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夏“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建議(附全文) 發布時間:2020-12-21 11:02

中商情報網訊:日前,中共寧夏回族自治區委員會發布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其中提出,確保到2035年與全國同步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經濟繁榮實現大跨越,年均經濟增速高于全國平均水平、經濟總量比2020年翻一番以上,人均地區生產總值趕上全國平均水平,區域發展綜合實力、科技創新能力、企業市場競爭力大幅躍升,投資結構、產業結構、供給結構契合新發展格局,形成優進優出的開放型經濟新體制,基本實現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建成特色鮮明的區域現代化經濟體系,區域協調發展水平、城鄉融合發展能力走在西部地區前列。

以下為具體內容:

中共寧夏回族自治區委員會

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

(2020年12月7日中國共產黨寧夏回族自治區第十二屆委員會第十二次全體會議通過)

中國共產黨寧夏回族自治區第十二屆委員會第十二次全體會議認真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堅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寧夏重要講話精神,緊密結合寧夏實際,就制定寧夏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提出以下建議。

一、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奮力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新征程

1.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取得決定性成就。“十三五”時期是寧夏決勝全面小康、決戰脫貧攻堅的重要五年,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自治區黨委團結帶領全區各族人民,不忘初心、牢記使命,負重拼搏、團結奮進,推進各項事業發展取得了重大成就,“十三五”規劃目標任務即將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勝利在望,美麗新寧夏建設邁出新的步伐。經濟實力持續增強,地區生產總值年均增長6%以上,2020年可望超過3900億元,實現了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標,產業發展加快轉型升級,區域創新能力持續提升,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逐步興起。脫貧攻堅如期摘帽,9個貧困縣全部摘帽,1100個貧困村全部出列,62.4萬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實現“兩不愁三保障”目標,西海固地區將徹底告別“苦瘠甲天下”的歷史,閩寧對口幫扶成為全國東西部扶貧協作的典范。改革開放深入推進,800多項重點改革任務全面推進,農業農村、國資國企、“放管服”等改革多點突破、釋放活力,開放型經濟不斷發展。基礎設施日益完善,一批水電路氣訊等基礎設施建成投運,寧夏人民圓了“高鐵夢”,“三環四縱六橫”高速公路網基本建成,硬化道路實現村村通,歷史性地解決了300多萬城鄉居民安全飲水問題。生態環境明顯改善,主要污染物減排超額完成國家下達任務,黃河寧夏段出境斷面連續3年保持Ⅱ類水質,地級城市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例超過80%,生態文明制度機制不斷完善。民生水平大幅提升,居民收入比2010年翻了一番,在西部地區率先實現縣域義務教育基本均衡發展,五級醫療衛生服務體系不斷完善,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戰略成果,城鄉文化繁榮發展,社會保障體系覆蓋城鄉。社會治理成效顯著,鄉村、社區、宗教、校園、企業、社團等重點領域基層治理創新推進,民族團結進步事業不斷深化,宗教治理法治化水平明顯提升,掃黑除惡專項斗爭取得顯著戰果,法治建設、平安建設水平進一步提高。黨的建設縱深推進,“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成效明顯,政治建設深入推進,正風肅紀持續加力,高壓反腐力度不減,黨風政風持續好轉,政治生態持續向好。奮斗充滿艱辛、成就來之不易。寧夏的發展進步,是習近平總書記關心關懷、領航引路的結果,是黨中央堅強領導、重視支持的結果,是全區各族人民團結拼搏、接續奮斗的結果。全區上下要再接再厲、一鼓作氣,打贏脫貧攻堅決勝戰、打勝全面小康收官戰、打好疫情防控阻擊戰,為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新征程奠定堅實基礎。

2.新發展階段寧夏面臨的新機遇新挑戰。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進入加速演變期,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步入加快推進期,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廣泛深遠,國際環境不確定不穩定因素明顯增加,我國繼續發展具有多方面優勢和條件,寧夏面臨的機遇和挑戰都有新的發展變化。從機遇看,當今世界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我國發展仍處于重要戰略機遇期,黨領導下的社會主義國家制度優勢顯著、治理效能提升、經濟長期向好、物質基礎雄厚、人力資源豐富、市場空間廣闊、發展韌性強勁、社會大局穩定,寧夏發展的支撐基礎堅實有力;我國已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黨中央加快建立更加有效的區域協調發展新機制、推進西部大開發形成新格局,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著力培育完整內需體系,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全面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加快推動綠色轉型發展、支持寧夏建設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先行區,寧夏發展的戰略機遇千載難逢。從挑戰看,社會主要矛盾發生新的變化,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仍然突出,城鄉區域差距較大,基礎設施總體滯后,民生保障存在短板,社會治理還有弱項;經濟結構矛盾突出,農業基礎還不穩固,工業經濟倚重倚能,現代服務業量小質弱;發展方式依然粗放,能耗水耗高位運行,污染排放存量較大,資源環境約束趨緊,生態環保任重道遠;增長動能后勁不足,人才隊伍嚴重匱乏,區域創新水平較低,開放不足仍是制約寧夏發展的突出短板。從整體看,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機遇和挑戰并存、困難和希望同在,但機遇大于挑戰、希望多于困難,寧夏處在肩負時代重任、應對風險挑戰、實現更大發展的關鍵時期。全區上下要堅定信心、振奮精神,從“形”與“勢”的統一中看發展大局、從“危”與“機”的轉換中看發展機遇,深刻認識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變化帶來的新特征新要求,深刻認識錯綜復雜的國際國內環境帶來的新矛盾新挑戰,深刻認識寧夏發展面臨的新機遇新形勢,立足區情實際、保持戰略定力、樹立底線思維、發揚斗爭精神,準確識變、科學應變、主動求變,服務全國大局、辦好寧夏的事,在危機中育先機、于變局中開新局。

3.到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遠景目標。習近平總書記始終牽掛寧夏人民、高度重視寧夏發展,黨的十八大以來兩次親臨寧夏視察、發表重要講話、作出重要指示,明確提出“建設經濟繁榮、民族團結、環境優美、人民富裕的美麗新寧夏”,科學闡述了“新時代建設一個什么樣的新寧夏、怎樣建設新寧夏”這一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是新時代寧夏各項事業發展管方向、管根本、管長遠的行動指南,也是寧夏今后一個時期發展的總目標、總要求、總遵循。全區上下要進一步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堅定不移用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寧夏重要講話精神統一思想、統攬全局、統領發展,堅持在黨中央工作大局中找準定位、在現代化建設大勢中明確方位,把建設經濟繁榮、民族團結、環境優美、人民富裕的美麗新寧夏轉化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的生動實踐和奮斗目標,確保到2035年與全國同步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經濟繁榮實現大跨越,年均經濟增速高于全國平均水平、經濟總量比2020年翻一番以上,人均地區生產總值趕上全國平均水平,區域發展綜合實力、科技創新能力、企業市場競爭力大幅躍升,投資結構、產業結構、供給結構契合新發展格局,形成優進優出的開放型經濟新體制,基本實現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建成特色鮮明的區域現代化經濟體系,區域協調發展水平、城鄉融合發展能力走在西部地區前列。民族團結實現大進步,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扎根全民,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展現出強大生命力,民族關系團結和諧,各族人民守望相助一家親,建成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區;宗教關系和順健康,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基本實現社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人民平等參與、平等發展權利得到充分保障,建成更高水平的法治寧夏、平安寧夏。環境優美實現大改善,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先行區建設取得重大戰略成果,主要污染物排放強度達到全國平均水平,碳排放達峰后穩中有降,水資源節約集約利用水平全國領先,萬元GDP能耗水平位居西部地區前列,廣泛形成綠色生產生活方式,生態環境根本轉變、持續向好,生態系統功能完善、穩定高效,全區年平均降水量到2035年有較大增加,“塞上江南”天藍、地綠、水美,寧夏在全國的生態節點、生態屏障、生態通道的重要作用進一步凸顯。人民富裕實現大提升,城鄉居民人均收入達到全國平均水平,中等收入群體顯著擴大,城鄉居民生活水平差距顯著縮小,各級各類教育普及程度達到全國中上水平,人均預期壽命高于全國平均水平,社會保障待遇水平達到全國平均水平,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實現水平走在全國前列,社會文明程度達到新高度,基本建成文化強區、教育強區和健康寧夏,在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取得重大進展,在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實現共同富裕上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

二、立足新發展階段,明確“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指導思想和主要目標

4.“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指導思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堅持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堅持黨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基本方略,全面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寧夏重要講話精神,按照“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堅定不移貫徹新發展理念,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建設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先行區為時代使命,以改革創新為根本動力,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為根本目的,統籌發展和安全,主動融入新發展格局,加快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扎實推進基層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堅決守好促進民族團結、維護政治安全、改善生態環境“三條生命線”,走出一條高質量發展的新路子,繼續建設經濟繁榮、民族團結、環境優美、人民富裕的美麗新寧夏,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開好局、起好步。

5.“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必須遵循的原則。

——堅持黨的全面領導。全面落實黨領導經濟社會發展的體制機制,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不斷提高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的能力和水平,為建設美麗新寧夏、實現高質量發展提供根本保證。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堅持共同富裕方向,始終做到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維護人民根本利益,激發全區各族人民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促進社會公平,增進民生福祉,不斷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堅持新發展理念。把新發展理念貫穿發展全過程和各領域,把注意力集中到解決各種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上來,主動融入新發展格局,切實轉變發展方式,加快新舊動能轉換,推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更為安全的發展。

——堅持深化改革開放。堅定不移推進改革,堅定不移擴大開放,加快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破除制約高質量發展、高品質生活的思想觀念和體制機制障礙,破解開放不足的短板制約,強化有利于提高資源配置效率、有利于調動全社會積極性的重大改革開放舉措,持續增強發展動力和活力。

——堅持系統觀念。加強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謀劃、戰略性布局、整體性推進,服務國家戰略、擔當寧夏責任,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辦好發展安全兩件大事,著力固根基、揚優勢、補短板、強弱項,注重防范化解重大風險挑戰,實現發展質量、結構、規模、速度、效益、安全相統一。

6.“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目標。對照國家發展目標、立足寧夏區情實際,堅持目標導向和問題導向相結合,堅持守正和創新相統一,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先行區建設取得階段性重要成果,努力實現以下主要目標。

——經濟實力明顯提升。地區生產總值年均增速高于全國平均水平,研發經費投入強度達到全國平均水平,區域創新能力顯著提高,農業綜合效益達到全國上游水平,工業偏低偏重偏煤偏散的結構問題得到優化,服務業比重接近全國平均水平,特色農業、電子信息、新型材料、綠色食品、清潔能源、文化旅游等產業布局區域化效益顯現、產業基礎高級化特征凸顯、產業發展現代化水平提升,初步形成實體經濟、科技創新、現代金融、人力資源協同發展的現代產業體系,經濟轉型發展創新區建設邁出關鍵性步伐。

——改革開放明顯突破。形成開放帶動改革、改革促進開放的良好機制,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取得重大突破,營商環境建設走在全國前列,政府治理體系、經濟發展機制基本適應新發展格局、順應高質量發展,資源配置效率明顯提升,統一高效規范的市場體系基本建成,市場機制作用明顯,市場主體充滿活力,開放型經濟新體制不斷完善、新優勢不斷顯現、新動能不斷增強。

——社會文明明顯進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深入人心,全民思想道德素質明顯躍升、科學文化素質持續上升、身心健康素質穩步提升,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更加完善、文化產業體系基本形成,人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日益豐富,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園根基牢固,中華文化影響力、中華民族凝聚力在寧夏充分彰顯,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在寧夏充分展示。

——生態環境明顯改善。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格局持續優化,生態文明體制機制更加健全,綠色生產生活方式加快形成,現代化防洪減災體系、生態保護體系、污染治理體系、水源涵養體系、資源利用體系、綠色發展體系基本形成,森林覆蓋率達到20%,單位GDP用水量、煤炭消耗、電力消耗、建設用地面積下降15%,黃河干流斷面水質保持Ⅱ類進Ⅱ類出,環境空氣質量穩定達到國家二級標準,土壤污染風險有效防控,生態環境持續改善,生態安全屏障更加牢固,城鄉人居環境明顯改觀。

——民生水平明顯提高。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與經濟發展實現同步增長、達到3.5萬元以上,收入水平走在西北地區前列,實現更加充分更高質量的就業,教育、醫療等軟件建設水平明顯改善,供給質量、服務效率大幅提升,教育現代化進程位居西部地區前列,人均預期壽命基本達到全國平均水平,社會保障待遇水平與全國平均水平差距明顯縮小,人均民生投入、基本公共服務水平達到全國中上水平,脫貧攻堅成果不斷鞏固、深入拓展,鄉村振興戰略全面推進。

——治理效能明顯增強。社會主義民主法治實踐更加廣泛深入,行政執行力、司法公信力顯著提升,鄉村、社區、宗教、校園、企業、社團等領域治理體系更加嚴密、責任體系更加清晰、服務體系更加高效、保障體系更加有力,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總體走在西部地區前列,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顯著增強,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深度推進,宗教治理體系不斷完善,宗教中國化方向深入推進,重大風險防范化解能力、突發公共事件應急能力、自然災害防御能力明顯增強,發展安全保障更加有力。

三、奮力擔當時代新使命,努力建設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先行區

努力建設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先行區,是習近平總書記賦予寧夏的時代新使命,是政治責任所在、全國大局所系、黃河流域所需、寧夏發展所向。要牢記習近平總書記囑托,忠誠擔當時代新使命,積極服務國家大戰略,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把建設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先行區作為政治任務、時代使命,堅持以先行區建設統領美麗新寧夏建設、引領全區現代化建設,共同抓好大保護、協同推進大治理,在黃河流域率先走出一條生態良好、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的文明發展道路。

7.把握戰略定位。著眼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協同性,立足寧夏全域生態系統整體性,堅持重在保護、要在治理,正確處理生態環境保護與經濟社會發展的關系,把修復生態、保護環境、治理污染作為高質量發展的題中應有之義,提升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的能力,堅定走綠色、可持續的高質量發展之路,讓黃河成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建設河段堤防安全標準區,實施兩岸堤防、河道控導、灘區治理、城市防洪工程,加強綜合治理,打造百年防堤,實現寧夏境內水患、堤防安全隱患基本消除,河道河槽河床、排洪輸沙功能基本穩定,保障黃河長久安瀾。建設生態保護修復示范區,建立健全覆蓋全域的空間規劃體系,實施重大生態保護修復工程,推動賀蘭山、六盤山、羅山自然保護區生態保護修復和環境綜合治理取得重大成果,森林、草原水源涵養功能逐步增強,水土流失大幅減少。建設環境污染防治率先區,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建立健全污染防治長效機制,力爭在黃河流域率先解決環境污染問題。建設經濟轉型發展創新區,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嚴守生態保護紅線、筑牢環境質量底線、把住資源利用上線,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夯實高質量發展的基底。建設黃河文化傳承彰顯區,深度挖掘黃河文化的時代價值,推出有影響力的精品力作、搭建有品牌力的文化載體、建設有帶動力的示范項目、打造有傳播力的宣傳平臺,使寧夏成為彰顯黃河文化、展示黃河文明的重要窗口。

8.落實總體布局。優化國土空間布局,以“一河三山”為生態坐標加快構建“一帶三區”總體布局,推動賀蘭山生態區域向南延伸、六盤山生態區域向北拓展、羅山生態區域向四周延展,形成主體功能明顯、發展優勢互補、良性聯動循環的高質量發展新局面。建設黃河生態經濟帶,統籌生態功能、經濟功能、文化功能、社會功能,全面實施黃河寧夏段河道治理項目,推進沿黃市縣共同建設生態城市帶、生態產業帶、生態交通帶、生態旅游帶、生態文化帶,打造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先行區的核心帶。建設北部綠色發展區,加強賀蘭山東麓綠道綠廊綠網建設,構建綠色高效、優勢突出的現代產業體系,推進產業轉型升級在全區走在前、作表率。建設中部封育保護區,加強自然保護區生態修復,科學固沙防沙治沙,實施鎖邊防風固沙工程,綜合治理退化沙化草原,因地制宜建設喬灌草相結合的防護林體系,鞏固防沙治沙和荒漠化綜合治理成果。建設南部水源涵養區,系統治理黃河支流,加強小流域綜合治理,加大植樹造林力度,建設生態經濟林,保護森林資源和生物多樣性,持續提升水源涵養和水土保持功能。

9.堅持率先突破。堅持干在實處、走在前列,以改革為先導、以創新求突破,在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體制機制創新上先行一步、取得突破,趟出新路、創造經驗。加快建立水資源節約集約利用機制,堅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產,實施最嚴格的水資源保護利用制度,建立水資源動態優化配置機制和分區分類管控體系,完善水資源消耗總量和強度雙控制度,將水資源利用納入效能目標管理考核,強化水資源剛性約束。穩妥推進水價水權水市場改革,探索項目建設水資源論證準入制度,開展再生水循環利用試點,建立排查整治各類人造水面景觀長效機制,推廣農業適水種植、量水生產模式,全面實施深度節水控水行動,深入推進省級節水型社會示范區建設。加快構建環境污染系統治理制度,建立完善跨區域、上下游、多污染協同治理機制,全面實行排污許可制,加快推進排污權、碳排放權市場化交易,實施環境污染強制責任保險制度,開展煤炭、火電、鋼鐵、焦化、化工、有色、水泥等行業強制性清潔生產,建立畜禽糞污、農作物秸稈等農業廢棄物綜合利用和無害化處理體系,探索建立污水垃圾處理服務按量按效付費機制,全面推行跨區域跨部門聯合交叉執法,落實環境保護、節能減排約束性指標管理。加快探索生態保護修復模式,持續落實河湖長制,加快建立山長制、林長制,探索利用市場化方式推進礦山生態修復、河道河段治理、國土綜合整治,健全自然保護地管理體制和發展機制,探索黃土高原水土治理模式,開展黃河支流及重點入黃排水溝橫向生態保護補償機制試點,完善生態保護成效與財政轉移支付資金分配相掛鉤的生態保護補償機制,加快建立保護修復生態有回報、破壞生態環境有代價的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嚴格落實禁伐、禁墾、禁采、禁牧“四禁”規定,完善減少資源消耗、減少污染行為、減少廢物排放、減少肥藥用量“四減”措施,努力實現保持河道不斷流、保持湖泊不干涸、保持水土不流失、保持農田不污染“四保”目標。加快建設特色優勢現代產業體系,立足生態資源、產業基礎、特色優勢,聚焦特色農業、電子信息、新型材料、綠色食品、清潔能源、文化旅游等重點產業,推進產業政策與區域政策、社會政策、環保政策、財稅政策等銜接配套,補齊創新鏈、優化供應鏈、重構產業鏈,促進更多技術、資本、勞動力等生產要素融入產業發展,建立現代生產體系、經營體系、服務體系,推動布局區域化、經營規模化、生產標準化、發展產業化,實現產業體系升級、基礎能力再造、新舊動能轉換,打造在黃河流域乃至全國有一定影響力、競爭力、帶動力的特色優勢產業體系。

四、強化創新驅動戰略引領作用,著力塑造經濟社會發展新優勢

堅持創新在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創新作為美麗新寧夏建設的戰略支撐,著眼高質量發展需求,面向轉型發展主戰場,大力實施科教興寧戰略、人才強區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打造區域有影響力的創新中心。

10.加強科技力量建設。實施科技強區行動,堅持對內整合資源、對外擴大合作,走協同創新之路,加快構建區域創新體系。實施產學研融通創新工程,推動工業園區、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建立產業技術創新聯盟,支持企業牽頭組建創新聯合體,推動科研項目、科研設備、資金人才一體化配置,推進資源共享,共同建設創新平臺、中試基地和研發機構,構建共性技術支撐和供給體系。建立以需求為導向的科研項目形成機制,建設科技成果展示交易中心,完善創新成果轉化應用機制,提高轉化效率、應用深度。推動高校院所面向經濟社會發展優化專業設置、學科結構和研發布局,推動研究型大學建設,加強戰略性前瞻性應用基礎研究。建立東西部協同創新機制,推動區內企業、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與國家大院大所大學、發達地區創新主體建立協同創新共同體,合作共建創新平臺、培養創新人才,共同實施重大科技項目,打造協同創新基地。支持企業在東中部地區設立研發中心、科技成果育成平臺和離岸孵化器,開展科研代工、委托研發等合作模式。積極參與“一帶一路”科技創新行動計劃,加強國際技術交流合作。加快推進建設創新平臺,圍繞特色優勢產業布局創新鏈,加快建設自治區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重點實驗室和企業技術中心,爭取建設國家級重點實驗室和國家技術創新中心,打造一批以工業園區和重點企業為支撐的創新小高地,打好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

11.提升企業創新能力。推動創新鏈和產業鏈深度融合,形成利益聯結機制,建立創新主體有活力、創新活動有效率的技術創新體系。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加大政策引導力度,推動各類創新要素向企業集聚,支持企業組建研發機構、承擔科技項目、開展技術合作,發揮企業在創新要素集成和資源配置中的主導作用。加強區屬國有企業、國有控股企業科技投入和創新成效考核,支持重點民營企業發揮科研創新的引領帶動作用,支持創新型中小微企業成長為創新重要發源地。發揮企業家重要作用,開展企業家創新創造意識培育行動,分層分類開展創新教育培訓,落實中央對企業投入基礎研究實行稅收優惠的政策,探索建立企業創新地方稅收減免、財政支持等多層次政策機制,加大企業科技創新后補助、前引導后支持力度,調動企業研發投入積極性。培育壯大科技型企業,實施科技型企業梯次培育工程,建立創新型示范企業、高新技術企業、科技小巨人企業、科技型中小企業培育庫,打造重點領域領軍型創新企業,建設一批“雙創”載體和孵化基地。

12.激發人才創新活力。貫徹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方針,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完善培養引進、使用評價、激勵服務體系,推動人才向產業和企業集聚,提升人才質量和密度。完善人才培養機制,推廣產學研用協同育人模式,建立梯度培養機制,實施知識更新工程、技能提升行動,開展“人才+產業”行動計劃,探索建立“政府出錢、企業育才”的人才培養儲備機制,培養青年科技人才后備軍。加強創新型、應用型、技能型人才培養,壯大高水平工程師和高技能人才隊伍。完善人才引進機制,健全完善政府支持企業引才引智政策,持續實施招才引才項目,及時全面兌現政策承諾。發揮中國工程科技發展戰略寧夏研究院、院士工作站、專家服務基地、科技創新團隊的作用,完善常態化人才柔性引進機制,搭建人才公共服務平臺,建立區外高端人才在寧“傳幫帶”機制,有計劃組織區內青年人才、后備人才到發達省市學習培訓。完善人才使用機制,健全以創新能力、質量、實效、貢獻為導向的科技人才評價體系,健全創新激勵和保障機制,構建充分體現知識、技術等創新要素價值的收益分配機制。實施高層次特殊人才支持計劃,完善科研人員職務發明成果權益分享機制,鼓勵企事業單位對急需緊缺高層次人才實行靈活多樣的分配方式。

13.營造良好創新生態。深入推進科技體制改革,形成創新活力充分迸發、創新源泉充分涌流的創新生態。加快科研管理改革,進一步轉變政府科技管理職能,從科研管理向創新服務轉變,擴大高校、科研院所科研管理和用人自主權,實行“揭榜掛帥”等制度,優化科技獎勵項目。推進投入體制創新,建立健全政府投入為主、社會多渠道投入的穩定投入機制,擴大自治區自然科學基金規模。設立自治區創投基金,引進天使投資、風投機構,推動金融機構加大科技型企業信貸支持。營造科技創新氛圍,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完善技術交易服務體系,培育技術交易市場。弘揚科學精神和工匠精神,加強學風建設,倡導寬容失敗的創新文化,加強科普工作,營造崇尚創新的價值導向和社會氛圍。

五、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推動經濟發展實現量的合理增長和質的穩步提升

堅持把發展經濟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大力推進制造強區、質量強區,推動產業向高端化、綠色化、智能化、融合化方向發展,走出一條高質量發展的新路子。

14.培育壯大先進制造業。落實中央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部署方案,堅持鍛長板和補短板兩手抓,提升產業鏈供應鏈現代化水平。推進傳統產業現代化振興,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淘汰落后過剩產能,重點改造提升化工、冶金、輕紡、機械、建材等產業,開展質量提升行動和產業基礎再造工程,實施結構改造、綠色改造、智能改造、技術改造“四大改造”行動,推進設備換芯、機器換人、生產換線、產品換代,提高全要素生產率。推進新興產業規模化崛起,制定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實施新興產業提速工程,深耕細分領域,推動新型材料向高純度高強度高精度高性能方向發展,清潔能源重點發展配套裝備制造、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電子信息聚焦智能終端、數據存儲、物聯互聯、信息應用創新發展。打造西部有一定影響力的電子信息產業集聚高地和新型材料生產研發基地。高水平建設國家新能源綜合示范區。推動寧東能源化工基地與吳忠太陽山開發區一體化發展,加快現代煤化工向下游精細高端化工鏈條延伸,打造現代煤化工產業示范區。培育壯大儀器儀表、智能鑄造、電工電器、數控機床等高端裝備制造業,打造行業“單打冠軍”。推進工業園區集群化發展,突出主導產業、注重結構優化,推動產業鏈縱向延伸、產業間橫向耦合、園區間協調聯動,支持帶動力強的園區龍頭企業,培育主業突出的行業骨干企業,發展協作配套的中小微企業,打造規模體量大、延伸配套好、帶動能力強的產業集群。深化園區體制機制改革,鼓勵市場主體參與園區運營建設。

15.提質發展高效種養業。以龍頭企業為依托、以產業園區為支撐、以特色發展為目標、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優品類、提品質、打品牌,做實做強特色現代農業,建設國家農業綠色發展先行區。加快建設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大力調整種養業結構,聚焦特色農產品優勢區建設,推進葡萄酒產業放大產區優勢、提升品牌價值,枸杞產業地理品牌保護、產品精深加工,奶產業強化品牌經營、形成規模效應,肉牛和灘羊產業創新營銷模式、擴大消費半徑,加快“葡萄酒之都”、“枸杞之鄉”、“高端奶之鄉”、“高端牛肉生產基地”、“灘羊之鄉”和高品質蔬菜示范基地建設,打造集研發、種植、加工、營銷、文化、生態于一體的現代農業全產業鏈。加快建設現代農業生產體系,實施中低產田改造、高標準農田建設工程,加大農業水利設施建設力度,強化綠色導向、標準引領和質量安全監管,建設高標準綠色農產品生產示范基地。加快建設現代農業經營體系,有序適度推進農業土地流轉,因地制宜推進多種形式適度規模經營,扶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龍頭企業發展,健全農業專業化社會化服務體系,構建多載體、多層次、多渠道營銷網絡體系,促進特色農產品從田間到餐桌、從產品到名品、從種養到養生鏈式發展。加快建設農業科技社會化服務體系,建立健全科技下鄉、人才下沉、服務“三農”機制,加強農技推廣機構、隊伍和能力建設,創新農業科技特派員服務體系,鼓勵各類創新主體開展鄉村振興智力服務,提升縣域農業科技服務綜合集成能力,加快先進適用技術推廣應用和精準服務,促進農機裝備更新換代,推進智慧農業建設,創建國家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提高農業科技化、機械化、信息化水平。

16.提檔升級現代服務業。堅持緊跟消費需求、緊貼生產需要,推進服務業標準化、品牌化建設,著力提高服務效率和服務品質,促進服務業做大規模、做優結構、做高層次。推動生產性服務業向專業化和價值鏈高端延伸,順應產業轉型升級需要,推動各類市場主體參與服務供給,加快發展研發設計、現代金融、法律服務、會展經濟、人力資源服務等,大力推進物流現代化,提高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培育發展工業設計、生產控制、營運管理等新業態。推動生活性服務業向高品質和多樣化升級,加快發展健康、養老、育幼、文化、旅游、體育、家政、物業等服務業,加強公益性、基礎性服務業供給,增強個性化、多樣化、柔性化服務能力。

17.加快推進數字化發展。實施數字經濟戰略,把數據資源作為重要生產要素,加快經濟社會數字化轉型,建設數字寧夏。推進產業數字化,推動人工智能、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在工業、農業、服務業領域深度應用,培育一批數字化融合新業態,推進產業智能化升級、數字化賦能。推進數字產業化,實施數字經濟新業態培育行動,推動數據存儲向數據應用轉變,打造西部地區重要的大數據產業園和災備基地。加強數字化治理,構建對接國家、輻射全區的公共數據共享開放平臺,推進政務服務、公共服務、社會治理數字化智能化發展,提升全民數字技能,實現信息服務全覆蓋。保障公共數據安全,加強個人信息保護。

18.建設現代化基礎設施。堅持統籌城鄉、強化功能、服務發展,實施基礎設施重大工程,加快構建系統完備、高效實用、智能綠色、安全可靠的現代化基礎設施體系。構建綜合交通體系,推動高速公路網絡優化、國省干線改造提質、樞紐場站補短增效,實施銀昆高速寧夏段項目,率先建設黃河流域規劃高速公路新通道,加強城市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建設,開展銀川城市地下軌道交通項目規劃論證,推動“四好農村路”高質量發展。實施寶中、太中銀鐵路擴能改造項目,爭取開工建設銀川至太原時速350公里高速鐵路項目,實現地級市全部通高鐵。實施銀川河東國際機場改擴建項目,提升機場建設運營水平。構建現代水網體系,統籌治水、興水、用水、節水,實施城鄉供水一體化工程,推進大中型灌區續建配套和現代化改造,加強城市應急水源建設、農村集中飲水鞏固提升,開展“互聯網+城鄉供水”示范區建設。積極融入國家水網,爭取開工建設黃河黑山峽河段開發工程,加快推進陜甘寧革命老區供水工程前期工作。構建能源支撐體系,加快建設能源產供儲銷網絡,合理開發煤炭資源,穩定石油生產銷售供應,推進青石峁、定北氣田開發,實施天然氣管網互聯互通工程,實施寧夏至華中特高壓直流輸電及配套新能源項目,推進電網主網架升級加強,實施青銅峽抽水蓄能電站項目,建設寧夏能源(煤炭)物流交易中心。構建信息網絡體系,加快光纖寬帶提速升級、5G網絡規模組網、工業互聯網建設,建設西部云基地(寧夏)一體化大數據中心,加快建設國家新型互聯網交換中心,推進光纖入園入企全覆蓋,建成千兆城市、寬帶農村。

六、主動融入新發展格局,增強經濟發展協同性和高效率

堅持擴大內需這個戰略基點,立足全國、協同區域、服務大局,加快融入新發展格局,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牽引供給質量、消費升級、投資結構的變革,推動經濟發展動態平衡、良性循環。

19.全面融入循環體系。發揮寧夏比較優勢,在國內大循環和國內國際雙循環中找準定位,從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各環節多點發力,積極參與新發展格局,增強供需的平衡性、靈活性、適應性。主動融入國內大循環,強化市場主體在供給平衡中的核心地位,注重發揮現代金融的樞紐作用、現代物流的載體作用,推動區內產業鏈、供應鏈、創新鏈、價值鏈與全國大市場全方位對接、深層次融合,加快延鏈補鏈建鏈強鏈,優化供給結構,改善供給質量,提升供給體系對國內需求的適配性。著眼融入全國統一大市場,加快清理阻礙要素資源和商品服務自由流動的政策做法、體制機制和隱性規則,構建現代化流通體系,降低交易成本、提高循環效率。主動參與國內國際雙循環,突出培育開放型經濟主體、營造開放型經濟環境兩個重點,優化國內國際市場布局、商品結構、貿易方式,推進同線同標同質,推動內需和外需、進口和出口、引進外資和對外投資協調發展,實現快進快出、優進優出,用好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

20.大力促進消費升級。增強消費對經濟發展的基礎性作用,順應消費升級趨勢,捕捉消費熱點,挖掘消費潛力,拉動經濟增長。提升傳統消費,加快完善促進消費體制機制,積極開展消費惠民計劃、商業街區改造計劃、消費網絡建設工程、消費融合升級工程,優化零售業企業規劃布局,鼓勵大型零售企業發展電商平臺、物聯網應用,打造一批特色鮮明的地標性夜間經濟、假日經濟集聚區。大力發展農村電子商務,完善農村物流配送體系,擴大鄉村消費。培育新型消費,放寬服務消費領域市場準入,鼓勵發展網上消費、智能消費、定制消費、體驗消費、共享消費、綠色消費、文創消費,推動吃住行游購娛線上線下融合消費雙向提速。優化消費環境,打造一批放心商圈、放心街區、放心商店,加強消費者權益保護,完善消費追溯體系,健全消費后評價制度。落實帶薪休假制度,擴大節假日消費。

21.不斷拓展投資空間。強化投資對穩增長、促轉型、優供給的關鍵性作用,注重市場化投資,優化投資結構、保持合理增長,確保投資跟得上、撐得住、有效益。擴大產業領域投資,高質高效開展專業招商、以商引商、產業鏈招商,引進和實施一批非資源型產業、高新技術產業、戰略性新興產業、現代化服務業投資項目,加大技術改造、設備更新、產業基礎、共性短板等領域的投資。擴大基礎設施投資,加強水利、交通、電力、通信等領域重大項目投資,加強通道、平臺、網絡等現代物流體系建設,謀劃推進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大數據應用等新型基礎設施項目,加大城鄉區域一體發展、提升物流便捷度、解決水資源瓶頸等項目建設投資。擴大基本公共服務投資,加大教育、科技、醫療、社保、養老、托育等弱項領域投資,擴大市政設施、農業農村、新型城鎮化、公共安全、物資儲備、防災減災等短板領域投資。擴大生態建設投資,聚焦保障黃河安瀾、保護修復生態、治理環境污染、生態系統建設等先行區建設重點任務,用好國家政策,吸引社會資本,加大政府投入,加快實施一批強基礎、增功能、利長遠的重大項目、重點工程。

七、全面深化改革,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持續增強發展新動力

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方向,認真落實中央關于新時代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意見,推動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更好結合,推進改革往深里走、往實里落,激發市場活力、增強發展動力。

22.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堅決落實“兩個毫不動搖”方針,培育更多充滿活力的市場主體。深化國資國企改革,落實國企改革三年行動方案,加快完善中國特色現代企業制度,積極穩妥深化混合所有制改革,完善市場化經營機制,健全管資本為主的國有資產監管體制,深化國有資本投資、運營公司改革,推進能源、鐵路、電信、公用事業等行業競爭性環節市場化改革,加快國有經濟布局優化、結構調整、戰略性重組,做強做優做大國有資本和國有企業。支持非公經濟發展,破除制約民營企業發展的各種壁壘,推動“非禁即入”普遍落實,優化民營經濟發展環境,構建親清政商關系,促進非公有制經濟健康發展和非公有制經濟人士健康成長,依法平等保護民營企業產權和企業家權益,完善促進中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發展的法律環境和政策體系。實施民營企業培育工程和優秀企業家培育計劃,大力弘揚企業家精神,引導民營企業建立現代企業制度。

23.建立現代財稅金融體制。推進財稅體制機制改革,大力發展資本市場,不斷提高經濟治理、市場調節、公共服務能力。深化財稅體制改革,加強財政資源統籌和規劃管理,深化預算管理制度改革,推進財政支出標準化,強化預算約束和績效管理。明確區市縣事權與支出責任,完善權責清晰、財力協調、區域均衡的財政體制。創新和完善轉移支付制度,調動市縣培育財源積極性,增強重大戰略任務財力保障,提升基層公共服務保障能力。健全政府債務管理制度,規范融資平臺公司,建立風險可控的政府舉債融資機制。深化稅收征管制度改革,加強稅源體系建設,形成育稅源、擴稅基長效機制。深化金融體制改革,建立健全金融有效支持實體經濟的體制機制,深化地方銀行改革,支持地方金融機構持續健康發展,提高產業基金運營水平和撬動能力,大力發展普惠金融、科技金融、綠色金融,完善地方金融組織和資本市場體系,提高直接融資比重。完善現代金融監管體系,健全金融風險預防、預警、處置、問責制度體系,對違法違規行為零容忍。

24.建設高標準市場體系。實施高標準市場體系建設行動,加快形成高效規范、開放有序的市場體系。健全市場體系基礎制度,建立完善產權保護、平等準入、公平競爭、公正監管、誠信守法等領域的制度體系,健全產權執法司法保護制度,實施統一的市場準入負面清單制度,加強反壟斷和反不正當競爭執法司法,全面落實公平競爭審查機制,提升市場綜合監管能力。健全要素市場運行機制,深化土地管理制度改革,推進土地、勞動力、資本、技術、數據等要素市場化改革,積極推進電力市場化交易,健全要素市場化交易平臺,完善要素交易規則和服務體系,實現要素價格市場決定、流通自主有序、配置高效公平。

25.加快轉變政府職能。深化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改革,創新行政方式,提高行政效能,建設服務型政府。提高政府治理效能,建設職責明確、依法行政的政府治理體系,完善貫徹落實黨中央重大決策部署、國家宏觀經濟政策的機制,健全強有力的行政執行系統,提高政府執行力和公信力。健全重大政策事前評估和事后評價制度,暢通參與政策制定的渠道,提高決策科學化、民主化、法治化水平。持續優化營商環境,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全面實行政府權責清單制度,實施涉企經營許可事項清單管理,全面實現政務服務一網通辦、全域通辦、就近可辦。加強事中事后監管,對新產業新業態實行包容審慎監管。深化行業協會、商會和中介機構改革。

八、擴大對外開放,建設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開拓合作共贏新局面

實施開放帶動戰略,大力弘揚開放精神,加快構建高水平開放新體制、全方位開放新格局,破解開放不足短板,以高水平開放促進高質量發展。

26.主動融入“一帶一路”建設。服從服務國家總體外交戰略,在國家推動“一帶一路”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中擴大對外開放、深化務實合作,大踏步從內陸發展腹地走向開放發展前沿。打開開放通道,積極參與西部陸海新通道建設,打通東向南向出海、西向北向出境通道,大力發展公鐵海多式聯運,推進寧夏國際貨運班列常態化運行,開辟和增加國際國內直飛航線、直達航班,形成陸海內外聯動、東西雙向互濟的開放格局,構筑內陸地區效率高、成本低、服務優的國際貿易通道。構建開放平臺,從經濟角度辦好中阿博覽會,推動銀川綜合保稅區創新管理運營模式,爭取設立中國(寧夏)自由貿易試驗區。推動銀川國際物流港建設國家一類鐵路口岸,加快建設專業進口口岸,推動惠農口岸和石嘴山保稅物流中心融合發展,建設中衛迎水橋保稅物流中心。推進務實合作,鼓勵有實力的企業通過直接投資、聯合投資等多種方式開展境外經貿投資合作,支持企業在境外建設商品推廣展示中心,帶動區內產品、技術、品牌、服務等出口,積極融入國際產業鏈供應鏈價值鏈,增強全球資源配置能力。

27.積極擴大對內對外開放。堅持以對內開放帶動對外開放,推動對內對外一體化開放、聯動化發展。全面深化對內開放,加強與京津冀、長三角、長江經濟帶、粵港澳大灣區的對接合作,探索跨區域共建園區、托管園區和“飛地”經濟等合作模式,建設中西部地區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加強黃河“幾”字彎協同發展,深化與周邊省區的交流合作,培育發展樞紐經濟。密切與港澳臺經貿往來。大力推進對外開放,堅持借力開放與自主開放相結合,借助沿海發達省市開放平臺、開放通道、開放主體,創新委托、代理、聯營等合作方式,借船出海、借梯上樓,共同拓展國際市場、引進利用全球資源;立足長遠持續開放,加強制度性開放和基礎性建設,推進政策、規則、機制、標準與國際接軌,發揮國際貿易“單一窗口”等外貿綜合服務平臺作用,加快建設中國(銀川)跨境電子商務綜合試驗區,加強開發區(園區)開放載體建設,不斷提高貿易和投資自由化便利化水平。

28.全面提升外資外貿質量。扎實推進外經貿高質量發展,塑造外向型經濟發展新優勢。實施外貿強基提檔行動,推進對外貿易創新發展,貫徹落實中央推進貿易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推進外貿轉型升級基地、貿易促進平臺、國際營銷體系等“三項建設”,開展中小外貿企業成長行動計劃,培育外貿大企業大集團,鼓勵企業組建進出口聯盟,增強對外貿易綜合競爭力。實施外資擴規提質行動,全面落實外商投資法,落實外商投資準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管理制度,健全外商投資政策和服務體系,支持外資企業投資先進制造業、現代服務業、現代農業,引進一批具有核心技術、成長性好、發展潛力大的外資項目,大力發展外向型經濟。

九、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全面推進鄉村振興

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黨的工作重中之重,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強化以工補農、以城帶鄉,加快推進農業全面升級、農村全面進步、農民全面發展。

29.夯實農業發展基礎。健全農業支持保護制度,強化惠農強農政策。實行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深入實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健全耕地輪作休耕制度,提升收儲調控能力,開展糧食節約行動,保障重要農產品供給安全。推動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優化農業生產結構和區域布局,大力發展節水農業、高效農業,實施農產品加工業提升行動,支持有條件的縣區建設農產品加工綜合園、融合發展示范園,引導有條件的城鎮發展農產品加工業。發展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建立農業產業鏈與農民利益鏈聯結機制,推動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

30.實施鄉村建設行動。突出鄉村建設在現代化建設中的重要位置,加快補齊鄉村建設發展短板。推進村莊規劃建設,統籌縣域城鎮發展布局和服務功能,因情分類推進用地布局、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生態環境和產業發展,保護傳統村落和鄉村風貌,探索“空心村”治理新機制,提高農業生產、農民生活的經濟性和便捷度。實施村莊基礎設施改善工程,完善鄉村水、電、路、氣、通信、廣播電視、物流等基礎設施,提升農房建設質量,因地制宜推進農村改廁、垃圾處理和污水治理,加快美麗鄉村建設。推動鄉村人才振興,發揮“兩個帶頭人”作用,實施高素質農民培育工程和農村勞動力就業能力提升行動,鼓勵各類人才返鄉入鄉創業興業。

31.持續深化農村改革。全面深化新時代農村改革,不斷激發農業農村內生動力。推進農村土地制度改革,落實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長30年政策,完善農村承包地“三權分置”制度,推動建立城鄉統一的建設用地市場,探索實施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制度,穩慎推進農村宅基地制度改革,探索宅基地所有權、資格權、使用權分置實現形式。依法保障進城落戶農民土地承包權、宅基地使用權、集體收益分配權,鼓勵依法自愿有償轉讓。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加強集體資產監督管理,發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健全完善農村金融服務體系,支持發展鄉村普惠金融,建立多層次農業保險體系。

32.實現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把脫貧摘帽作為新生活新奮斗的起點,嚴格落實“四個不摘”要求,保持現有幫扶政策、資金支持、幫扶力量總體穩定,創新接續發展支持政策,鞏固脫貧攻堅成果。接續推進脫貧地區發展,把脫貧縣作為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在產業發展、項目資金方面予以傾斜,精準實施金融支持、產業獎補、就業創業幫扶等措施,增強其鞏固脫貧成果及內生發展能力。健全防止返貧監測幫扶機制,落實農村社會保障和救助制度,保障農村低收入人口基本生活。實施百萬移民致富提升行動,做好易地扶貧搬遷后續幫扶工作,穩妥解決戶籍、社保、教育、醫療等轉接問題,統籌做好壯大產業經濟、加強技能培訓、配套基礎設施、完善公共服務、整治人居環境和促進社會融入等重點工作,確保移民群眾穩得住、有就業、逐步能致富。支持紅寺堡區創建全國易地搬遷移民脫貧致富示范區。堅持和完善社會力量參與幫扶機制,推動閩寧對口協作進一步提高質量和水平,實施民營企業“百企興百村”行動。

十、優化國土空間布局,推動區域協調發展和新型城鎮化取得新成效

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大力實施新型城鎮化戰略,構建高質量發展的國土空間布局和支撐體系,完善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形成區域協調、山川共濟、城鄉融合的發展新局面。

33.健全國土空間規劃體系。堅持人口資源環境相均衡、經濟社會生態相統一,整體優化國土空間布局。實施空間規劃工程,以主體功能區為基礎,以“一帶三區”總體布局為架構,加快完善區市縣三級國土空間規劃,推動總詳專三類規劃有機銜接、協同配套,科學劃定生態保護紅線、永久基本農田、城鎮開發邊界三條控制線。優化國土開發保護格局,發揮區域生產生活生態比較優勢,逐步形成城市化地區、農產品主產區、生態功能區三大空間格局,優化重大基礎設施、重大生產力和公共資源布局。支持城市化地區高效集聚經濟和人口、保護基本農田和生態空間,支持農產品主產區增強農業生產能力,支持生態功能區把發展重點放到保護生態環境、提供生態產品上,逐步有序轉移人口,科學合理調整優化生態功能布局。

34.形成區域協調發展格局。深入實施主體功能區戰略,立足區域產業發展基礎、資源環境容量、開放開發潛力,宜水則水、宜山則山,宜糧則糧、宜農則農,宜工則工、宜商則商,完善區域政策體系,推動區域錯位發展、協調發展。北部地區堅持綠色發展、率先發展,加快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加快建設現代產業體系,促進要素密集、資源富集、人口聚集,提高人口承載力、經濟帶動力、創新引領力,打造高質量發展的優勢區和全區經濟增長的動力源。中部地區堅持生態優先、修復固本,重點推進封育保護、生態建設、防沙治沙,因地制宜發展高效旱作節水農業、林果業和沙產業,打造生態保育和旱作節水示范區。南部地區堅持涵水養水、增加綠量,注重治山理水、顯山露水,實施“四個一”林草產業發展工程,做好綠色生態挖掘轉化、放大增值的文章,大力發展綠色產業、生態經濟、休閑旅游,打造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

35.促進城鄉融合一體發展。加快新型城鎮化步伐,統籌城鎮規劃、建設、治理,實施城市更新行動,提高城鎮要素吸引力、綜合承載力,輻射帶動農村一體發展。優化城鎮布局,合理確定城鎮規模、人口密度、空間結構和功能定位,加快建設以銀川為中心的沿黃城市群,推進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城鎮化建設,增強市轄區綜合服務功能和輻射帶動力,發展以鄉鎮為節點的城鄉工農綜合體,構建疏密有致、分工協作、功能完善的城鎮協調發展新體系。增強小城鎮銜接城鄉、聯動工農功能,打造服務農民的區域中心。提升城市品質,突出以綠蔭城、以文化城、產城融合、人城和諧,優化功能布局,完善配套設施,加強歷史文化保護、塑造城市風貌。加快推進老舊小區、棚戶區改造和社區建設,促進基本公共服務、市政公用設施、智慧城市建設等提級擴能,長效治堵治臟治亂治污,推進物業管理規范化、人性化發展。堅持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定位,租購并舉、因城施策,有效增加保障性住房供給。深化戶籍制度改革,落實財政轉移支付和城鎮新增建設用地規模與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掛鉤政策,加快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促進城鄉一體,推進城鄉產業發展一體化、基礎設施一體化、公共服務一體化,構建城鄉快捷高效的交通網、市政網、信息網、服務網,加快公共服務向農村延伸、社會事業向農村覆蓋,推動形成工農互促、城鄉互補、協調發展、共同繁榮的新型工農城鄉關系。

十一、推進文化事業繁榮發展,構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園

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堅定文化自信,圍繞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務,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文化繁榮發展、推進精神文明建設,實現滿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強人民精神力量相統一。

36.著力提高社會文明程度。強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引領作用,推動形成適應新時代要求的思想觀念、精神面貌、文明風尚、行為規范。打牢共同思想基礎,深入開展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學習教育,推動理想信念教育常態化制度化,落實意識形態工作責任制,加強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教育,加強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教育,大力弘揚黨和人民在各個歷史時期奮斗中形成的偉大精神。注重思想道德引領,推進公民道德建設,開展以勞動創造幸福為主題的宣傳教育,推進誠信建設,健全志愿服務體系。實施文明創建工程,推動文明城市、文明村鎮、文明單位、文明家庭、文明校園創建擴面提質,加強家庭家教家風建設,拓展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發展積極健康的網絡文化。

37.提升公共文化服務水平。優化公共文化資源配置,著力提升公共文化服務效能。實施文化惠民工程,推進縣級文化館、圖書館和鄉鎮綜合文化站達標升級、發揮作用,提升村綜合文化服務中心服務功能。實施全媒體傳播工程,推動媒體深度融合,建強用好市縣級融媒體中心。健全支持開展群眾性文化活動機制,創建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實施文藝作品質量提升工程,完善文藝創作引導激勵機制,推出一批反映新時代寧夏特色的文藝精品。繁榮發展新聞出版、廣播影視、文學藝術、哲學社會科學事業。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實施文物保護利用、黃河文化傳承創新等工程,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承,統籌建設長城、長征國家文化公園,加快建設引黃古灌區世界灌溉工程遺產公園。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大力發展群眾體育、競技體育、體育產業,推動各類公共場館和城鄉公共空間向群眾有序開放。

38.加快發展現代文化產業。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發展文化產業、培育文化市場,加快文化產業數字化發展,不斷滿足群眾多樣化、高品質文化需求。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健全國有文化資產監督管理體制機制,穩妥推進國有文化企業和事業單位改革。培育壯大文化產業主體,引進培育一批主業突出的文化企業,建成提升一批業態集聚的文化產業園區(基地),積極開展國家級文化產業示范區創建,加快發展新型文化業態、文化消費模式。推進文旅融合發展,實施文旅提質增效行動,建設一批特色鮮明、影響力大、帶動力強的旅游景區,高水平建設寧夏黃河文化旅游帶,加快創建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唱響“塞上江南·神奇寧夏”文化旅游品牌,打造大西北旅游目的地、中轉站和國際旅游目的地。

十二、堅持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守好改善生態環境生命線

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全面落實可持續發展戰略,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守住自然生態安全邊界,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建設天藍地綠水美的美麗寧夏。

39.推動綠色低碳發展。堅持政策引導、規劃管控、行政執法、市場倒逼多措并舉,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綠色化、低碳化,減少人類活動對自然空間的占用。推進綠色化改造,支持綠色技術創新,推進清潔生產,發展綠色建筑、綠色交通,培育節能環保產業,開展綠色生活創建活動,培育發展生態經濟。推進低碳化發展,制定碳排放達峰計劃,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嚴控資源消耗大、環境污染重、投入產出低的行業企業發展,降低碳排放強度。

40.持續改善環境質量。繼續開展污染防治行動,鞏固提升污染治理成果。持續打好藍天保衛戰,完善聯控聯治聯防機制,強化多污染物協同控制和區域協同治理,推進細顆粒物和臭氧協同控制,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氣。持續打好碧水保衛戰,實施水污染綜合治理工程,推進城鎮污水管網全覆蓋,實現城鎮和工業園區污水處理廠穩定達標排放,加強飲用水源地保護,基本消除城市黑臭水體,減少農村污水排放。持續打好凈土保衛戰,健全土壤監測網絡體系和法規標準體系,推進化肥農藥減量化、畜禽糞污資源化和土壤污染治理,加強白色污染治理,強化危險廢物醫療廢物收集處理,重視新污染物治理。堅決整改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反饋問題,完善自治區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制度。

41.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健全自然資源資產產權制度,推進資源總量管理、科學配置、全面節約、循環利用,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推進資源節約利用,嚴格能耗物耗準入門檻,實施重點耗能行業節能改造行動,開展重點用能單位“百千萬”行動。嚴格落實耕地占補平衡,嚴控新增建設用地規模,盤活利用批而未供和閑置土地。推進資源綜合利用,加快推進“海綿城市”建設,加強重點行業廢水廢氣廢渣和余熱余壓循環再利用,推進垃圾分類和減量化、資源化,加快構建廢舊物資循環利用體系。推進資源高效利用,強化政策引導作用,推動水資源、能源、建設用地指標向資源利用效率高、效益好的地區、行業、項目傾斜配置。

42.提升生態系統質量。統籌推進生態環境保護、修復和建設,不斷增強生態系統的平衡性、安全性、穩定性。加強生態保護修復,實施水源涵養工程,開展大規模國土綠化行動,持續實施天然林保護、三北防護林、退耕還林還草等重點工程;實施水土保持工程,加強退化草原植被修復和荒漠化草原治理,開展水源地保護專項行動,推廣彭陽小流域綜合治理經驗,持續治理引黃灌區退化土地和鹽堿耕地;實施賀蘭山、六盤山、羅山“三山”生態保護和修復工程,推進賀蘭山礦山地質環境恢復治理,開展六盤山人工促進生態修復,加強羅山天然林保護、荒漠植被自然演替修復和人工灌木林改造提升,推進賀蘭山、六盤山國家公園建設,建設西華山、香山寺國家級草原自然公園。加強生態系統建設,推進森林生態系統擴大面積、改善結構、提高質量,推進草原生態系統擴面治退、科學維育、系統保護,推進濕地生態系統總量管理、優化布局、提升功能,推進流域生態系統水土保持、水源涵養、水系貫通、水量增加、水質改善,推進農田生態系統肥藥減量、持續利用、穩定健康,推進城市生態系統暢通風道、完善水系、增加綠地,推進沙漠生態系統防沙之害、用沙之利、人沙和諧,加快形成綠量適宜、布局均衡、網絡完備、結構合理、功能完善、穩定高效的整體生態系統。

十三、改善人民生活品質,提高社會建設水平,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新期待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盡力而為、量力而行,大力實施民生提升行動,健全基本公共服務體系,扎實推動共同富裕,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

43.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堅持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實施城鄉居民收入提升行動,著力提高低收入群體收入,擴大中等收入群體。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健全企業工資正常增長和支付保障長效機制,完善機關事業單位工資水平決定和動態調整機制。完善按要素分配政策制度,健全各類生產要素由市場決定報酬的機制,探索通過土地、資本等要素使用權、收益權增加中低收入群體要素收入,多渠道增加城鄉居民財產性收入。完善再分配機制,加大稅收、社保、轉移支付等調節力度和精準性,發展慈善等社會公益事業,改善收入和財富分配格局。

44.強化就業優先政策。堅持經濟發展就業導向,千方百計擴大就業容量、優化就業結構、提升就業質量。積極拓展就業空間,大力開發就業崗位,優先支持勞動者就地就近就業的產業和項目,支持中小微企業吸納就業。完善創新創業人才激勵機制,支持和規范發展新就業形態,促進創業帶動就業、多渠道靈活就業。健全重點群體就業支持體系,完善和落實援企穩崗、就業援助、公益性崗位安置等政策,扎實做好下崗失業人員、高校畢業生、農民工、退役軍人等重點群體就業,統籌幫扶殘疾人、零就業家庭成員等困難人員就業。完善就業公共服務體系,健全就業需求調查和失業監測預警機制,注重緩解結構性就業矛盾,落實勞動關系協調機制、終身職業技能培訓制度,依法保障勞動者待遇和權益。

45.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加強師德師風建設,促進各級各類教育高質量發展,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大力實施基礎教育質量提升行動,鞏固提升學前教育普及成果,推進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推動高中階段學校多樣化發展,完善特殊教育、專門教育保障機制。實施職業教育“雙高”計劃,建設國家級虛擬仿真實訓中心,深化職普融通、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提升技工教育質量,促進“雙元”育人,增強職業技術教育適應性,建設高素質產業工人隊伍。推進高等教育內涵發展,加快部區合建寧夏大學和高校“雙一流”建設,建設中國人民大學寧夏國際學院,促進高等學校差異化發展,加快提升高等教育質量和辦學水平。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堅持教育公益性原則,穩妥推進高考綜合改革和教育評價制度改革,深化學校思政課程改革創新,健全學校家庭社會協同育人機制,加強鄉村教師隊伍建設,提升教師教書育人能力素質。因地因情推進“互聯網+教育”示范區建設,促進線上線下教育同質同效。支持和規范民辦教育發展,規范校外培訓機構。建設開放大學,完善終身學習體系,加快推進學習型社會建設。

46.全面推進健康寧夏建設。堅持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位置,堅持預防為主的方針,大力實施全民健康水平提升行動,加強醫療衛生體系、隊伍和保障能力建設,全方位全周期維護和保障人民健康。改革疾病預防控制體系,健全醫療救治、科技支撐、物資保障體系,落實醫療機構公共衛生責任,創新醫防協同機制,加強疾控機構和隊伍建設,完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監測預警處置機制,建設自治區重大疫情救治基地,提升市縣級醫院監測救治能力,改善疾控基礎條件,強化監測預警、風險評估、流行病學調查、檢驗檢測、應急處置等職能。完善醫療救治體系,持續完善基本醫療衛生制度,加快建設緊密型醫共體醫聯體,完善分級診療體系,建設自治區級區域醫療中心,加強三級公立醫院優勢學科建設,推進“互聯網+醫療健康”示范區建設落地落實、發揮作用。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加強公立醫院建設和管理考核,推進國家組織藥品和耗材集中采購使用改革。實施中醫藥服務能力提升行動,大力發展中醫藥事業。加快完善公共衛生服務體系,建立穩定的公共衛生投入保障機制,加強全科醫生隊伍建設,完善公共衛生服務項目,推進城市社區衛生機構、鄉鎮衛生院、村衛生室標準化建設。加強重大疾病干預,提升健康教育、慢病管理和殘疾康復服務質量,重視精神衛生和心理健康。深入開展愛國衛生運動,促進全民養成文明健康生活方式。支持社會辦醫,加快發展健康產業。

47.健全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堅持兜底線、織密網、建機制,建立健全覆蓋全民、統籌城鄉、公平統一、可持續的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全面實施全民參保計劃,推動基本養老保險、基本醫療保險參保擴面,完善基本醫療保險、失業保險、工傷保險省級統籌,健全重大疾病醫療保險和救助制度,積極發展護理保險和商業醫療保險,發展多層次、多支柱養老保險體系,健全靈活就業人員社保制度。健全完善社會救助體系,加強生活困難群眾基本生活救助、專項救助、臨時救助,建立特困人員供養標準與城鄉低保標準同步動態調整機制。筑牢社會關愛服務體系,健全退役軍人工作體系和保障制度,保障婦女兒童合法權益,健全老年人、殘疾人關愛服務體系和設施,辦好公辦福利機構,發展多元化托養托育服務。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問題,落實生育政策,促進人口長期均衡發展。開發老齡人力資源和市場資源,發展銀發經濟,加快構建居家社區機構相協調、醫養康養相結合的養老服務體系。

十四、科學統籌發展和安全,建設更高水平的平安寧夏

堅持總體國家安全觀,全面落實國家安全戰略,加強國家安全體系和能力建設,統籌傳統安全和非傳統安全,有效防范和化解各類風險,全面提升平安寧夏建設科學化、社會化、法治化、智能化水平。

48.堅決維護國家政治安全。堅定維護國家政權安全、制度安全、經濟安全、意識形態安全,嚴密防范和嚴厲打擊敵對勢力滲透、破壞、顛覆、分裂活動,守好維護政治安全生命線。推進重大風險協同防控,落實集中統一、高效權威的國家安全領導體制,健全國家安全審查和監管制度,加強國家安全執法,強化國家安全宣傳教育,鞏固國家安全人民防線。嚴防宗教領域政治風險,全面貫徹黨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針,堅持我國宗教中國化方向,完善宗教治理體系,提高宗教治理能力,依法加強宗教事務管理,加強風險隱患立體化防控,鞏固宗教領域突出問題整治成果,防范和抵御宗教極端思想滲透。阻斷經濟領域風險傳導,積極穩妥做好僵尸企業處置、金融風險防范、地方政府債務化解、房地產調控等重點工作,堅決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風險底線。維護水利、電力、油氣、交通等重要基礎設施安全。全力防控網絡安全風險,加強網絡安全保障體系和能力建設,開展“凈網”行動。

49.保持社會和諧穩定。完善社會治理體系,加強和創新市域社會治理,建設人人有責、人人盡責、人人享有的社會治理共同體。創新加強基層治理,聚焦鄉村、社區、宗教、校園、企業、社團等重點領域治理,加強基層黨的建設,夯實基層治理基礎,推動治理重心下移,減輕基層組織負擔。加快推進依法治區,一體推進法治寧夏、法治政府、法治社會建設,加強重點領域地方立法,全面推行行政執法“三項制度”,深化司法責任制綜合配套改革,加強對司法活動的監督,加強和改進行政應訴工作,完善公共法律服務體系,開展“八五”普法教育,扎實推動民法典實施。維護社會穩定和安全,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完善信訪制度,加快推進立體化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建設,健全掃黑除惡常態化機制,堅決防范和打擊暴力恐怖、黑惡勢力、新型網絡犯罪。

50.提高公共安全保障能力。堅持安全發展理念,健全公共安全體系,切實提升維護公共安全效能,保障人民生命安全。落實安全生產責任制,建立隱患排查治理和風險防控體系,持續開展危險化學品、煤礦、非煤礦山、建筑施工、交通等重點行業領域專項整治,嚴防重特大安全事故發生。保障食品和藥品安全,建立源頭嚴防、過程嚴管、風險嚴控全環節監管長效機制,全域創建“食品藥品安全區”。推進應急管理現代化,加強應急管理和應急物資保障體系建設,全面提升自然災害、事故災害的響應和處置能力。

十五、凝聚全區各族人民磅礴偉力,為實現“十四五”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不懈奮斗

實現“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必須堅持黨的全面領導,發揮黨的政治優勢和組織優勢,充分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廣泛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形成推動發展的強大合力。

51.加強改善黨的全面領導。堅定維護黨中央集中統一領導,強化全面從嚴治黨主體責任、監督責任,落實黨把方向、謀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要求,全面提高新發展階段黨的建設質量。加強黨的政治建設,持續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寧夏重要講話精神,完善上下貫通、執行有力的組織體系,確保黨中央決策部署在寧夏落地落實。加強干部隊伍建設,深入實施干部政治能力、專業能力提升“兩大工程”,提高各級領導班子和干部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的能力。加強黨的組織建設,全面貫徹新時代黨的組織路線,實施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入腦入心、黨建引領發展、組織制度落實、強化基礎保障、考核優化提升、立標桿作表率“六項行動”。加強紀律作風建設,鍥而不舍落實中央八項規定及其實施細則精神,健全基層減負常態化機制,持續糾治形式主義、官僚主義。健全黨統一領導、全面覆蓋、權威高效的監督體系。完善警示教育常態化長效化機制,一體推進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堅決查處重點領域和群眾身邊腐敗問題,實現正氣充盈、政治清明。

52.推進社會主義政治建設。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扎實推進人民民主,堅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加強人大對“一府一委兩院”的監督。堅持和完善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推進協商民主廣泛多層制度化發展。鞏固民族團結進步局面,堅持和落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全面貫徹黨的民族政策,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加強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深入開展黨的民族理論、民族政策宣傳教育,持續推動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廣泛開展“塞上兒女一家親、同心共筑中國夢”活動,依法治理民族事務,建設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區,守好促進民族團結生命線,促進各民族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凝聚社會各界力量,發揮工會、共青團、婦聯等人民團體作用,完善大統戰工作格局,鞏固和發展大團結大聯合局面。完善國防動員體系,持續建強后備力量,強化全民國防教育,做好“雙擁共建”工作,推動軍民融合深度發展。全面準確貫徹“一國兩制”方針,支持和維護香港、澳門長期繁榮穩定,堅決服務兩岸關系和平發展和祖國統一。

53.激發干部群眾奮斗精神。深入踐行習近平總書記“社會主義是干出來的”偉大號召,發揚“不到長城非好漢”的革命精神,激勵全區上下奮戰“十四五”、開啟新征程。發揚斗爭精神,安排干部特別是年輕干部到重大斗爭一線、艱苦復雜地方、吃勁負重崗位歷練成長,培養斗爭精神,增強斗爭魄力,提高斗爭本領。激勵擔當作為,以正確用人導向引領干事創業導向,落實改進推動高質量發展政績考核的部署要求,完善鄉鎮干部“三優”機制,按照“三個區分開來”的要求加強對敢擔當善作為干部的激勵保護,充分調動黨員干部擔當作為、干事創業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

54.健全完善規劃落實機制。健全規劃體系,細化落實本次全會部署要求,編制好各級“十四五”規劃綱要和各類專項規劃,形成定位準確、邊界清晰、功能互補、統一銜接的規劃體系。完善落實體系,建立工作推進、銜接協調、責任落實機制,強化政策協同、項目支撐、財力保障、金融支持,實施清單臺賬管理,加強規劃實施的動態監測、效果評估、督查考核,確保“十四五”時期發展目標任務落到實處。

實現“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意義重大深遠、任務艱巨繁重、前景光明廣闊。全區各族人民要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同心同德、頑強奮斗,努力建設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先行區,繼續建設經濟繁榮、民族團結、環境優美、人民富裕的美麗新寧夏,為奪取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新勝利而努力奮斗!

報告庫會員(¥)199/年起售

海量行業報告和相關實用干貨寂集錦
開通報告庫會員
樂享更多下載,購買超值優惠

查看更多報告

掃一掃獲取
最新情報資訊

掃一掃免費
閱讀最新報告

特色服務推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