高速公路通車里程7607公里,全國排名第5。機場年旅客吞吐量突破3000萬人次。高等級航道里程突破1000公里。建成和新開工一批大中型水庫,基本實現縣縣有中型水庫。發電裝機容量突破7000萬千瓦,提前一年完成國家新一輪農村電網改造升級。天然氣管道聯通60個縣。大數據發展大踏步前進。推動“四個強化”“四個融合”,實施“六個重大突破”,數字經濟增速連續五年全國第1。一批國家部委、行業和標志性企業大數據中心落戶貴州,建成貴州·中國南方數據中心示范基地、國家級互聯網骨干直聯點、國際互聯網數據專用通道。行政村實現4G網絡和光纖寬帶全覆蓋,實現5G縣縣通,貴陽成為國家互聯網重要樞紐。“中國天眼”投入運行。區域創新能力在全國從2015年的第22位上升到第20位。生態文明建設大踏步前進。縣級及以上城市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率保持在95%以上,森林覆蓋率達到60%,主要河流出境斷面水質優良率達100%。“雙十工程”強力推進,率先實施磷化工企業“以渣定產”,萬元地區生產總值能耗降幅位居全國前列。世界自然遺產總數全國第1,生態文明公眾滿意度全國第2,生態文明貴陽國際論壇成為傳播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重要國際性平臺。改革開放大踏步前進。深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創新推進農村“三變”改革,司法體制、生態文明制度和“放管服”等改革走在全國前列,能源工業運行新機制成效明顯,西部陸海新通道建設取得積極成效,“1+8”國家級開放創新平臺加快建設,數博會、酒博會、國際山地旅游暨戶外運動大會等重大國際開放活動成效明顯。培育和引進了一批優強企業,市場主體超過346萬戶。民生福祉和社會治理水平大踏步前進。持續辦好“十件民生實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持續位居全國前列,就業狀況持續改善。在西部率先實現縣域義務教育基本均衡發展,學前教育普及普惠率超過全國平均水平。健康貴州行動深入實施,在全國率先建成省市縣鄉四級遠程醫療服務體系和覆蓋全省的山地緊急醫學救援體系。實現鄉鎮和行政村體育工程全覆蓋。基本建成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經濟與國防融合發展,國防動員和后備力量建設穩步推進,雙擁共建工作卓有成效。防范化解重大風險取得積極成效,社會治安形勢持續向好,社會大局保持安全穩定,社會治理體系更加完善,平安貴州建設水平不斷提升,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顯著增強。

五年來,全省上下保持定力、正風肅紀,政治生態風清氣正。全面落實新時代黨的建設總要求,堅定不移推動全面從嚴治黨向縱深發展,推進“兩學一做”學習教育常態化制度化,扎實開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大力培育和弘揚新時代貴州精神,“牢記囑托、感恩奮進”成為新時代貴州最強音。堅持一體推進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人民群眾對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工作滿意度連年上升,反腐敗斗爭壓倒性勝利不斷鞏固拓展,黨風政風持續向好。

“十三五”時期取得的成績來之不易,積累了很多寶貴經驗,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堅持把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作為一切工作的根本遵循,堅定不移落實“守底線、走新路、奔小康”工作總綱,堅定不移實施主基調主戰略,創新發展思路,發揮后發優勢,走出一條有別于東部、不同于西部其他省份的發展新路。全省上下必須始終堅持和發揚,按照習近平總書記指引的方向,一屆接著一屆干,一張藍圖繪到底,從勝利走向新的勝利,在新征程上再創貴州新輝煌。

第二篇 全面準確把握貴州新時代面臨的形勢任務

“十四五”時期是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之后,乘勢而上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第一個五年。科學謀劃“十四五”時期發展的目標、思路、舉措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必須認真研判當前面臨的形勢,搶抓發展機遇,積極應對挑戰,保持戰略定力,堅定必勝信念,奮力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新征程。

第一章 機遇挑戰

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國際力量對比深刻調整,和平與發展仍然是時代主題,同時國際環境日趨復雜,不穩定性不確定性明顯增加。我國發展仍然處于重要戰略機遇期,但機遇和挑戰都有新的發展變化,經濟長期向好,繼續發展具有多方面的優勢和條件。總的來看,國內外大環境對我省發展總體有利,黨的堅強領導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顯著優勢,特別是習近平總書記關心貴州發展、情系貴州人民,為我省加快發展注入了強大動力;中央構建新發展格局、推進新時代西部大開發、推動共同富裕,為我省后發趕超帶來了重大機遇;中央大力推進“一帶一路”建設、長江經濟帶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等國家戰略,為我省對外開放提供了有利條件;我省特色產業、基礎設施、資源能源、生態環境等方面優勢凸顯,為高質量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概括起來,我省發展面臨我國發展仍處于重要戰略機遇期、脫貧攻堅成果鞏固拓展期、新發展格局加速構建期、區域發展戰略疊加帶動期、西部陸海新通道加快建設期的重大機遇,具有新格局中的交通樞紐優勢、新需求中的生態環境優勢、新挑戰中的戰略安全優勢、新理念中的特色產業優勢、新征程中的政治生態優勢,為“十四五”乃至更長時期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

同時,也要清醒看到,我省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仍然突出,經濟發展水平、工業化和城鎮化水平、基礎設施和基本公共服務水平、創新能力和人才支撐水平、社會治理和營商環境水平仍有差距,產業鏈供應鏈不健全,縣域經濟不強,城鄉發展差距較大,改革開放任務艱巨,民生保障、生態環保等仍存在短板弱項。

全省上下要深刻認識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變化帶來的新特征新要求,深刻認識錯綜復雜的國際環境帶來的新矛盾新挑戰,增強機遇意識和風險意識,善于在危機中育先機、于變局中開新局,搶抓機遇,乘勢而上,鞏固提升全省良好的發展勢頭。要正確處理好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和高質量發展、增長速度和發展質量、投資規模和投資效益、政府和市場的關系,更加強化發展質量效益意識、市場意識、協調發展意識、黨政機關過緊日子意識和安全意識,實現發展質量、結構、規模、速度、效益、安全相統一,全力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第二章 總體要求

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基本方略,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貴州工作重要指示精神,牢記囑托、感恩奮進,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融入新發展格局,堅持以高質量發展統攬全局,守好發展和生態兩條底線,深入實施鄉村振興、大數據、大生態三大戰略行動,大力推動新型工業化、新型城鎮化、農業現代化、旅游產業化,統籌發展和安全,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奠定堅實基礎,在新時代西部大開發上闖新路,在鄉村振興上開新局,在實施數字經濟戰略上搶新機,在生態文明建設上出新績,努力開創百姓富、生態美的多彩貴州新未來。

第三章 主要目標

“十四五”時期,全省上下必須遵循堅持黨的全面領導、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堅持新發展理念、堅持深化改革開放、堅持系統觀念的原則,奮力實現以下目標。

——經濟發展邁上新臺階。在質量效益明顯提升的基礎上,保持經濟增速高于全國平均水平,地區生產總值年均增長7%左右,到2025年達到2.6萬億元左右,人均達到7萬元左右,其中一二三產增加值分別年均增長5%左右、8%左右和7.5%左右。實現工業大突破,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年均增長8%左右,制造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達到25%以上。實現城鎮大提升,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到58%左右,實施城鎮老舊小區改造70萬戶以上。實現農業大發展,累計建成高標準農田2200萬畝左右,農產品加工轉化率達到70%左右。實現旅游產業大提質,旅游產業增加值達到1500億元。國家大數據綜合試驗區建設取得新的重大突破,數字經濟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達到40%以上,研發經費投入年均增長12%以上。基礎設施支撐能力進一步增強,水利工程設計供水能力達到155億立方米以上,高速鐵路里程達到2000公里左右,高速公路通車里程達到9000公里以上,互聯網出省帶寬能力達到4.5萬Gbps以上。

——生態建設邁上新臺階。生態文明建設走在全國前列,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建設取得新的重大突破,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格局不斷優化,重點生態工程深入實施,國家儲備林建設取得重大進展,生態環境質量得到鞏固,森林質量顯著提高,長江、珠江上游生態安全屏障地位更加牢固,森林覆蓋率穩定在60%以上,單位地區生產總值能源消耗降低、單位地區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降低達到國家下達的目標要求,縣級及以上城市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率保持在95%以上,地表水達到或好于Ⅲ類水體比例保持在90%以上。綠色經濟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提高到50%。

——人民生活邁上新臺階。脫貧攻堅成果鞏固拓展,鄉村振興全面推進。居民收入增長高于經濟增長,城鎮和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年均增長7%以上和8%以上,城鄉收入差距進一步縮小。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明顯提高,統籌城鄉的基本公共服務實施標準進一步完善。力爭教育現代化程度走在西部地區前列,勞動年齡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達到11年。實現更加充分更高質量的就業,累計城鎮新增就業300萬人左右,城鎮調查失業率控制在5.5%以內。基本實現社會養老保險全覆蓋,基本養老保險參保率達到95%左右。衛生健康體系更加完善,每千人口擁有執業(助理)醫師數達到3人,每千人口擁有3歲以下嬰幼兒托位數達到3張,人均預期壽命提高到77歲以上。

——開放水平邁上新臺階。力爭對外開放水平走在西部地區前列,國家內陸開放型經濟試驗區建設取得新的重大突破,招商引資取得重大進展,營商環境顯著改善,全面開放新格局基本形成。每年引進重點產業到位資金6000億元以上,進出口總額年均增長6%左右,實際利用外資年均增長10%左右。全面深化改革深入推進,在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上取得決定性成果,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取得重大進展,農村改革不斷深化。市場主體突破500萬戶,人才資源總量達到710萬人。

——社會文明程度邁上新臺階。建成長征國家文化公園貴州重點建設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深入人心,人民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身心健康素質明顯提高。紅色文化、民族文化、生態文化等不斷傳承發展,社會文明程度顯著提升,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和文化產業體系更加健全,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日益豐富,新時代貴州精神不斷弘揚。

——社會治理能力邁上新臺階。法治貴州、法治政府、法治社會建設取得積極進展,各類風險總體可控,社會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進一步提高,自然災害防御水平明顯提升,發展安全保障更加有力,人民群眾安全感、滿意度保持較高水平。糧食綜合生產能力每年保持在1058萬噸以上,能源綜合生產能力達到國家下達的目標要求,億元地區生產總值生產安全事故死亡率控制在0.04人/億元以內。努力把貴州建成全國最平安的省份之一。

展望二○三五年,我省將與全國同步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建成經濟更加發達、環境更加優美、文化更加繁榮、社會更加和諧、人民更加幸福的多彩貴州。經濟實力、科技實力實現趕超跨越,人均地區生產總值基本達到全國平均水平;基本實現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建成現代化經濟體系;國民素質和社會文明程度達到新高度,文化軟實力顯著增強;廣泛形成綠色生產生活方式,生態文明建設達到更高水平;基本公共服務、基礎設施通達程度達到東部地區平均水平,基本實現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第三篇 大力推進新型工業化,構建高質量發展工業產業體系

堅持把發展經濟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聚焦加快工業化進程,大力實施產業發展提升行動,做大做強十大工業產業,推進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推動產業高端化、綠色化、集約化發展,提高經濟質量效益和核心競爭力。

第四章 加快發展優質煙酒和生態特色食品產業

持續做強優質煙酒產業,提升煙酒品牌影響力帶動力,大力發展生態特色食品加工,打造世界級醬香型白酒產業基地核心區和全國綠色食品工業基地。

第一節 打造優質煙酒產業競爭新優勢

進一步做強做優白酒產業,穩步擴大醬香型白酒產能,加強釀酒原料基地建設,保障白酒釀造優質原料供給,以龍頭企業為引領培育壯大白酒企業梯隊,打造貴州醬香型白酒品牌,構建“品牌強大、品質優良、品種優化、集群發展”的貴州白酒產業發展體系。做大做強茅臺集團,力爭把茅臺集團打造成為省內首家“世界500強”企業、萬億級世界一流企業。以“百億產值、千億市值”為目標,培植提升習酒、國臺、金沙、珍酒、董酒等一批在全國具有較強影響力骨干企業,加快推動企業上市,培育一批國家級、區域級知名企業。優化發展啤酒、葡萄酒等飲料酒產業。以品牌為核心創新營銷方式,充分發揮“好生態釀好酒”資源優勢,深挖貴州酒品牌文化內涵,不斷提升產區品牌、產品品牌競爭力。積極推動仁懷、習水等酒包裝產業項目建設。穩定發展卷煙工業,優化卷煙結構,鞏固提升“貴煙”品牌競爭力,支持中煙貴州公司提質改造,推動生產制造、工藝質量、節能降耗、科技研發、市場營銷等全面提升。到2025年,白酒產量達到60萬千升,白酒產業產值達到2500億元,優質煙酒產業產值達到3000億元。

第二節 加快發展生態特色食品產業

大力發展綠色食品加工,做大糧油、豆制品、食用菌加工業,積極發展市場潛力大、附加值高、綠色健康的方便食品、烘焙食品、休閑食品、功能食品等。大力發展以辣椒為主的特色調味品產業,支持凱里酸湯、赤水曬醋、味莼園醬油等特色調味品開發。推進傳統黔式肉制品特色精深加工,提高屠宰分割自動化水平,推動產品向小包裝、細分割方向發展,不斷延長肉制品產業鏈。推進茶葉精深加工,加快發展精制茶和飲料,推動茶多酚、茶氨酸、茶皂素等有效成分提取,積極開發抹茶、茶保健品、茶食品和茶日用品等產品。大力發展刺梨、石斛、獼猴桃、藍莓等優勢特色果蔬飲料。加快發展巴氏殺菌乳、酸乳、超高溫滅菌乳等液態乳品。積極發展天然飲用水產業,加強對優質礦泉水資源的保護和利用,大力發展山泉水,打造全國重要的優質天然礦泉水主產區和天然飲用水產業基地。實施農產品深加工高成長企業培育計劃,做強做優做大食品龍頭企業,加快建設一批特色食品加工基地,提升和擴大老干媽、湄潭翠芽、銀球茶、黔五福、盤縣火腿、威寧火腿、刺檸吉等知名品牌市場影響力,提高貴州生態特色優質食品市場占有率,鞏固“貴州綠色食品”形象。到2025年,生態特色食品產業產值達到2000億元。

優質煙酒和生態特色食品產業重點項目

優質白酒。推進茅臺201廠3萬噸醬香系列酒技改工程及配套設施、習酒1.9萬噸技改、國臺酒莊1萬噸優質醬香型白酒技改、鴨溪酒業年產5萬噸白酒技改、巖博酒業1萬噸人民小酒擴建及配套設施建設、聯美集團安酒2萬噸醬香型白酒技改、董酒4萬噸產能擴建、珍酒擴建工程(二期)、金沙酒業1萬噸醬香型白酒擴建、步長集團洞釀洞藏酒業5000噸醬香型白酒技改、小糊涂仙酒業3000噸濃香型白酒及配套、金沙古酒1萬噸技改二期、勁牌酒業新增1.5萬噸醬香型白酒技改、平壩酒廠6000噸基酒生產擴能、無憂酒業年產2000噸技改、青酒二期技改、都勻勻酒年產1萬噸遷建等項目建設。

葡萄酒、啤酒等其他酒類及飲料。推進華潤雪花啤酒(遵義、龍里)改擴建、茅臺生態農業公司藍莓果酒、茅臺(集團)5000噸米酒生產線、熊貓精釀(安順)酒業年產3萬千升啤酒生產線、喬納斯5萬千升啤酒基地、貴州喜多寶原味果汁飲料生產線、興仁薏仁酒水飲料加工生產、荔波年產20萬噸啤酒、貴州金安實業新建15萬噸食品飲料加工廠、貴定益肝草生產線、惠水加多寶生產線擴能等項目建設。

生態特色食品。推進貴安貴州生態特色食品產業園、昌明經開區老干媽優質辣椒產業園、惠水味莼園系列產品研發及加工、盼盼食品貴陽生產基地、烏當寶能大食品產業園(一期)、觀山湖好彩頭食品貴陽生產基地、南山婆食品產業園、六盤水高新區特色食品加工產業園、安順生態特色食品加工園、興仁薏仁特色食品加工、岑鞏特色食品加工園、黔東南食用菌全產業鏈深加工、道真3億棒食用菌全產業鏈深加工、銅仁裕國菇業香菇深加工、達利食品貴州食品飲料產業園、匯川田溝綠色食品產業園、水城經開區涼都食品藥品加工貿易園、威寧苦蕎系列食品、赫章核桃食品加工、大方納雍豆制品生產、“盤縣火腿”全產業鏈、赤水曬醋綠色食品產業園、金沙禹謨醬醋產業園等項目和產業園建設。

天然飲用水。推進興仁天然高鍶礦泉水康養產業園、印江梵凈山礦泉水、黎平奧爾華百壽山泉水廠技改擴建、石阡年產10萬噸富鍶礦泉水生產示范園、施秉天然飲用水生產、六盤水夜郎谷礦泉水生產、盤州竹根水生產、貴定黔山秀水天然礦泉水生產等項目和產業園建設。

第五章 大力發展基礎能源和清潔高效電力產業

深化落實“四個革命、一個合作”能源安全新戰略,扎實推進能源工業運行新機制,推動基礎能源產業、電力產業優化升級,保障能源供應安全,著力構建綠色低碳、安全高效現代能源體系,申建全國新型綜合能源戰略基地。

第一節 推進基礎能源產業智能綠色發展

加快煤礦智能化建設,優化煤炭產能產品結構,推動煤礦改造提升和大中型煤礦建設,推廣使用煤礦機器人,提升產能利用率,生產煤礦綜采綜掘基本實現智能化,煤炭產量達到2億噸。推進煤炭綠色開采利用,科學有序發展露天煤礦,開展采煤沉陷區和土地復墾復綠治理。加強煤礦瓦斯、煤矸石、礦井水等煤炭伴生資源清潔高效利用,煤礦瓦斯利用率達到56%。加快推進煤層氣、頁巖氣等非常規天然氣勘探開發力度,推動畢水興煤層氣產業基地、遵義—銅仁頁巖氣示范區增儲上產,頁巖氣、煤層氣年產量分別達到21億立方米、4億立方米。加快主要城鎮區域淺層地熱能資源勘查評價,因地制宜推進淺層地熱能開發利用。到2025年,基礎能源產業產值達到1600億元。

第二節 加快電力產業清潔高效發展

建設清潔高效煤電機組,發展大容量、高參數、超低排放燃煤機組,完成現役機組節能、超低排放、靈活性和智能化改造,推動現役30萬千瓦級及以下落后機組淘汰退出或升級改造,推進威赫電廠、盤江新光電廠等電源項目建設。優化發展水電,對具備條件的小水電站實施綠色改造。加快推進抽水蓄能前期工作,建設貴陽、黔南等抽水蓄能電站。科學發展風、光等新能源,推動風光水火儲一體化發展,建設畢節、六盤水、安順、黔西南、黔南等百萬千瓦級光伏基地,鼓勵分散式、分布式光伏發電及風電項目建設。依托已有的大型水電基地,打造烏江、北盤江、南盤江、清水江水風光一體化千萬千瓦級可再生能源開發基地。在六盤水、貴陽、畢節、黔西南等地開展氫加工、氫燃料電池等應用試點,推動氫能全產業鏈示范項目建設。適當發展分布式氣電。推進電力產業數字化轉型,加快推動負荷側與源網協調發展,優化用電負荷結構,加強電力需求側管理。發展多能互補、協調智能的綜合能源服務產業。到2025年,發電裝機突破1億千瓦,發電量超過3000億千瓦時,清潔高效電力產業產值超過2000億元。

第三節 深化能源工業運行新機制

構建能源工業利益緊密聯結機制。堅持和完善水火發電權交易機制,平衡水電火電利益關系,促進能源產業鏈均衡協調發展。健全煤電聯營機制,推動燃煤電廠與煤炭企業通過合資、互相持股等開展煤電聯營,完善電煤等煤炭產品儲備制度,繼續實施電煤中長期合同制度和“基礎存煤+季節性存煤”存煤制度,推進煤炭儲備和物流中心建設,謀劃建設分品種煤炭儲備基地。健全能源直接交易機制,加強能源交易監管。建立能源產業聯動機制,健全水電、火電、新能源機組發電平衡機制,健全可再生能源消納責任制,健全天然氣“產、供、儲、銷”綜合性調度機制。推動能源與大數據融合發展,充分發揮貴州能源云綜合信息管理平臺作用,提升能源監測預警與運行調控能力。開展源網荷儲一體化運營示范,探索電力發輸配用新模式。拓展能源區域合作機制,深入實施“西電東送”戰略,深化與重慶、云南、湖南等周邊省(市、區)能源合作,加大“黔電送渝”“黔電入湘”力度,用好云貴互聯通道,鞏固能源基地優勢。

基礎能源和清潔高效電力產業重點項目

煤炭項目。“十三五”結轉礦井:白布礦井、文家壩二礦一期、肥田礦井一期、發耳二礦西井一期、龍鳳礦井一期、玉舍東礦井一期、馬依西一礦井、小屯礦井二期、戴家田礦井、發耳二礦西井二期、對江南礦井、官寨礦井一期、中寨礦井一期、以那礦井、肥田礦井二期等15個項目,合計規模2010萬噸/年;“十四五”規劃新建礦井:發耳二礦東井、文家壩煤礦二期、糯東煤礦二期、馬依東一礦井、化樂礦井二期、開田沖礦井、馬依東二礦井、碾子邊礦井、紅梅礦井、阿弓礦井、地瓜一礦、泥堡礦井、幸福礦井、楊家灣礦、三壩礦井、磨盤山礦、對江礦井、馬依西二礦、黑塘礦井等19個項目,合計規模3300萬噸/年。

電源項目。推進威赫電廠、織金新型能源化工基地熱電聯產動力站、盤江新光燃煤發電廠、國家電投貴州金元織金“上大壓小”異地改建、華潤畢節黔西電廠、華潤畢節大方電廠、習水二郎電廠二期、習水電廠“上大壓小”、安順電廠三期、大唐興仁電廠、華電大方電廠二期、盤南低熱值電廠、大灣低熱值電廠、國家電投茶園電廠二期、盤江董地電廠、盤江織金電廠、盤江普定電廠、金沙低熱值電廠、六枝黑塘低熱值電廠、國家電投金沙柳塘“上大壓小”異地改建電廠、國電織金電廠二期、盤南電廠三期擴建、興義電廠二期、晴隆電廠、甲茶水電站、甲江水電站、小井水電站、烏都河電站二期、平寨航電、旁海航電等項目建設。推進貴陽修文(120萬千瓦/年)、黔南貴定(120萬千瓦/年)等抽水蓄能電站建設。開展貴陽超超臨界電源項目等前期研究工作。

頁巖氣項目。推進黔北頁巖氣勘探開發重點建產項目建設。推進正安、習水等重點建產區,道真、岑鞏等勘探突破區,威寧、水城、黃平、長順、務川、都勻、丹寨等資源潛力后備區項目建設。

煤層氣項目。推進織金、盤州煤層氣產業化基地建設。推進納雍—平壩礦區重點建產區建設。

新能源項目。打造烏江、北盤江、南盤江、紅水河、清水江流域水風光一體化可再生能源綜合開發基地。推進六盤水、畢節、安順等大型農業光伏發電、黔南州南部農業光伏發電等基地建設。推進貴陽(經開)氫能產業聚集區、六盤水盤南工業園區煤制氫、盤江天能焦化氫氣提純(制氫工廠)、黔西煤制乙二醇尾氣制氫等項目建設。

綜合能源項目。實施鐘山野馬寨、金沙燃煤電廠供熱改造項目,推進習水電廠燃機綜合能源,貴州百靈分布式天然氣,貴陽、織金分布式天然氣,貴陽、六盤水、畢節等加油、充電、加氣、加氫、加甲醇一站式綜合能源服務站等示范項目建設。

第六章 加快發展現代化工、基礎材料和新型建材產業

加強重點礦產資源“大精查”和開發利用,加強技術創新,優化生產工藝流程和產品結構,促進現代化工加快發展,推動基礎材料向新材料領域提升轉化,推進新型建材優化升級,增強資源型產業可持續發展能力和市場競爭力。

第一節 推進現代化工產業高端化發展

培育發展新型煤化工產業,重點發展煤制聚乙醇酸(PGA)、煤制烯烴、乙二醇、聚酯類新材料等精深加工產品,改造提升傳統煤化工產業,應用先進煤氣化技術改造傳統甲醇、合成氨等裝置,加快推進織金、納雍、黔西、盤州、興仁等地煤化工重大項目建設。推進磷化工產業精細化發展,科學合理開發利用磷礦資源,加快發展水溶肥、緩控釋肥、有機—無機復合肥等新型肥料,大力發展濕法凈化磷酸精深加工產品、黃磷后加工產品,提高磷礦共伴生資源利用和磷石膏綜合利用比重。加大氟資源利用,改造提升現有生產裝置和優化增量投入,重點發展電子級精細氟化工。積極研發鋇化工新工藝、新技術,重點發展電子級、試劑級、醫藥級等鋇鹽產品,加大鋇鹽廢棄物資源綜合利用。加快橡膠加工產品結構調整,重點發展特種輪胎、專用輪胎、氟硅橡膠等產品。到2025年,現代化工產業產值達到2000億元。

第二節 推進基礎材料產業提質升級

重點發展鋁及鋁精深加工,大力發展鋁箔、鋁線、鋁管、高強度鋁合金、汽車輕量化材料等系列產品,積極發展高純鋁材料,構建集鋁礦開采、氧化鋁、電解鋁、鋁加工為一體的完整產業鏈條,加快建設清鎮、播州、興仁、水城等鋁精深加工基地。加快鋼及合金技術改造和產品轉型升級,鞏固提升優碳鋼、合金焊條鋼、易切鋼、中空鋼等產品市場占有率,積極發展預應力鋼絞線、大直徑鋼繩、磷化涂層鋼絲繩、焊絲等高品質產品。

大力發展錳及錳精深加工,重點發展高純硫酸錳、鎳鈷錳氫氧化物、鎳鈷錳酸鋰、錳鹽、磁性材料和電解金屬錳以及低磷低碳硅錳合金、高硅錳合金等系列錳合金材料,打造以銅仁松桃、大龍、碧江為核心,遵義平橋、畢節金海湖為支撐的錳及錳精深加工產業基地。積極發展鈦及鈦加工,重點發展適用于航空、航天、醫療、3D打印等高端領域的高品質海綿鈦,加快開發鈦棒、鈦管、鈦絲、高強度鈦合金等高附加值鈦材產品,延長鈦及鈦加工產業鏈條。創新發展新材料產業,大力發展鋰離子動力電池、儲能電池、消費電池和電池原材料,建設以銅仁大龍、黔西南義龍、貴陽高新區等為重點,以鋰離子電池正極材料和電池梯次回收綠色利用為代表的新能源電池材料產業基地。積極發展玄武巖復合材料,以六盤水為中心打造全國重要玄武巖纖維生產基地。延伸拓展功能性薄膜、氣凝膠、聚酰亞胺泡沫、碳纖維等新材料適用領域和下游產業。加強黃金地質勘探,打造黃金深加工、黃金化工、黃金旅游商品等上下游產業鏈,建設黔西南黃金產業基地。促進鉛鋅等產業有序發展。保護性開發利用稀土資源。到2025年,基礎材料產業產值達到1600億元。

第三節 加快新型建材產業優化升級

改造提升傳統建材產業,推進建材產品向輕質、高強、隔音、節能、低碳、環保方向轉型。推動水泥、預拌混凝土、玻璃及加工等行業技術創新,推進清潔智能化生產,促進行業提質增效。大力發展石材、木材、竹等特色建材產業,推進鎮寧、思南、羅甸、安龍等石材產區有序健康發展,提升貴州石材市場競爭力。實施“黔石保護與利用”工程,推動砂石骨料等建材產業發展。培育發展新興建材產業,積極開發晶體材料、光伏玻璃等先進無機非金屬材料和磷鎂高效凝結材料、高性能樹脂基復合材料等高性能復合建材。擴大綠色建材產業規模,提高粉煤灰、煤矸石、磷石膏等大宗固廢在新型建材生產中綜合利用。積極推進六盤水新型建材生產基地建設。加快發展裝配式建筑,推進預制混凝土結構、鋼結構和木結構三大類裝配式建筑產品開發利用。到2025年,建材產業產值達到2000億元。

現代化工、基礎材料和新型建材產業重點項目

煤化工。推進織金50萬噸/年聚乙醇酸(PGA)、納雍200萬噸/年煤制清潔燃料、盤北經開區320萬噸/年焦化、盤州年產12萬噸針狀焦生產線工程、貴州芭田年產60萬噸合成氨、晴北煤焦化一體化、開陽化工年產50萬噸合成氨裝置增產節能改造、黔西煤制乙二醇延伸產業鏈、織金煤化工延伸產業鏈等項目建設。

磷化工。推進磷化集團750萬噸/年高品位磷礦石提質技改、磷化集團40萬噸(85%磷酸)/年PPA項目、天一礦業新型磷化工循環經濟產業園、川恒化工新型“礦化一體化”磷資源精深加工、織金精細磷化工綜合利用、貴州盛源200萬噸/年中低品位磷礦及磷尾礦高效清潔綜合利用、福泉精細化工產業孵化園等項目和產業基地建設。

特色化工。推進恒力集團高端特種功能性聚酯薄膜、務川氟鋇新材料產業園、貴州甕福年產5—8萬噸無水氟化氫后加工、鎮寧精細化工新材料生產、祥松能源20萬噸/年鉻酐原料、福泉1.2萬噸/年白炭黑及配套30萬噸/年硫酸生產等項目和產業園建設。

冶金。推進首鋼水鋼二棒生產線升級改造、首鋼水鋼鐵焦系統結構調整、貴州鋼繩年產55萬噸金屬制品異地整體搬遷、貴州能礦錳業大龍錳資源循環經濟示范項目一期、松桃電解金屬錳整體升級、興義300萬噸錳系新材料、遵義天磁錳業6萬噸/年動力電池三元材料專用高純硫酸錳、水城經開區合眾錳業高純硫酸錳等項目建設。

鋁及鋁加工。推進國電投務川100萬噸/年氧化鋁(二期)、興仁100萬噸/年鋁制品加工、西秀10萬噸/年鋁制品深加工、中鋁鋁板帶箔制造、凱里10萬噸/年鋁深加工、福泉30萬噸/年高端鋁質膜料生產、清鎮千億級鋁及鋁加工、水城鑫泰源30萬噸/年電解鋁技改擴能、興義電解鋁及鋁加工、義龍鋁加工基地等項目和產業園建設。

鈦及其他有色金屬加工。推進紅花崗鈦深加工、遵鈦集團桐梓鈦業生產線、盤州鈦及鈦加工循環利用、貴州安吉鈦合金錠及廢料回收利用生產線、晴隆年產80萬噸鈦礦、紫金簸箕田2金礦、錦豐金礦磺廠溝礦段、貞豐長田金礦、普安泥堡金礦等項目建設。

新材料。推進恒力智能化新材料產業園納米微晶石生產、六盤水10萬立方米納米氣凝膠絕熱材料、黔東南活性炭全產業鏈加工、水城經開區年產1萬噸玄武巖纖維型材生產、黔西南高新區固鑫30萬噸耐磨材料、興義年產2萬噸高性能玻璃纖維棉、貴州威頓晶磷復合納米材料、安順無人機復合材料、銅仁竹纏繞復合材料、貴州航天風華水性防火涂料產業化、甕安磷系新材料生產、大龍開發區格瑞特新材料生產等項目建設。

電池材料。推進貴州振華義龍鋰離子動力電池三元材料三期、中偉年產4.5萬噸三元正極材料、匯川新能源電池制造及廢舊鋰電池回收利用、水城經開區礦石綠色提鋰制備電池及氫氧化鋰生產、鐘山年產5000噸電池級碳酸鋰和5000噸電池級氫氧化鋰、六枝1萬噸/年鋰電材料、凱里爐碧鋰離子電池電解液及相應輔材研發制造、興義博億能石墨烯鋰離子動力及儲能電池(一期)、興義汽車動力電池及大型儲能電池、匯川新能源電池制造及廢舊鋰電池回收利用、紅花崗貴州容百鋰電正極材料生產線擴能、貴州國夏鋰離子電池生產、福泉50MWh鋰離子儲能電池、臺江天能集團高性能動力電池二期等項目建設。

新型建筑建材。推進貴州黔玻節能鍍膜及玻璃制品、六枝特種玻璃生產、凱里海生玻璃產業園、七星關Low-E玻璃產業園、都勻經開區西南玻璃生產基地、貞豐玻璃產業園、遵義和平經開區陶瓷制品生產、畢節大方高端耐火集料基地、福泉100萬噸磷石膏及10萬噸廢鹽瓷化綜合利用生產線、都勻經開區立邦新型建筑材料西南生產基地、六枝經開區石膏產品生產等項目和產業園建設。推進安順、黔西南、遵義、銅仁、黔東南等石材基地和西南石材交易中心、余慶石材產業園、貞豐超薄天然大理石加工、錦屏石材產業園等項目建設。推進清鎮裝配式建筑、長順裝配式建筑建材產業基地、紅橋綠色生態智能裝配建筑產業園、福泉裝配式建材產業園、岑鞏裝配式建筑生產、鐘山環保裝配式建筑、金海湖裝配式建筑等項目建設。

第七章 加快發展先進裝備制造和大數據電子信息產業

深入落實制造強國戰略,強化技術創新,夯實產業基礎能力,提升產業鏈供應鏈現代化水平,增強市場競爭力,打造高端裝備制造基地。

第一節 發展壯大航空航天裝備制造業

加大核心技術研發力度,推動產品技術升級換代,推進航空航天裝備制造業高端化、智能化、集群化發展。大力發展教練機、無人機、通用飛機、航空發動機等整機產品及核心零部件,加快發展精密鑄鍛件、航空電機等基礎件。大力發展精密微特電機、高端齒輪及精密傳動系統、精密傳感器及測控裝備等航天配件制造。積極參與載人航天、探月工程、火星探測、北斗衛星等國家重大工程和重大科技專項任務配套,擴大配套規模和層級。深度參與商業航天地面發射裝備、核心系統研發與制造。推進安順民用航空國家高技術產業基地建設。到2025年,航空航天產業產值達到630億元。

第二節 推進汽車產業高質量發展

堅持市場導向,推動汽車制造企業資源整合,加大汽車新技術、新產品開發,重點發展新能源汽車整車制造及動力電池、驅動電機、電控系統等核心部件。支持現有汽車企業開展產能合作,提高產能利用率。加快發展甲醇汽車、氫燃料汽車,推進氫能與新能源汽車產業的融合發展,開展氫燃料電池汽車關鍵核心技術產業化攻關和示范應用。培育發展智能網聯汽車產業,發展基于網聯的車載智能信息服務系統、汽車輔助駕駛系統、無人駕駛系統等,支持智能網聯汽車場景建設,推動智能網聯汽車與智慧城市建設協同發展。到2025年,汽車產業產值達到800億元。

第三節 加快培育智能制造裝備產業

加快推動制造體系和生產裝備智能化,加大基礎研究和技術研發投入力度,提升機床整機數控化、智能化水平,加快智能測控系統新產品的研發和產業化,積極發展智能液壓裝置制造。引進和培育發展一批優質機器人企業,積極發展診斷維護、碼垛、焊接、裝配等工業機器人和外骨骼機器人等特種機器人。培育發展芯片、減速機、傳感器等核心零部件及控制系統制造業。鼓勵和引導特色優勢行業和領域加快智能裝備產業化應用技術改造,支持制造企業建立柔性生產線、數字化車間、智能工廠。積極發展智能立體停車設備,研發制造醫用智能高壓氧艙系列產品。到2025年,培育5個智能制造生產示范基地。

第四節 大力發展特色裝備制造

大力發展能礦裝備制造,重點開發生產智能煤炭綜采設備、瓦斯檢測抽采設備、井下監測監控等新型礦用設備。大力發展電力裝備及器材制造,重點生產智能高低壓成套開關、全封閉組合電器等數字化智能化輸變電裝備,加快發展核電零部件和新能源汽車充電設施。積極發展各種大中型搶險救援裝備、路橋施工裝備以及小型工程機械等。大力發展耕種、采收、加工等山地農機裝備,積極發展超臨界萃取、前后端處理、精制純化等食品加工裝備。加快發展高品質砂石制備裝備、建筑材料成套裝備、物流倉儲裝備、電梯及成套設備等裝備制造。

第五節 加快發展節能環保產業

加大節能環保產業技術創新力度,著力突破能源高效利用、污染物防治與安全處置、資源回收利用與循環利用等關鍵核心技術,積極發展節能環保設備及產品。聚焦工業固廢處置、垃圾分類、污水處理等行業,大力開發工業固廢無害化處置設備、建筑垃圾回收破碎設備、污水處理膜設備、城市餐廚垃圾處理裝備、柴油機尾氣凈化器等裝備和產品。依托骨干企業擴大高效電光源、節能燈具產業規模,重點發展高效LED大功率燈具、太陽能燈具等高效電光源。加快發展再生水回用、土地污染修復、噪聲防治等技術設備和空氣凈化、水體凈化的高端藥劑材料。積極發展鋰電池回收、汽車拆解行業等循環產業。

第六節 加快發展大數據電子信息產業

加快發展以云服務為重點的新一代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支持在基礎軟件、嵌入式軟件、應用軟件等領域實現突破。培育壯大軟件服務外包市場,加快發展數據清洗、數據標注、數據分析、數據安全、游戲開發等產業。加快推進人行數據中心、華為鯤鵬服務器生產基地和創新中心、浪潮大數據產業園等建設,重點爭取國家部委、互聯網頭部企業和大型銀行等的數據中心落戶我省。大力發展服務器、機架、線路、云計算服務、解決方案服務、系統運維服務、軟件服務外包等數據中心上下游產業。加快發展智能終端、集成電路、新型電子元件與電子材料等高端電子信息制造業。以5G通信、人工智能、區塊鏈、物聯網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為重點,大力發展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下一代云計算服務器,以及個人電腦、新型智能手機、智能電視等新型消費產品。培育壯大智慧醫療、智慧教育、智慧旅游等數據融合新業態。支持滿幫等大數據企業在貴陽做強做實總部。支持易鯨捷分布式數據庫獲得更多應用場景,爭取早日全面商用,并建成生產基地。積極引進省外優強電子信息企業在我省布局研發制造基地。到2025年,大數據電子信息產業主營收入突破1600億元。

先進裝備制造和大數據電子信息產業重點項目

航空航天。推進貴陽航空航天發動機燃油噴射系統生產(二期)、中國航發紅林航空動力控制產品產能提升、安大航空鍛造產業園、安順安吉精鑄民用航空環形鍛件極限尺寸制造、貴安新區中國航發高溫合金渦輪葉片生產、惠水換熱裝備生產、新浦新區航空發動機高精密結構件工業園、朝陽科技液體推進姿控動力系統產業化等項目和產業園建設。

汽車產業。推進貴陽新能源汽車生產基地以及觀致貴陽分公司新能源汽車、中電新能源汽車西南產業園(物流專用車)、貴州長江純電動貨車建設、萬山汽車配套產業鏈、新能源汽車直流充電樁生產、水月園區充電樁研發中心等項目和產業園建設。

智能制造。推進貴陽動力電池產業和立體交通智能制造產業系列項目、貴陽長通智能制造產業基地、貴飛飛機生產流程再造及智能化改造、天馬工程鉆機智能生產線、貴陽經開區正創新零售智能制造、貴陽航空緊固件產業配套建設項目、貴州泰永長征低壓電器數字化車間智能制造建設、遵義精星航天電器高可靠連接器零部件智能化生產線、貴州振華軍民兩用固體繼電器和智能模塊組件產業化、貴州永青儀電科技智能制造數字工廠升級及產能提升、貴州吉利基于MES發動機智能裝配生產線升級改造、六盤水金指紋密碼鎖生產、黔東南高新區智能電器制造、綏陽特種材料精密鑄造智能化改造等項目和產業基地建設。

特種裝備制造。推進遵義西南機械異地擴建、六盤水礦山機械設備加工制造基地、六盤水無水印染裝備制造、盤州能礦裝備產業園、貴州盤江礦山機械高端制造、貴州詹陽動力重工搬遷改造、清鎮建設機械制造、紅花崗精密模具制造、獨山經開區軸承和機電制造、惠水三一重工技改擴能、畢節智能農業機械制造、修文山地農機產業示范園、施秉山地農業智能裝備制造、貴陽少海匯智能家居生產基地、金沙高精度數控無心磨床制造、鎮寧石材機械設備制造、六盤水旅游裝備制造、黎平經開區山地旅游裝備制造、凱里工程機械設備生產、惠水軌道交通裝備制造、黔西南上海約堡重工機械制造基地、六枝應急裝備產業制造示范基地等項目和產業園建設。

節能環保產業。推進銅仁中偉廢舊鋰離子電池綜合回收循環利用、三穗新型節能電器生產、岑鞏CGN中國光能陶瓷納米高效節能燈等項目建設。

電子信息產業工程。推進貴陽浪潮大數據產業園、貴陽國家軟件產業園基地、貴陽經開區衛星大數據產業基地、貴安新區數據創新產業園、銅仁智能終端觸控顯示產業園、倍易通移動智能終端產品生產(二期)、遵義5G基站整體天線供應鏈生產基地、紅花崗新興科技產業園中園建設、匯川大數據電子信息制造產業園、新蒲新區物聯網傳感器研發生產基地、西秀翰瑞電子智能終端產業園、凱里經濟開發區大數據產業園三期、義龍新區大數據產業園綠色大數據南方基地二期等項目和產業基地建設。推進鯤鵬生態創新中心建設,培育和發展一批鯤鵬計算產業上下游企業。

5G產業發展工程。推進“5G+智能制造”“5G+智慧醫療”“5G+智慧出行”“5G+教育”等項目建設,重點打造100個5G應用場景,培育1—2家5G制造龍頭企業和一批5G應用開發企業。

第八章 大力發展健康醫藥等特色產業

充分發揮生物資源和民族文化特色優勢,推進健康醫藥產業和民族特色輕工業加快發展,提升產業鏈價值鏈,努力增強產品市場競爭力。

第一節 培育壯大健康醫藥產業

鞏固提升中藥民族藥,做大做強貴州苗藥,加快中藥材基地規模化、標準化建設,重點推動天然原料藥有效成分萃取產業化等中藥材精深加工,以道地藥材為重點,完善中藥材生產技術標準體系,培育在全國有較大優勢的優良品種。加強對中醫名方、驗方和醫院制劑的收集、篩選,引導和推動154個民族藥獨家品種二次開發、市場開拓和品牌培育。加快推動中藥配方顆粒、經典名方類中藥及直接口服飲片等新品開發。加快發展生物藥,培育發展胎盤多肽注射液、人血白蛋白等生物制品,布局發展治療性疫苗、重組疫苗等新型疫苗。培育發展化學藥,積極引進行業龍頭企業,研發生產新產品、新制劑。壯大保健品、醫療器械產業規模,加快發展天麻、杜仲、靈芝、石斛、薏仁等藥食兩用精深加工產品,積極發展太子參、魚腥草等保健飲品,重點發展生產醫用氧氣加壓艙、電動輪椅智能控制系統等醫療設備。有序發展醫用口罩、防護服、紅外體溫計、檢測試劑等醫用物資。支持醫藥產業骨干企業或上市公司專注主業做大做強,在創新藥研發和單品藥規模上實現新突破。到2025年,健康醫藥產業產值達到1400億元。

第二節 大力發展民族特色輕工業

開發設計貴州文化元素突出、民族和地域特色明顯的系列工藝產品,大力發展貴銀、黔繡、黔染、黔織、漆器、雕刻、編織等工藝產品,加快發展玉屏簫笛、正安吉他、思州硯、劍河剪紙等文創產品,推進“黔系列”民族文化產業品牌塑造,提高產品附加值。大力發展民族服飾、手工制品、紀念品、織錦等非物質文化遺產衍生產品。積極推進“一村一品”,打造銀飾村、刺繡村、蠟染村、蘆笙村、農民畫村等特色工藝品專業村。大力發展酒類防偽包裝、食品包裝等產業,提高包裝設計制造水平。積極發展箱包、服裝加工、家用紡織產品,推動產品邁向中高端。鼓勵發展化妝品、香精、香料等附加值高的產業。

健康醫藥和民族特色輕工業重點項目

健康醫藥。推進貴州百靈擴能技改、安順三力制藥二期、開陽中藥材基地及加工、葵花藥業技改(二期)、良濟藥業噴霧劑合劑中藥提取生產線、花溪泰邦生物制品生產基地、神奇制藥沙文生產研發基地、杭州華東醫藥貴州公司中藥飲品、凱里銀杏制品及中藥飲片生產加工、雷山天麻藥品及保健品生產、赤水金釵石斛全產業鏈、貴州中醫藥及醫療器械產業園、瑞和大健康產業園、都勻經開區中醫藥產業園、貴陽化學原料藥產業園、惠水龍盾生物精準醫學基礎實驗室、貴州聯科中貝抗腫瘤產業基地、畢節高新區天然藥物化學藥物研發和生產、黔西南高新區紅星醫藥產業園、三都水族醫藥生產研發基地等項目和產業基地建設。

特色輕工。推進恒力集團高端仿真絲面料、鐘山30萬噸無水染整紡織產業園、興仁1000萬件/年紡織系列加工生產、晴隆霞湖世家1200萬件/年服裝紡織科技產業園、七星關紡織服裝產業園、六枝太平洋彈力絲生產、雷山苗族刺繡及銀飾加工產業園、正安吉他產業園、貴州卡布特色輕工業孵化產業園、鵬昇紙業年產60萬噸包裝紙生產、貴州恒燊紙業原紙及包裝材料生產、赤水36萬噸竹—竹漿—紙制品全產業鏈生產基地、六盤水亞生綠色印染示范工廠建設、貴州貴廣文創旅游商品生產加工示范基地、安順旅游商品加工博覽園羅甸年產20億支打火機生產、岑鞏打火機總裝及配套產業園、冊亨油茶日用品研發加工、凱里爐碧陶瓷工藝品生產、錦屏羽毛球加工擴建、萬山朱砂工藝品加工等項目和產業園建設。

第九章 推動產業集聚發展

著力優化工業產業布局,聚焦產業特色,以產業園區為載體,加快建設主導產業突出、特色鮮明的產業園區,錯位發展首位產業、首位產品,優化和穩定產業鏈供應鏈,推動優勢產業集聚集約發展。

第一節 優化工業產業布局

發揮黔中地區區位優勢、大數據先發優勢、人才技術集聚優勢,重點加快發展大數據電子信息、先進裝備制造、生物制藥、現代化工等產業,加快建設世界級磷化工產業集群和國家級大數據信息產業集群,打造“中國數谷”、高端裝備制造、健康醫藥產業基地。立足黔北地區資源優勢和特色產業基礎,重點發展優質煙酒、先進裝備制造、基礎材料、生態特色食品等產業,打造世界級醬香型白酒產業集群,加快建設銅仁國家級新型功能材料產業集群。發揮畢水興地區能礦資源優勢,重點發展基礎能源、清潔高效電力、新型煤化工、基礎材料和新型建材等產業,加快建設全國重要能礦資源走廊,打造國家新型能源化工基地,加快建設六盤水市全國產業轉型升級示范區。“三州”等民族地區立足生態和資源優勢,重點發展民族醫藥、生態特色食品、民族特色輕工和基礎材料等產業,加快建設全國重要的綠色食品工業基地。實施產業基礎再造工程,補齊產業鏈供應鏈短板,形成具有更強創新力、更高附加值、更安全可靠的產業鏈供應鏈。

第二節 培育壯大工業企業主體

加快構建優質企業梯度培育體系,壯大占據產業鏈中高端的龍頭企業,大力發展總部經濟,做大做強本土企業總部。加大企業上規入統和上市扶持力度,支持企業轉型升級,打造一批競爭力強、具有自主創新能力的百億級、千億級行業領軍企業,精準引進、培育形成一批“隱形冠軍”“單項冠軍”和獨角獸企業。推進大中小企業融通創新,充分發揮龍頭企業“頭雁”作用,帶動中小企業聚焦特定細分市場,專注發展核心業務,走專業化、精細化、特色化和新穎化發展道路,培育打造一批具有潛力的“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構建大企業與中小企業協同創新、共享資源、融合發展的產業生態體系。健全企業公共服務體系,強化對企業的金融、對外合作、管理提升等支持服務。發揮國有經濟戰略支撐作用,進一步做大做強做優茅臺集團、磷化集團、盤江煤電集團和烏江能源集團。到2025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超過6500戶。

第三節 加快推進產業園區提質發展

堅持做大做強一批、整合優化一批、調整轉型一批,全面實施產業園區提質升級工程,進一步理順園區體制,科學合理定位,盤活存量資產,提升園區功能,推動園區高質量發展。大力發展首位產業、產品,加大產業招商力度,積極承接發達地區產業轉移,促進產業集聚,著力打造主導產業突出、特色鮮明、優勢互補、環境優良的產業聚集區。充分發揮國家級園區等重點園區的引領帶動作用,打造成為全省經濟發展的重要增長極。到2025年,培育打造千億級園區5個、五百億級園區10個、百億級園區50個,園區規模以上工業產值占全省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的比重達到80%以上。

重點工業園區和產業集群

千億級重點工業園區。培育貴陽經濟技術開發區、貴州仁懷經濟開發區、貴陽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貴州龍里經濟開發區、貴州茍江(和平)經濟開發區等5個綜合產值千億級園區。

五百億級重點工業園區。培育黔南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貴州雙龍航空港經濟區(龍洞堡工業園區)、貴州西秀經濟開發區、貴州清鎮經濟開發區、興義市清水河—威舍工業園區、貴州修文經濟開發區、黔西南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遵義經濟技術開發區、貴安綜合保稅區(電子信息產業園區)、六盤水水月工業園區等10個綜合產值五百億級園區。

百億級重點工業園區。培育畢節、遵義、黔東南、碧江、六盤水、安順、銅仁、婁山關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安順、烏當、惠水、習水、白云、盤北、紅果、昌明、甕安、七星關、開陽、金沙、大龍、納雍、水城、息烽、獨山、湄潭、興仁、威寧、織金、思南、新蒲、松桃、黔西、赤水、萬山、德江、印江、大方、普定、正安、綏陽、臺江經濟開發區,長順威遠、盤南、都勻綠茵湖、獨山麻尾、貞豐、安龍、水城發耳工業園區和貴陽綜合保稅區等50個綜合產值百億級園區。

世界級醬香型白酒產業集群。以赤水河流域的仁懷、習水、金沙等地為核心,以原料種植及倉儲、白酒收儲、包裝印務、酒類銷售、現代物流、酒旅融合為支撐的白酒產業生態圈,打造世界級醬香型白酒產業基地核心區。

精細磷化工產業集群。依托息烽—開陽—甕安—福泉優質磷礦資源,建成貴陽、黔南磷化工基地,支持磷化集團推動磷化工產業精細化發展,打造世界級磷化工產業集群。

電子信息和高端裝備制造產業集群。以貴陽—貴安—安順都市圈為核心,重點布局發展大數據電子信息、先進裝備制造、信息安全等產業,加快建設國家級大數據信息產業基地和高端裝備制造業基地,著力打造以高技術為引領的創新型電子信息和高端裝備制造核心區。

新型功能材料產業集群。以大龍經開區、碧江經開區等重點園區為載體,依托銅仁生態環境和錳資源優勢,重點布局發展錳及錳加工新型功能材料產業,打造國家級新型功能材料產業集群。

特色農產品加工產業集群。在貴陽、遵義、六盤水、畢節、黔東南、黔南重點發展生態特色食品加工,打造形成綠色生態的產業體系,建設全國農副產品、綠色食品加工基地。

中藥與民族藥產業集群。重點在貴陽、安順、黔南、黔東南、銅仁發展民族制藥、健康醫藥產業,加快推進貴陽—安順醫藥康養產業基地、安順現代中藥與民族藥產業基地、黔東南大健康醫藥產業基地建設,鞏固提升中藥民族藥,持續做好“貴州良藥”,加快形成現代中藥與民族藥產業集群。

第四篇 大力推進新型城鎮化,構建高質量發展城鎮體系

堅持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大力實施城鎮化提升行動,科學布局生產、生活、生態空間,突出山地特色,做大做強城鎮經濟,全面提升城鎮品質,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形成優勢互補的區域經濟發展格局。

第十章 著力優化新型城鎮化格局

順應區域交通格局變化和產業發展趨勢,構建以黔中城市群為主體,貴陽貴安為中心,貴陽—貴安—安順都市圈、遵義都市圈為重點,其他市(州)區域中心城市為支撐,以縣城為重要載體,黔邊城鎮帶和特色小城鎮為組成的新型城鎮化空間格局。

第一節 培育壯大都市圈和城市群

構建以貴陽主城區和貴安新區為中心,周邊1小時通勤范圍的城市組成的貴陽—貴安—安順都市圈,支持貴陽做大,實施“強省會”五年行動,貴陽城市經濟首位度提升到26%以上,推進貴陽—貴安深度融合,加快提升人口和產業集聚能力,力爭將貴陽—貴安建設成城區常住人口500萬以上的特大城市,都市圈常住人口達到1000萬左右,努力打造成全省高質量發展更具帶動力的火車頭、西南地區更具影響力的重要增長極。加快構建以遵義主城區為中心,周邊城市組成的遵義都市圈,支持遵義做強,與貴陽共同唱好“雙城記”,加快提升遵義中心城市功能,遵義主城區常住人口達到200萬,都市圈常住人口達到500萬左右。建立都市圈協同推進機制,統籌推進交通、信息、生態、產業、公共服務等一體化建設,以“圈”帶“群”,帶動和支撐黔中城市群發展壯大,打造成為西部地區重要的經濟增長極。

第二節 加快發展其他市(州)區域中心城市和重要節點城市

支持六盤水、安順、畢節、銅仁、凱里、都勻、興義等區域中心城市做優做特,完善城市功能,加快產業和人口集聚,擴大城市容量,增強輻射帶動能力。優化要素資源配置和開發利用,把畢節、銅仁、興義打造成輻射省際相鄰地區的區域中心城市。積極推進七星關—大方、凱里—麻江、西秀—普定等同城化發展。推進仁懷—習水—赤水、七星關—威寧、水城—盤州、興義—興仁、獨山—荔波、黎平—榕江、碧江—松桃等黔邊城鎮帶發展。強化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新型城鎮化建設,將處于交通節點和樞紐、具有區域帶動作用的盤州、威寧、仁懷等培育成重要區域性支點城市,將交通網絡節點上發展條件較好的福泉、黔西、桐梓等培育成重要節點城市。支持晴隆、普安、長順、羅甸、沿河、從江等發展空間受限的縣城,分別向沙子鎮、江西坡鎮、廣順鎮、邊陽鎮、官舟鎮、洛貫經濟開發區等用地條件較好的地方拓展。有序推進“撤縣設市”“撤縣(市)設區”,合理調整鄉鎮行政區劃。

第三節 培育發展特色小鎮和小城鎮

實施特色小鎮培育創建工程,以微型產業集聚區為空間單元,因地制宜發展先進制造類、數字經濟類、商貿流通類、文旅康養類、體育運動類、創意設計類等特色小鎮,構建產業特、功能強、形態美的生產生活生態“三生融合”空間。持續推進特色小城鎮健康發展,實施“一鎮一特”產業培育計劃,深化改革創新,推動產業發展、綜合整治、鎮村聯動等提質升級。到2025年,培育建設100個省級特色小鎮和特色小城鎮。

城市群、都市圈和重要城市

黔中城市群。構建以貴陽、貴安為核心,以遵義、安順、畢節、凱里和都勻5個區域性中心城市為支撐,33個縣(市、區)組成的城市群。到2025年,黔中城市群常住城鎮人口達到1350萬人左右。

貴陽—貴安—安順都市圈。建設以貴陽主城區和貴安新區為中心,周邊1小時通勤范圍的清鎮、修文、開陽、息烽、貴定、龍里、惠水、長順、西秀、平壩、普定、織金、黔西等城市組成的都市圈,都市圈常住人口達到1000萬以上。

遵義都市圈。建設以遵義主城區為中心,周邊仁懷、桐梓、綏陽、湄潭、金沙等城市組成的都市圈,都市圈常住人口達到500萬以上。

區域性中心城市。畢節(含大方城區)中心城區常住人口達到100萬人以上,六盤水中心城區常住人口達到100萬人左右,銅仁中心城區常住人口達到70萬人左右,凱里(含麻江城區)中心城區常住人口達到65萬人左右,興義中心城區常住人口達到60萬人左右,都勻中心城區常住人口達到40萬人以上。

區域性支點城市。將處于交通節點和樞紐、具有區域帶動作用的盤州、威寧、仁懷、德江、赤水、松桃、興仁、正安、獨山、榕江等打造成為區域性支點城市。

重要節點城市。將交通網絡節點上發展條件較好的福泉、甕安、貴定、開陽、桐梓、湄潭、六枝、黔西、織金、金沙、納雍、玉屏(含大龍經開區)、思南、安龍、三穗等打造成為重要節點城市。

第十一章 全面提升城鎮綜合承載能力

著力發展城鎮經濟,強化城鎮產業支撐,大力提升城鎮基礎設施、居住、基本公共服務、生態環境和社會治理品質,持續增強城鎮人口承載能力、內需帶動力和發展競爭力。

第一節 做大做強城鎮經濟

堅持以城聚產、以產興城、產城融合,發揮產業園區在城鎮經濟中的重要載體作用,促進園區與城鎮融合發展,推進城鎮工業向園區聚集。加快發展城鎮服務經濟,大力推動城鎮現代物流、文化旅游、金融、健康養老、會展等產業發展。積極發展城鎮消費經濟,創新城鎮消費模式、優化城鎮消費環境。大力發展城鎮創新經濟,支持城市高新區聚集創新資源,培育引進高新企業,建設更多“雙創”基地。加快發展縣域經濟,創新發展路徑,做大做強特色產業,推動縣域經濟向城市經濟升級。到2025年,縣城及市(州)政府所在地城市中心城區經濟總量占全省地區生產總值比重達到60%左右。

第二節 全面提升城鎮品質

實施城市更新行動,加快完善城鎮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提升城市功能。大力實施提升城鎮品質“十大工程”,加快完善城鎮路網和公交系統,城市人均道路面積達到14平方米以上,區域性中心城市每萬人擁有公交車輛達到11輛(標臺)。加快貴陽城市軌道交通建設,支持遵義等符合條件的中心城市規劃建設軌道交通,全省軌道交通線路達到200公里左右。加大城鎮停車場、立體車庫建設力度,新增城市公共停車位15萬個。加強城鎮供水供電供氣設施建設,城鎮水源供水能力達到77億立方米,建成全省天然氣“一張網”,在有條件的學校等公共場所和住宅小區建設集中供熱設施。實施城鎮生活污水處理設施提升工程,縣級以上城市生活污水處理率達到95%以上。加強環城林帶和城市綠地、濕地建設,開展“美麗城市”和“城市體檢”建設試點。加快推進城市排水防澇設施建設。加強城鎮老舊小區改造,推進適老化、便民化公共服務設施建設,累計改造老舊小區70萬戶以上。廣泛開展“智慧城市”建設,建設1萬個以上智慧安防小區,推進貴陽市數字孿生城市建設。推進海綿城市、韌性城市建設,設市城市新建建成區35%左右面積達到海綿城市建設要求。鼓勵有條件的市、縣推進地下空間開發利用。深入實施宜居縣城建設行動,加快清鎮市、金沙縣等國家級縣城新型城鎮化示范縣建設。

第三節 提高城鎮治理水平

提高城鎮規劃建設和管理水平,嚴格規范城市用地性質和容積率調整,完善征地拆遷補償機制,依法治理違法建筑。深入推進城市管理執法體制改革,加快構建扁平化管理機制,健全城市公共決策社會公示、公眾聽證和專家咨詢論證制度。創新城鎮治理方式,加強大數據在城市管理中的應用,推動“城市運行一網統管”,實施城市精細化管理示范工程,提升智能化、精細化管理水平。建立健全網格化管理機制,促進管理中心下移前移,增強城鎮社區管理服務功能,城市社區網格化管理覆蓋率達到100%。

新型城鎮化建設重大工程

城鎮路網優化提升工程。推進貴陽數博大道南北延伸段、貴安新區平安大道、遵義高新快線(二期)、六盤水烏蒙大道、安順北航路延伸段、畢節同心大道、銅仁高新區高新大道、凱里東出口大道、都勻西山大道南段、興義花月路等城市路網工程建設,城市建成區路網密度達到8公里/平方公里以上。建成貴陽市軌道交通2號線、3號線一期、S1線一期工程,力爭開工建設貴陽S2線一期北段。

城鎮供水安全保障工程。推進貴陽汪家大井水源應急替代工程、遵義南郊水廠遷建工程、六盤水鐘山紅巖水廠供水工程、安順普定供水改造工程、畢節七星關楊家灣朱昌片區供水工程、銅仁大興供水廠、黔東南凱里新城供水工程、都勻市郊水廠一期工程、興義灑金水廠供水工程等項目建設,城鎮居民生活用水量達到140升/(人·天)左右。

城鎮供電供氣供熱工程。推進城鎮輸變電工程建設,各市(州)中心城區核心區域供電可靠率不低于99.99%,其他城鎮地區供電可靠率不低于99.95%。設市城市燃氣普及率達到90%,縣城達到80%。集中供熱建筑面積達到1200萬平方米以上。

城鎮污水垃圾處理工程。推進六盤水西部郊區污水處理改造工程、平壩樂平組團及安平組團污水處理廠建設工程、碧江漩水灣污水處理二期工程、凱里第一污水處理廠擴建工程、興義桔山污水處理廠擴建工程等建設。單體建筑面積超過2萬平方米的新建公共建筑100%配建中水設施,縣級以上城市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到95%以上。

城鎮生態環境提升工程。力爭創建2個國家森林城市、2個省級森林城市,城市人均公園綠地面積達11平方米以上,城區綠化覆蓋率達35%以上,城鎮綠色建筑占新建建筑比重達100%,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的應用面積達1000萬平方米。

第十二章 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

深化戶籍制度改革,健全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機制,強化基本公共服務保障,促進農業轉移人口全面融入城鎮。

第一節 穩妥推進農業轉移人口落戶城鎮

繼續實行全省城市落戶“零門檻”政策,推動在城鎮穩定就業的農民工及其隨遷家屬在城鎮應落盡落。完善居住證制度,健全以居住證為主要依據的農業轉移人口公共服務同等待遇政策。健全易地扶貧搬遷后續扶持“五個體系”,積極引導易地扶貧搬遷人口落戶城鎮,對暫時不愿意落戶的,為其辦理居住證和市民證,享受同等公共服務待遇。全面實施貴州農村籍大中專院校學生“來去自由”的戶口遷移政策,進一步簡化戶籍遷移手續。

第二節 健全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機制

加快完善促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的公共服務政策,切實落實進城落戶農民工隨遷子女以公辦學校(幼兒園)為主的入學(園)政策,完善隨遷子女在流入地參加升學考試和接受中等職業教育免學費政策。加強對農業轉移勞動力就業創業培訓和服務,落實好進城農民工就業扶持政策。切實解決好農業轉移人口住房問題,擴大公租房覆蓋范圍。加快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基本養老保險和基本醫療保險跨制度、跨地區轉移接續。完善財政轉移支付、城鎮建設用地新增規模與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掛鉤機制,強化人口流入較多城鎮的市政設施、教育醫療等公共服務設施用地保障,保障農業轉移人口在城鎮落戶的合理用地需求。

第十三章 推進區域經濟優化布局和區域協調發展

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完善區域協調發展機制,強化國土空間開發保護利用,構建高質量發展的國土空間布局和支撐體系,促進區域協調發展。

第一節 構建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新格局

健全國土空間規劃體系和用途統籌協調管控制度,推進主體功能區戰略落地落實,立足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科學有序統籌布局生態、農業、城鎮等功能空間,統籌劃定落實生態保護紅線、永久基本農田、城鎮開發邊界三條控制線,優化重大基礎設施、重大生產力和公共資源布局,分類精準施策,形成高質量發展的國土空間格局。推動生態功能區強化生態紅線保護,加強生態涵養和生態治理修復,發展適宜的生態產業,提升生態產品供給能力,逐步有序將生態功能區人口向城鎮地區轉移。推進農產品主產區強化基本農田保護,大力發展特色優勢農業,提升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加快城鎮化地區高效集聚經濟和人口,提升產業發展能級,強化節約集約發展,打造城市“動力引擎”。

第二節 促進區域協調發展

推動黔中經濟區率先發展,打造西部地區新的經濟增長極。推動黔北經濟協作區加速崛起,創建國家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推動畢水興經濟帶轉型發展,建設我國南方重要的戰略資源支撐基地,支持畢節試驗區建設貫徹新發展理念示范區。推動“三州”等民族地區加快發展,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原生態民族文化旅游目的地,建設民族團結進步繁榮發展示范區。推動特殊類型地區振興發展,支持欠發達地區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壓茬推進鄉村振興;支持革命老區傳承紅色文化,培育壯大特色優勢產業,增強造血功能;支持生態退化地區加強生態修復和環境保護,促進經濟社會與人口資源環境協調發展;支持資源型地區統籌推進資源開發與轉型發展,促進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支持老工業城市更新改造,加快制造業競爭優勢重構,全面激發發展的新動力新活力。

第三節 建立健全區域協調發展機制

完善區域間會商協作機制,推動區域間產業分工、基礎設施、環境治理等協調聯動。加快建立醫療衛生、勞動就業、社會保險等基本公共服務跨區域銜接制度,加強資源要素共享互補。建立互利共贏、共同發展的互助機制,鼓勵探索共建園區、“飛地經濟”等利益共享模式。健全區域發展保障機制,推動實現生態保護補償、資源開發補償等跨區域利益平衡。實行差別化區域發展政策,提高財政、產業、土地、環保、人才等政策精準性和有效性,因地制宜培育和激發區域發展動能,推動區域協調發展。

第十四章 深入推進城鄉融合發展

建立健全有利于城鄉要素合理配置的體制機制,推進城鄉基本公共服務普惠共享,統籌城鄉基礎設施一體化規劃建設管護,推動城鄉產業融合發展。

第一節 推進城鄉要素合理配置

建立城市人才入鄉激勵機制,吸引各類城市人才下鄉創業,推進城市教科文衛體等工作人員定期服務鄉村。允許農戶將土地經營權入股從事農業產業化經營,穩慎推進集體經營性建設土地入市。引導工商資本為城鄉融合發展提供資金、產業、技術等支持。完善鄉村金融服務體系,依法合規開展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使用權、農民房屋財產權、集體林權抵押融資,以及承包地經營權、集體資產股權等擔保融資。搭建城鄉產業協同發展平臺,優化提升特色小鎮、農業園區等城鄉產業載體,推動產鎮、產村融合發展。

第二節 推進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

推進城鄉教育資源均衡配置,推行縣域內城鎮學校托管農村學校等模式,建立省級統籌、縣管校聘的鄉村教師補充機制,深入實施特崗計劃。促進優質醫療資源下沉,建立健全城市大醫院對口幫扶基層醫院、定期開展巡回醫療制度,健全省市縣鄉四級遠程醫療服務體系。統籌城鄉公共文化設施布局和服務供給,推動文化資源重點向鄉村傾斜,建立文化結對幫扶機制。推進醫保、養老保險、低保等制度的城鄉統籌,健全農村留守兒童、婦女、老人和殘疾人等特殊群體關愛服務體系。

第三節 推進城鄉基礎設施一體化

以縣(市)域為整體,統籌規劃布局城鄉道路、供水、供電、信息、防洪、垃圾污水處理、郵政等基礎設施。推進落實中央支持、省級統籌、市縣負責的城鄉基礎設施一體化建設機制,健全分級分類投入機制,鼓勵探索以縣城為單元,將城鄉基礎設施項目整體打包實行一體化開發建設。建立城鄉基礎設施一體化管護機制,根據基礎設施產權歸屬落實管護責任,對公益性設施按照支出責任劃分納入同級政府預算,對準公益性設施通過財政補貼、使用者付費、社會籌資等方式落實管護責任,采用市場化方式開展經營性設施建設管護。

第五篇 大力推進農業現代化,構建高質量發展鄉村建設體系

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省工作的重中之重,全力推進鄉村振興,加快推動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大力發展現代山地特色高效農業,以產業振興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帶動鄉村全面振興。

第十五章 實現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

加快建立防止返貧長效機制,做好幫扶政策接續落實,健全農村社會保障和救助制度,增強脫貧人口發展的內生動力,夯實鄉村振興基礎。

第一節 強化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政策保障

落實“四個不摘”要求,保持現有幫扶政策、資金支持、幫扶力量總體穩定,加快實現“輸血”脫貧向“造血”致富、數量達標向質量提升、政府主導向市場引導轉變。堅持完善省市縣鄉村五級書記一起抓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的領導體制,持續壓實壓緊責任。對鞏固脫貧任務重的村,充分發揮農村基層黨組織戰斗堡壘作用,繼續選派駐村第一書記和農村工作隊。持續推進脫貧地區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產業幫扶、就業扶持、綜合保障、社會參與等政策措施接續落實。高質量推進易地扶貧搬遷后續扶持,確保搬遷群眾穩得住、有就業、逐步能致富。落實農村低保、特困人員救助供養、殘疾人補助、臨時救助等政策,充分發揮社會救助兜底保障作用。爭取中央將我省處于邊遠或高海拔、自然環境相對惡劣、經濟發展基礎薄弱、社會事業發展相對滯后的脫貧縣納入國家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

第二節 健全鞏固脫貧長效機制

建立健全防止返貧動態監測和幫扶機制,著力建立完善監測預警系統,實現扶貧云與教育、衛健、民政、移民、水利、交通、住建等相關部門數據庫連接共享,繼續對脫貧縣、脫貧村和脫貧人口開展常態化監測,將脫貧不穩定戶、邊緣易致貧戶作為重點監測對象納入監測范圍,持續跟蹤收入變化和“兩不愁三保障”鞏固情況,定期核查,及時發現,及時幫扶,動態清零,防止因病、因學、因災等致貧返貧。建立農村低收入人口常態化幫扶機制,繼續加大就業、產業、教育、旅游、生態、消費等扶持力度,用足用好東西部協作和對口支援、定點幫扶和社會力量參與幫扶等機制。強化扶貧項目資金資產管理和監督,建立長效監管機制。

第三節 激發脫貧人口發展內生動力

以新時代大講堂和農民講習所為主要平臺,加強思想、道德、文化和感恩教育,注重扶志扶智相結合,建立正向激勵機制,樹立勤勞致富的正能量典型,讓脫貧群眾學有榜樣、趕有方向,促進形成自強自立、爭先發展的精神面貌。加大政策引導和技術指導,培育提升脫貧人口發展生產、務工經商的基本能力,因地制宜發展壯大特色優勢產業,拓展銷售渠道,創新流通方式,促進穩定銷售,帶動更多群眾增收致富。加大以工代賑投入,在農業農村基礎設施建設領域大力推廣以工代賑方式,鼓勵脫貧人口通過參與以工代賑等方式多渠道勞動致富。發揮農民合作社帶動作用,提升脫貧人口生產組織化能力。

第十六章 大力發展現代山地特色高效農業

調整優化農業產業結構,大力發展特色優勢農業、林特產業和林下經濟,加快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強化綠色導向,加快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打造全國現代山地特色高效農業示范區。

第一節 大力發展農業特色優勢產業

加快做大做強十二個農業特色優勢產業,提高重要農產品標準化、規模化、品牌化水平。以高品質綠茶為主,大力推進茶產業提質增效,確保茶葉面積穩定在750萬畝,努力建成全國最大的優質茶原料基地。大力發展優勢大宗、特色珍稀食用菌,食用菌種植規模達到55億棒(萬畝),打造全國優質竹蓀產業集群和南方高品質夏菇主產區,建設食用菌產業大省。開展蔬菜產業發展提升行動,蔬菜種植面積穩定在1800萬畝以上,建成中國南方重要的夏秋蔬菜和名特優蔬菜基地。加強辣椒優良品種換代和先進種植技術推廣,辣椒年種植面積穩定在500萬畝以上,實現由辣椒大省向辣椒強省跨越。大力發展火龍果、百香果、獼猴桃、藍莓、地方名李、特色櫻桃等優勢水果,水果種植面積達到900萬畝以上。優先發展道地藥材,中藥材(石斛)種植面積穩定在700萬畝,建成全國道地中藥材的重要產區。加強低質刺梨林改造,刺梨種植面積達到230萬畝。深入實施油茶基地擴面提質,油茶種植面積達到330萬畝。推動竹、花椒、皂角產業提質升級,種植面積分別達到500萬畝以上、200萬畝、100萬畝。穩定發展生豬、大力發展牛羊、優化發展生態家禽、積極發展生態漁業,加強飼料生產供應體系建設,生豬出欄達到2100萬頭、牛出欄230萬頭、羊出欄350萬只、生態家禽出欄2億羽、生態漁業年產量達到30萬噸。實施現代農業園區建設工程,推進修文、水城、湄潭、麻江、安龍等國家級現代農業產業園區建設,爭取新創建5個國家級園區。深入推進“一縣一業”,做優做強縣域優勢主導農業產業。

第二節 大力發展林業產業和林下經濟

推進林業資源開發利用,積極發展立體林業,調整優化林業結構,大力發展果樹、花卉苗木、木本中藥材、花椒、皂角、油茶、竹筍等特色林業,提高林地生產力,推進林業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同步提升。加強國家儲備林建設,建成國家儲備林基地1098萬畝。大力發展林菌、林藥、林菜、林禽、林蜂等林下經濟,提升林下竹蓀、草珊瑚、太子參、綠殼蛋雞、優質蜂蜜等產品知名度和美譽度,積極推進木本飼料產業發展,提高林業附加值。延伸林業產業鏈,大力發展林產品精深加工、森林康養、森林旅游、林業循環經濟等。培育林業龍頭企業,推動創建林業產業品牌,大力開拓林產品銷售市場。支持黔東南州創建國家級林下經濟示范區。到2025年,林業產值達到4500億元以上。

第三節 加快推進農業綠色發展

深入實施農業綠色生產行動,加快推動農業投入品減量化、生產清潔化、廢棄物資源化、產業生態化。實施化肥農藥減量增效工程,化肥農藥利用率不低于40%。推廣農作物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和測土配方施肥,大力推行有機肥替代化肥,測土配方施肥覆蓋率達到90%。深入推進農業面源污染治理,全面開展農(林)廢棄資源循環利用,推進廢舊農膜回收利用,農膜回收率達到85%。推廣耕地輪作模式,促進耕地可持續利用。加強受污染耕地分類治理,確保農用地土壤環境安全得到有效保障。大力發展生態循環農業,集成推廣“畜—糞(肥)—果(蔬)”“稻魚鴨”等模式,畜禽養殖場糞污綜合利用率達到80%。發展高效節水、節肥、節能、節地農業,推廣“設施增地”及鋼架大棚、玻璃溫室、立體栽植、噴灌滴灌等集約化生產技術。

現代山地特色高效農業重大工程

農業規模化提升工程。蔬菜產量達到3000萬噸,辣椒產量650萬噸,食用菌產量達到175萬噸,茶產量50萬噸,水果產量達到550萬噸,中藥材產量200萬噸,生豬出欄2100萬頭,牛出欄230萬頭,羊出欄350萬只,家禽出欄2億羽,油茶產量35萬噸,竹產量95萬噸,花椒產量15萬噸,皂角種植100萬畝,刺梨產量15萬噸,水產品產量30萬噸。

優勢特色產業集群建設。打造培育辣椒、食用菌、中藥材、竹、刺梨等5個產值超100億元產業集群,將茶產業建成產值超300億元產業集群。

林下經濟產業培育工程。發展50個規模化標準化中藥材生產示范基地。新建50個林下食用菌種植示范基地。新建65個林下養殖示范基地,發展林蜂120萬箱,林下養殖產值達到228億元。

農業綠色生產行動。加強農作物病蟲害綠色防治,建設綠色防控示范區300個以上,實施綠色防控示范面積2000萬畝以上,帶動主要農作物病蟲害綠色防控覆蓋率達40%以上。

第十七章 提高農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

大力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強化農業科技支撐,加快農業基礎設施改造升級,提高農業物質技術裝備水平,顯著提升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可持續發展能力和市場競爭力。

第一節 提升重要農產品供給能力

堅持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嚴守永久基本農田紅線,落實“藏糧于技、藏糧于地”戰略,推進糧食生產功能區、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及特色農產品主產區建設,充分挖掘糧食增產潛力,著力提高糧食單產,深入實施“優質糧食工程”,大力發展優質稻米、專用小麥、優質食用大豆,積極發展馬鈴薯、甘薯,鼓勵發展薏仁、高粱、蕎麥等特色雜糧,糧食播種面積穩定在4100萬畝,糧食年產量1058萬噸以上。推進糧食“產購儲加銷”協同發展,確保口糧絕對安全。穩定發展油菜等油料作物,積極推廣優質高產高油新品種,油菜種植面積穩定在750萬畝左右。因地制宜實施“稻+”示范工程,推廣優良種養模式,實施“菜籃子、米袋子”工程。實行糧食安全黨政同責,完善糧食安全省長責任制和“菜籃子”市長負責制。強化生豬生產省負總責制度,落實生豬生產補貼政策。完善重要農產品價格調控機制,確保價格總體穩定和供給穩定安全。

第二節 推進農業基礎設施改造升級

加快補齊農田基礎設施短板,持續提升耕地質量和產出水平,累計建成高標準農田2200萬畝左右。實施壩區現代山地特色農業基礎設施改造提升工程,進一步提高壩區綜合生產效能。加快完善農業產業重點區域和重點基地路網,實現機耕道與鄉村公路銜接連通。加強現代農業水利建設,因地制宜建設農田管網灌溉設施,充分發揮骨干水源工程灌溉功能,積極推廣威寧緩坡山地農田管網灌溉經驗,耕地有效灌溉率達到50%以上。加強農產品產地分揀包裝、預冷儲藏、初加工等配套設施建設,加快完善農產品冷鏈倉儲設施,新增農產品冷庫庫容300萬立方米以上。

第三節 構建現代農業科技支撐體系

大力實施現代種業科技支撐行動,開展優良品種和核心技術聯合攻關,選育一批高產、高效、優質的農林牧漁業品種。大力實施農產品精深加工科技支撐行動和植物精華萃取等重大科技專項,加快生物工程技術集成轉化和產業化應用。健全動物防疫和農作物病蟲害防治體系,建立貴州山地特色和優勢作物病蟲害綠色防控研究平臺,積極爭取實施國家植物保護能力提升工程。健全農業技術推廣體系,深入實施“萬名農業專家服務三農行動”,加強農業科研人才隊伍建設。加強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和農業科技示范園區建設,培育農業高新技術企業150家。加快土地宜機化改造,實現主要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達到55%。大力發展數字農業,實施“互聯網+”現代農業行動。到2025年,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提高到55%。

第四節 加強農產品品牌建設和質量安全監管

大力實施“貴州綠色農產品”整體品牌建設工程,集中打造一批全國知名的“黔字號”農產品區域公共品牌,培育壯大“貴州綠茶”“貴州刺梨”“涼都彌你紅”“赤水金釵石斛”“山花牛奶”“安順蜂糖李”“織金竹蓀”“興仁薏仁”等優質產品品牌,著力構建農產品品牌體系。大力實施質量興農戰略,加快完善農業特色優勢產業標準體系,推進農業產地環境、生產過程、產品質量、包裝標識等全流程標準化建設,提高“兩品一標”農產品比例。加強農業投入品和農產品質量監管,健全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體系、追溯體系、執法體系和動植物防疫保障體系,健全以食用農產品合格證為基礎的產地準出市場準入銜接機制,農產品質量安全抽檢合格率保持在98%以上。

第五節 健全農業支持保護制度

保障財政支農投入,強化涉農資金統籌整合,完善農業保險政策,增加保險品種,提高特色優勢產業保險覆蓋面,推進優勢特色農產品保險實施以獎代補試點。落實新型農業補貼政策和對農民直接補貼政策。深化農產品收儲制度和價格形成機制改革,加快培育多元購銷主體。持續推進農村“放管服”改革,減少涉農行政許可審批手續和環節。健全農業信貸擔保費率補助和以獎代補機制,加快做大擔保規模。建立縣域銀行業金融機構服務“三農”的激勵約束機制,實現普惠性涉農貸款增速總體高于各項貸款平均增速。拓寬供銷社綜合服務領域,創新供銷社聯合社治理機制,提升供銷社為農服務能力。

農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提升重大工程

高標準農田建設工程。新建、改擴建地平整、路相通、旱能灌、澇能排、電保障、有配套、宜機化、高效益的高標準農田2200萬畝左右。

現代農業科技支撐工程。創建貴州國家級生物實驗室、國家現代山地特色高效農業科技創新中心,加快建設貴州省種質種子種苗保供研究中心、貴州省藥用植物種苗繁育工程技術研究中心、貴州省農副產物動物飼料化循環利用研究中心、貴州山地智慧農業高技術研究重點實驗室等科技研究平臺。

現代種業提升工程。建設1個省級農作物種質資源中期庫,10個以上種質資源圃。改善2個省級畜禽遺傳資源基因庫,建立10個地方畜禽遺傳資源保種區,建設10個省級畜禽種質資源場。新建、改擴建2個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場。改擴建1個省級農業微生物種質資源庫,收集、鑒定、評價、保存微生物資源總量2000株以上。建設水稻、馬鈴薯、油菜、天麻、茶葉5個國家級良種繁育基地,20個區域性特色作物(菜菌果藥)良種繁育基地。

農業品牌化提升工程。不斷提升黔茶、黔菌、黔藥、黔果、黔魚、黔牛、黔辣等“黔字號”品牌的市場競爭力和知名度,培育壯大30個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50個農產品品牌、60個農業企業品牌。

農作物病蟲害和動物防疫體系建設工程。建設1個國家級農藥創新工程中心、1個省級農藥風險監測中心、1個害蟲天敵產品生產繁育基地、1個重大病蟲疫情區域應急防控設施及物資儲備庫。建設3個市(州)陸生動物疫病病原學監測區域中心。在30個縣(市、區)建設全國農作物病蟲疫情監測分中心(省級)田間監測點。

農業農村數字化建設工程。推進大型農業產業基地光纖網絡覆蓋,建設10個省級5G智慧農業產業園區,建成25個數字農業示范點和100個智慧農業示范點,改造提升“信息進村入戶工程”和“貴州農業云”服務能力。

第十八章 推動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

大力開發農業功能,延長產業鏈、提升價值鏈,加快發展農產品精深加工業,加強農產品現代銷售流通體系建設,推動農業與文化、旅游、康養等產業深度融合,全力推進農業產業接二產連三產發展。

第一節 培育壯大新型農業經營主體

深入實施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培育工程,培育引進一批大型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省級以上農業龍頭企業達到1200家。持續壯大農村經紀人隊伍,培育穩定的農村經紀人1000名以上。實施農民合作社提質增效工程,強化農戶與企業緊密利益聯結機制,發展壯大3000家省級示范合作社,支持特色優勢產業合作社創建聯合社。培育200個引領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標桿型農業產業化聯合體。大力培育發展家庭農場,創建3000個省級示范家庭農場。培育和發展農業社會化組織。

第二節 加強農產品加工銷售流通體系建設

加快發展農產品精深加工,建設農產品儲藏、清洗、分揀、烘干、保鮮、包裝產業鏈體系和現代冷鏈物流體系。加快建設一批加工強縣、強鎮,農產品加工轉化率提高到70%左右。加快建設省市縣鄉村五級現代農產品流通服務網絡,推進農產品批發市場、產地市場等升級改造,健全一二三級農產品批發市場體系,完善農產品零售網點配置。統籌實施“互聯網+”農產品出村進城工程,積極拓展農產品銷售渠道。深化農產品產銷對接,拓展省內市場、東部市場和“黔貨出山進軍營”三大市場,壯大流通型龍頭企業、農村經紀人隊伍、農村電商三個銷售主力,深入開展農產品“七進”活動。提升貴陽農產品物流園、貴陽地利、威寧江楠等重要區域性農產品集散中心功能,推進針對省外主要目標市場的農產品集散中心建設,構建農產品省外高效流通體系。到2025年,組建培育省級蔬菜、水果、黃牛等3家年營收1億元以上的大型流通龍頭企業,10家年營收5000萬元以上農產品電商企業。

第三節 豐富鄉村經濟業態

推動農業與文化、旅游、康養等深度融合,大力發展創意農業、農村服務業、鄉村建筑業、鄉村共享經濟等新產業。鼓勵發展生產、生活、生態有機結合的功能復合型農業,推動“農業+文創”產業融合發展,打造農村民俗文創產品。大力挖掘農村能工巧匠,創新發展鄉村手工業。支持新型經營主體、農民合作社、供銷社、郵政快遞、專業人士等,開展農技推廣、土地托管、代耕代種、烘干收儲、市場信息、農機作業及維修、農資供應、農產品營銷等農業生產性服務業。積極發展鄉村餐飲住宿、商超零售、美容美發、電器維修、養老護幼、文化演出、法律咨詢等生活服務業。

農業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重大工程

農產品加工業提升行動。糧油豆制品加工產業產值達到300億元以上,肉類加工產業產值達到200億元以上,乳制品、飲料加工產業產值達到100億元以上,調味品加工產業產值達到100億元,辣椒加工產業產值達到250億元,茶加工產業產值達到300億元,刺梨加工產業產值達到100億元,酸湯加工產業產值達到100億元,其他農副產品加工產業產值達到300億元以上。

農產品市場流通體系建設工程。新建遵義黔北農產品物流園,改造升級凱里銀田農產品物流園、都勻勻和農產品物流園,建成6個年經營量100—300萬噸的一級農產品批發市場。新建、改擴建10個年經營量30—100萬噸的二級農產品批發市場。推進赤水、正安、玉屏、洛香、獨山、興義、盤州、威寧等8個農產品集散中心建設。

農產品倉儲保鮮冷鏈物流設施建設工程。新增冷庫庫容300萬立方米,冷藏車保有量達到3000輛以上,果蔬、禽肉冷鏈物流量分別達到25%、35%以上,農產品腐損率降至15%以下,建成10個共享型移動預冷中心。

第十九章 實施鄉村建設行動

打造鄉村振興“十百千”示范工程升級版,加快完善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改善農村人居環境,推動鄉村人才振興,健全鄉村治理體系,建設“四園四美”美麗鄉村。

第一節 加強鄉村規劃建設

統籌縣域城鎮和村莊規劃建設,優化村莊布局,全域全要素編制“多規合一”的實用性村莊規劃,實現行政村全覆蓋(含30戶以上自然村寨)。以中心村為重點,加快推進新型農村社區建設,加強規劃實施管理,打造集約高效的生產空間、宜居適度的生活空間和山清水秀的生態空間。嚴格農房建設管理,提升農房建設質量,切實保障農村發展和村民建房合理用地需求。加強村莊風貌引導和整體管控,推動實現鄉村建設風格協調、舒適美觀、彰顯特色。

第二節 提升鄉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水平

實施村莊基礎設施改善工程,開展“四好農村路”示范市、縣創建工作,鞏固提升農村供水保障水平,繼續實施新一輪農村電網升級改造,推進天然氣管道向有條件的鄉村延伸。加強鄉村新一代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加快推進息烽縣、黔西縣、金沙縣、余慶縣等4個國家數字鄉村試點建設。加快發展農村學前教育,提升農村義務教育質量,加快鄉鎮標準化寄宿制學校和鄉村小規模學校達標建設。深入實施健康鄉村計劃,推進鄉鎮衛生院和村級衛生室提質升級。積極發展符合農村實際的鄉村養老服務。

第三節 持續改善農村人居環境

深入實施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整縣推進工程,推動農村面貌整體提升。實施農村生活污水處理三年行動計劃,因地制宜推廣污水生態處理技術。加快農村生活垃圾收運處置,逐步向30戶以上自然村寨延伸。繼續推進農村“廁所革命”,基本普及農村衛生廁所。加強農村宅基地管理,開展農村亂占耕地建房問題整治,鼓勵節約集約利用宅基地。持續開展村莊清潔和綠化行動,大力實施農村亮化工程,建設農村“美麗家園”。到2025年,實現農村生活垃圾收運體系行政村全覆蓋,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率達到25%,實現30戶以上自然村寨亮化工程全覆蓋。

第四節 推動鄉村人才振興和文化振興

實施高素質農民培育工程,培養經營管理型、專業生產型、技能服務型等高素質農民10萬人。引導和鼓勵高校畢業生、返鄉創業人員、農業科研人員等優秀人才到農村就業創業,深化專職科技特派員年薪制試點。加強鄉村教師和衛生人才隊伍建設,提高偏遠和條件艱苦地區的鄉村教師和醫療衛生人員待遇,每年招聘鄉村特崗教師5000名。加強鄉村干部隊伍建設,吸引優秀青年黨員干部到鄉村任職。加強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繼續辦好“新時代農民講習所”,樹立貴州鄉村新風尚,培養文明健康生活方式。統籌文化設施建設和文明村鎮創建,文明村、文明鎮數量占比達到85%以上。加強農村思想文化陣地建設,加大農村優秀傳統文化傳承保護力度,豐富鄉村文化產品和服務供給。

第五節 創新農村社會治理

堅持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加快構建黨組織領導的鄉村治理體系,完善鄉村治理結構,健全村級組織運轉經費保障制度。推進鄉鎮服務能力建設,把鄉鎮建成服務農民的區域中心。完善村民(代表)會議制度,健全村級議事協商制度。加強法治鄉村建設,持續開展“民主法治示范村”創建,推進農村法治宣傳教育。加強平安鄉村建設,建立健全農村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大力推行“一村一輔警”機制。加快完善農村社區綜合服務設施,提高“一站式服務”水平。統籌推進余慶、盤州、福泉等全國鄉村治理體系建設試點縣(市)和示范鄉鎮、示范村工作。

第六篇 大力推進旅游產業化,構建高質量發展現代服務業體系

以旅游業為龍頭帶動服務業全面發展,深入實施服務業創新發展十大工程,全力推動生產性服務業向專業化和價值鏈高端延伸,生活性服務業向高品質多樣性升級,推進現代服務業集聚區提質發展,提升服務業融合化、集聚化、數字化、智能化水平。

第二十章 加快發展山地特色旅游業

堅持以國際化理念引領旅游業發展,發揮優勢、突出特色,豐富旅游生態和人文內涵,高品質開發旅游新業態,打造國際一流山地旅游目的地、國內一流度假康養目的地,建設多彩貴州旅游強省。

第一節 加快完善旅游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體系

加快實施旅游景區道路、旅游廁所、停車場、旅游引導標識體系等設施項目。推動環保、衛生、急救、體育、安全、消防等各類旅游配套設施建設,加快推進國家森林步道、城市綠道、登山步道、交通驛站等運動休閑設施建設,推動主要旅游集散地設立旅游咨詢服務中心。加強干線公路至景區旅游公路交通建設,持續實現4A級以上景區二級以上公路全覆蓋。加強對星級飯店、鄉村客棧及民宿的標準化建設和管理,推動旅游酒店完善設施設備,持續提升接待能力。深化“文明在行動·滿意在貴州”活動,加快提升旅游服務質量和水平。強化針對旅游接待單位的食品安全檢查和食品違法經營專項檢查,提升旅游餐飲服務品質。推動建設西南山地旅游救援中心,做好旅游景區安全工作,健全和完善文化旅游市場綜合監管機制和旅游投訴處理綜合協調機制,進一步規范旅游購物市場監管,保障游客權益,嚴厲打擊旅游違法違規行為,維護貴州旅游品牌良好形象。

第二節 加快形成全域旅游發展新格局

加快發展以民族和山地為特色的文化旅游業,推動春夏秋冬四季旅游均衡發展,形成特色鮮明、多極拉動的全域旅游目的地體系,持續提升“山地公園省·多彩貴州風”品牌影響力。著力實施大旅游總體布局優化行動,推進全國全域旅游示范省和國家體育旅游示范區創建。大力發展避暑休閑、溫泉度假、健康養生等度假養生旅游業態,優先發展自然景觀游、生態旅游、山地戶外運動、汽車露營、橋梁觀光、研學探險等自然山水旅游產品,有序開發大射電天文望遠鏡、地質公園、考古公園等科普旅游產品,積極開發工業觀光、產品制造體驗、創意產業旅游等工業旅游產品,大力提升紅色旅游、民族文化旅游、特色城鎮旅游等傳統旅游產品品質,加快形成具有貴州特色的多元化旅游產品體系。大力發展鄉村旅游,推進鄉村旅游重點村創建,實施鄉村旅游村寨、客棧、民宿和農家樂標準化建設,推動打造一批鄉村類旅游A級景區。實施“旅游+”工程,促進旅游業與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加快推進夜間旅游消費集聚區建設,打造“流光溢彩夜貴州”品牌體系。“十四五”期間,每年完成旅游投資1000億元以上。

第三節 提升旅游產業發展質量和效益

繼續實施旅游“1+5個100工程”,著力建設提升100個精品旅游景區,積極爭創更多國家5A級旅游景區和國家級旅游度假區,切實提高旅游景區的競爭力和影響力。著力打造“溫泉省”“索道省”“橋梁省”“山地戶外運動省”“避暑勝地”等旅游品牌,大力發展紅色文化、世界名酒文化、國際天文科普、千里烏江濱河度假、民族文化等特色旅游帶。持續辦好旅游產業發展大會、國際山地旅游暨戶外運動大會、東盟(貴陽)“一帶一路”文化旅游交流周等活動。到2025年,打造100條精品旅游線路,培育旅游產業集聚區10個以上。

第四節 推動智慧旅游發展

持續推進“大數據+全域智慧旅游”建設,以“一碼游貴州”服務平臺建設為重點,整合旅游景區監控系統、云游貴州等資源,加強數據資產歸集,形成集產品推廣、服務預訂、預售結算、實時查詢、導游導覽、投訴受理等功能于一體的智能化信息服務平臺。完善旅游景區(點)通信信息基礎設施,推動5G網絡在4A級以上旅游景區深度覆蓋、3A級以上旅游景區實現核心區覆蓋。加強旅游景區的游客集中區域、環境敏感區域、旅游危險地帶監控設施建設。持續推進旅游目的地數字系統建設,構建智慧旅游評價體系及標準,開展智慧景區建設,引導景區景點廣泛應用網絡預約、購票,提高產品服務、企業治理的智慧化程度。到2025年,國家4A級及以上旅游景區、省級及以上旅游度假區基本實現智慧化。

第五節 培育壯大旅游市場主體

積極拓展旅游景區、旅游酒店、旅行社、旅游車隊、鄉村旅游等產業鏈,培育壯大旅游市場主體,通過“千企引進”和“千企改造”,大力培育和引進旅游龍頭企業,實施旅游企業培育“四轉”工程,推動優強旅游企業上市融資,打造大型現代旅游集團。增強旅游商品的創意設計研發能力,著力實施旅游商品貴州化品牌化行動,做大做強以“貴銀”為引領的旅游商品體系,打造一批具有地域標志、民族特色的旅游商品生產示范基地和旅游商品,提升旅游購物消費水平。到2025年,新增綜合性旅游龍頭企業5家,營業收入超億元的旅游企業20家以上,扶持100家優強旅行社,培育100家旅游商品生產(銷售)示范企業。

旅游業重大工程

重點景區度假區提升工程。推進梵凈山、黃果樹、百里杜鵑、龍宮、青巖古鎮、荔波樟江、鎮遠古城、赤水丹霞等5A級景區提質增效,推進赤水河谷、野玉海等國家級旅游度假區加快發展,推進織金洞、西江千戶苗寨、興義萬峰林、朱砂古鎮等4A級景區創建5A級景區,推進天河潭、肇興侗寨、鳳岡心棲茶海等省級旅游度假區創建國家級旅游度假區。加快清鎮四季貴州、仁懷茅臺工業旅游景區、烏江古村落、六盤水梅花山、紫云格凸河、石阡仙人街、丹寨萬達小鎮、都勻杉木湖、中國天眼、興義天下布依、赫章阿西里西韭菜坪等景區建設。

紅色經典旅游景區提升工程。建成長征國家文化公園貴州重點建設區,推進遵義會議紀念館、紅軍山烈士陵園、婁山關景區、赤水紅20軍烈士陵園、黃陂洞戰斗遺址、丙安紅一軍團陳列館、風溪渡口紅軍四渡赤水紀念地、烏江景區、黎平會議舊址、木黃會師紀念地、茍壩會議舊址、息烽集中營革命歷史紀念館、王若飛故居、獨山深河橋抗戰遺址、周逸群烈士故居、鄧恩銘烈士故居、紅二六軍團革命遺址、晴隆二十四道拐抗戰遺址等改造升級。

旅游產業集聚區發展工程。推進青巖古鎮、西江千戶苗寨、大黃果樹、大荔波、赤水丹霞、百里杜鵑、織金洞、環梵凈山、萬峰林、茅臺古鎮等旅游產業集聚區建設。

鄉村旅游示范工程。推進花溪擾繞村、開陽龍廣村、播州花茂村、新蒲新區槐安村、湄潭龍鳳村、盤州巖博村、水城百車河村、六枝牛角村、西秀大壩村、平壩塘約村、鎮寧高蕩村、大方木寨村、織金屯上村、金海湖新區青山村、江口云舍村、玉屏田坪村、松桃薅菜村、臺江長灘村、雷山郎德苗寨、從江岜沙村、荔波洪江村、惠水好花紅村、長順石板村、興義上納灰村、興仁鯉魚村、貞豐納孔村等全國鄉村旅游重點村寨建設。

旅游“1+5個100工程”。“1”即每年旅游投資1000億元以上,“5”即建設提升100個精品旅游景區,扶持100家優強旅行社,培育100家特色酒店(民宿、客棧),培育100家旅游商品生產(銷售)示范企業,打造100條精品旅游線路。

第二十一章 積極發展大健康和養老產業

以健康養生、運動健身、康復保健、健康養老等產業為重點,積極構建大健康全產業鏈,培育高水平服務市場主體,提升健康養老服務品質。

第一節 促進生態型健康養生產業加快發展

積極發展“旅游+休閑養生”業態,建成一批休閑養生度假示范基地。推進醫療護理、養生保健、康復療養深度融合,建設一批特色溫泉康體療養中心、溫泉養生小鎮。加快建立貴州森林康養服務體系,建設10個森林康養基地。推進中醫藥科研創新孵化,促進中醫藥與母嬰保健、養老產業、森林溫泉康養、文化傳播等融合發展,建設省級中醫藥康養服務綜合示范區。優化健康養生產業布局,重點建設黔中綜合健康養生圈、貴州侗鄉大健康產業示范區。到2025年,大健康產業增加值達到1500億元。

第二節 大力發展運動健身產業

積極發展以山地戶外運動為特色的健康運動產業,重點開發商務休閑運動、極限戶外運動、水上漂流等業態,實施一批路跑越野、騎行自駕、高橋極限、洞穴探險、冰雪運動等戶外休閑運動項目,打造一批健身休閑綜合服務體,加快形成運動健身服務產業群。打造“全景貴州”“奔跑貴州”“翱翔貴州”等戶外運動系列精品賽事,建立健全“以賽育市、以市促賽”的產業發展機制,帶動體育娛樂、體育健身、體育用品、體育中介、體育傳媒、體育培訓等產業發展。加快創建全國體育旅游示范區。支持遵義國家級體育消費城市試點建設。到2025年,重點打造10項具有影響力體育品牌賽事,建設30個省級城鎮體育旅游示范基地、30個省級景區體育旅游示范基地、10個特色體育小鎮。

第三節 積極培育健康服務新業態

加快發展“互聯網+醫療健康”服務模式,鼓勵發展智慧健康體檢和咨詢等健康服務,積極發展可穿戴設備、智能健康電子產品和健康醫療移動應用服務等。開展城市社區個性化健康管理服務試點,培育一批有特色的健康服務管理企業。鼓勵發展社區母嬰照料服務產業。深入推進醫養結合,發展預防保健、疾病治療、慢病康復、長期護理為一體的醫養服務業,培育發展醫養結合市場主體,加快推進貴陽、遵義、銅仁國家級醫養結合試點建設,創建20個省級醫養結合示范縣。

第四節 積極發展健康養老服務產業

大力發展老年體育、保健療養、“候鳥式”養老等新業態,著力打造一批健康養老知名品牌,加快建設國內一流健康養老示范基地,吸引更多老年群體到貴州旅居養老、健康養老、休閑度假。實施外向型養老服務工程,吸引國內外知名健康養老服務機構落戶貴州,鼓勵支持本土健康養老企業加快發展。加強智慧健康養老服務建設,深化移動互聯網、物聯網、智能終端、移動應用軟件(APP)等在健康養老服務領域的應用。到2025年,建設50個集休閑旅游、度假養生、康體養老于一體的健康養老基地。

大健康和養老產業重大工程

健康養老基地。推進貴安康養文旅國際城、黔北康養園(楚米分園)、多彩陽光醫養中心、銅仁康養小鎮項目、中鐵我山康養小鎮、麻江烏羊麻養老休閑綜合服務基地、安順黃果樹路游康養基地等項目建設。

精品體育賽事。打造貴陽國際馬拉松賽、涼都·六盤水夏季國際馬拉松賽、“多彩貴州”自行車聯賽、貴州環雷公山超100公里跑國際挑戰賽、黃果樹國際半程馬拉松賽、格凸河國際攀巖節等體育賽事活動。

醫養結合示范工程。推進貴陽、銅仁、遵義國家級醫養結合試點建設,創建20個省級醫養結合示范縣。

第二十二章 加快發展現代物流業

以打造西部現代物流樞紐為目標,加快推動物流基礎設施建設,著力提升物流網絡化、信息化、標準化水平,加快構建高效、智能、綠色、安全的現代物流體系。

第一節 完善現代物流網絡體系

依托鐵路、高速公路等交通通道,著力構建以貴陽—貴安—安順為核心,遵義與都勻—凱里為兩極,六盤水、銅仁、畢節、興義為物流節點的“一核兩極四節點”物流產業空間布局。加快貴陽陸港型國家物流樞紐建設,積極推動貴陽市創建空港型、商貿服務型、生產服務型國家物流樞紐,遵義市創建陸港型國家物流樞紐。新建、改造提升一批具有較強集散功能的物流園區,優化建設一批以覆蓋縣域為主的物流園區。優化城市商業區和大型社區物流基礎設施布局建設,在城市社區和村鎮布局建設共同配送末端網點,形成物流倉儲配送網絡。推動物流園區與鐵路、高速公路互聯互通,鼓勵發展公鐵聯運、陸空聯運,積極推進“一單制”,推動多式聯運加快發展。大力調整物流運輸結構,建設一批鐵路專用線,鐵路貨運量占比提高到12%,公路貨運量占比下降到85%。完善物流轉運設施,推廣應用集裝箱運輸,提高貨物換裝便捷性兼容性。到2025年,社會物流總費用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降到全國平均水平以下。

第二節 著力提升物流信息化、標準化水平

加快推進物流大數據“聚通用”,加強北斗導航、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等先進信息技術在物流領域的應用。進一步推進交通運輸物流公共信息平臺發展,整合鐵路、公路、水路、民航、郵政、海關、檢驗檢疫等信息資源,實現區域間和行業內信息共享,鼓勵物流重點企業與政府公共信息平臺實現物流公共數據互聯互通。制訂一批適用性強的地方物流標準,促進物流企業和物流園區標準化運行,開展城鄉高效配送、城市物流標準化試點。到2025年,物流企業信息化率達到95%以上,全社會標準化物流載具使用率達到30%以上。

第三節 培育壯大現代物流企業

實施重點物流企業培育提升工程,積極招引一批國際國內知名物流企業落戶貴州,鼓勵物流企業通過參股控股、兼并重組、協作聯盟等方式做大做強,形成一批技術水平先進、主營業務突出、核心競爭力強的大型現代物流企業集團。支持每個市(州)培育3—5家重點物流企業,具備條件的縣(市、區、特區)培育1—2家有影響力的物流企業。積極支持省內重點生產企業剝離物流業務,大力發展第三方、第四方物流服務。推動物流企業優勢互補、集聚發展,加快形成物流業與實體經濟配套協同發展的良好格局。到2025年,力爭A級物流企業超過100家。

現代物流業重大工程

樞紐物流園區建設工程。重點推進清鎮物流園區、黔中(安順)物流園區等國家級物流園區建設。積極推進貴州省快遞物流園、貴陽都拉營國際陸海通物流港等升級為國家級物流園。推進西南糧食城、遵義黔北物流新城、盤州紅果經濟開發區中心物流園、中國物流黔中物流中心、貴州安順·黔中城投智慧物流園、畢節金海湖新區竹園物流中心、大方特色農產品物流園、黔東北冷鏈物流中心、黔東智慧物流園、“遵義—東盟”國際自由貿易物流集散中心、六盤水智慧物流中心、貴定南鐵路物流基地等省級樞紐物流園建設。推進西部陸海通道(遵義)物流中心暨特色糧食保障基地、車夫網物流總部基地、貴州南部(獨山)物流中心、興義智能一體化現代綜合物流園等市級物流樞紐園區建設。

冷鏈物流建設工程。推進貴州省農產品現代流通中心、清鎮現代化冷鏈物流配送中心、物流新城中央廚房及冷鏈加工、湄潭城鄉冷鏈物流園、遵義茶業集團冷鏈物流倉儲、鐘山冷鏈物流園、中農批冷鏈(黔西)生鮮電商農產品物流園、威寧(中國薯城)農特產品冷鏈物流中心、畢節黔金葉現代物流中心、碧江農產品冷鏈物流中心、黔東南銀田農產品物流園、榕江農產品倉儲冷鏈物流中心、黔南農產品電商倉配港、黔南國家骨干冷鏈物流基地、黔西南大灣區菜籃子工程+冷鏈物流中心、興義農副產品果蔬流通冷鏈配送中心等項目建設。

多式聯運建設工程。推進貴州(昌明)國際陸港聯通川貴地區—粵港澳大灣區集裝箱鐵水聯運、遵義黔北物流新城渝黔聯動公鐵水集裝箱多式聯運等國家級多式聯運示范工程建設。推動貴陽都拉營國際陸海通物流港(二期)、貴州東部陸港、黔東南陸港列為國家級多式聯運示范工程。推進貴州鐵投都拉物流有限公司、貴州遵鐵物流開發投資有限公司、李家灣物流園、中國(安順)石材城、中國物流貴州有限公司、貴州眾一金彩黔織金煤炭綜合物流園、貴州大龍寶鼎物流市場有限公司等鐵路專用線,貴陽綜合保稅區口岸延伸監管區(一期)、開陽久永鐵路永溫站貨場擴能改造工程等項目建設。

第二十三章 著力發展現代金融業

深化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金融服務創新,健全完善地方金融機構,切實增強服務實體經濟能力,大力發展綠色金融、普惠金融、科技金融,加快構建平衡高效、安全穩健、更具活力的貴州金融體系。

第一節 構建完善的地方金融體系

深入實施“引金入黔”“險資入黔”工程,聚焦我省金融改革發展的空白點、薄弱點,引進更多境內外銀行、證券、保險等金融機構來黔設立分支機構、區域總部和后臺,加強與金融機構對接合作,支持在黔金融機構爭取總部政策傾斜實現系統內位次前移。支持貴州銀行等地方法人金融機構深化轉型、優化布局、拓展業務,積極爭取設立消費金融公司、公募基金、民營銀行、財產保險公司等地方法人金融機構,培育1家以上法人證券機構成為國內頭部券商,積極引導地方法人保險機構創新發展。增強金融服務農業、工業和現代服務業發展能力,穩步提升實體經濟信貸支持力度。搶抓股票發行注冊制改革機遇,著力提高直接融資比重。加快推進貴州金融服務業集聚區建設,著力提升金融創新、金融信息等平臺服務能力,暢通資金流、信息流流通渠道。到2025年,金融業增加值達到1600億元以上。

第二節 積極推進金融服務創新

優化金融資源空間配置,全面提升金融服務效率和水平。健全普惠金融體系,著力加強對小微企業、“三農”等金融服務力度,支持畢節申建國家級普惠金融改革試驗區。加快構建多層次綠色金融組織機構體系,積極創新綠色金融產品和服務,建好貴安新區綠色金融改革創新試驗區,探索建設西部綠色金融中心。鼓勵發展科技金融,加快建設貴州省大數據金融云平臺,推動區塊鏈、云計算、物聯網等信息技術在金融領域的運用,建設區域科技金融中心。大力發展養老金融、文旅金融和大健康金融等新興金融。推廣數字貨幣。構建并完善以市場化、可持續性、互利共贏為特征的金融雙向開放體系。

現代金融業重大工程

普惠金融體系構建工程。鼓勵支持金融機構增設縣域分支機構,持續推進鄉、村兩級服務網點建設,從銀行、證券、保險等不同渠道為民營和小微企業、“三農”和城鎮居民提供更有針對性、更加便利的金融服務。

“金融+”行動計劃。加大金融服務養老、文化旅游、先進制造業、大數據、大健康等產業力度,鼓勵金融機構圍繞相關產業主體金融需求,積極創新信貸、債券、ABS、REITs、IPO等多樣化融資手段,全面提升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能力。

企業上市培育計劃。建立省級上市后備資源庫,篩選150家以上符合國家產業政策、主營業務突出、競爭能力較強、具有發展潛力的企業予以重點培育,積極推動符合條件的企業上市。

第二十四章 加快發展現代商貿和會展業

加快完善商貿服務設施,構建特色鮮明、功能完善、布局合理的現代商貿體系。加快會展場館及配套服務設施建設,不斷提升會展服務能力和品質。

第一節 推進商貿業創新發展

加強城鄉商貿流通網絡建設,優化商業網點結構和布局,推進商品批發市場改造升級。完善超市、便利店等社區商業配套,構建10分鐘便民消費圈。完善農村商業服務網點,支持大型商貿企業、連鎖超市在農村布點,加強省內移民搬遷點商貿流通配套設施建設。創建特色商貿步行街,建設提供精準導購、移動支付等智慧服務的示范性新型商業綜合體,培育3—5個有全省影響力的消費商圈。支持實體店通過互聯網展示銷售商品和服務,推動傳統批發零售渠道網絡化,形成線上線下融合發展流通體系。推動“社區和農村互聯網+商貿”深度融合,鼓勵發展社區生鮮電商平臺,支持在大型社區、寫字樓及地鐵站等區域布局生鮮自提柜、智能販菜機等智慧微菜場。

第二節 大力發展會展業

推動會展業全產業鏈發展,強化會展產業鏈展前、展中、展后三大環節的專業服務能力,突出國際化、專業化和市場化,打造一批標志性品牌會展。依托貴陽市觀山湖區金融會展產業園、貴陽雙龍空港國際會展中心、中國—東盟教育交流周永久會址場館等平臺打造全省會展業核心集聚區,依托區域中心城市資源優勢,打造一批各具特色的區域性會展中心。實施會展業主體培育工程,發展一批專業化本地會展企業,吸引一批國際會展企業來黔發展,成立一批會展行業社會組織,推動會展業關聯企業、專業化供應商、服務供應商等規模集聚發展,會展業企業達到2.5萬戶。到2025年,舉辦國際性會議(論壇)150場,展覽數量達到400個,培育形成10—15個國際影響力會展品牌,國際大會及會議協會認證的會議(論壇)實現零的突破,會展業直接經濟效益達到150億元。

會展業重大工程

會展品牌提升工程。提升生態文明貴陽國際論壇、中國國際大數據產業博覽會、中國—東盟教育交流周、中國(貴州)國際酒類博覽會、國際山地旅游暨戶外運動大會、妥樂論壇等標志性會展品牌。打造貴州茶產業博覽會、貴州遵義國際辣椒博覽會、貴州人才博覽會、孔學堂·國學圖書博覽會、貴州(安順)國際石材博覽會、梵凈山天然飲用水國際博覽會、貴陽工業產業博覽會、藏羌彝走廊·彝族文化產業博覽會、畢節試驗區·烏蒙山農特產品交易會、中國·貴陽國際特色農產品交易會、中國(貴州)國際民間工藝品博覽會等特色會展品牌。

會展集聚區建設工程。建設觀山湖金融會展產業園、多彩貴州城、雙龍空港國際會展中心、遵義國際會展中心、湄潭國際會展中心、六盤水農產品會展中心、碧江“五館三中心”、黔東南民族風情園會展中心、黔南勻東國際會展中心、黔南綠博園、興義富康國際會展中心等會展集聚區。

會展市場主體培育工程。培育年營收500萬元以上本地會展企業60—80家,5000萬元以上本地會展企業10—15家。通過國際展覽業協會(UFI)認證的會展企業5—7家、專業化會展行業組織和研究機構5—7家。引進5—7家國際知名會展企業總部或分支機構落戶我省。

第二十五章 推進科技服務等生產性服務業發展

創新科技研發服務模式,延展科技創新服務鏈,加快形成鏈條完整、特色突出、投入多元、布局合理的科技服務業體系,推動生產性服務業專業化、高端化發展。

第一節 大力發展科技服務業

著力提升科技研發與服務支撐能力,營造有利于科技成果市場化的政策環境,積極發展研發設計、檢驗檢測、知識產權、創新孵化、技術轉移、科技咨詢、科技金融等科技服務業。充分發揮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人才集聚優勢,提升研發設計能力。加強技術市場和技術轉移機構建設,培育200名以上專業化技術轉移人才和20家省級及以上技術轉移機構。強化金融對科技服務業發展的支持作用,建立促進科技貸款、科技保險等科技金融協調推進機制,完善科技成果轉化股權投資機制。大力發展知識產權代理、信息、咨詢等服務,專利代理師達到350人。完善檢驗檢測平臺布局,推進國家質檢中心貴陽檢驗基地(二期)項目、貴州省檢驗檢測機構監督管理平臺建設,提升檢驗檢測機構服務質量。開展國家檢驗檢測認證公共服務平臺示范區創建工作,建成國家級檢驗檢測中心(實驗室)11家、省級檢驗檢測中心32家。

第二節 積極發展其他生產性服務業

加快發展人力資源管理與培訓服務、法律服務、會計審計、管理咨詢、中介服務等傳統生產性服務業。積極發展信息服務、創意服務、外包服務、供應鏈服務、節能與環保服務等新興服務業。依托“工業互聯網”平臺,通過“制造+服務”相融合、“線上+線下”相融合,便捷配置資源、高效交流信息,加快發展服務型制造,為企業提供從產品立項到產品營銷和服務的全方位支持,扎實開展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融合發展試點。引導生產性服務業在中心城市、制造業集中區域、現代農業產業基地以及有條件的城鎮集聚。以貴陽、遵義、貴安綜保區為重點,建立服務外包基地,積極申建中國服務外包示范城市。培育壯大一批生產性服務業龍頭企業,建設面向先進制造業的公共服務平臺,提升發展生產性服務業集聚區。

第二十六章 推進其他生活性服務業發展

加快發展家政、托育、物業、維修、教育培訓、餐飲、住宿和再生資源回收等服務業,加強公益性、基礎性服務業供給,推動生活性服務業高品質、多樣化發展。

第一節 加快發展現代家政服務業

實施家政服務業提質擴容工程,支持城鄉社區設立家政(家庭)服務網點,多方式提供家庭保潔、衣物洗滌、家電清洗、嬰幼兒看護、早教、管家、膳食搭配、室內美化等生活性服務,鼓勵發展針對個性化需求的定制服務。探索“平臺+管家”服務新模式,提升社區服務智能化水平。建立家政服務星級管理制度,加強家政服務人員職業技能培訓,提升從業人員的職業素養和專業化水平,培育“黔靈家政”服務品牌。規范家政服務市場主體發展和市場秩序,加強家政服務業信用建設,支持員工制家政企業發展,實施家政企業示范工程,推動家政服務專業化、品牌化、規模化,培育3—5個具有全國影響力的家政企業。

第二節 提升發展住宿餐飲等服務業

推動住宿業創新發展,開展全省住宿業100強典型示范創建活動,著力提升旅游星級飯店質量,鼓勵引導旅游熱點地區和景區周邊鄉村建設特色客棧、民宿、度假村。推動餐飲業、黔菜產業高質量發展,培育一批具備品牌競爭力和知名度的大型連鎖品牌餐飲集團。繼續舉辦貴州餐飲產業發展大會,促進餐飲業交流創新。發展形式多樣的教育培訓服務,引入行業組織等參與開展社區教育項目。培育打造一批具備養老、旅游、文體、住宿餐飲等多種服務網點的生活性服務業示范街區。

第七篇 堅持創新驅動發展,高質量建設國家大數據綜合試驗區

堅持創新在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創新作為推動發展的戰略支撐,著力推進數字產業化、產業數字化,強化科技和人才支撐,大力發展數字經濟,加快建設“數字貴州”。

第二十七章 大力推動數字產業化

圍繞大數據全產業鏈,實施數字經濟萬億倍增計劃,大力發展大數據有關硬件、軟件、終端、內容與服務產業和數據流通交易,加快人工智能、區塊鏈、物聯網等新技術應用和互聯網經濟、平臺經濟、無接觸經濟等新業態培育,建設數字經濟創新發展區。

第一節 大力培育大數據產業生態

加快“享鏈”推廣應用,打造貴陽貴安區塊鏈產業核心區。以三大運營商、磷化集團、振華集團等企業為重點,深入推進5G與工業互聯網、全域旅游等行業深度融合應用,培育發展“5G+”智能產業。加快推進華為鯤鵬產業生態建設,推動本地有實力的企業融入華為鯤鵬戰略及全省信創體系。積極推動平臺經濟、共享經濟創新發展,打造省級平臺經濟創新發展示范區,建設直播電商產業基地。推進物聯網在智慧城市、智慧家居、智能制造、智慧農業等領域的融合應用和北斗衛星大數據創新應用,加快中國(遵義)特色物聯網產業基地建設。推進人工智能大數據云服務平臺、人工智能高端語音云呼叫產業園、人臉識別系統等項目建設。加強大數據網絡安全,推進貴陽大數據及網絡安全示范試點城市建設,加快建設國家大數據安全綜合靶場和工業信息安全創新中心。

第二節 推進數據要素資源開發利用

加快構建優良的數字經濟產業生態,強化數據要素規范化、標準化采集,構建覆蓋全省、多源匯聚、統籌協作的數據資源體系,推進國家公共數據資源開發利用試點省建設。加快5G網絡、數字化融合改造、創新研發平臺等數字化基礎設施建設,支持在經濟調節、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公共服務、生態環境保護等領域開展數據開發利用,進一步釋放公共數據等各類數據資源的經濟價值和社會價值。加快貴陽大數據交易所整改重組。推進政務數據與市場主體建立數據雙向共享交互機制,探索構建數據要素開放流通和市場化運作體系,建設全國一流的數據要素集聚開發基地及數據流通市場。加強個人數據信息保護。

第三節 培育壯大大數據企業主體

深入開展大數據“百企引領”行動,堅持培育和引進并舉,引培一批高成長企業。支持現有企業做大做強,支持重點企業加快成長,打造一支“獨角獸”“瞪羚”企業梯隊。加速培育大數據龍頭骨干企業,支持大數據中小企業加快發展,形成大中小企業相互支撐、協同合作的大數據產業生態體系。支持龍頭企業聯合省內外高校和科研機構打造研發中心、技術產業聯盟,成立核心技術研發投資公司,推動技術產業化高效轉化。到2025年,培育百億級以上大數據企業1家,10億級以上大數據企業15家。

大數據創新發展重大工程

平臺經濟建設工程。以貴陽、遵義、銅仁、黔南等為重點,圍繞泛文娛、網絡貨運、企業服務、工業互聯網、醫療健康、人力資源撮合等板塊,重點培育100家左右特色鮮明、競爭力強的平臺企業,著力打造50家左右電子商務、網絡貨運、勞務撮合等平臺,加快發展50家左右國內領先的信息消費、家庭服務、健康醫療等細分領域平臺,平臺經濟綜合收入突破800億元。

軟件服務外包發展工程。推進騰訊、戴爾等軟件外包服務項目和中智“賽碼網”項目建設,加快發展軟件開發測試、數據加工分析、互聯網運營服務等軟件外包服務,打造“貴陽軟件外包服務”品牌,軟件外包及呼叫中心產業主營收入突破500億元。

信創產業發展工程。推進全省信創工程中心建成投運,為全省信創企業及產品提供測試、適配、運維等服務,打造4個信創產業“拳頭產品”。

第二十八章 大力推動產業數字化

深入實施“萬企融合”大行動,持續用大數據賦能實體經濟,推動實體經濟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發展,推進傳統產業在與大數據融合發展中實現轉型升級。

第一節 深化農業產銷智慧對接

加快推動農業向生產管理精準化、質量追溯全程化、市場銷售網絡化融合升級,實施農業資源環境精準監測,開展農業自然災害預測預報,強化動物疫病和植物病蟲害監測預警。大力發展智慧農業,構建“天空地人”一體的農業大數據可持續采集更新體系,建設一批現代智慧農業產業園區。聚焦十二個農業特色優勢產業,建成全省農產品產地大數據平臺,發布農產品價格指數。到2025年,大數據與農業深度融合發展水平指數達到45,實現農產品大數據平臺所有縣(市、區)全覆蓋。

第二節 推進工業數字化改造

加快推動工業向智能化生產、網絡化協同、個性化定制、服務化延伸融合升級,大力發展智能工廠、智能自動化生產線、工業互聯網和工業大數據應用等,推進制造業設計、生產、管理、服務等全流程智能化,推廣應用工業機器人,開展智能工廠和數字化車間試點。構建覆蓋全省的工業互聯網體系,推動企業數字車間建設改造。推進建設工業園區融合基礎設施,加快園區企業內網改造,推進園區企業數字化改造、智能化轉型,在智慧礦山、智慧電網、智慧工廠等領域推廣5G應用。到2025年,大數據與工業融合發展指數達到47,打造100個“萬兆園區”。

第三節 推進服務業數智化升級

加快推動服務業向平臺型、智慧型、共享型融合升級,完善提升貴州全域智慧旅游服務平臺,推動涉旅企業數據、服務和產品接入,強化全域智慧旅游產品和服務應用推廣。加快建設國家交通物流平臺貴州區域交換節點(分平臺),推動數據互聯互通,圍繞車貨匹配、物流管理、車輛調度等發展形成一批智慧物流服務產品,提升物流業智能化服務水平。大力發展智慧教育、智慧醫療等數字服務產業。積極發展城市便捷支付,不斷拓展移動便捷支付和電子支付應用場景,實現公共交通、生活服務、文化教育等公共服務領域普遍運用。

實體經濟數字化轉型重大工程

農業大數據應用工程。推進“智能農場”科技重大專項建設,重點在省級農業產業園區布局建設若干個智慧物聯感知終端,在全省建立2000個農產品產地信息采集點,建成全省農產品產銷智慧對接平臺。

農產品銷售終端智能化改造工程。推動批發市場、農貿市場、生鮮超市、配送企業等各類終端信息化改造提升,布局建設自動售菜機、生鮮自提柜、社區微菜場等便民服務設施設備,新建15個智能化一級批發市場,完成500個農貿市場信息化改造。

重點行業智慧工廠、數字車間建設工程。實施磷酸鐵鋰智能制造技改擴建、煤炭產業機械化智能化改造等項目,推進8000戶企業實現大數據融合應用。

電子商務拓展提升工程。完善農村網點,培育電商集聚平臺(園區、電商村)100家,孵化示范電商企業100家,培育電商品牌100個,促進電子商務與傳統產業深度融合。

第二十九章 大力推動數字化治理

加強數字社會、數字政府建設,深入實施“數字治理”攻堅戰,推進政府管理和社會治理模式創新,建設智慧城市、智慧社區和數字鄉村,提升政府管理、公共服務、社會治理等數字化、智能化水平,打造數字治理示范區。

第一節 著力提升數字政府服務水平

深入實施“數字政府”建設行動,加快推動大數據在市場監管、城市管理、公共服務、民生保障和社會治理等方面的示范應用,開發建立數字政府的典型應用場景,深化技術創新和應用創新,推動單純的政府治理模式逐步向多元協同治理的模式轉變。加快構建城市“數腦”,提升政府決策的精準性、預見性、科學性。實施權力清單、責任清單及負面清單透明化管理,運用數據鐵籠、關聯分析等大數據融合應用技術,對全省數據資源整合、共享開放和業務協同進行統一監管,提升政府在事前、事中、事后的治理能力。加快推進全國一體化在線政務服務平臺試點省、公共資源交易平臺整合共享試點省、社會信用體系與大數據融合試點省建設。

第二節 著力推動智慧城市建設

實施“智慧黔城”建設工程,加快推進物聯感知技術在環衛管理、市政設施管理、公園管理、人防、消防等領域的應用,建設城市級“智慧大腦”,提高城市基礎設施運行狀態檢測效率,開展城市全時間流程化管理。建設完善省級城市大數據綜合服務管理平臺,著力提升城市運行智能管理水平,構建全景化、效能化、智慧化的城市綜合管理模式,提高城市特別是省會城市交通管理智慧化水平。加快提升城市智慧化建設水平,建設城市數據中臺和數字孿生平臺,持續推進“天網工程”“雪亮工程”建設,開展智慧化社區、街區、商圈試點建設。

第三節 加快推進數字民生體系建設

通過數字賦能構建智慧民生服務應用體系,鼓勵研發和推廣應用更多便捷的智慧便民服務和產品。基于數據關聯分析、模擬等技術對重大民生事項開展提前預測,及時處置民生方面的突發應急事件,變后端治理為前端治理。推進“互聯網+”“大數據+”“區塊鏈+”等在教育、就業、社保、醫療、交通、食品安全等領域普及應用,提升運用大數據優化民生服務能力,實現政務民生熱點服務全部網上辦、掌上辦,政務民生服務網上辦理率達到100%。提升全民數字技能,依托覆蓋省市縣鄉村五級的電子政務網絡,加快推進更多政務應用下沉到村,實現政務等信息服務全覆蓋。

數字化治理重大工程

“一云一網一平臺”提升工程。提升“一云一網一平臺”功能,完善云上貴州“一朵云”,承載全省所有政務數據和應用,實現“一云統攬”,建設一批“大中臺”“大系統”,實現政務服務網注冊用戶占全省常住人口的50%,“掌上辦”平臺注冊用戶占全省常住人口的40%左右。

數字政府建設工程。推進“數據鐵籠”“互聯網+監督”項目建設,加快建設一批數據資源中心、政務治理應用基礎平臺、區塊鏈平臺、數據中臺、業務中臺、云資源平臺、視頻中臺、信用中臺、物聯網中臺、基礎庫、主題庫和業務庫等。

智慧社區試點建設工程。在貴陽、遵義、安順等開展智慧社區試點建設,探索社區服務集成化、治理人性化、家居生活智能化模式,推進城市社區人像識別感應設施、社區管理服務平臺和智慧安防等建設,建成500個智能社區。

智慧醫療建設項目。完善遠程醫療“一張網”,加快推進國家健康醫療大數據西部中心建設。推進互聯網醫院建設,依法依規提供在線診療服務。

第三十章 大力推動科技創新

建立開放式創新體系,全面提升科技創新能力和水平,加快建設各領域創新載體,著力突破重點領域核心關鍵技術瓶頸,強化科技對經濟社會發展重要支撐作用,推進特色科技強省建設。

第一節 加強重點領域技術創新

抓住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機遇,協同推進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加快構建現代產業技術體系。優化科技資源布局,重點實施現代山地特色高效農業、公共大數據、喀斯特生態治理和資源利用、煤炭智能采掘、智能建造、生物萃取等重大科技項目。實施智能(智慧)+科技重大項目。以產業化為目標,積極探索協同布局多種科技計劃的重大科技產業工程,打造十大工業產業鏈科技創新聯合體試驗區。以大數據融合創新推動關鍵技術研發突破發展,推進實施關鍵核心技術“黔靈計劃”,攻克一批關鍵核心技術,建設一批無人工廠、無人駕駛、無人運輸、無人礦井等科技地標。到2025年,區域創新能力進入全國前15位。

第二節 提升企業技術創新能力

強化企業在創新體系中的主體地位,支持龍頭企業組建創新聯合體和行業共性基礎技術、關鍵核心技術、前沿引領技術開發的行業研究院,開展突破性技術和產品研發。深入實施科技型企業“千企面對面”,完善技術創新對話機制,支持企業建設重點實驗室、新型研發機構等,鼓勵各類主體融通創新,加快推進企業技術創新設施建設,使企業成為創新重要發源地。實施獨角獸企業“十年百企千人”培育行動,建立科技型企業上市培育儲備庫。鼓勵企業積極承擔國家和省級重大科技攻關項目。落實研發投入稅收優惠政策,鼓勵以天使投資、知識產權質押、科技保險、公司債等方式支持企業自主創新。推動與技術成熟度匹配的多輪次股權融資,探索以直接融資為主的科技型企業成長機制。

第三節 健全開放式創新體系

加強科技合作,主動參與聯合建設實驗室、孵化器、技術轉移中心等平臺,引進高水平研發團隊和優質創新資源,打造協同創新共同體和引領區域高質量發展的創新高地。融入國家一體化大數據中心協同創新體系,加強與國家天文臺合作,深度參與國家星際探測研究,打造國際知名天文科研基地。加強與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雙一流”高校等的技術創新合作,以聯合基金、項目合作、技術轉移等方式開展技術研發合作。開展“省外研發+貴州轉化”試點,推動軍民科技協同創新與成果轉化,創建國家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示范區,建成覆蓋全省的技術交易市場。支持省內科研院所、高校、企業科研團隊開展聯合技術攻關,鼓勵電力、化工、交通等優勢企業向省外輸出技術和成套設備。推動貴州科學城、花溪大學城聯動發展,打造技術集聚區和技術輸出區。進一步強化高新區的創新引領帶動作用,積極創建國家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到2025年,力爭國家級高新區數量翻一番。

第四節 加強創新平臺建設

聚焦喀斯特地區生態治理和資源利用,加快建設黔靈實驗室,積極申建喀斯特領域國家實驗室。做強提升政府治理能力大數據應用技術國家工程實驗室和省部共建公共大數據重點實驗室,加快建設貴州科學城。圍繞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FAST)運行服務和研究應用,加快貴州射電天文臺建設,打造世界一流天文研究和科普基地。建設貴州科學數據中心,打造國家科學數據和算力資源布局的重要基地,建立超算、人工智能等公共算力平臺。加快建設生物測序平臺和人體腸道微生物組研究基地,積極申建國家生物大數據中心。加強農業種質資源保護和利用,推進貴州種質資源庫(基因庫)建設。優化重組省級重點實驗室、工程研究中心、技術創新中心、企業技術中心、臨床醫學研究中心等創新平臺,提升科技企業孵化器、大學科技園、眾創空間、星創天地等創新創業載體功能。加快建設貴陽大數據產業技術創新試驗區。到2025年,新建省級以上重點實驗室、工程研究中心、企業技術中心、創新中心等創新平臺100家。

第五節 完善科技創新體制機制

完善穩定支持和競爭性支持相協調的機制,持續加大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投入力度,增強源頭供給。全方位優化科技創新環境,完善科技計劃體系和運行機制,推動項目、平臺、人才、資金一體化配置,為科技創新提供低成本、全方位、專業化服務,更好釋放技術創新活力。深化技術榜單制試點,對“卡脖子”難題實行“揭榜掛帥”。探索政府所有合同運營(GOCO)等基礎設施和大型儀器管理模式。加快科研院所改革,擴大科研自主權,大力發展跨學科、公司制的新型研發機構,加強知識產權保護,構建充分體現知識、技術等創新要素價值的收益分配機制,在依法授權前提下,約定科研人員享有不低于70%的職務科技所有權。探索建立全社會研發投入季度統計機制和政府引導資金對種子期、天使輪科技成果轉化的補貼機制,提高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成效。建立科技創新效能評估體系。

科技創新重大工程

重大科技項目。推進實施良種良法創新、分布式農業、農業機械化智能化、農產品精深加工等農業技術攻關與應用示范項目。實施政務大數據、科學大數據等數據技術攻關和應用示范項目。實施煤炭地下氣化(無井式)、發電、組網試驗和“N00”工法適應性試驗項目。實施喀斯特生態治理和資源利用技術攻關與應用示范項目。

重大創新平臺建設工程。推進貴州科學中心建設,建立生物醫學大數據中心、文獻(科技)大數據中心、天文大數據中心、遙感(地球科學)大數據中心和高性能計算中心。協同推進生物測序平臺和人體腸道組研究基地建設。在煤炭地下氣化、智能采掘、智能農機、天然產物提取、智能釀造等領域建設一批重點實驗室和技術創新中心。

孵化器建設工程。加快科技企業孵化器、大學科技園等“雙創”平臺建設,在無人駕駛、生物醫藥、固廢處理等領域建設一批聯合孵化器,培育200個以上創新創業孵化載體,力爭培育75個國家級、省級科技企業孵化器。

第三十一章 大力推動人力資源開發

堅持人才是寶貴的戰略資源,建立完善人才工作協調機制,構建人才工作大格局,推動人才引進與培養并舉,不斷優化人才發展環境,推進人才大匯聚,努力打造全國最有吸引力、凝聚力的人才高地之一。

第一節 大力引進和培育創新人才

實施重點人才倍增計劃和精英人才引進計劃,重點引進高端領軍人才、創新創業人才、開放型人才、產業發展人才,打造升級一批引才聚才平臺載體,持續提升貴州人才博覽會層次和影響力。深入實施“百千萬”人才引進計劃,鼓勵各地因地制宜分級分類制訂人才引進辦法,支持貴陽貴安建設“全省人才蓄水池”。實施重點人才培養工程,遴選培養一批有希望成為“兩院”院士或國家科技計劃首席科學家和重點產業領域領軍人才。加強應用型、技能型人才培養,實施知識更新工程和技能提升行動,壯大高水平工程師和高技能人才隊伍。大力實施高層次創新人才、專業技術人才培養工程,依托省內高校、科研院所等人才平臺。實施創新企業家培訓工程,培育一批本地企業家和企業經營管理人才,支持民營企業引進和培養高級管理人才和技術骨干。開展基層人才技能提升培訓計劃,全面提升基層人才隊伍能力素質。支持創新型企業和高新技術企業在我省建立院士工作站、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

第二節 健全人才服務體系

完善人才創新服務保障機制,創新人才服務方式,構建省市縣三級聯動的人才服務網絡。加快建設完善省級“人才之家”,推動各市(州)建設高層次人才綜合服務平臺,升級完善市(州)、縣(區)兩級人才交流中心(人才市場)服務功能。探索在條件成熟的產業園區開設“一站式”人才服務窗口,為各類人才、用人主體提供政策咨詢、信息共享、技術指導、創業培訓、融資擔保等優質服務。完善人才服務綠卡功能,推行貴州“優才卡”,開設“貴州省人才服務熱線”,為人才提供醫療、社保、住房、子女教育等方面服務保障。加大對基層人才隊伍政策支持,推動人才向基層一線集聚。

第三節 激發人才創新創造活力

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完善柔性人才引進政策,創新人才評價激勵機制,建立健全以創新能力、質量、實效、貢獻為導向的科技人才評價體系。設立貴州杰出人才獎,鼓勵人才勇于創新、敢于冒尖,促進人才創新成果有效轉化。擴大高校和科研院所自主權,賦予創新領軍人才更大的技術路線決策權、科研經費使用權,實行以增加知識價值為導向的分配政策,完善科研人員職務科技成果轉化獎勵機制。加大對關鍵崗位和優秀人才收入分配傾斜力度。建立職稱評審“直通車”機制,探索完善特殊優秀人才認定標準,暢通高級職稱直接申報通道。積極營造“留才安心”的良好環境,增強人才歸屬感。

人力資源開發重大工程

高層次人才引進計劃。通過直接引進和柔性引進等方式,引進在本研究領域有較大或持續影響力,具備國際先進或國內領先水平,能夠引領貴州產業對標國際化和國內領先水平發展的領軍人才50名、拔尖人才300名。

黔歸人才引進計劃。以鄉情為紐帶,引進一批在外黔籍企業家回鄉創辦企業、設立分支機構、投資本土企業。引進一批在外黔籍專家學者回我省高校、科研院所、企業參與項目建設、技術攻關。吸引一批高技能人才返鄉創業。到2025年,力爭引回5萬名黔籍在外優秀人才。

高層次創新人才培養工程。面向海內外遴選支持1000名左右從事產業技術創新、成果產業轉化和技術攻關的領軍人才,培養500名左右在科研一線從事基礎研究、院士創新和共性技術研究的高層次創新人才。遴選培養10名左右爭取成為“兩院”院士或國家科技計劃首席科學家等領軍人物的優秀候選人才。

專業技術人才培養工程。完善提升50家省級專業技術人員繼續教育基地,專業技術人才總量達到170萬人以上。

創新企業家培育工程。每年遴選100名左右優秀的國有企業和民營企業家,持續培訓培養;每年遴選100名左右企業中高層管理人才,送到東部地區優秀企業跟班學習、掛職鍛煉,造就一批實踐經驗豐富、管理理念先進、年富力強的復合型優秀管理人才。加強企業經營管理人才隊伍建設,增強引領企業創新發展的能力,到2025年,企業經營管理人才隊伍數量達到120萬人。

基層人才能力提升工程。每年遴選1000名基層管理人才,1000名基層專業技術人才、1000名基層創新創業人才予以重點培養。加強對基層機關事業單位、村支“兩委”干部黨的基本理論教育、黨性教育、作風教育、專業化能力、知識技能、履職盡責等方面培訓,每5年對所有基層黨政干部輪訓一遍。

第八篇 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高質量建設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

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始終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導向,統籌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加大生態系統保護力度,大力實施生態環境提升行動,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推進美麗貴州建設。

第三十二章 加強生態環境治理和保護修復

全面提升重要生態安全屏障功能和質量,堅決貫徹落實推動長江經濟帶“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要求,持續推進生態系統良性循環和永續利用,科學推進石漠化、水土流失綜合治理,切實增強生態系統穩定性,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第一節 構建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體

加快建設苗嶺、大婁山、烏蒙山、武陵山四大山脈生態廊道和烏江、赤水河、牛欄江—橫江、清水江—氵舞 陽河、南北盤江—紅水河、都柳江等重點河流生態保護帶,實施烏江流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工程、赤水河流域生態保護樣板示范工程,筑牢長江、珠江上游重要生態安全屏障。深入開展國土綠化美化行動,鞏固退耕還林還草成果,加強天然林、公益林、防護林、儲備林、碳匯林等分類保護建設,強化森林撫育,推進低質低效林改造和退化防護林修復。推進重點區域歷史遺留礦山生態修復。加快推進河湖和濕地保護修復,完善濕地保護管理制度體系,強化濕地資源動態監測,開展退田還湖還濕。加強草海生態保護和綜合治理。加強草原保護修復,開展人工種草、草地改良和圍欄建設等。全面落實長江流域重點水域十年禁漁,鞏固全域取締網箱養魚成果。到2025年,森林蓄積量達到6億立方米以上,歷史遺留礦山植被恢復1000公頃,濕地保護率達到51.5%以上。

第二節 加大石漠化綜合防治力度

強化石漠化分類治理,探索與農村產業結構調整、區域經濟發展、群眾增收致富有機結合的防治新模式。對林地石漠化區域,采取封山育林和科學營造防護林、用材林、經濟林等方式,促進林草植被正向演替和林農增收。對耕地石漠化區域,采用退耕還林還草、調整種植業結構、發展特色生態產業、開展保土性耕作等方式,增加林草植被,防止過度耕作引發新的土地退化。對草地石漠化區域,采用草地改良、人工種草、補播、施肥、圍欄封育等措施,恢復草地植被,逐漸提高草地生產力,帶動區域內草食畜牧業發展。對未利用地的重度和極重度石漠化區域,充分利用其獨特的喀斯特地貌景觀,因地制宜開展黔石保護性開發和發展生態旅游。對易地扶貧搬遷遷出地全面實施生態恢復。積極開展水土保持,加快構建有效的水土流失綜合防護體系。到2025年,石漠化綜合治理面積35.5萬公頃,水土流失綜合治理面積149萬公頃。

第三節 推進自然保護地體系建設

加強自然保護地保護修復,提升自然保護地基礎設施、應急防災水平,實施以自然恢復為主、科學合理人工措施為輔的受損自然生態系統修復工程。健全自然保護地體系管理體制機制,推進自然保護地整合優化,加快勘界立標,利用現代科技手段和裝備,逐步建立“天地空、點線面”一體化的自然保護地智慧管理系統。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開展野生動植物資源普查和動態監測,對野生動植物重要棲息地進行保護修復,建設野生動物救護場所和繁育基地,開展珍稀瀕危和極小種群物種拯救,加強名木大樹搶救保護。加強野生動物疫源疫病監測防控和有害生物防治,強化外來物種管控。到2025年,自然保護地面積占全省國土面積達到7.1%以上。

生態環境治理和保護修復重大工程

烏江流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工程。重點實施武陵山區、烏江中游、黔中兩湖水源地等區域675座礦山修復、1萬公頃土地綜合整治、重點流域水生態修復、重金屬污染治理、重點治理區地質災害防治等,實現區域綜合植被蓋度達到88%,水土流失治理率達到70%,烏江源和錦江河水功能區水質達標率達到80%以上。

赤水河流域生態保護樣板示范工程。重點開展小水電開發、水污染、非法捕撈、航道整治、旅游開發等問題整改,實施流域城鎮污水垃圾處理、農村環境綜合治理、水土流失治理等專項行動,實現流域縣級以上城市生活污水處理率達到96%以上,規模化畜禽養殖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率達到81%以上,水土流失治理率達到50%以上,濕地保護率達到60%以上。

全域森林提質培優工程。實施森林撫育200萬公頃,修復退化防護林13.33萬公頃,改造低質低效林66.67萬公頃。新建森林管護站房200座、管護站點200座,配備管護交通工具3000輛、林區智能監控設備500套,新建林區公路及巡護步道1000公里。

石漠化綜合防治工程。采取封山育林、科學造林等方式治理林地石漠化面積16.8萬公頃,采取退耕還林還草、調整種植業結構、發展生態產業等方式治理耕地石漠化面積13.3萬公頃,采取草地改良、人工種草等方式治理草地石漠化面積0.9萬公頃,采取黔石保護性開發、發展生態旅游等方式治理重度石漠化面積4.5萬公頃。

野生動植物保護工程。推進黔金絲猴人工繁育研究,開展貴州金花茶、離蕊金花茶、小黃花茶、安龍油果樟、西疇青岡、滇桐、倉背木蓮等7種極度瀕危物種野外回歸。改造貴州省中亞熱帶高原珍稀植物園、黔北植物園,新建黔東北、黔東南、黔西南3個植物園和1個蘭科植物保育中心,以及2個野生動物收容救護中心。

第三十三章 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

深入開展水、大氣、土壤、固廢等環境治理工程,深化“雙十工程”治理,健全源頭預防、過程控制、損害賠償、責任追究的污染防治體系,鞏固生態環境質量,實現天更藍、地更綠、水更清、環境更美好。

第一節 加強水污染防治

堅持水污染防治和生態擴容并舉,加快推進水污染治理、水生態修復和水資源保護“三水共治”。推進縣級以上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規范化建設,加強千噸萬人集中式飲用水源和農村飲用水水源地保護。持續開展涉水行業企業和工業園區水污染深度治理,推進工業污水處理設施分類管理、分期改造。加強城鄉污水處理設施運行監管和改造提升。持續推進黑臭水體治理,全面消除城市黑臭水體。開展烏江、清水江磷污染深度治理,推進赤水河流域白酒行業污染整治。以濕地、水源涵養區、水域及其緩沖帶、自然岸線等為重點實施水生態保護修復,持續恢復與改善重要河流、湖庫、濕地水環境和水生態狀況。推進船舶污染綜合治理。實施地下水污染修復試點工程,開展地下水污染源環境風險管控。到2025年,主要河流出境斷面水質優良率和縣城以上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水質達標率保持在100%。

第二節 加強大氣污染防治

加強細顆粒物和臭氧協同控制,加大城市揚塵污染防治力度,推進工業廢氣治理,強化燃煤電廠、水泥廠等重點行業污染排放監管,推進鋼鐵行業超低排放改造,開展化工、工業涂裝、包裝印刷、油品儲運行業揮發性有機物綜合治理。加強對餐飲等生活源污染防控,加大噪聲污染、機動車尾氣污染防治力度。積極應對氣候變化,制定我省2030年碳排放達峰行動方案,降低碳排放強度,推動能源、工業、建筑、交通等領域低碳化。到2025年,縣級及以上城市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率保持在95%以上。

第三節 加強土壤、固廢等污染防治

推行垃圾分類和減量化、資源化,完善建立村收集、鎮轉運、縣處理的生活垃圾收運體系,推進以焚燒發電為主的生活垃圾處理體系建設。加快餐廚廢棄物處置設施建設,實現市級餐廚垃圾處理設施全覆蓋。加快推進存量建筑垃圾消納處理和綜合利用。加強危險廢物和醫療廢物處置能力建設,強化收集、運輸、處置全過程監管,完善危險廢物和醫療廢物處置體系。加強工業固廢治理,深入開展工業尾礦庫、工業渣場綜合整治。嚴格執行重金屬排放總量控制,加快推進重點敏感環境區域周邊涉重企業污染治理。持續防范持久性有機物、汞等化學物質和核輻射、電磁輻射等環境風險。重視新污染物治理,加強塑料等污染治理。到2025年,生活垃圾焚燒發電規模達到3萬噸/日以上。

污染防治重大工程

藍天工程。推進實施鋼鐵行業超低排放改造工程,化工、工業涂裝、包裝印刷、油品儲運等重點行業揮發性有機物綜合整治工程等。

碧水工程。推進實施黔中水利樞紐工程、夾巖水庫等跨流域大型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規范化建設及流域環境綜合整治工程,磷化工、白酒、煤、氮肥等重點行業水污染防治和清潔生產水平提升工程,城鎮污水污泥處理處置設施建設與提標工程,設市城市建成區黑臭水體排查與綜合整治工程等。

凈土工程。新建、擴建生活垃圾焚燒發電設施10座,推進建設區域性生活垃圾焚燒飛灰處置設施。改造提升省危險廢物處置中心,新建5個區域性危險廢物處置中心。

清廢工程。推進實施松桃、玉屏和大龍經開區錳渣綜合治理工程,赫章、威寧、七星關鉛鋅礦渣綜合治理工程,水城、盤州、金沙、納雍、興義、普定等地粉煤灰、煤矸石綜合治理工程等。

第三十四章 大力發展綠色經濟

深入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大力推進綠色生態產業發展,著力提高資源循環利用效率和水平,引導形成綠色生活方式,構建以產業生態化和生態產業化為主體的生態經濟體系。

第一節 加快發展綠色生態產業

深入實施綠色制造專項行動和綠色經濟倍增計劃,加快推動工業、產業園區等綠色化升級改造,提高煤炭、電力、礦產資源開發、化工、有色、建材等行業綠色化和清潔生產水平,創建綠色工廠、綠色礦山、綠色園區,培育綠色企業。大力發展綠色經濟“四型”產業,推動綠色農業、環保產業、綠色建材、綠色包裝、綠色物流、綠色金融等綠色生態產業加快發展。加快培育壯大綠色生態產業市場主體,推進以市場為導向的綠色技術創新,鼓勵民營企業參與生態保護和環境治理。到2025年,綠色經濟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提高到50%。

第二節 深入推進節能降耗

堅持能源消耗總量和強度“雙控”并重,強化節能監察,加強鋼鐵、有色、電力、化工、建材、煤炭等重點耗能行業和重點用能單位節能管理,大力推廣合同能源管理模式,實施數據中心綠色化節能改造。推進建筑、交通運輸、公共機構等重點領域節能降耗。嚴格固定資產投資項目節能評估審查。加大節能環保產業技術創新,實施節能改造、節能技術(產品)產業化示范工程。強化水資源剛性約束,建設節水型社會,科學制定用水定額并動態調整,深入推進農業水價綜合改革,配套建設計量設施,健全農業節水激勵機制,全面開展工業節水行動,嚴格控制高耗水服務業用水,著力推進城鎮節水降損,推行水循環梯級利用。到2025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比重達到17.4%,單位工業增加值用水量下降12%。

第三節 大力發展循環經濟

全面加強共伴生礦產資源及尾礦綜合利用,深入實施磷化工企業“以渣定產”,推進煤矸石、粉煤灰、冶煉和化工廢渣等綜合利用。促進資源再生利用企業集聚化、園區化、區域協同化布局,提升再生資源利用行業清潔化、高值化水平。貫徹落實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到2025年,工業固體廢棄物綜合利用率達到70%。推廣“互聯網+”回收新模式,推進動力蓄電池梯級利用和規范回收處理。加強土地資源節約高效利用,盤活存量建設用地,加大批而未供和閑置土地處置力度,推進低效用地再開發,著力提高建設用地利用效益,逐步減少新增建設用地規模。“十四五”期間,新增建設用地規模控制在110萬畝以內。

第四節 積極推行綠色生活方式

強化綠色生活方式宣傳引導,深入推進綠色生活創建行動,持續開展“貴州生態日”“節能宣傳周”等綠色低碳主題活動。加快節約型機關、綠色家庭、綠色學校、綠色社區、綠色商場建設,厲行節約,制止餐飲浪費,合理控制室內空調溫度,減少無效照明,鼓勵步行、共享單車、公共交通等綠色低碳出行,減少一次性日用品、塑料制品使用。擴大綠色產品消費,嚴格執行政府對節能環保產品的優先采購和強制采購制度,擴大綠色采購范圍。建立綠色消費激勵機制,加大新能源汽車和節能節水環保家電、建材、照明產品等推廣力度,落實新能源汽車購置補貼、稅收優惠等政策,切實提高能效標識二級以上家電、環保裝修材料等市場占有率和使用率。

綠色經濟發展重大工程

重點用能單位專項行動。完成年綜合能源消費量1萬噸標準煤以上的工業企業和年綜合消費量5000噸標準煤以上的其他企業等200家重點用能單位節能改造。

大宗固體廢棄物綜合利用工程。推進遵義和平經濟開發區、松桃經濟開發區、大龍經濟開發區、興義工業園區、甕安工業園區5個國家大宗固廢綜合利用基地建設,推動粉煤灰、錳渣、磷石膏等大宗工業固體廢棄物集聚利用300萬噸以上。

國家園區循環化改造示范試點建設工程。推進大龍經濟開發區、盤州紅果經濟開發區、六盤水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西秀工業園區4個國家園區循環化改造示范試點建設,推動建立新能源、裝備制造、新型建材等循環經濟產業鏈條。

第三十五章 全面構建生態文明制度體系

全面推廣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制度成果和經驗做法,加快完善生態文明績效評價考核和責任追究制度,健全生態環境保護法規標準制度體系、公益訴訟和執法司法制度,更多運用經濟杠桿和法治方式進行生態保護和環境治理。

第一節 健全生態環境保護制度

強化生態環境保護領域監管和執法,落實生態環境保護主體責任和監督責任,嚴厲打擊各類非法擠占自然生態空間、破壞生態環境行為,推進環境資源審判和區域協作,完善生態環境損害賠償磋商、調解、懲戒機制。深入實施領導干部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嚴格執行生態環境損害終身追究制。健全山水林田湖草休養生息制度,強化河(湖)長制、林長制。加快構建全省自然資源調查監測評價體系,建立自然資源資產清查核算評價制度。建立健全資源總量管理和全面節約制度,強化資源開發利用總量和強度雙控制。鞏固完善森林生態效益補償機制,加快推動建立珠江上游生態補償機制,將南北盤江納入省級生態補償范圍。推進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試點省建設,建立生態產品價值評估、核算、交易體系。加快赤水、江口、雷山等國家生態綜合補償試點和省級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試點縣(市)建設。完善自然保護地、生態保護紅線監管制度,開展生態系統保護成效監測評估。創新和完善促進綠色發展價格機制。

第二節 完善環境污染治理機制

健全生態環境風險防范和應急體系,推進跨區域污染防治、環境監管和應急處置聯動,加快環境質量、污染源和生態狀況監測全覆蓋。完善污染天氣應急管理響應機制,建立污染天氣應急減排清單。建立全省水環境流域空間管控體系,實行水質目標、受納水體、入河排污口、排污管線、污染源排放口、污染源企業全面管理,實施以排污許可制為核心的固定污染源監管制度。加強土壤環境監測、評估、預防和執法體系建設。推動排污權、用能權、碳排放權等市場化交易,探索實施環境污染強制責任保險。推進生態環境治理信息化、智能化,加快建設生態環境質量和污染源管理等基礎數據庫。嚴格落實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制度,加強聯合執法、跨區域執法和交叉執法,健全完善公眾對污染環境行為監督舉報和反饋處置機制。

第九篇 堅持擴大內需戰略基點,高質量建設國家內陸開放型經濟試驗區

實施更大范圍、更寬領域、更深層次對外開放,培育完善市場體系,注重需求側管理,積極擴大消費和有效投資,大力發展開放型經濟,主動參與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

第三十六章 積極融入國內國際雙循環

立足國內大循環,提升供給體系對需求的適配性,貫通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各環節,在國家構建新發展格局中積極作為,全方位全要素高效率地融入雙循環。

第一節 不斷提升有效供給能力

鼓勵企業深耕細分市場,以質量、標準、品牌為引領,著力提升生產能力和水平,推動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發展,不斷優化供給結構,改善供給質量,增強產品和服務市場競爭力、品牌影響力,更好對接多層次、個性化消費需求。推動金融同實體經濟均衡發展,實現上下游、產供銷有效銜接,促進農業、制造業、服務業等產業融合發展,延伸產業鏈。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進一步去除落后產能,推動資源要素集中到先進產能,穩定和提升產業鏈供應鏈水平。進一步減輕企業成本負擔,繼續實施減稅降費,增強企業擴大再生產能力。完善住房市場體系,促進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更好滿足群眾多樣化住房需求。

第二節 構建暢通的現代流通體系

破除妨礙生產要素市場化配置和商品服務流通的體制機制障礙,加快建設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市場體系,促進生產資料和生活資料高效流通。依托高速公路、高速鐵路、航空、水運等綜合立體交通網,積極融入全國流通大通道體系,著力提升區域中心城市流通服務功能,把貴陽、遵義等建成國家級流通節點城市。大力發展連鎖經營、電子商務、物流配送、數字平臺等現代流通方式,暢通農產品進城和工業品下鄉的雙向流通渠道。大力發展供應鏈金融。深入推動流通信用體系建設,加快建立和完善產品追溯體系。加強統一的市場監督,嚴厲查處行政壟斷、市場壟斷等限制競爭行為,暢通土地、勞動力、資金、技術和數據要素流通渠道。

第三十七章 發揮投資對優化供給結構的關鍵作用

加快優化投資結構,加大關鍵領域和薄弱環節補短板力度,實施提高產業投資、民間投資和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投資比重行動計劃,保持投資合理增長,穩步提升投資質量和效益。

第一節 著力優化投資結構

加大產業投資,圍繞十大工業產業、十二個農業特色優勢產業、服務業創新發展十大工程,推動實施一批產業發展重點項目,大力支持企業設備更新和技術改造。加大新型基礎設施和新型城鎮化建設的投資,實施一批強基礎、增功能、利長遠的重大項目建設。加大水利、能源建設投入,優化交通建設投資,穩定房地產投資,以市場運作方式,推動實施一批帶動強、效益好的重大項目。加強生態和民生領域補短板投資,推進生態環保、市政工程、農業農村、公共安全、公共衛生、物資儲備、防災減災、民生保障等一批重大項目建設。到2025年,工業投資占固定資產投資比重提高到30%左右。

第二節 持續提高投資效益

加強投資項目管理,完善用好項目云,強化項目管理標準化、信息化、制度化建設,制定實施省級五年重大項目建設計劃,建立動態管理重大項目庫。建立健全以效益為導向的投資決策機制,推動資源要素從低質低效投資領域向高質高效投資領域配置,合理設定產業準入門檻,提高項目畝均投資強度和投入產出比。建立依據投資效益科學安排預算內投資的長效機制和國有投資項目效益保證制度,落實投資決策責任制,強化政府投資責任追究制度,實施投資項目事后評價機制。加強投資風險預警和防范,建立健全企業投資風險約束機制,防止低水平重復建設和因項目同質化嚴重帶來惡性競爭。優化政府投資使用方向和方式,合理界定政府投資范圍,完善投資評價體系、考核辦法和投資項目全過程管理機制,強化投資項目推進情況的督查考核。

第三節 激發社會投資活力

發揮政府投資撬動作用,全力擴大民間投資,形成市場主導的投資內生增長機制,完善向民間資本推介項目長效機制,穩妥開展基礎設施領域不動產投資信托基金(REITs)試點,鼓勵支持民間投資參與補短板和新型基礎設施建設。進一步優化投資環境,加大招引力度,促進省外客商加大在黔投資力度,擴大投資規模。強化與中央企業合作,持續開展央企招商專項行動,爭取央企提高在黔投資比重。積極開展貴商回歸行動,吸引在外黔籍企業家投資家鄉、建設家鄉。加快拓展外資入黔渠道,實施國(境)外資金引進突破行動。支持本地金融機構創新支持實體經濟模式,積極擴大投資性業務。規范推廣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模式,加快引入各類投資進入基礎設施建設等領域。到2025年,民間投資占比達到60%左右。

第三十八章 增強消費對經濟發展的基礎性作用

積極釋放消費需求,推動線上線下融合,拓展消費新模式,努力增加高品質產品和服務供給,持續提升傳統消費,大力培育新型消費,適當增加公共消費,促進消費擴容提質。

第一節 著力提升傳統消費

鼓勵企業開展以舊換新,促進家電和電子產品等傳統消費品更新換代,推動居民實物消費不斷升級。完善促進汽車消費政策,優化汽車使用管理服務,加快培育二手車交易示范市場。加快建立多主體供給、多渠道保障、租購并舉的住房制度,促進住房消費健康發展。積極發展“夜間經濟”,鼓勵開設深夜營業專區。加快建設便利店、社區菜店、社會餐飲、家政服務、美容美發、藥店等社區服務商業設施,提升消費便利度。改造提升和培育發展一批步行街、商業綜合體和文旅消費聚集區,打造150個以上核心商圈,創建文化旅游消費試點(示范)城市。進一步拓寬農村消費市場,暢通城鄉雙向聯動銷售渠道,引導優質商品和服務向農村延伸。

第二節 大力培育新型消費

加快研發智能汽車、智能家居、智能穿戴設備、超高清視頻、虛擬現實、增強現實等綠色智能產品。支持有條件的城市改善進口商品供給,發展“首店經濟”和“首發經濟”,建設一批免稅店。積極培育網絡消費、智能消費、定制消費、體驗消費等消費新模式。加快構建“智能+”消費生態體系,建設智慧商店、智慧商圈。鼓勵發展“線上經濟”“宅經濟”等新業態和無接觸交易服務,舉辦“貴州云購物”節慶活動。到2025年,城鎮人均年消費達到2.5萬元以上。

第三節 營造良好消費環境

強化市場秩序監管,對食品、藥品、醫療器械等重點產品,建立健全以產品編碼管理為手段的消費追溯體系。加強線上線下一體化監管,深入推進落實電子商務產品質量監督管理制度。推進消費領域信用體系建設,建立企業信用風險分類管理機制,完善個人信息保護制度和消費后評價制度。放寬服務消費領域市場準入,維護公平開放競爭市場環境。落實國家鼓勵消費的財稅信貸政策、信用消費政策和帶薪休假制度。加大消費者權益保護力度,加強消費維權行政執法體系和信息化建設,暢通消費者維權渠道。支持貴陽申建國際消費中心城市、打造中高端消費貿易之城,推動市(州)中心城市建設區域性消費城市。

第三十九章 積極拓展開放合作空間

深度融入“一帶一路”、長江經濟帶、粵港澳大灣區、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等國家區域發展戰略,加強與周邊省份合作,擴大對內對外開放,加快形成全方位開放空間格局。

第一節 深度參與共建“一帶一路”

深化國內外生態領域合作交流,推動綠色絲綢之路建設。推動數字經濟發展,推進跨境數據處理應用,把貴陽打造成為數字絲綢之路重要節點。積極參與西部陸海新通道建設,打造“一帶一路”西部重要陸海連接線,推進與東盟、南亞在交通、水利、能源、大數據、信息技術、教育、農業等領域合作。逐步開行黔新歐班列,強化與西北、中亞、歐洲等連通性,加強與德國、瑞士、法國、意大利、英國等國家在中高端消費、中高端制造、人工智能、職業教育、健康醫療、生態環境等領域的合作,推進中德(貴陽)等國際合作園建設。加快打通向東出海口,深化與日韓在農牧業、制造業、旅游業等領域合作。利用能礦資源深加工、工程建設領域設計、施工方面等專業優勢,推動貴州工程、能礦和制造業企業到中亞、非洲國家開展投資貿易全方位合作。

第二節 積極融入長江經濟帶發展

完善長江經濟帶省際間環境污染聯防聯控機制,協同推進長江流域生態環境保護,完善赤水河流域跨省橫向生態補償機制。積極參與長江上游四省市產業創新協同發展、市場一體化體系建設、公共服務共建共享,共建生物醫藥、生態旅游合作區。加強與湖南、湖北、江西等長江中游省份在能源、旅游、裝備制造、新材料、教育等領域交流合作,共建新型錳深加工等產業基地。支持秀山縣、花垣縣、松桃縣共建渝湘黔邊城協同發展合作區。健全與長江三角洲區域上海、江蘇、浙江等在產業、教育、醫療等領域的合作機制。

第三節 強化與粵港澳大灣區和京津冀經濟圈合作

積極對接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推動粵桂黔滇川高鐵經濟帶建設,充分發揮泛珠三角區域合作機制,深化開展信息技術、先進裝備制造、新材料、現代物流、健康養老、旅游和金融等產業合作,建設一批面向粵港澳的“菜籃子”“果園子”基地。穩定“黔電送粵”送電規模,推動完善跨省跨區電力市場化交易機制。推進京津冀與貴州兩區四地之間數據資源交換共享和協同應用,深化貴陽市與北京中關村科技合作,協作開拓康養旅游市場。推動貴安新區與雄安新區在產業發展、科技創新、城市治理、公共服務等方面加強交流合作。

第四節 深度融入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

加大渝黔兩地在基礎設施、大數據、能源、高端裝備制造、金融、物流等領域合作力度。建立電力等重大能源合作事宜定期溝通協商機制。推進渝東南至銅仁省際互聯互通輸氣管道等項目前期工作,共建南川至道真輸氣管道項目。推動“黔煤入渝”,支持重慶煤炭科技企業參與畢水興等煤層氣產業化基地建設。加強頁巖氣勘探、開采、利用等領域合作,建設渝黔頁巖氣智能化開發基地。建設黔北渝南沿邊生態旅游度假帶,健全貴安新區和重慶兩江新區合作機制,加快桐梓(重慶)工業園建設。加強與四川在農業、制造業、大數據、物流業、旅游業等產業的協同合作。

對外開放合作重大工程

產業合作項目。推進渝黔頁巖氣智能化開發基地、中國數谷—高新技術產業合作基地、遵義六盤水自貢德陽裝備制造業研發合作平臺、黔北川南綠色煤化工產業鏈等項目建設。推動建設黔北渝南沿邊生態旅游度假帶。加快推進與四川合作打造“百億梵凈國際蛋谷”和“中國蜜都”、與上海合作推進中藥材產業發展、上海黔茶中心、與浙江合作共建7000萬羽肉雞養殖、與浙江合作推進茶產業發展、與廣藥集團合作共建刺梨產業、與廣州百立集團合作研發日化新產品等項目建設。

教育醫療文化科技合作項目。推進國家基因庫貴陽備份庫暨貴陽生命數據湖創新科技園、中國—東盟教育交流周美育研學基地、廣州—獨山健康鄉村、貴陽與上海合作共建世界電子體育中心、貴陽恒大文化旅游城童世界、平塘天文小鎮宇宙航天科普教學基地等項目建設。

產業合作示范園區。推進廣東(貴州)產業園、黔南·廣州產業園、畢節·廣州產業園、貴州香港(獨山)合作園區、銅仁·蘇州產業園、貴安·蘇州產業園、慈溪·安龍萬洋眾創城產業園、大連·六盤水產業園、青島·安順產業園、凱里·杭州經濟技術開發區協作園、桐梓(重慶)工業園、上海北斗衛星大數據產業(銅仁)示范園、上海臨港(遵義)科技產業園等園區建設。

第四十章 發展高水平開放型經濟

發揮貴州“1+8”國家級開放創新平臺載體功能,用好各類展會平臺,全面完善提升開放平臺功能,著力提升內外貿質量和效益,努力開創開放型經濟發展新局面。

第一節 推進開放創新平臺建設

賦予貴安新區省級經濟管理權限,積極探索總部經濟發展模式,將貴安新區打造成內陸開放型經濟新高地。加快完善提升貴陽、貴安新區、遵義綜合保稅區保稅加工、物流、貿易、金融等服務功能,增強發展外向型經濟能力。推進貴陽國家高新區、貴陽國家經開區、遵義國家經開區、安順國家高新區等加快發展,壯大新動能,打造高端裝備制造業基地,提升發展生產性服務業。加快推進雙龍航空港經濟區建設,全力打造國家級臨空經濟示范區。推動外資、外貿、外經企業向開放平臺集聚,在投資貿易自由化便利化、現代產業發展等方面先行先試。實施開發區培育升級計劃,鼓勵開發區與東部地區合作共建產業轉移園區、飛地園區,力爭新申建1—3個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開發區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力爭達到1萬億元。積極申建中國(貴州)自由貿易試驗區。創新方式辦好生態文明貴陽國際論壇、中國國際大數據產業博覽會、中國—東盟教育交流周、中國(貴州)國際酒類博覽會、國際山地旅游暨戶外運動大會、貴州內陸開放型經濟試驗區投資貿易洽談會、妥樂論壇等重大國際開放活動。制定開放創新平臺績效評價考核辦法,提高“1+8”國家級開放創新平臺對全省經濟增長貢獻率。

第二節 推進開放口岸建設

大力推進貴陽改貌鐵路海關監管場所建設運營,持續發揮西部陸海新通道重要節點場站作用,進一步拓展西部陸海新通道、中歐中亞國際運輸通道。發揮好貴陽龍洞堡機場口岸作用,推動遵義新舟機場航空口岸通過國家驗收正式開放,加快銅仁鳳凰機場臨時航空口岸建設,推動銅仁鳳凰機場正式開放。深化國際貿易“單一窗口”建設,落實標準版統一部署,加快開發完善地方特色應用,推進入境種子種苗、入境水果、進口冰鮮水產品、進口肉類等指定監管場地建成運營。

第三節 推進對外貿易創新發展

搶抓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CEP)開放市場的重大機遇,加快建設外貿轉型升級基地、貿易促進平臺和國際營銷體系,新增一批國家級外貿轉型升級基地。實施外貿企業培育提升工程,著力培育外貿“隱形冠軍”企業、跨國企業和龍頭外貿綜合服務企業。支持貴陽、貴安新區開展全面深化服務貿易試點,在海關特殊監管區發展服務貿易,擴大服務貿易規模。支持貴陽市創建國家級服務外包示范城市,擴大離岸服務外包規模。建好中國(貴陽、遵義)跨境電商綜合試驗區和安順跨境電商零售進口試點。實施更加積極進口政策,支持優質日用消費品、醫藥和技術密集型生產性服務進口。推進貴陽國際郵件互換局擴容增效。

第四節 加快推進“引進來”和“走出去”

深入推進“四個招商”和“五區招商”,積極引進資金、先進技術、管理、人才和服務等先進要素。將“東部企業+貴州資源”“東部市場+貴州產品”“東部總部+貴州基地”“東部研發+貴州制造”作為產業招商的重點和方向,加大國內外優強企業引進力度。實施園區招商提升行動,對主導產業和特色產業實施精準化、定制化招商。強化央企招商,用好央企資源,推進央企招商常態化、專題化。實施駐點招商提升行動,逐步在粵港澳大灣區、京津冀、珠三角、長三角、成渝等重點地區派出駐點招商隊伍,深化區域產業合作。發揮駐國外商務代表處、招商辦事處等平臺作用,逐步在歐美、東盟、日韓等地區開展駐點招商,引進一批先進生產力和戰略合作投資者。每年引進國內外優強企業1000家以上,每年引進省外重點產業到位資金6000億元以上。鼓勵有實力的企業“走出去”開展境外投資、承攬工程、勞務輸出,積極參與國際競爭,重點推進貴州輪胎越南項目等建設,推進磷化工等優勢產業與中東、北非等國家合作。全面培育壯大外經主體,到2025年,“走出去”企業主體數量年均增長10%以上,對外經濟技術合作營業額年均增長12%。

第五節 營造良好開放環境

實行高水平的貿易和投資自由化便利化政策,加速構建更加開放便利的投融資機制和海關通關機制。深入貫徹《外商投資法》及其實施條例,全面落實準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管理制度,有序放寬市場準入限制。深入實施外商投資股權投資企業試點,加大利用外資力度。在海關特殊監管區域復制推廣“先出區、再報關”“跨部門一次性聯合檢查”等改革舉措,提高通關效率。開展跨境電商保稅備貨業務,實施網購保稅進口等試點政策。建立國際人才雙向流動交流機制,給予外籍人才通行和居留便利。深入貫徹落實《優化營商環境條例》,提升“貴人服務”政務服務品牌,持續開展營商環境大提升行動和營商環境評價,打造國內一流的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營商環境。

開放平臺建設重大工程

對外開放平臺提質增效工程。加快推進貴安新區和貴陽綜合保稅區、貴安綜合保稅區、遵義綜合保稅區、貴陽國家高新區、貴陽國家經開區、遵義國家經開區、安順國家高新區、貴州雙龍航空港經濟區提質增效,提高對全省經濟增長的貢獻率。推進64個省級及以上開發區提質升級。

航空口岸。推進貴陽龍洞堡國際機場三期及智慧航空口岸、遵義新舟機場二期改擴建項目建設。

鐵路海關監管作業場所。培育建設貴陽改貌鐵路海關監管場所、遵義閣老壩鐵路貨運站。

保稅物流中心。支持貴陽、安順、黔南、六盤水申建保稅物流中心。

國家級外貿轉型升級基地。積極推進黔南州福泉市新型肥料、遵義市白酒、新蒲經濟開發區消費類電子、鳳岡縣鋅硒茶葉、貴陽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航空航天等國家級外貿轉型升級基地建設,支持畢節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鋰電池產業、正安經濟開發區吉他產業、盤州市刺梨產業聚集區申建國家級外貿轉型升級基地。

境外營銷服務公共平臺及海外倉。加快推進貴州省(俄羅斯)農產品營銷服務公共平臺、貴州省(肯尼亞)工程機械營銷服務公共平臺建設,支持貴州省跨境電商重點國別市場公用型海外倉發展。

加工貿易承接地。支持遵義、貴陽(貴安)建設加工貿易梯度轉移重點承接地,支持黔南建設“貴州南部物流中心和加工貿易區”。

第十篇 加大現代化基礎設施建設力度,增強高質量發展支撐能力

堅持基礎設施先行,深入實施“六網會戰”,強化補短、成網、聯動、配套、共享,統籌存量和增量、傳統和新型基礎設施發展,構建系統完備、高效實用、智能綠色、安全可靠的現代化基礎設施運行體系。

第四十一章 大力推進水網建設

加快傳統水利向綠色現代水利轉型發展,著力解決水資源時空分布不均和工程性缺水問題,加快構建互聯互通、合理高效、綠色智能、安全可靠的貴州大水網。

第一節 加快骨干水源工程建設

開展水利“百庫大會戰”,建成夾巖、黃家灣、鳳山等大型水庫,力爭開工建設觀音、花灘子等大型水庫,90座以上中小型水庫和一批經濟適用、水源可靠小山塘,實現“市(州)有大型水庫、縣縣有中型水庫、鄉鄉有穩定水源”。推進水庫建設與城鎮布局、農村產業相結合,推進城市應急備用水源建設,加強城鄉水源保障。多方式提高水利設施經濟效益,推進具備條件的項目建設旅游配套設施。大力發展智慧水利,加快推進已建成水利工程監測和運行管理信息化建設,基本建成集水資源管理、水利工程建設等一體化的“云服務”體系。到2025年,水利工程設計供水能力達到155億立方米以上。

第二節 加快輸配水網絡體系建設

依托具備較強調蓄能力的江河湖庫等骨干水源,因地制宜實施引提水和連通工程。加快推進輸供水管網建設,打通輸配水網絡“最后一公里”,構建形成以天然河道、重要輸配水工程、連通工程為主干,以城鄉供水管網、灌區田間工程等為分支的輸配水網絡體系。加快城鄉供水一體化,實施烏江等引提水工程,為實施“強省會”行動和推進新型城鎮化提供水資源供給保障,實施農村供水保障工程,推進區域規模化集中供水和人口分散區域重點小型標準化供水設施建設。加快實施甕福灌區、威寧灌區等大型灌區和一批中型灌區續建配套與現代化改造。到2025年,新增農田有效灌溉面積500萬畝,農村自來水普及率達到92%以上。

第三節 提高水旱災害防御能力

秉承生態防洪抗旱理念,推進“蓄、護、疏、調”協同,構建現代水旱災害防御體系。加快修復河流湖泊生態,健全河湖健康保障體系,繼續實施流域面積3000平方公里以上大江大河主要支流治理項目,完成流域面積200—3000平方公里中小河流治理任務,實施農村水系綜合整治。加快推進城市防洪工程建設,提高城市防洪能力。加大病險水庫除險加固力度,完成現有病險水庫治理,對部分規模減小或者功能萎縮、除險加固技術上不可行、經濟上不合理的水庫,按照有關規定降低等級或報廢。以山洪災害高易發區為重點,完善監測、預警、通信等非工程措施與堤岸建設等工程措施相結合的山洪災害防治體系。到2025年,洪澇災害和干旱災害損失率控制在0.8%和1.5%以內。

水網建設重點項目

大型水庫。建成夾巖水利樞紐及黔西北供水工程、黃家灣水利樞紐、鳳山水庫,力爭開工建設觀音、花灘子、宣威、石龍、車壩河、英武、玉龍、甲擺、美女山、忠誠等大型水庫,推進巖口、湄江水庫加高、蠻醬、文星、興仁、下江、彭家橋等大型水庫前期工作。

中小型水庫。建成凹水河水庫、賴子河水庫等在建中小型水庫及輸配水網,新開工安順偏坡、黔東南下堯、黔南鴨寨等90座中小型水庫及輸配水網。

河道治理工程。實施清水江、氵舞 陽河等流域面積3000平方公里以上大江大河主要支流和流域面積200—3000平方公里中小河流系統治理,綜合治理河道2300公里,保護人口250萬人,保護耕地130余萬畝。實施都勻市清水江劍江河段水生態修復與治理工程。

重點引提水和連通工程。規劃建設烏江、洛澤河、可渡河、牛欄江等引提水工程,實施紅楓湖至花溪水庫、麻桿寨至西郊水廠、清水江至氵舞 陽河等連通工程。

灌區工程。加快甕福灌區、威寧灌區等大型灌區和安順天生橋灌區、銅仁栗子園灌區、遵義沙壩灌區、六盤水米籮灌區、畢節金東灌區、黔南雅水灌區、黔東南魚塘灌區等中型灌區續建配套與現代化改造,推動銅東灌區、盤江灌區、安西灌區等大型灌區續建配套與現代化改造。

第四十二章 加快構建綜合立體交通網

深入開展交通強國建設試點,著力完善提升大通道快速網,優化升級普通干線網,織密筑牢基礎網,基本建成結構合理、銜接高效、外聯內暢的現代化多層級綜合交通樞紐體系,鞏固提升貴州西南陸路交通樞紐地位。

第一節 加快完善鐵路運輸網

建成貴陽至南寧、盤州至興義等高鐵,實現貴陽與周邊省會城市互聯互通和“市市通高鐵”。實施貴廣鐵路達速改造,規劃建設新渝貴、黔桂鐵路增建二線、遵義至瀘州、盤州至六盤水至威寧至昭通等鐵路,規劃研究貴陽至鄭州、貴陽至興義、興義至百色鐵路,進一步擴大空白區域鐵路網覆蓋范圍。支持具備條件的城市規劃建設有需求支撐的都市圈市域(郊)鐵路。加強鐵路運輸服務能力建設,利用國鐵干線富余能力開行鐵路公交化列車,滿足省域內城市通勤需求。支持有條件的企業、園區建設鐵路專用線。積極支持鐵路企業開行鐵路貨運班列,提升貨物換裝水平,進一步降低鐵路運輸成本。到2025年,鐵路營業里程達到4500公里以上,其中高速鐵路達到2000公里左右。

第二節 不斷完善公路連接網

實施國家高速公路“補斷暢卡”建設工程,推進貴陽至重慶、貴陽至昆明等國家高速公路繁忙路段擴容改造,有序推進省際高速公路通道建設,到2025年,高速公路通車里程達到9000公里以上。強化高速公路與沿線城鎮、旅游景區、產業園區、農業園區、物流園區、港口碼頭等有效銜接,進一步增強高速公路對產業發展、民生保障的支撐。實施國省干線升級改造工程,逐步提高國省干線道路等級,到2025年,改造國省干線3100公里,實現普通國道二級及以上公路比重達到90%以上。實施縣鄉公路路面改善提升工程,增強縣鄉公路通行服務和安全保障能力,有序推進鄉鎮通二級公路,力爭鄉鎮通二級公路比例達到65%以上。

第三節 加快完善高效航空輻射網

建成貴陽龍洞堡機場三期改擴建工程,全面提升貴陽機場綜合服務水平。加快推進支線機場建設,建成威寧、黔北(德江)機場,開工建設盤州機場,實施荔波、黎平、安順等支線機場改擴建工程,提升支線機場運輸保障和發展通用航空能力,適時推進天柱、羅甸機場前期工作,規劃研究都勻機場。加快推進貴陽樞紐新機場規劃研究。有序推進獨山、平壩、金沙等一批通用機場前期工作和具備條件的部分軍隊停用機場多用途適航改造應用。開展航班航線網絡規劃研究,統籌全省民航發展資源,統一航班航線開發管理,加快形成“干支通、全網聯”發展格局。“十四五”期間,實現機場年旅客吞吐量增速高于全國平均水平。

第四節 加快水運出省通道建設

加快補齊水運短板,提升“北上長江、南下珠江”水運大通道運輸能力。加快清水江航電一體化開發進程,建成平寨、旁海等航電樞紐工程,推進清水江(白市—分水溪)航道建設。開工建設龍灘水電站500噸級提升為1000噸級通航建筑物項目。穩步推進烏江(烏江渡—龔灘)、南北盤江—紅水河航道擴能工程前期工作。加快重點港口港區建設,提高水運周轉效率,力爭開工建設開陽港、望謨蔗香港、甕安云中港等。推進庫區航運工程、旅游航運工程建設。到2025年,航道通航里程達到4000公里以上。

第五節 構建一體化智慧交通體系

加快貴陽、遵義全國性綜合交通樞紐建設,增強貴州在西部陸海新通道中的樞紐作用。建成一批以鐵路車站、機場、重要汽車站為主體的綜合客運樞紐,推進多種交通方式一站式“零換乘”無縫銜接。加強慢行交通、無障礙和適老化設施建設。加快推進交通基礎設施數字化建設,推廣車聯網、物聯網等新技術應用,提升交通運輸信息化、智能化管理水平。加快城市智慧停車系統、智慧公交系統建設,積極推進智慧高速公路建設,探索建設下一代智能交通。

綜合立體交通網建設重點項目

鐵路。建成貴陽至南寧、貴陽樞紐西環線、盤州至興義、敘永至畢節、甕馬鐵路南北延伸線等鐵路,力爭開工新渝貴、黔桂鐵路增建二線、遵義至瀘州、銅仁至吉首、盤州至六盤水經威寧至昭通、黃桶至百色、遵義至大村、南昆鐵路增建二線等鐵路。

高速公路。建成都香國高都勻至安順段、蘭海國高遵義至重慶(貴州境)擴容工程、蓉遵國高仁懷至遵義段、雷山至榕江等高速公路,開工建設滬昆國高安順至盤州(黔滇界)等繁忙路段擴容改造工程及納雍至晴隆、六枝至安龍、貴陽經金沙至古藺(黔川界)等高速公路。

機場。建成貴陽龍洞堡機場三期改擴建工程及威寧、黔北(德江)機場,開工建設盤州機場,實施黎平、荔波、安順黃果樹、畢節飛雄、六盤水月照、遵義新舟、遵義茅臺等機場改擴建工程。

第四十三章 著力優化電網建設

加快電網與電源建設協調發展,提高電網智能化水平,為保障能源安全和電力供應提供重要支撐。

第一節 構建堅強的輸電網網架

實施500千伏威寧變、習水變、水場變等重點輸變電工程,推進奢香—鴨溪、興仁換流站—獨山等500千伏主通道建設,建成“三橫兩縱一中心”500千伏骨干電網網架。深入實施國家“西電東送”戰略,確保“黔電送粵”(含“黔電送深”)800萬千瓦輸送容量和年送電量500億千瓦時的通道能力,外送湖南、重慶、廣西等周邊省份100萬千瓦輸送容量和年送電量60億千瓦時的通道能力。鞏固完善220千伏電網,加快建成“環網為主、鏈式為輔、網間支援”的電網結構。有序推進貴州電網和興義地方電網“兩網融合”。

第二節 加快智能安全配電網建設

加強城鄉電網升級改造,優化電網網架結構,加快智能電網設施布局,提高電能質量和服務水平,建成可觀可控的城市低壓透明電網,推進農村配電網優化升級,實現城鄉用電服務均等化。強化電網安全管理,優化電網調度、運行維護和風險管控,建設保底電網。強化電網應急保障設施配備,保障極端條件下電力供應,提高電網靈活、堅強、協調防災抗災能力。到2025年,城鄉配電網自動化覆蓋率達到100%,城鎮供電可靠率提升到99.95%,農村供電可靠率提升到99.91%。

第三節 推進充電基礎設施建設

大力實施充電基礎設施進機關、進住宅區、進公共服務區、進人口集聚區、進產業園區、進旅游景區、上高速公路“六進一上”行動,擴大充換電設施覆蓋范圍,推動城區、高速公路服務區、具備建設條件的加油(氣)站充換電設施全覆蓋。鼓勵車企配建、家庭自建、小區共建充電樁。加快配套電網改造,加強公共停車場充電設施巡查檢修,提高設施設備使用效率。到2025年,新建充電基礎設施20000個以上,新能源電動汽車充電保障能力提高到3.5千瓦/輛。

電網建設重點項目

輸電網。新建“三橫兩縱一中心”南通道盤州—興仁換雙回、興仁換—獨山線路,北通道奢香—鴨溪雙回、烏撒—威赫電廠、威赫電廠—奢香、烏撒—奢香第二回線路,中通道六盤水—六枝、獨山—舟溪線路。新增500千伏變電容量1350萬千伏安、線路1738公里,新增220千伏變電容量1962萬千伏安、線路3111公里。

配電網。新建及改造城網110千伏變電容量973萬千伏安、線路1661公里,農網110千伏變電容量3310萬千伏安、線路3311公里。新建及改造城網35千伏變電容量35萬千伏安、線路76公里,農網35千伏變電容量298萬千伏安、629公里。新增及改造城網10千伏公用配變變電容量152萬千伏安、線路6648公里,農網10千伏公用配變變電容量255萬千伏安、線路10978公里。新建及改造城網低壓線路5992公里,農網低壓線路26336公里。

第四十四章 積極推進地下管網建設

加快地下管網建設,進一步提升城鎮運行效率,構建布局合理、有序高效、運行安全的地下管網建設管理體系。

第一節 加快城鎮地下管網建設

因地制宜實施供水、雨水管網建設改造,擴大城鎮公共供水管網覆蓋范圍,強化供水管網漏損管控,推進雨水滯、滲、收集利用等削峰調蓄設施建設,有效提高城鎮供水保障能力和防洪排澇能力。加快污水管網建設和老舊破損管道更新改造,推進雨污合流管道分流改造,提升污水收集處理效率。加快強弱電、移動通訊等空中管線入地改造。統籌各類地下管網規劃建設、管理維護和應急防災全過程,提升地下管網建設管理和安全運行水平,提高地下管網應急防災能力。“十四五”期間,累計建設改造城鎮供水管網2000公里、雨水管網1500公里、污水管網2000公里。

第二節 穩妥推進地下綜合管廊建設

堅持“先規劃、后建設”,穩妥有序推進地下綜合管廊建設,引導鼓勵具備條件的地區結合新區和產業園區建設、舊城改造、道路新(改、擴)建,在重要地段和管線密集區同步建設地下綜合管廊。推動供水、排水、燃氣、電力、熱力、通信、廣播電視、工業等地下管線入廊,提高地下綜合管廊使用效率。在國家政策規定的基礎上,積極研究制定我省地下管線入廊收費政策。到2025年,“馬路拉鏈”問題得到明顯改善。

第四十五章 積極推進油氣網建設

加快全省油氣“一張網”建設,優化完善油氣設施布局,完善省內支線網絡和城鎮管網,構建布局合理、保障有力、競爭有序的油氣輸配網絡體系。

第一節 加快油氣管網建設

推進經貴州連接到周邊煉油企業的輸油管線建設,支持中石化、中石油、國家管網公司等企業在貴州新建油品管線,提高省內油品資源供應能力,形成“一專兩干三支線”油品管道輸配網。推進天然氣川滇黔桂輸氣管道建設,形成以中緬、中貴、川滇黔桂3條國家干線和8條省級支線、45條縣級聯絡線為骨架的全省天然氣輸配網,提高管道天然氣下載能力,加快引進川氣、渝氣等優質天然氣入黔。推進特許經營區域內配氣管道建設,持續擴大配氣管道覆蓋范圍和供氣能力,加快配氣管道向鄉鎮延伸。推進油氣管網智能化建設,提升管網智能高效和精細化管理水平。到2025年,成品油管道突破1000公里,天然氣輸氣管道突破4000公里,實現管道天然氣“縣縣通”。

第二節 推進油氣儲備設施建設

健全政府儲備與企業儲備相結合的石油戰略儲備體系,優化油品儲備設施布局,增強油品儲備能力,新建適量油庫、加油站,改擴建部分老舊油庫,建成西南地區成品油戰略儲備基地。加快完善天然氣儲配設施,推進負荷中心城市高壓管道、高壓球罐、液化天然氣儲氣站等多種儲氣調峰設施建設,提升城鎮燃氣調峰、應急、儲備能力,統籌形成不低于保障全省3天日均消費量的儲備能力,推動城鎮燃氣企業形成不低于其年用氣量5%的儲氣能力。到2025年,全省油庫庫容達到150萬立方米以上,儲氣能力達到2.4億立方米以上。

油氣網建設重點項目

輸油管線。建設貴陽—重慶成品油管道復線370公里、南寧—貴陽成品油管道290公里、西南成品管道—貴定寶塔石化油庫分輸支線11公里、貴渝線—久長油庫分輸支線35公里、貴渝線—改貌油庫分輸支線30公里、貴渝線—白云油庫分輸支線35公里、貴渝線—桐梓油庫分輸支線40公里、茂昆線—墨沖油庫分輸支線30公里、茂昆線—安順油庫分輸支線35公里、茂昆線—六盤水油庫分輸支線120公里,推進盤州段成品油管道改遷工程建設。

油庫。建設中石化畢節油庫、寶塔石化油庫、三峽義龍油庫、畢節煤制油項目配套油庫、中石化大龍油庫(改建)、鄭屯油庫(擴建)、中航油油庫(擴建)、平壩油庫(貴州成品油儲運基地)、中石油黔東油庫、中石化董公寺6681油庫搬遷工程等。

天然氣管道。干線:四川—云南—貴州—廣西輸氣管道(貴州境內)424公里。支線:習水—溫水—正安—務川—德江、正安—新舟—甕安—貴定—中緬45#閥室、遵義—湄潭—思南、遵義—金沙—畢節—威寧、六枝—鎮寧—關嶺—紫云。省際聯絡線:銅仁—鳳凰、玉屏—新晃、重慶—正安、中緬45#閥室—河池。

儲氣設施。新建貴陽天然氣儲備及應急調峰設施、遵義LNG儲備庫、黔南LNG儲備庫、安順LNG儲備庫,擴建白云區LNG多式聯運罐箱,黔桂兩省(區)合建廣西北海LNG儲備庫等。

第四十六章 加快推進新型基礎設施網建設

加快第五代移動通信、大數據中心、工業互聯網、物聯網、人工智能、區塊鏈、北斗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推動創新能級邁向國內一流水平。

第一節 加快高速智能信息網絡建設

加快5G網絡建設,推進重點產業典型場景5G基站建設,優先在國家級高新區、省級重點產業園區、4A級以上旅游景區、大型商務樓宇和企業集團進行布局,推動5G城市規模組網,完成5G全面商用。強化關鍵樞紐設施布局,推動我省本網直聯電路與周邊省會城市、重要節點城市、數據中心城市連接,積極支持互聯網企業或第三方企業建設數據中心直連網絡。擴容貴陽·貴安國家級互聯網骨干直聯點帶寬,提升貴陽·貴安國際互聯網數據專用通道訪問性能。推進骨干網、城域網、接入網升級改造,推動建設SDN、NFV等新型網絡,爭取建設新型互聯網交換中心,加快建成“光網貴州、滿格貴州”。到2025年,累計建成5G基站12萬個以上,互聯網出省帶寬能力達到4.5萬Gbps。

第二節 加快數據智能設施建設

加快中國南方數據中心示范基地建設,推進騰訊、華為及基礎電信企業等超大型、大型數據中心建設,打造國家級數據中心集聚基地,推動存儲型數據中心向生產型、高安全、綠色化數據中心轉型升級。全力爭取建設全國一體化大數據中心體系主節點,積極融入國家算力網,依托“一云一網一平臺”構建“數網”“數紐”“數鏈”“數腦”“數盾”協同創新體系,提升云計算、云存儲、云安全等通用化云服務能力。推進“大型+邊緣”數據中心、人工智能超算中心建設,探索邊緣計算數據中心模式,建設技術超前、規模適度的邊緣計算節點。到2025年,全省數據中心規劃安裝服務器400萬臺以上,建成P級算力中心。

第三節 加快工業互聯網和物聯網建設

加快工業互聯網建設,培育打造綜合性工業互聯網平臺,建設工業APP和微服務資源池。加快電子、電網、白酒、磷化等行業國家級工業互聯網標識解析二級節點建設,推進工業互聯網標識解析國家頂級(貴陽)災備節點建設,建成省級工業互聯網安全態勢感知平臺和標識解析體系應用創新推廣中心。加快物聯網建設,推進工業、農業、交通、能源、城市管理等重點行業感知設施規模化部署,搭建城市級物聯網接入管理和數據匯聚平臺。以水電氣表智能計量、環保監測、民生服務、社會治理等領域為切入點,逐步擴大物聯網應用范圍。推動智慧桿塔建設,實現“一桿多用、多桿合一”。

第四節 加快創新技術服務平臺建設

加快人工智能技術研發創新平臺、智能語音開放創新平臺、自動駕駛和智能機器人研發平臺等建設,推進深度學習框架、智能芯片產品研發和應用,建設人工智能實驗室。加快部署區塊鏈設施,打造以“享鏈”技術為核心的城市級自主可控主權區塊鏈平臺,推動在“云上貴州”平臺部署標準化、模塊化的區塊鏈底層基礎服務。加強北斗衛星大數據基礎設施建設,建成高精度區域基準站網,推進建設新型基礎測繪體系。加快國家北斗導航位置服務數據中心貴州分中心建設,全面提升北斗應用服務能力。加快數字基礎設施核心技術和應用技術協同攻關平臺建設,推進5G增強技術、6G技術研發和5G極簡鏈接、超大寬帶、超低時延等關鍵技術驗證。

新型基礎設施網建設重點項目

全國高速信息新通道。全省通信光纜達到180萬公里以上,貴陽·貴安國家級互聯網骨干直聯點互聯鏈路帶寬達到600Gbps。

5G。累計建成5G基站12萬個以上,實現縣級城區范圍全覆蓋和規模商用。

數據中心。加快推進騰訊七星數據中心、華為云數據中心、中國人民銀行貴安數據中心、國電南自數據中心二期等項目建設,引進培育80戶以上云計算領域骨干型企業。

工業互聯網、物聯網。打造3—4個全國領先的具備跨省服務能力的工業互聯網平臺。建設基于NB—IoT低功耗廣域網技術的城市物聯網,推動實施貴陽、遵義、六盤水等城市物聯網應用工程,打造30個以上物聯網重點應用示范。

人工智能。建成5個以上省級人工智能創新平臺,打造30個以上人工智能應用示范。

區塊鏈。建成全國首個城市級自主可控主權區塊鏈基礎設施平臺,實施城市治理、科技金融、民生服務3個示范應用工程,推進貴州票據、貴州法院司法等區塊鏈平臺建設。

第十一篇 加大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發展力度,凝聚高質量發展精神力量

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文化建設,大力弘揚新時代貴州精神,繁榮文化事業,發展文化產業,建設多彩貴州民族特色文化強省。

第四十七章 提高社會文明程度

大力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加強思想道德建設,強化主流輿論陣地建設,推動形成適應新時代要求的思想觀念、精神面貌、文明風尚、行為規范,持續提升公民文明素養和社會文明程度。

第一節 加強思想道德建設

深入開展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學習教育,推進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推動理想信念教育常態化、制度化,加強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教育,結合貴州實際開展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學習教育,建好用好全國、全省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加強形勢政策教育,深化千團萬場“七進”大宣講。強化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建設,廣泛開展道德模范、時代楷模、“群英譜”“貴州好人”等先進典型選樹活動。加強和改進學校思想政治教育,健全青少年理想信念教育齊抓共管機制。探索非公有制經濟組織從業人員、新興社會群體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形式。

第二節 持續鞏固主流輿論強勢

堅持團結穩定鼓勁、正面宣傳為主,推動新聞宣傳、輿論監督、決策參考三位一體、協同發力,加快推進媒體深度融合發展,不斷提升新聞輿論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堅持正確政治方向、輿論導向、價值取向,把握好時度效,大力開展主題宣傳、形式宣傳、政策宣傳、成就宣傳和典型宣傳等,唱響主旋律,弘揚正能量。完善和健全導向正確的輿論引導工作機制,加強各類意識形態陣地管理,提質改造廣播電視、網絡視聽等媒體監測監管平臺。加快建設網絡綜合治理體系,大力實施“黔凈”網絡空間清朗工程,持續開展亮網、凈網、護網、強網“四網行動”,建立網絡輿情信息預警聯合研判機制,嚴密防范和打擊各種網絡滲透顛覆破壞活動。加強意識形態領域安全預警,做好重點領域、重點部位、重點節點、重大事項輿情監測研判和管控處置,守好意識形態領域安全底線。

第三節 持續提升公民文明素養

深化群眾性精神文化創建活動,加強公民道德和家庭、家教、家風建設,實施“家家幸福安康”工程。廣泛開展文明社會風尚行動,倡導文明禮儀新風、培養良好行為習慣。弘揚科學精神,普及科學知識,提升公民科學素質,開展移風易俗,抵制腐朽落后文化侵蝕。大力倡導雷鋒精神,深入開展學雷鋒志愿服務活動,健全志愿服務體系,廣泛開展志愿服務關愛行動。實施文明創建工程,加快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大力倡導節約健康飲食文化,形成文明餐飲新風尚。深入開展文明城市、文明村鎮、文明單位、文明家庭、文明校園等創建活動。

第四節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貫徹落實好黨的民族政策,實施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基地建設工程,建立一批主題教育、培訓和理論研究基地,加強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培訓和研究工作,健全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常態化機制。深入開展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實現市(州)創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全覆蓋,每年創建10個左右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單位、50個左右省級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單位。基本實現“互聯網+民族團結”云平臺市(州)全覆蓋。在民族地區推廣國家通用語言和推進移風易俗,促進各民族群眾廣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基本實現60歲以下少數民族勞動力能夠聽懂會說國家通用語言。加強民族工作干部人才隊伍建設,推進民族事務治理能力和水平現代化。

第四十八章 推進公共文化事業發展

加強公共文化服務設施建設,保護和發揚優秀傳統文化,深入挖掘紅色文化和生態文化,增強文化產品和服務供給能力,健全完善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提升公共文化服務水平。

第一節 加強公共文化服務設施建設

合理規劃城鄉公共文化設施布局建設,創新實施文化惠民工程,加快完善省市縣鄉村五級公共文化服務網絡,提高城鄉公共文化服務效能。推進多彩貴州藝術中心、省文化館、省檔案館(新館)、省文學館等項目建設,新建、改擴建一批市(州)級、縣級圖書館、文化館、博物館(非遺館、生態博物館)、美術館。做強新型主流媒體,建強用好縣級融媒體中心。加快有線電視網絡升級迭代,推動廣播電視網絡“云、網、端”資源要素有效整合,鞏固拓展廣播電視“村村通、戶戶用”工程建設成效。加快數字農家書屋、文體活動室、村史室、戲臺等設施建設,實現基層綜合文化服務中心全覆蓋。健全基本公共文化設施運行管理和服務標準體系,提高基本公共文化服務質量。深化中國(貴州)智慧廣電綜合試驗區建設。到2025年,實現數字廣播電視戶戶通和應急廣播體系全覆蓋。

第二節 傳承弘揚優秀傳統文化

深入挖掘和傳承民族文化、紅色文化、生態文化、陽明文化等特色文化資源,推動文化大繁榮、大發展。大力保護和弘揚長征文化,加強長征沿線文物、烈士紀念設施和文化資源的保護傳承利用,建成長征國家文化公園貴州重點建設區,實施好保護傳承、研究發掘、環境配套、文旅融合、數字再現、人才提升六個基礎工程。加強文物古籍保護、研究、利用,做好文物與考古研究傳播,實施館藏文物修復計劃。弘揚民族生態文化,推進生態文化村建設。繁榮發展少數民族文化,加強少數民族優秀文化保護,實施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發展工程,加強少數民族優秀傳統手工藝保護和傳承。深入實施中國傳統村落和少數民族特色村寨保護工程。支持申報侗族村寨世界文化遺產、黃果樹·屯堡世界自然與文化雙遺產。加強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歷史文化街區、名人故居管理和保護,開展傳統民居、歷史建筑、農業文化遺產、工業遺產等保護專項行動。加強對“三線”建設相關遺址的保護和資源的深度利用開發,充分發揮“三線”建設博物館宣傳教育作用。推動地方志事業發展,推進《貴州文庫》(第二期)的編撰、出版。加強檔案信息化建設,做好國家重點檔案搶救、保護和開發工作。

第三節 加強公共文化產品和服務供給

健全城鄉公共文化服務供給機制,完善文化產品創作生產傳播引導激勵機制,推動政府、市場、社會共同參與城鄉公共文化產品和服務供給。全面繁榮新聞出版、廣播影視、文學藝術、哲學社會科學事業。實施文藝作品質量提升工程,加強現實題材創作生產,不斷推出反映新時代新氣象、匯聚正能量的文藝精品。持續辦好多彩貴州文化藝術節、全省少數民族文藝會演,深入開展文化科技衛生“三下鄉”、百姓大舞臺、高雅藝術進校園進社區、送書送戲送展覽下基層、公共文化巡展巡講巡演等公益文化活動。倡導全民閱讀,加快推進“書香貴州”建設,建設一批城市主題書房。深入實施公共文化數字化工程,促進優秀傳統文化和當代文化精品網絡傳播。建設和提升多彩貴州文化云平臺。建好新型特色智庫。支持成立各類群眾文化團體,推進文藝名家工作室、文藝人才孵化基地建設。發揮好貴陽孔學堂、陽明文化遺址等場所的文化教育功能。建設數字公共文化資源“進村入戶”服務點。

公共文化事業重大工程

公共文化服務設施建設工程。建設多彩貴州藝術中心、省文化館、省檔案館(新館)、省文學館,新建、改擴建一批市(州)級和縣級圖書館、文化館、博物館(非遺館、生態博物館)、美術館,新建、改擴建鄉鎮(街道)綜合文化站、村(社區)級綜合文化服務中心。推進應急廣播體系建設工程、貴州高清電視上星傳輸系統、貴州數字電視無線發射系統、貴州廣播電視安全播出保障系統等項目建設。

長征國家文化公園貴州重點建設區標志性工程。推進完成遵義會議會址周邊環境整治及展陳提升、長征數字科技藝術館、以長征紀念館為核心的長征紀念小鎮、紅二·紅六軍團長征貴州紀念園、四渡赤水集中展示帶、遵義戰役紀念園、貴州長征文物保護修繕工程、《偉大轉折》演藝綜合體、“重走長征路”研培體驗工程等重點項目建設。

歷史文化保護工程。啟動建設貴州省考古資料整理基地,推進海龍屯遺址保護展示、茅臺酒釀造工業遺產保護利用、寧谷考古遺址公園、鮑家屯古水利工程保護利用展示、萬山汞礦遺址保護利用、思南古建筑群文物保護利用等重大文保工程。推進青巖鎮、土城鎮等8個國家級歷史文化名鎮建設,實施遵義老城、安順歷史文化街區、大方奢香路、鎮遠府城街區、福泉縣府路街區、石阡溫泉街區、貞豐老城區等18個省級歷史文化街區的改造提升工程,保護傳統格局和歷史風貌,修繕歷史建筑,完善配套設施和公共基礎設施。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工程。加強對水書習俗、苗年、侗族大歌、布依族八音坐唱、安順地戲、苗族蠟染、苗繡、玉屏簫笛制作工藝、都勻毛尖茶制作技藝、平塘牙舟陶、三都馬尾繡等109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承,提升非物質文化遺產影響力。推進丹寨石橋黔山古法造紙專業合作社、臺江芳佤銀飾刺繡有限公司、丹寨寧航蠟染有限公司等3個國家級和14個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示范基地建設。

傳統村落和民族村寨保護利用工程。推進傳統村落保護和整治,對岜沙、郎德、音寨、怎雷等全省724個傳統村落、1328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持續開展保護性整治,保留傳統農耕文化、民族文化和民俗文化元素,保護生態文化和非物質文化遺產,挖掘歷史文化、民族文化價值,開發旅游特色資源,統籌新村規劃整治,完善基礎設施,促進傳統村落和少數民族特色村寨的傳承與發展。

文藝精品創作展示工程。組織黔劇《臘梅迎香》《天渠》《奢香夫人》、話劇《出山!》《雄關漫道》《此心光明》、舞劇《天蟬地儺》、小話劇《產房軼事》、音樂劇《吉他》、花燈劇《云上紅梅》《村里那些事》《紅梅贊》等展演,文旅演藝展示《西江盛典》《山人之貴》《山地風來》、大型情景劇《偉大轉折》《看萬山紅遍》等劇目。創作一批反映長征精神、新時代貴州精神的現實題材文藝作品。

第四十九章 推進文化產業創新發展

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深化改革創新,加強文化市場體系建設,培育壯大文化市場主體,塑造文化產業品牌,推動貴州文化產業發展提質增效。

第一節 構建現代文化產業體系

深入實施文化產業培育工程,大力發展民族民間工藝、演藝、音樂、影視、娛樂、出版等傳統文化產業,充分利用互聯網、大數據等現代技術手段,推動傳統文化產業提質升級。推進文化產業數字化,著力培育發展動漫、影視制作、演藝會展、廣告傳媒、網絡文化、數字出版、虛擬現實游戲等新興文化產業。促進“文化+多產業”融合發展,延伸產業鏈。積極發展博物館、圖書館文創產業。深入實施縣域文化產業發展“三個一”工程,促進地域特色文化產業發展。豐富農村文化業態,活躍繁榮農村文化市場。規范發展文化產業園區,推動文化產業集聚發展,建設一批高起點文化產業園區和重點文化產業項目,支持貴州現代文化創意與數字出版產業基地、貴州國家廣告文化產業園、“貴銀”文創產業平臺等重大項目建設。到2025年,文化產業營業收入達1800億元。

第二節 塑造文化產業品牌

以紅色文化、生態文化、民族文化、歷史文化、“三線”文化等為依托,優化資源要素配置,著力打造特色文化產業品牌。實施傳統工藝振興計劃,深入推進“多彩貴州”等民族文化品牌建設,支持推出多彩貴州貴銀、多彩貴州文旅綜合體、多彩貴州新媒體等系列品牌,提升蠟染、刺繡、民族服飾、漆器等特色產品品牌知名度,打造都勻秦漢影視城、毛尖小鎮影視城等影視拍攝和服務品牌,充分發揮省域品牌示范帶動作用。到2025年,形成30個以上具有一定影響力、傳播力和競爭力的文化品牌。

第三節 培育壯大文化市場主體

進一步深化國有文化企業改革,推進文化企事業單位改革,健全富有特色的現代企業制度,通過整合資源、聚合資本、融合產業兼并重組,培育壯大一批骨干國有文化企業。鼓勵推動貴州出版集團、多彩貴州網、貴州文產集團等一批具備條件的文化企業股改上市,打造有競爭力的文化產業集團。深化國有文藝院團改革,規范建設各級國有文藝院團。積極引進5個以上擁有原創品牌具有較強競爭力的龍頭文化企業,帶動文化產業集群發展。扶持發展一批中小微文化企業和民營骨干文化企業,大力發展演藝經紀、版權代理、評估鑒定、推介咨詢、擔保拍賣等各類文化創意中介服務機構,支持影視金融、網絡票務、數據分析、市場營銷等專業服務企業發展。到2025年,力爭培育3家以上產值超過百億的文化企業,上市企業達到2家以上。

文化產業重大工程

文化產業集聚區提升工程。推動貴陽數字內容產業園、中國文化(出版廣電)大數據產業園區、貴州日報報業集團印務傳媒研發基地、興義文化藝術中心、貴州修文中國陽明文化園、貴州(凱里)民族民間工藝品交易基地、畢節大方古彝文化產業園、織金寶楨文化產業園、黔中國際屯堡文化生態園、正安吉他文化產業園等項目建設。

文化產業品牌創建工程。做大做強“多彩貴州”品牌,支持推出多彩貴州貴銀、多彩貴州康養、多彩貴州文旅綜合體、多彩貴州新媒體等“多彩貴州”系列品牌。提升推出一批民族歌舞、工藝美術、節慶會展、戲劇、影視、文創、動漫等領域文化行業品牌。提升推出一批蠟染、銀飾、刺繡、服飾、漆器等特色產品品牌。

第十二篇 加大重點領域改革力度,激發高質量發展活力動力

以完善產權制度和要素市場化配置為重點,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建設高標準市場體系,破除深層次體制機制障礙,最大限度激發市場活力和創造力。

第五十章 完善市場經濟基礎性制度

建設高標準市場體系,加快完善產權、市場準入、公平競爭等制度,加快筑牢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有效運行的體制基礎。

第一節 加快完善產權制度

完善以管資本為主的經營性國有資產產權管理制度,加快轉變國資監管機構職能和履職方式。完善自然資源資產有償使用制度和收益管理制度,對水流、森林、山嶺、草原、荒地、灘涂以及探明儲量的礦產資源等自然資源統一進行確權登記,界定全部國土空間各類自然資源資產的所有權主體,明確自然資源所有權、使用權等產權歸屬關系和權責。修訂完善知識產權獎勵辦法,有效調動市場主體開展知識產權創新發展的積極性。推動企業知識產權質押融資,不斷加大知識產權運用力度。

第二節 全面實施市場準入負面清單制度

嚴格落實“全國一張清單”管理模式,全面清理違規制定的市場準入類負面清單,建立市場準入負面清單動態調整機制,健全與市場準入負面清單制度相適應的準入機制、審批機制、事中事后監管機制、信息公開機制、社會信用體系和激勵懲戒機制,營造公平競爭、便利高效的市場環境。建立市場準入評估制度,定期評估、排查、清理各類顯性和隱性壁壘,破除市場準入不合理限制,推動“非禁即入”普遍落實。

第三節 全面落實公平競爭審查制度

強化公平競爭審查剛性約束,建立公平競爭審查抽查、考核、公示制度。強化外部監督,健全舉報處理和回應機制,及時調查處理涉嫌違反公平競爭問題的反映和舉報。建立專家智庫,強化第三方評估。加強執法監督,嚴厲查處行政壟斷、市場壟斷和不正當競爭等行為,提高違法成本。強化宣傳培訓,切實增強全社會公平競爭意識,進一步營造公平競爭的社會環境。

第五十一章 深化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

以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為重點,加快建設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市場體系,推進要素市場制度建設,實現要素價格市場決定、流動自主有序、配置高效公正。

第一節 培育發展統一開放的要素市場

加快建設城鄉統一的建設用地市場,推進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建立公平合理的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增值收益分配制度。全面推開農村土地征收制度改革,擴大國有土地有償使用范圍。鼓勵探索開展工業標準地和混合用地改革。推進區域性股權交易市場發展,積極推動在區域性股權市場完成股份制改造成功的企業轉入新三板、科創板、創業板、主板(含中小板)或其他境外資本市場。加強省級重點上市掛牌后備企業資源庫管理,扶持一批優質后備企業上市掛牌。加快推進債券市場發展,鼓勵和支持企業運用公司債、企業債、可轉債、中期票據、短期融資券等多樣化債務工具拓寬融資渠道。積極探索通過天使投資、創業投資、科技保險等方式推動科技成果資本化。加快培育數據要素市場,推動數據資源化、資產化、證券化,構建數據要素市場化配置機制和利益分配機制。

第二節 加快要素價格市場化改革

健全主要由市場決定價格的機制,最大限度減少政府對價格形成的不當干預。健全全民所有的自然資源、特許經營權、水權等市場化交易體制機制。完善城鎮建設用地價格形成機制和存量土地盤活利用政策。積極推動利率市場化改革,穩妥推進地方法人金融機構存量浮動利率貸款定價基準轉換工作。發揮好貸款市場報價利率對貸款利率的引導作用,推動降低實體經濟融資成本。培育技術交易市場,支持技術轉移服務機構、科技評估機構等對科技成果、專利等資產進行專業化評估,促進技術要素有序流動和價格合理形成。

第三節 推進商品和服務市場提質增效

推進商品市場創新發展,完善市場運行和監管規則,全面推進重要產品信息化追溯體系建設,建立打擊假冒偽劣商品長效機制。構建優勢互補、協作配套的現代服務市場體系,繼續實行ETC高速公路貨運車輛通行費打折優惠、部分路段差異化收費和鮮活農產品運輸“綠色通道”,促進貨物運輸降本增效。加快推進電信行業提速降費,推動金融、旅游、咨詢、中介等服務市場提質增效。深化流通體制改革,加強全鏈條標準體系建設,發展“互聯網+流通”,降低全社會物流成本。

第五十二章 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

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探索公有制多種實現形式,支持民營企業改革發展,培育更多充滿活力的市場主體。

第一節 深化國有企業改革

實施國企改革三年行動,推進國有經濟布局優化和結構調整,推動國有資本更多投向基礎能源、交通運輸、水利建設、應急體系等關系國家安全、國民經濟命脈的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推進一般競爭性領域國有資本有序退出。深入推進國有企業戰略重組,組建一批大型企業集團。持續推進國有資本投資、運營公司改革試點。統籌深化經營性國有資產集中統一監管,做好黨政機關和事業單位所屬企業脫鉤劃轉和接收工作。積極穩妥推進國有企業混合所有制改革,支持國有企業與其他各類所有制經濟實施雙向改革重組。支持符合條件的國有控股混合所有制企業實行骨干員工持股、上市公司股權激勵、科技型企業股權和分紅激勵等中長期激勵。

第二節 引導非公有制經濟加快發展

深入實施市場主體培育工程,發展壯大民營經濟,鼓勵民營企業依法進入更多領域,取消石油成品油批發倉儲經營資格審批,在基礎設施、社會事業等領域破除招投標隱性壁壘。引導民營企業深化改革,鼓勵支持民營企業建立規范的現代企業制度,提升企業經營管理水平。支持優強民營企業參與國有企業混合所有制改革,引導規模以上民營工業企業開展增資擴股、并購重組等股份制改造,打造一批全國民企500強企業。改善面向民營中小企業的金融服務供給,鼓勵金融機構合理增加信用貸款比重,健全授信盡職免責機制,完善民營企業直接融資支持制度,開展“百名行長進民企”“百行進萬企”等活動。到2025年,民營經濟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達到60%以上,市場主體突破500萬戶,其中企業主體120萬戶,規模以上企業1.6萬戶。

第三節 穩妥推進自然壟斷行業改革

持續深入推進電力市場化改革,有序放開發用電計劃競爭性環節電價,加快完善電力市場化價格形成機制,不斷提升電力交易市場化程度。實行峰谷分時電價政策,進一步降低產業用電價格,對在農村建設的保鮮倉儲設施用電實行農業生產用電價格。建立健全天然氣產供儲銷價格監管體系,穩妥推進天然氣銷售價格改革,促進天然氣協調穩定發展。推進水價、水利投融資體制、水務一體化改革,進一步改革完善水利工程供水、城鎮供水、污水處理價格機制。清理規范水電氣等公用事業行業收費,促進行業提質增效和優化營商環境,降低經濟社會運行基礎成本。支持民營企業進入油氣、城鎮供水、污水處理等領域和以參股形式開展增值電信業務。

第五十三章 深化農村改革

深入推進農村“三變”、產權制度和支持保護制度等改革創新,激活農村資源要素、激發鄉村發展新動能,為鄉村振興提供強有力的制度供給。

第一節 深化農村“三變”改革

推廣“三變”改革經驗,建立健全“聯股聯業、聯股聯責、聯股聯心”新機制,發展壯大農村集體經濟。加快推廣“保底收益+效益分紅”“訂單收購+分紅”“土地流轉+優先雇用+社會保障”等利益聯結機制,引導農村集體耕地、林地、草地、“四荒地”等資源性資產和房屋、建設用地、基礎設施等經營性資產,協商入股新型經營主體或組建股份企業。引導農民以其自有資金、物資設備、技術或勞動力、土地承包經營權、宅基地使用權等資源資產,協商入股新型經營主體成為股東。創新財政資金支持方式,引導將政府投入到農村形成的集體積累和存量資產,以及投入到農村的發展類扶持資金,量化為村集體或農戶持有的股金,集中投入到新型經營主體,同時撬動社會資本投入,實行按股分紅、利益共享。“十四五”期間,實現農村“三變”改革全覆蓋,村集體經營收入50萬元以上的村達到15%以上。

第二節 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

積極拓展土地確權成果應用,認真落實保持土地承包關系穩定并長久不變的政策,全省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長三十年。進一步建立健全承包合同取得權利、登記記載權利、證書證明權利的確權登記制度,拓展省不動產統一登記云平臺功能,將土地承包經營權納入統一登記,切實保障農民權益。推進新一輪農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試點,探索推進宅基地所有權、資格權、使用權“三權分置”改革,落實宅基地集體使用權、保障宅基地農戶資格權和農民房屋財產權,適度放活宅基地和農民房屋使用權,加快宅基地和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確權登記頒證工作。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推進林地“三權分置”和適度規模經營。深入推進六盤水、畢節和湄潭農村改革試驗區建設。積極推進息烽、金沙等農村宅基地改革試點。到2025年,以市(州)為單位核算,土地出讓收益用于農業農村比例達到50%以上。

第五十四章 加快轉變政府職能

創新政府管理和服務方式,深入推進“放管服”改革,深化投融資體制改革,加快建立現代財稅制度,進一步提高宏觀經濟治理能力。

第一節 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

全面實行政府權責清單制度,進一步精簡行政許可事項,深化商事制度改革,有序推進“證照分離”改革全覆蓋,對涉企經營許可事項實行清單管理和分類改革,推動“照后減證”和簡化審批。推進檢驗檢測機構資質認定審批改革,對檢驗檢測機構資質認定證書實施統一賦碼。深入開展“互聯網+政務服務”,建設完善一體化政務大數據中心,全面推行“一網通辦”“一站式服務”“一次性辦結”。深化投資項目在線審批監管平臺應用,全面推行“互聯網+工程審批”。全面實現投資審批事項線上并聯辦理、企業投資項目備案全程線上辦理、投資項目線上核準。嚴格落實國家出臺的投資審批事項清單。推進重大項目投資決策并聯審批,推進投資項目承諾制改革,實現一般企業投資項目和一般審批事項承諾制審批。

第二節 深化投融資體制改革

改善企業投資管理,堅持企業投資核準范圍最小化,建立健全投資項目“三個清單”動態管理機制,規范企業投資行為。完善政府投資體制,不斷優化投資方向和結構,改進政府投資安排方式,加強政府投資事中事后監管。創新融資機制,優化拓寬融資渠道,發揮政策性、開發性金融機構作用。加快推動各級政府性融資擔保公司通過資源整合、增資擴股、兼并重組等方式提升信用等級、擔保能力,對重大產業項目實行省市兩級聯合擔保,弱化、取消反擔保物。推動采用政府、信用評級較高的國有企業共同出資等形式再組建一家AA+級以上的融資擔保公司或再擔保公司,加強與國家融資擔保基金合作。積極鼓勵符合條件的城投企業發行境外債券,加大優質資產證券化推進力度。深化農村信用社改革,有序推進農村信用社改制為農村商業銀行,加強村鎮銀行管理。

第三節 深化財稅體制改革

深化預算管理制度改革,加強中期財政規劃管理,全面推行零基預算,強化預算約束和績效管理,健全預算編制與預算執行銜接掛鉤機制,研究推進財政支出標準化。明確省以下政府事權與支出責任,健全省以下財政體制,增強基層公共服務保障能力。嚴格落實政府債務管理系列政策,健全地方政府債務管理機制。逐步建立全口徑、全覆蓋的國有資產報告制度,健全國有資產監管機制。強化財政資金、國有資產、金融資源協同,研究創新財政資金投入方式。按照法定授權完善現行稅收制度,嚴格落實減稅降費和稅收優惠政策。繼續落實西部大開發企業所得稅優惠政策,對設在我省的鼓勵類產業企業減按15%的稅率征收企業所得稅。完善稅收屬地征管、稅種分成的配套政策措施。貫徹落實耕地占用稅法,建立對政府投融資企業稅收申報事前審核機制。

第十三篇 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確保高質量發展成果更多惠及全體人民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健全共建共享的民生保障體系,確保基本公共服務覆蓋全民、兜住底線、均等享有,扎實推動共同富裕,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

第五十五章 不斷提升城鄉居民收入

實施城鄉居民增收工程,千方百計拓寬居民增收渠道,進一步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強化收入分配政策激勵導向,努力縮小城鄉居民收入差距。

第一節 拓寬居民增收渠道

健全企業工資決定和正常增長機制,合理確定國有企業管理人員薪酬水平,加強農民工工資支付保障,提高技術工人待遇。落實中央調整機關事業單位基本工資標準政策,完善機關事業單位工資制度,探索建立符合行業特點的事業單位崗位績效工資制度。多渠道增加城鄉居民財產性收入,豐富拓展租金、股息、紅利等有效投資渠道,提高股權紅利收入。積極推動創新創業,大幅提升經營性收入。深入實施農民收入倍增計劃,完善社區股份合作和被征地農民保障制度,賦予農民更加充分、更有保障的財產性收入。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高于全國平均水平。

第二節 合理調整收入分配結構

完善以勞動、資本、知識、技術、管理等要素按貢獻參與分配的初次分配機制,切實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完善再分配機制,加大社保等調節力度和精準性,提升普通勞動者特別是中低收入者收入水平,擴大中等收入群體,合理調節過高收入,逐步縮小城鄉居民收入差距,城鄉居民收入比縮小到3:1以下。發揮第三次分配作用,積極發展慈善事業。規范收入分配秩序,保護合法收入,遏制以權力、行政壟斷等非市場因素獲取收入,堅決取締非法收入。在確保信息安全和規范利用的前提下,推動建立個人收入和財產登記信息系統,構建高效的收入監測體系。

第五十六章 實現更加充分更高質量就業

落實就業優先戰略和積極的就業政策,實施就業促進工程,多措并舉拓展就業渠道,提升就業能力,鼓勵和支持自主創業,努力擴大就業,健全穩就業工作協調責任機制,打造創業者、就業者友好成長型省份。

第一節 多渠道擴大就業

鼓勵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積極發展基于共享經濟、數字經濟的新就業形態,千方百計增加就業崗位。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完善創業扶持政策和激勵機制,支持雙創示范基地、專業化眾創空間等孵化載體建設,以創業帶動就業。突出做好高校畢業生、退役軍人、農民工等重點群體就業工作。引導和鼓勵高校畢業生到城鄉社區就業創業,鼓勵本省高校畢業生積極參與大學生志愿服務西部行動計劃、“三支一扶”計劃、教師特設崗位計劃。機關企事業單位優先拿出一定比例崗位吸納符合條件的退役軍人就業,鼓勵國有大中型企業優先招錄退役軍人。推進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實現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300萬人。加大對易地搬遷群眾的就業扶持,依托當地開發區、產業園區挖掘就業崗位等多種渠道,確保有勞動力搬遷家庭每戶至少1人實現就業。促進失業人員再就業。擴大公益性崗位安置,幫扶殘疾人、零就業家庭成員就業。

第二節 加快提升勞動力就業能力

加強職業技能培訓服務和能力評價體系建設,建立貫穿勞動者職業生涯全過程、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的終身職業技能培訓制度,著力建設一批公共實訓基地和技能人才評價機構,不斷提高勞動者技能培訓的精準性和效益。實施“種養能人”“經營人才”“家庭管家”等培養工程,著力打造具有貴州特色和技能優勢的“貴州工匠”“黔靈家政”“貴州繡娘”“貴州護理”等職業技能服務品牌。實施農民工技能提升行動,積極爭取國家支持實施西部(貴州)農民工技能免費培訓工程,推進職業技能培訓東西協作。支持困難企業開展職工在崗培訓。

第三節 健全就業服務體系

加快完善就業公共服務體系,大力發展“互聯網+”就業服務,建立完善就業創業服務平臺,到2025年,實現縣鄉全覆蓋。健全勞動保障政策體系、勞動關系協調機制,完善勞動合同制度,強化勞動權益保障。依法加強勞動人事爭議調解仲裁工作,建設“互聯網+勞動人事爭議調解仲裁”服務平臺,切實保障當事人合法權益。切實解決好拖欠農民工工資問題。健全就業需求調查和失業監測預警機制。建立健全人力資源市場管理制度,持續優化人力資源市場環境,嚴厲打擊查處“黑中介”等人力資源市場的違法犯罪行為。

就業促進重大工程

公共實訓基地。推進貴陽、畢節、安順、黔東南、黔南等5個市(州)級公共實訓基地完善提升、規范運行。在遵義、六盤水、銅仁、黔西南新建4個市(州)級公共實訓基地,新建45個縣級公共實訓基地。

西部(貴州)農民工技能免費培訓工程。爭取國家支持實施西部(貴州)農民工技能免費培訓工程,年培訓規模100萬人次。

第五十七章 推動教育高質量發展

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推進教育綜合改革,大力提升教育質量,實施育智興黔工程,構建服務全民終身學習的現代教育體系,建設特色教育強省,讓人民享有更加公平優質的教育。

第一節 促進基礎教育提質擴容

加強基礎教育辦學力度,推進學前教育普惠提質,優化布局和辦園結構,重點發展公益性、普惠性學前教育。擴大城鄉學前教育資源,重點建設農村地區、城郊結合部、移民搬遷安置地、民族地區、新增人口集中地區公辦幼兒園。積極扶持普惠性民辦幼兒園,到2025年,公辦幼兒園在園幼兒數占比不低于60%,普惠性幼兒園覆蓋率達到84%左右,學前教育三年毛入學率提高到94%。推進義務教育優質均衡,持續優化中小學校布局,重點加強城鎮義務教育學校建設,完善鄉鎮標準化寄宿制學校,每個鄉鎮設置不少于1所標準化寄宿制小學。落實“五育并舉”,全面發展素質教育,加強對學生的政治引領、思想引領、價值引領、品德引領,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全面實施“陽光校園·智慧教育”工程,深入實施農村學前教育兒童和農村義務教育學生營養改善計劃,到2025年,創建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縣10個以上,九年義務教育鞏固率達到96%以上。推動普通高中優質特色發展,改善普通高中辦學條件,推進普通高中向縣城集中,到2025年,高中階段毛入學率達到93%。

第二節 增強職業教育的適應性

推進職業教育擴容提質,實施中職“強基”、高職“雙高”和“黔匠”培養工程,確保實現未升入高中或普通本科院校的學生接受中高職、技工教育全覆蓋。優化職業教育學校布局,建設3—5所國家“雙高計劃”高職院校、15所左右省級高水平高職院校、60所左右省級示范性中等職業學校、100所左右中職強基工程學校。加快清鎮職教城建設。繼續優化“3+3”等中高職銜接培養模式,探索實現學歷證書和專業能力證書互通銜接。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布局建設10所高水平產教融合實訓基地。加快發展非義務教育階段特殊教育,加強繼續教育,提高民族地區教育質量和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教學水平。實施希望工程升級版,助力鄉村師生提升素質。積極發展老年教育。

第三節 著力提升高等教育質量

進一步優化高等院校結構,實施高校提升行動,支持貴州大學等高校建設“雙一流”大學,支持省屬高校加快發展,支持市(州)高校特色發展。大力實施“雙萬計劃”,縱深推進新工科、新醫科、新農科、新文科建設,爭取建設60個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180個省級一流本科專業,實現2—3個學科(群)達到國內領先、國際一流水平。積極支持高校開展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力爭新增3—4家博士碩士學位授予單位和一批博士碩士學位授權點。支持花溪大學城完善功能、提質發展。到2025年,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到50%。

第四節 全面加強教師隊伍建設

加強師德師風建設,強化思政和理想信念教育,建設政治素質過硬、業務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高素質教師隊伍。繼續實施中小學百千萬人才培養計劃和未來校長培養計劃,建設省市縣骨干教師和名師名校長梯級隊伍,加大鄉村教師培訓力度。落實地方政府保障教師工資主體責任,切實保障中小學教師平均工資收入水平不低于當地公務員。落實鄉村教師生活補助政策,切實提高鄉村教師待遇水平。實施“銀齡講學計劃”,鼓勵省內外退休優秀教師到農村義務教育學校開展教學。到2025年,培養鄉村骨干教師15000名,省市縣骨干教師達到5萬人以上。

第五節 深入推進教育改革

深化辦學體制、教育管理、教育評價改革,深入推進教育領域“放管服”改革,落實好取消、下放和轉變服務方式的教育行政審批改革任務。統籌建立健全以政府投入為主、多渠道籌集教育經費、保障教育投入穩定增長的體制機制。堅持民辦教育公益導向,促進民辦教育提質發展,支持和規范社會力量興辦教育。規范校外培訓機構。健全學校家庭社會協同育人機制,深化體教融合,加強青少年身體素質提升和心理健康教育。深化招生考試制度改革,探索分類考試與綜合評價相結合的多元錄取招生模式,完善初中學生學業水平考試制度。

特色教育強省重大工程

公辦學前教育擴容提質工程。新建、改擴建2000所左右城鎮街道、城市社區、城鄉結合部和村級公辦幼兒園,每個縣(市、區)至少創建1所省級示范幼兒園。推進常住人口3萬人以上的鄉(鎮)中心建設2所以上公辦幼兒園,常住人口2000人以上且有實際需求的村建設公辦幼兒園,實現少數民族地區行政村公辦幼兒園應建盡建。

城鄉義務教育均等化推進工程。新建、改擴建3000所左右城鎮義務教育學校、鄉鎮標準化寄宿制學校和確需長期保留鄉村小規模學校。

普通高中教育優化提升工程。新建、遷建、改擴建市(州)和縣級政府所在地普通高中學校200所左右。

職業教育創新工程。在每個市(州)中心城市建設1—2所重點中職學校,規劃保留中職學校的縣重點辦好1所規模不小于3000人的中職學校。重點支持3所國家“雙高”高職院校打造道路橋梁工程技術、汽車運用與維修、畜牧獸醫、大數據技術與應用等4個國家高水平專業。

“黔匠”培養工程。面向十二個農業特色優勢產業、十大工業產業、服務業創新發展十大工程等產業領域,培養培訓“黔匠”人才,每年定向培養輸送8萬名技術技能人才,開展相關職業技能培訓20萬人次。

高等教育提升工程。在大數據、大生態、文化旅游、山地體育、農林、幼兒師范、能源、政法等領域新設置10所以上高等教育學校。優化花溪大學城7所高校新、老校區功能布局。

特殊教育薄弱學校改造工程。改善特殊教育學校辦學條件,支持3—5所市級特殊教育學校發展高中階段特殊教育。支持殘疾學生較多的普通中小學建設特教資源教室。

第五十八章 完善廣覆蓋多層次的社會保障體系

實施社會保障提升工程,按照兜底線、織密網、建機制的要求,深化社會保障制度改革,擴大社會保障覆蓋面,提升社會保障水平。

第一節 建立完善的社會保險體系

健全城鎮職工和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制度,完善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省級統籌。建立統一的城鄉居民基本醫保制度和管理體制,推進醫療保險省級統籌、醫療救助市級統籌,合理確定基本醫療保險保障水平,實施城鄉居民大病保險制度,不斷完善醫療救助制度。實現失業保險省級統籌,建立全省統一的失業保險制度。將機關和參照公務員法管理單位全部納入工傷參保范圍,完善工傷保險省級統籌。建立與全國統一的社會保險公共服務平臺,實現社會保障一卡通,基本實現社會保險、基本公共服務標準化。促進靈活就業人員、新就業形態就業人員參保,積極擴大社會保險參保覆蓋范圍。健全社保基金管理風險防控體系和監督機制。推進社保轉移接續,健全社保籌資和待遇調整機制。到2025年,城鎮職工、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參保人數分別達到796萬人、1980萬人,失業和工傷保險參保人數分別達到330萬人、500萬人。

第二節 建立健全社會救助體系

加快構建以基本生活救助、專項社會救助、急難社會救助為主體,社會力量參與為補充的多層次救助體系。完善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員救助供養等基本生活救助制度,健全完善社會救助標準合理動態調整機制,精準認定救助對象,切實保障城鄉困難群眾以及孤兒、事實無人撫養兒童基本生活。完善殘疾人權益保障機制,實施殘疾人康復工程。積極發展服務類社會救助,推動形成“物資+服務”的救助方式。發揮社會工作專業優勢,推進鄉鎮(街道)社工站建設,提高社會救助基層經辦能力和水平。加強救助管理服務設施建設,加大市、縣流浪乞討人員救助管理機構提質改造力度,實現救助管理服務功能縣級全覆蓋。

第三節 大幅提升社會福利保障能力

大力扶持培育公益慈善組織,倡導社會互助,完善監管體系。新建1個省級兒童康復醫療服務機構,提質改造10個區域性兒童福利服務機構,新建26個縣級未成年人保護機構,實現縣級未成年人保護機構全覆蓋。完善殘疾人社會福利制度,拓展殘疾人社會福利覆蓋范圍。推進精神衛生福利機構提質建設,新建、改擴建一批集中供養、康復、護理、醫療為一體的精神衛生福利機構。新建、改擴建一批殯儀館,加大公益性骨灰安葬(放)設施和公益性公墓建設力度,加快補齊農村殯葬服務短板,提升殯葬服務質量和水平。

第四節 加快完善住房保障體系

加快構建以保障性租賃住房和共有產權住房為主體的住房保障體系,實施城鎮保障性安居工程,穩步推進城鎮棚戶區改造,規范發展公共租賃住房,解決好新市民、低收入和住房困難群體的住房問題,累計籌集保障性租賃住房2萬套,發放城鎮保障家庭租賃補貼9萬戶,建成城鎮保障性安居工程15萬套。加快完善長租房政策,規范發展長租房市場,逐步使租購住房在享受公共服務上具有同等權利。加強對改造后的農村危房動態監測和排查,對因地質災害、天氣影響等自然因素造成結構破壞的住房進行分級修繕,確保農村住房安全。逐步推進農村集體租賃住房建設,保障農村困難群眾住房需求。

第五節 健全退役軍人保障體系

健全退役軍人事務組織管理體系、工作運行體系和政策制度體系,提升退役軍人服務保障水平。完善和優化退役軍人移交安置工作機制,加大教育培訓和就業扶持力度,拓展就業創業領域,落實優惠政策,提高就業安置質量。完善待遇保障制度,加強綜合服務保障能力,按照“五有”要求落實軍人服務中心(站)規范化建設。對縣級以上軍休小區、烈士紀念設施進行提質改造,新建、改擴建一批光榮院、優撫醫院,推進軍人公墓、退役軍人事務綜合管理服務平臺等建設,實施安順榮軍康養醫院等一批重點項目。

第六節 保障婦女兒童基本權益和促進青年發展

深入實施婦女發展綱要,全面貫徹落實男女平等基本國策,促進婦女平等依法行使權利,參與經濟社會發展、共享發展成果。保障婦女平等享有教育權利,持續提高受教育年限和綜合能力素質。保障婦女平等享有經濟權益,保障農村婦女土地權益,消除就業性別歧視。保障婦女平等享有政治權利,提高留守婦女關愛服務水平,嚴厲打擊侵害婦女人身權利的違法犯罪行為,促進婦女全面發展。深入實施兒童發展綱要,保障兒童優先發展,優化兒童發展環境,切實保障兒童生存權、發展權、受保護權和參與權,嚴厲打擊危害兒童身心健康的違法犯罪行為。健全未成年人網絡保護綜合治理機制,預防未成年人違法犯罪。推進實施中長期青年發展規劃,大力實施青年培養十大重點工程,搭建青年成長成才和建功立業平臺,發揮青年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生力軍作用。

第五十九章 加快推進健康貴州建設

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位置,堅持預防為主的衛生和健康工作方針,加快完善城鄉醫療衛生服務體系,落實全民健身國家戰略,為人民群眾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務。

第一節 健全公共衛生體系

加強疾病預防控制體系建設,改善疾控基礎條件,提升疾病防控能力。加快推進省重大公共衛生防控救治基地建設,提升市、縣級疾控中心檢驗檢測能力。完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監測預警處置機制,健全醫療救治、科技支撐、物資保障體系,提升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處置能力。健全山地緊急醫學救援體系,建設國家緊急醫學救援基地,依托市、縣級醫院建設醫學救援分中心,加強緊急醫學救援機構和二級以上綜合醫院急診科、創傷科建設。創新醫防協同機制,全面推進醫療機構和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的深度協作。推進重大傳染病防治基地建設,組建高水平重大疫情救治專業技術隊伍。建立健全省市縣鄉村五級醫療衛生應急物資儲備和物流網絡。推進衛生健康法治建設。廣泛普及健康知識,推廣健康文明生活方式,創新開展新時代愛國衛生運動。

第二節 加快醫療資源均衡布局

合理配置醫療衛生資源,爭取國家支持在我省布局建設國家區域醫療中心、國家專科區域醫療中心,加強省級區域醫療中心和省級醫療中心建設。以腫瘤、神經、心血管、兒科、呼吸和創傷為重點,建設一批國家級臨床重點專科和省級重點專科,持續鞏固提升縣級“5+2”重點專科建設成果。推動醫療衛生工作重心下移、醫療衛生資源下沉。推進縣級醫院提標擴能,建設胸痛中心、卒中中心等專病中心。健全完善省市縣鄉四級急救網絡,構建快速、高效、全覆蓋的急危重癥醫療救治體系。實施優質服務基層行,著力提升中心鄉鎮衛生院和中心村衛生室服務能力,創建一批達到二級及以上醫院水平的社區醫院。鼓勵支持社會辦醫。推動省市縣三級精神衛生和心理健康專業機構建設。深入推進國家健康醫療大數據中心試點省和國家“互聯網+醫療健康”示范省建設。繼續實施退休醫師返聘“銀齡計劃”。

第三節 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

堅持基本醫療衛生服務公益性,推進疾病預防控制體系改革。建立健全現代醫院管理制度,推進公立醫院高質量發展,持續改善醫療質量管理體系和標準體系,健全績效評價機制,全面開展公立醫院績效考核。完善城市醫療集團和縣域醫共體綜合績效考核機制。推進城市醫療集團建設,建立以城市三級醫院牽頭、基層醫療機構為基礎,康復、護理等其他醫療機構參加的城市醫療集團管理模式。加快緊密型縣域醫共體建設,建立責任共擔和利益分配機制,加強雙向轉診,促進分級診療。深化醫療、醫保、醫藥聯動,降低藥品耗材虛高價格,健全醫療服務價格動態調整機制。深化醫保支付方式改革,實施縣域綜合醫改。落實醫療衛生行業綜合監管制度,推進衛生監督機構規范化建設。

第四節 廣泛開展全民健身運動

加強全民健身中心、運動健身場館、健身步道、城鎮社區體育健身、農民體育健身等公共體育設施建設,新建、改擴建一批老年公共體育設施。開展全民健身進社區、進企業、進校園、進機關、進部隊、進農村“六進”活動,完善城市社區15分鐘健身圈。鼓勵各類公共體育場館和符合開放條件的企事業單位體育場地免費或低收費開放。到2025年,人均體育場地面積達到2平方米以上。加強科學健身指導服務,健全國民體質監測服務體系,持續推進國民體質監測站點建設,每千人擁有社會體育指導員不少于2名。扶持推廣各類民族、民間、民俗傳統運動項目。辦好省運會、省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省殘疾人運動會、省老年人運動會等。健全備戰組織管理體系,全面提升競技體育綜合實力,建設2—3個國家級單項運動訓練基地,打造國內一流的生態型多梯度亞高原訓練基地,力爭巴黎奧運會和第十五屆全運會取得好成績。

健康貴州建設重大工程

現代化疾病預防控制體系建設工程。推進省市縣各級疾病預防控制機構標準化建設,推進貴州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擴建,建成1個P3水平的省級實驗室。打造省重大公共衛生防控救治基地。加強9個市(州)和88個縣區級疾控中心建設,提升轄區常見傳染病病原體、健康危害因素和國家衛生標準實施所需的檢驗檢測能力,完善傳染病疫情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監測系統。

醫療衛生機構“哨點工程”。推進二級以上公立醫院發熱門診“三區兩通道”標準化建設,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全部完成哨點建設,在有條件的鄉鎮衛生院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設置發熱診室。

公共衛生救治體系建設工程。建設重大傳染病防治基地,創建國家區域傳染病醫療中心。推進9個市(州)級傳染病醫院或相對獨立綜合醫院傳染病區達標建設。加快推進貴州省人民醫院應急臨床救治中心、貴州醫科大學附屬醫院公共衛生緊急救治能力提升工程、遵義醫科大學附屬醫院重大疫情防控救治基地、省三醫公共衛生事件應急醫療救治中心等建設項目。建設1000個智慧衛生急救站。

區域醫療中心或醫學中心建設工程。爭取國家支持建設國家區域醫療中心(床位數3000張),推進5個省級區域醫療中心和省血液中心建設。

婦幼健康保障工程。推進貴州省婦幼保健院、貴州省婦女兒童醫院建設,9個市(州)均建成市級兒童醫院,推進88個縣級婦幼保健機構標準化建設。

基層醫療衛生服務能力提升工程。推進縣級公立醫院建設胸痛中心、卒中中心、創傷中心、呼吸中心、腫瘤綜合診療中心、慢性病管理中心等,實現縣級醫療機構遠程醫療覆蓋至少10個臨床醫技科室。支持有條件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和鄉鎮衛生院按照二級醫院標準建設社區醫院。加強中心鄉鎮衛生院和中心村衛生室建設。

中醫藥傳承創新工程。爭創國家中醫藥傳承創新中心、中醫特色重點醫院、中醫疫病防治基地。推進省中醫院和貴陽、銅仁市級中醫院建設。規劃建設14個縣級中醫院。加強基層中醫館、國醫堂建設。

“互聯網+醫療健康”建設工程。推進全民健康信息平臺建設,推動全省醫療健康數據匯集融合,全面實現區域衛生健康信息互聯互通。推進“5G+”醫療健康應用試點項目建設。

全民健身設施建設工程。推進省體育中心建設,支持9個市(州)新建、改擴建能夠開展單項或多項體育運動的健身中心,支持鄉鎮級小型全民健身中心(館)建設。推進市(州)級“一場兩館”公共體育設施和縣級公共體育場建設。

體育訓練基地提升工程。推進清鎮體育訓練基地、紅楓湖水上運動訓練基地、老王山生態型多梯度運動訓練基地、六盤水野玉海高原運動訓練基地、威寧高原田徑訓練基地、下司皮劃艇激流回旋訓練基地、六盤水玉舍雪場滑雪運動訓練基地提質升級。建設黔東南錦屏羽毛球運動培訓賽事基地等項目。

第六十章 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

貫徹落實好國家應對人口老齡化戰略,完善生育服務體系,構建普惠托育服務體系,健全多層次養老服務體系,促進人口長期均衡發展。

第一節 提高人口優生優育水平

落實國家生育政策,增強生育政策包容性,構建政府部門和社會多方力量參與的生育支持公共服務和產品供給體系,加強優生優育服務,提高出生人口素質。實施母嬰安全計劃,加強出生缺陷綜合防治,加強婚前醫學檢查、孕前優生健康檢查,加快基因測序平臺建設,提高產前篩查率。完善婦幼健康服務體系建設,保障孕產婦安全分娩,提供生育全程基本醫療保健服務。實施健康兒童計劃,促進兒童早期發展。到2025年,嬰兒死亡率控制在5.6‰以下。

第二節 健全嬰幼兒照護服務體系

建立健全嬰幼兒照護支持體系,加強對家庭嬰幼兒照護的指導。推動社區嬰幼兒照護服務發展,規范發展多種形式的嬰幼兒照護服務機構。建立健全普惠托育服務體系,充分利用婦幼保健機構、兒童福利機構、社區等資源,建設一批普惠托育機構和托育服務設施。推動有條件的用人單位以單獨或聯合相關單位共同舉辦的方式,在工作場所為職工提供托育服務。支持大型園區建設服務區內員工托育設施。鼓勵公立幼兒園增設托幼班。建立嬰幼兒照護服務綜合監管體系,完善相關政策法規和標準規范。

第三節 健全養老服務體系

建立基本養老服務制度,制定基本養老服務清單,逐步實現人人享有基本養老服務。發展普惠性養老服務和互助性養老,推進世行法開署聯合融資貸款項目,加快完善居家社區機構相協調、醫養康養相結合的養老服務體系。實施城市護理型養老機構建設工程和特困供養服務機構(敬老院)改造提升工程,到2025年,每個縣(市、區)至少建成1所老年養護樓,機構護理型床位占比達到50%。建設一批社區日間照料中心,推動集中養老、日間照料等服務逐步覆蓋所有城鎮社區。鼓勵和動員社會力量興辦養老機構,開展普惠養老城企聯動專項行動,擴大普惠養老服務供給,培育社會化中高端養老市場,滿足多元化養老需求。加強老年健康管理,建立健全老年健康危險因素干預、疾病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失能預防三級預防體系。推動建設老年醫院、二級以上綜合性醫院老年醫學科和康復醫療機構。依托護理院(站)、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鄉鎮衛生院等機構為失能老人提供長期照護服務。加快老年友好型社會建設。

養老托育服務重大工程

城市護理型養老機構建設工程。支持沒有老年養護樓的11個縣(市、區)各建設1所具備營運條件的老年養護樓。

特困供養服務機構(敬老院)改造提升工程。每個縣(市、區)至少建有1所以上以(部分)失能特困人員專業照護為主的縣級供養服務設施,生活不能自理特困人員集中供養率達到60%。

老齡健康服務體系建設工程。二級及以上綜合性醫院設立老年醫學科的比例達到50%,基層醫療衛生機構護理床位占比達到30%,公立中醫醫院開展康復治療的比例達到75%,老年友善醫療衛生機構比例達到80%以上。

托育服務機構建設工程。加快3歲以下嬰幼兒托育服務機構建設,新增托位數8.1萬張,每千人口擁有3歲以下嬰幼兒托位數提高到3張。

第十四篇 加大統籌發展和安全力度,營造高質量發展良好環境

落實總體國家安全觀,堅持系統治理、依法治理、綜合治理、源頭治理,著力防范化解重大風險,不斷強化經濟和公共領域安全及應急管理,促進社會治理體系和工作格局更加成熟定型。

第六十一章 建設更高水平的平安貴州

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把保護人民生命安全擺在首位,強化公共安全保障,著力維護社會穩定和安全,加強各類風險防范化解機制建設,努力把貴州建成全國最平安的省份之一。

第一節 提高公共安全保障能力

加強安全生產工作,堅決防范各類事故發生,實施安全生產專項整治三年行動計劃,嚴格煤礦安全準入,實施道路交通事故預防“減量控大”工程,全面完成城鎮人口密集區危險化學品生產企業搬遷,防范化解煤礦、交通運輸、建筑等領域安全生產重大風險,堅決遏制發生重特大事故。深入實施食品藥品安全“四個最嚴”要求專項行動,食品安全抽檢合格率達到99%,省內生產、流通的基本藥物監督抽檢覆蓋面達到100%。推廣“互聯網+執法”系統應用,全面加強安全生產監管執法體系和能力建設。切實防范生物安全風險,加強有害生物防治能力建設,有效防控外來物種入侵和外來有害生物危害。

第二節 加強防災減災救災能力建設

實施自然災害防治能力提升工程,健全防災減災救災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建成全省自然災害風險預警系統和應急指揮平臺,形成省市縣鄉村五級災害應急救助體系。加強地質災害隱患排查和綜合治理,實施地質災害避險搬遷工程,推進全國地質災害綜合防治體系重點省建設。健全地方防汛抗旱工作機制,全面提升防汛抗旱應急能力。加強氣象災害防御,實施人工影響天氣現代化提升行動,降低城鄉水旱和冰雹災害損失率。建設完善防震減災體系,提升地震監測預警能力,加強工程抗震設防工作。推進自然災害防治技術裝備現代化建設,提高我省救援隊伍專業化技術裝備水平。

第三節 強化經濟領域安全保障

加強經濟安全風險預警、防控機制和能力建設,防范化解經濟領域重大風險。落實糧食安全戰略,建設高質量糧食收儲供應體系、綠色高效倉儲物流體系、高效運轉物資儲備體系,推進各市(州)糧食物資安全保障中心建設,到2025年,完好倉容達到550萬噸。實施能源安全戰略,發揮國家能源基地戰略支撐作用,強化煤、水電、油氣、風、光、地熱等多元能源供給,提高能源安全保障水平。牢牢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底線,統籌推進金融機構監管、降低企業杠桿率、互聯網金融風險防范,嚴厲打擊非法集資等違法違規金融活動。嚴格落實政府債務管理“七嚴禁”和“1+9”債務管理系列政策,健全地方政府債務管理機制,規范政府舉債行為,多措并舉化解存量債務。

第四節 全力維護社會安全穩定

加強國家安全工作機制建設,嚴密防范和堅決打擊各種滲透顛覆破壞活動,強化反恐維穩工作,加強境外非政府組織管理。健全立體化智能化社會治安防控體系,推進公安大數據智能化建設應用,完善突出違法犯罪打擊整治長效機制,強化社會治安突出問題整治和命案防控,深化掃黑除惡專項斗爭,深入開展禁毒“大掃除”專項行動。加強社會安全和網絡安全保障能力,加強公安基礎設施建設,推進建設智慧公安、智慧監獄,進一步提高對各類社會安全風險的預測預警預知預防能力。加快構建現代警務體系,深化警務運行機制變革,提高防范化解重大風險和駕馭社會治安局勢的能力。強化城市安全風險防范,扎實推進城市安全發展,到2025年,建成9個市(州)中心城區安全發展示范城市,積極創建縣級城區安全發展示范城市。健全重大決策社會穩定風險評估制度,積極化解社會穩定風險隱患。

第五節 促進國防建設和經濟建設融合發展

深化資源要素共享,促進國防建設與經濟建設有機融合,充分發揮我省在國家戰略安全中的作用和優勢,推進國防科技工業結構調整、轉型升級和能力建設,促進“軍轉民、民參軍”和軍民共建共享共用,推動貴陽貴安數據驅動融合發展重點區域建設。提高黨管武裝工作質量,深化民兵和征兵調整改革。強化全民國防教育,做好國防動員、雙擁雙建等工作,探索推進“雙應”一體化建設,鞏固軍政軍民團結。支持駐黔部隊現代化建設。加強人防工程和應急避難場所建設。

第六十二章 大力推進法治貴州建設

堅持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共同推進,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充分發揮法治的保障作用,構建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的良好法治環境。

第一節 健全地方法規體系

深入推進科學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做好各領域法規規章立改廢釋工作,以良法促進發展、保障善治。充分發揮立法的引領和推動作用,把公正、公平、公開原則貫穿地方立法全過程,不斷提高地方立法質量。積極探索建立破解制約我省發展的地方性法規規章。積極推進民法典實施,充分發揮其維護人民權益、化解矛盾糾紛、促進社會和諧穩定的作用,加快同民法典相關聯、相配套的法規制度建設。加強和改進地方立法工作,建立健全公眾參與立法的工作機制。建立健全立法評估制度,科學評估法規規章實施效果。統籌做好地方性法規規章清理修訂廢止工作,及時對現有地方性法規規章修改完善,加快重點領域立法和新領域立法。深化司法體制綜合配套改革,健全完善法治監督保障體系。

第二節 全面建設法治政府

深入推進依法行政,完善權威高效和執法嚴明的事中事后監管工作機制。推進執法司法規范化建設,深化綜合行政執法體制改革,健全綜合行政執法聯動協調機制和行政執法、國家監察與刑事司法銜接機制。實行政府職能清單管理制度,健全依法決策機制,嚴格落實重大行政決策終身責任追究制度及責任倒查機制。全面推行行政規范性文件合法性審核機制,加強行政規范性文件制定和監督管理。完善政府信息公開制度,擴大和保障人民群眾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和監督權。深入推行政府法律顧問制度。完善領導干部法治培訓制度,全面提高各級領導干部和公務員的法治素養。推進行政復議體制改革,發揮行政復議在解決行政爭議中的主渠道作用。加強“數字法治·智慧司法”信息化體系建設,推進基層司法所、公共法律服務站(室)及12348公共法律服務熱線平臺建設。

第三節 加快建設法治社會

加大全民普法力度,增強全民法治觀念,樹立憲法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治理念,形成辦事依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新風尚。健全法治宣傳教育機制,運用新媒體新技術創新普法方式,加強民法典普法宣傳,提升“八五”普法實效。推廣“法治畢節”創建經驗。加快建設現代公共法律服務體系,進一步完善公共法律服務標準,擴大法律援助范圍。加快建設法治鄉村,深入開展一村居一法律顧問和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區)創建工作。建立健全人民調解組織網絡,加強專職人民調解員隊伍建設,實現鄉鎮(街道)、村(居)人民調解委員會全覆蓋。

第六十三章 健全完善應急管理體系

堅持預防預備與應急處突相結合,加快推進應急管理體系和能力現代化,建立健全覆蓋突發事件全過程應急管理機制,強化事前預防,加強事中事后應對處置,確保人民生命財產安全。

第一節 建立健全統一的應急管理體制

健全和完善應急管理工作制度,落實屬地管理職責,構建明晰的應急管理責任體系和考核機制,加大應急管理在政府績效綜合評價指標體系中的權重。強化基層應急管理機構建設,建立健全省市縣鄉村五級聯動的應急管理體系和保障體系,打通應急管理“最后一公里”。建立健全應急管理全社會動員機制,推動建立與全國特別是周邊省市區的災害事故應急協同聯動機制。建立健全軍地聯動處置突發公共安全事件機制,強化軍地協同救援。實施應急救援中心建設工程,推動建設國家(貴州)區域性應急救援航空基地和區域性應急救援中心。

第二節 健全完善公共安全預警響應機制

建立公共安全隱患排查和安全預防控制體系,健全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社會預警機制和重大疫情響應機制,加快完善應急管理預案體系,進一步擴大應急預案覆蓋范圍。健全重點行業領域突發事件的應急管理機制,科學編制修訂應對突發公共事件的各類應急預案,強化應急專家組在預警處置中的作用,定期組織開展應急預案演練。健全災害事故分級分類應急響應機制和標準體系,完善分級負責制度,明確分類管理原則,進一步強化應急管理部門綜合協調、統籌調度、巡查督察、督導考核職能,加強各地各部門以及各級各類應急管理機構的協調聯動。

第三節 加強基層應急保障能力建設

推進以機構隊伍、制度體系、應急預案、物資裝備及培訓演練等為主要內容的應急標準化建設,提升基層應急處置能力和水平。完善應急管理網格化系統和基層應急管理信息員制度,建立健全基層應急救援中心。加強應急救援專業隊伍和社會救援隊伍建設,建立各級應急管理隊伍補充綜合性技術人才長效機制,推動每個縣建立一支綜合應急救援隊伍,有條件的鄉鎮建立專職救援隊伍,每個村建設應急救援基層服務站點。建設“智慧應急”體系,建立貴州應急管理云平臺。組織開展應急知識和應急技能培訓,鼓勵發展應急志愿服務,提升公眾安全風險防范意識和自救互救能力。開展全國綜合減災示范縣、示范社區創建。健全統一的應急物資保障體系,優化重要應急物資產能保障區域布局,加快形成省市縣三級物資儲備網絡。

第六十四章 加快推進社會治理模式創新

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社會治理體系,實現政府治理和社會調節、居民自治良性互動,建設人人有責、人人盡責、人人享有的社會治理共同體,提高社會治理社會化、法治化、智能化、專業化水平。

第一節 加快完善社會治理體系

完善黨委領導、政府負責、民主協商、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科技支撐的社會治理體系,完善多方參與社會治理的協同機制。強化法治意識和服務意識,改進政府治理方式,加強源頭治理、動態管理、應急處置能力建設。健全社會組織管理制度,形成政社分開、權責明確、依法自治的現代社會組織體制。強化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教育,引導人們自覺維護社會秩序。不斷完善信訪維穩工作聯動機制,健全人民調解、行政調解、司法調解聯動工作體系,加強預防和化解社會矛盾機制建設,完善社會矛盾糾紛多元預防調處化解綜合機制。加快提升易地扶貧安置點社區治理能力水平,實現全國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試點全覆蓋。

第二節 加強基層社會治理

健全黨組織領導、村(居)委會主導、人民群眾為主體的新型基層社會治理框架。加強基層黨組織建設,創新“黨建+”治理模式。推動社會治理重心向基層下移,強化城鄉社區網格化管理和服務。探索建立社區社會組織孵化機制,充分發揮群團組織、社會組織作用,夯實基層社會治理基礎。建立健全人民意見征集制度,完善基層民主協商制度,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推廣“余慶經驗”“福泉112模式”等,著力打通聯系群眾、服務群眾的“最后一公里”,暢通和規范群眾訴求表達、利益協調、權益保障通道。加強城鄉社區組織和便民服務中心建設,強化社區為民、便民、安民功能,推進城鄉社區基層治理信息化建設,統籌建設社會治理智能化平臺,構建基層社會治理信息綜合、指揮調度、聯動處置體系。

第三節 健全和完善社會信用體系

健全信用法規和標準規范,完善信用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加大信用數據歸集、共享、使用,利用“互聯網+”強化信用監管力度,構建信用新型監管機制,推進信用分級分類監管。健全信用承諾制度,開展經營者準入前誠信教育,拓展信用報告應用。建立市場主體信用記錄和信用信息自愿注冊機制,開展公共信用綜合評價。建設和完善“信易貸”平臺,加快與國家平臺互聯互通。依法依規建立健全嚴重失信主體認定機制和信用修復機制,完善失信記錄和失信信息披露制度。開展重點領域失信專項治理,切實加強信用信息安全和保護市場主體權益。支持各類社會信用服務機構健康發展,依法推進公共信用系統與征信系統間的信息交換與共享。持續開展誠實守信宣傳教育,全面提高全社會誠信意識和誠信水平,推進誠信貴州建設。

第十五篇 強化規劃實施和監督,確保規劃目標任務順利完成

保障“十四五”規劃有效實施,要充分發揮黨的領導核心作用,強化政府主體責任,有效配置各類資源,最大程度激發市場主體活力和創造力,充分調動社會各界積極性、主動性,形成推動規劃順利實施的強大合力。

第六十五章 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

堅決維護黨中央權威和集中統一領導,全面貫徹落實新時代黨的建設總要求和新時代黨的組織路線,堅持和完善黨領導經濟社會發展的體制機制。發揮各級黨委(黨組)領導作用,堅決貫徹中央和省委各項決策部署,從系統論出發優化經濟治理方式,加強全局觀念,在多重目標中尋求動態平衡。加強領導班子和干部隊伍建設,切實加強基層基礎工作,完善政績考核評價體系和獎懲機制,調動各級干部干事創業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完善監督體系,把監督貫穿于黨領導經濟社會發展全過程,把完善權力運行和監督制約機制作為實施規劃的基礎性建設,使監督融入“十四五”建設之中。以黨內監督為主導,不斷完善權力監督制度和執紀執法體系,推動各類監督協調貫通。深入推進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工作,嚴明黨的政治紀律和政治規矩,嚴肅查處違紀違法行為,構建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有效機制,確保從嚴治黨落到實處,為規劃實施營造風清氣正的政治生態。完善大統戰工作格局,鞏固和發展最廣泛的愛國統一戰線,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團結一切社會力量,廣泛凝聚全省人民團結奮進的磅礴力量。鼓勵和支持民主黨派、工商聯、無黨派人士、黨外知識分子、出國歸國留學人員、新的社會階層人士發揮作用。全面貫徹黨的民族政策和宗教工作基本方針,做好民族工作,引導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充分發揮工會、共青團、婦聯、殘聯、紅十字會等群團組織橋梁紐帶作用。

第六十六章 加強規劃實施評估和監督考核

建立健全黨委領導、人大批準、政府編制實施的發展規劃工作機制。按照誰牽頭編制誰組織實施的原則,落實規劃實施責任,建立健全規劃實施保障機制,強化規劃組織實施和監測評估,提升規劃實施效能。對規劃確定的約束性指標以及重大工程項目、重大政策和重大改革舉措,要明確責任主體、實施進度要求,分解落實到各級各部門,確保如期完成。對納入規劃的重大工程項目要優先列入年度計劃統籌推進,優先保障規劃選址、土地供應和融資安排。建立規劃實施監測評估制度,規劃編制部門要組織開展規劃實施年度監測分析、中期評估和總結評估,鼓勵開展第三方評估。省發展規劃中期評估要重點評估實施進展情況及存在的問題,提出推進實施的建議,評估報告報省人民政府審定后提請省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審議。強化規劃監督與考核,進一步健全規劃實施監督考核機制,規劃編制部門要將規劃實施情況作為政務信息公開的重要內容,及時公布實施進展,主動接受人大、政協、審計和社會各界監督。省發展規劃實施情況納入省有關部門和市縣各級領導班子、領導干部考核評價體系,探索實行考核結果與被考核責任主體績效相掛鉤。

第六十七章 規范規劃動態調整和修訂

強化規劃權威性、嚴肅性,未經法定程序批準,不得隨意調整更改規劃。當實施條件發生重大變化或其他原因,造成實際經濟運行、社會發展與省發展規劃目標發生較大偏離時,或因國家調整相關指標等,經評估確需對省發展規劃進行調整修訂時,須按照新形勢新要求調整完善內容,由省政府提出調整建議,經省委同意后,提請省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審查批準。對列入規劃的重大工程項目,確因實施條件發生重大變化需進行調整變更的,按程序報審。省發展規劃修訂后,相關省級規劃相應進行調整修訂,由規劃編制部門提出建議,經省級發展改革部門進行銜接論證后,報原審批主體批準。

第六十八章 強化規劃統籌管理與銜接協調

堅持下位規劃服從上位規劃、下級規劃服務上級規劃、等位規劃相互協調的原則,建立以省發展規劃為統領,以國土空間規劃為基礎,以專項規劃、區域規劃為支撐,由全省各級規劃共同組成的全省規劃體系。建立健全全省統一的規劃管理制度,發揮省級規劃綜合管理信息平臺作用,將全省各級各類規劃統一納入信息平臺,加強規劃目錄清單和編制備案管理,推動規劃管理數字化信息化。建立健全規劃銜接協調機制,強化全省各級各類規劃與省發展規劃目標任務的銜接協調,完善年度計劃落實發展規劃機制,加強財政預算與規劃實施的銜接協調,強化金融、產業、區域和公共政策等政策間協調配合,形成政策合力,保障省發展規劃順利實施。

【招商情報庫】專注于資本時代招商引資,力求打造更便捷更高效的招商引資平臺,為廣大的招商人員、企業和投資人提供服務及最新最實用的招商引資信息。

報告庫會員(¥)199/年起售

海量行業報告和相關實用干貨寂集錦
開通報告庫會員
樂享更多下載,購買超值優惠

查看更多報告

掃一掃獲取
最新情報資訊

掃一掃免費
閱讀最新報告

特色服務推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