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省“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建議(附全文) 發布時間:2020-12-14 12:02

中商情報網訊:14日,《陜西日報》全文刊發了中國共產黨陜西省第十三屆委員會第八次全體會議通過的《中共陜西省委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其中,在“在創新驅動發展方面邁出更大步伐,加快打造西部創新高地”部分,《建議》明確指出,陜西將建設國家(西部)科技創新中心。

全文如下:

中共陜西省委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

(2020年11月27日中國共產黨陜西省第十三屆委員會第八次全體會議通過)

“十四五”時期,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之后,乘勢而上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第一個五年。中國共產黨陜西省第十三屆委員會第八次全體會議,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和習近平總書記來陜考察重要講話,全面分析面臨的新形勢新任務,就制定陜西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三五年遠景目標提出以下建議。

一、以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和習近平總書記來陜考察重要講話為引領,開啟陜西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新征程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全面擘畫未來五年乃至更長時期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新藍圖,習近平總書記兩次來陜考察發表的重要講話,提出了追趕超越目標和“五項要求”、“五個扎實”,這是做好新時代陜西各項工作的根本遵循和行動指南,必須貫穿于“十四五”和未來更長時期發展的全過程。

(一)“十三五”時期陜西經濟社會發展取得的成就。五年來,面對錯綜復雜的外部環境、經濟下行壓力加大的嚴峻挑戰、艱巨繁重的改革發展穩定任務,全省上下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四個全面”戰略布局,著力做好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防風險、保穩定各項工作,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取得決定性成就。綜合實力明顯增強,生產總值預計達到2.6萬億元以上,經濟結構持續優化,糧食生產實現“十七連豐”,全面深化改革取得重大進展,對外開放持續擴大,發展質量和效益顯著提升。脫貧攻堅戰取得勝利,累計288萬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56個貧困縣全部摘帽,絕對貧困問題得到歷史性解決。民主政治建設有序推進,人民民主更加健全,地方立法成果顯著,協商民主不斷完善,法治陜西建設步伐加快,執法司法公信力持續提升。文化建設成果豐碩,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深入人心,公共文化服務水平不斷提升,現代文化產業體系和市場體系更加完善。社會建設卓有成效,城鄉居民收入年均分別增長8.1%和9.1%,就業規模和質量不斷提升,各類教育普及程度明顯提高,公立醫院改革走在全國前列,多層次社會保障制度實現全覆蓋,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戰略成果,平安陜西建設扎實推進,社會保持和諧穩定。生態環境明顯改善,秦嶺北麓西安境內違建別墅問題得到徹底整治,主要污染物總量減排任務全面完成,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成效顯著。全面從嚴治黨取得實效,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持續深化,“兩學一做”學習教育、“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深入開展,“以案促改”取得積極成效。“十三五”時期全省經濟社會發展取得的成就,為“十四五”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二)“十四五”時期陜西經濟社會發展面臨的形勢。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陜西發展仍然處于重要戰略機遇期,但機遇和挑戰都有新的發展變化。

從國際看,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國際力量對比深刻調整,和平與發展仍然是時代主題,同時國際環境日趨復雜,不穩定性不確定性明顯增加,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廣泛深遠,經濟全球化遭遇逆流,世界進入動蕩變革期。

從國內看,我國正處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攻關期,已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制度優勢顯著,治理效能提升,經濟長期向好,物質基礎雄厚,人力資源豐富,市場空間廣闊,發展韌性強勁,社會大局穩定,繼續發展具有多方面優勢和條件。

從陜西看,我省正處在從工業化中期向后期跨越的關鍵時期,處在創新驅動與投資拉動并重的階段,發展動力加快轉換,發展空間拓展優化,發展路徑更加清晰。深度融入共建“一帶一路”,新時代推進西部大開發形成新格局、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等國家重大戰略深入實施,為我們提供了重要機遇。但也要看到,欠發達仍然是陜西的基本省情,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突出,產業結構不合理,創新潛能釋放不足,重點領域關鍵環節改革任務仍然艱巨,開放不足仍是制約發展的突出短板,城鄉區域發展差距較大,生態環境保護任重道遠,居民收入水平總體偏低,公共服務、公共安全和民生領域還有欠賬,社會治理還有弱項,高質量發展任務艱巨。我們要胸懷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深刻認識社會主要矛盾變化帶來的新特征新要求,深刻認識國際環境變化提出的新矛盾新挑戰,牢牢把握進入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的豐富內涵和實踐要求,在國家大格局、大目標、大戰略中找準定位和謀劃發展,保持戰略定力,發揚斗爭精神,于危機中育先機,于變局中開新局,凝心聚力、追趕超越。

(三)二○三五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遠景目標。綜合實力大幅躍升,人均生產總值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基本實現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建成現代化經濟體系,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基本實現現代化。建成內陸改革開放高地,形成對外開放新格局。法治陜西、法治政府、法治社會基本建成,平安陜西建設達到更高水平。社會文明程度達到新高度,建成科技強省、文化強省、教育強省、體育強省和健康陜西。生態環境根本好轉,美麗陜西目標基本實現。城鄉區域發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顯著縮小,基本公共服務實現均等化,人民生活更加美好,人的全面發展和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大實質性進展。

二、“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指導思想和主要目標

(四)“十四五”時期陜西經濟社會發展的指導思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堅持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認真貫徹習近平總書記來陜考察重要講話,統籌推進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的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的戰略布局,貫通落實“五項要求”、“五個扎實”,堅持新發展理念,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以高質量發展為主題,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改革創新為根本動力,以擴大開放為突破,以生態環境改善為前提,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為根本目的,統籌發展和安全,積極融入新發展格局,加快構建現代化經濟體系,推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實現經濟行穩致遠、社會和諧穩定,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新征程,奮力譜寫陜西新時代追趕超越新篇章。

(五)“十四五”時期陜西經濟社會發展遵循的原則。

——堅持黨的全面領導。堅持和完善黨委領導經濟社會發展的體制機制,發揮黨委(黨組)領導作用,全面提高貫徹新發展理念、推動高質量發展的能力和水平,為新時代追趕超越發展提供堅強保證。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堅持共同富裕方向,始終做到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辦好民生實事,維護人民根本利益,促進社會公平正義,不斷增進三秦百姓福祉。

——堅持新發展理念。把新發展理念貫穿發展全過程和各領域,崇尚創新、注重協調、倡導綠色、厚植開放、推進共享,積極融入新發展格局,加快轉變發展方式,著力推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更為安全的發展。

——堅持深化改革開放。著力破除制約高質量發展、高品質生活的體制機制障礙,加強改革系統集成和協同高效,促進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的有機統一,深度融入共建“一帶一路”,強化有利于提高資源配置效率、有利于調動全社會積極性的重大改革開放舉措,持續增強發展動力和活力。

——堅持系統觀念。正確處理時與勢、危與機、穩與進、當前與長遠、發展和安全的關系,統籌各區域各領域各方面,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謀劃、戰略性布局、整體性推進,抓重點、補短板、強弱項,防范化解重大風險挑戰,實現發展質量、結構、規模、速度、效益、安全相統一。

——堅持真抓實干。強化問題導向、目標導向、結果導向,打破僵化思維,擺脫路徑依賴,樹立“實干”導向,提升“會抓”本領,錘煉“真抓”作風,低調務實不張揚、埋頭苦干,推動各項工作落到實處、見到實效。

(六)“十四五”時期陜西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目標。

——經濟高質量發展邁出更大步伐。創新驅動發展走在全國前列,以制造業為引領的現代產業體系基本形成,數字經濟成為強勁引擎,農業基礎更加穩固,消費的基礎性作用顯著提升,城鄉區域發展協調性明顯增強,經濟實現量的合理增長和質的穩步提升。

——改革開放實現重大突破。高標準市場體系基本形成,市場主體更加充滿活力,產權制度改革和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取得重大進展,內陸改革開放高地建設取得新突破,建成內陸地區效率高成本低服務優的國際貿易通道。

——文化強省建設取得顯著進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深入人心,延安精神進一步弘揚,公共文化產品和服務供給更加豐富,文化、旅游實現更好融合發展,社會文明程度得到新的提高,文化影響力進一步提升。

——生態環境質量持續好轉。秦嶺、黃河流域等生態環境得到有效保護,生態系統穩定性不斷增強,污染物排放總量持續減少,關中地區大氣污染治理取得明顯成效,資源利用效率大幅提高,生產生活方式綠色轉型成效顯著,森林城市實現全覆蓋,人居環境進一步改善,三秦大地山更綠、水更清、天更藍。

——民生福祉得到更大改善。就業更加充分更有質量,居民收入增長與經濟增長保持同步,高中階段教育和學前教育全面普及,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更加完善,衛生健康體系更加健全,脫貧攻堅成果鞏固拓展,鄉村振興全面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明顯提高。

——治理效能得到大幅提升。法治陜西、平安陜西建設卓有成效,政府行政效能和公信力顯著提升,社會公平正義進一步彰顯,公共安全體系更加完善,重大風險防范化解的體制機制日益健全,應急保障能力顯著增強,社會誠信體系建設持續深化,基層治理水平進一步提高,共建共治共享社會治理新格局基本形成。

三、在創新驅動發展方面邁出更大步伐,加快打造西部創新高地

堅持以西安全面創新改革試驗區為牽引,以創新資源開放共享為突破,加快創新型省份建設,推動企業創新、人才創業、政府創優,促進科技與經濟緊密結合、創新成果與產業發展密切對接,實現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政策鏈有機融合,讓創新成為驅動高質量發展的新引擎。

(七)建設國家(西部)科技創新中心。堅持“四個面向”,加強基礎科學研究和應用技術研究,積極承接國家科技重大專項和科技創新2030—重大項目,瞄準人工智能、生命科學、空間技術等前沿領域,實施一批發展急需的重大科技專項,搶占未來發展制高點。創建秦嶺國家實驗室,高水平建設國家分子醫學轉化中心、高精度地基授時系統等國家大科學裝置和西安科學城等重大創新載體,著力推動西安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設。深度參與國家“一帶一路”科技創新行動計劃,吸引國內外機構在陜設立全球性或區域性研發中心、實驗室、企業技術研究院,形成輻射帶動西部地區的創新先導區和全國科技創新增長極。

(八)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鼓勵企業牽頭組建創新聯合體,推廣“四主體一聯合”創新模式,鼓勵企業加大研發投入,推進高校、科研院所改革,促進產學研深度融合。建立創新型企業成長的持續推進機制和全程孵化體系,構建企業全生命周期梯度培育鏈條。實施創業創新型企業上市、創新人才創富“雙百工程”。培育產業生態主導型企業,增強關鍵領域、關鍵環節、行業標準和核心技術控制力,提升產業鏈企業聚集能力,推動上中下游、大中小企業融通創新。

(九)推動創新鏈產業鏈深度融合。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在能源化工、裝備制造、新材料、生物醫藥、現代農業等領域實施重點產業創新鏈工程,在煤油氣清潔高效綜合利用、新能源汽車、新材料制備加工、動植物育種等方面實現關鍵環節技術突破。圍繞創新鏈布局產業鏈,支持空天動力研究院、光電子先導技術研究院、半導體先導技術中心、先進稀有金屬材料技術創新中心、國家增材制造創新中心和西部科技創新港等創新平臺建設,促進新技術的產業化、規模化應用,培育發展無人機、工業機器人、3D打印、先進半導體等高新技術產業集群。支持高新區等經濟功能區高質量發展,打造西安高新區“硬科技”示范區。

(十)推動創新資源開放共享。深入實施“1155”工程,加強科研資源共享平臺建設,建立政府、高校、科研院所和企業高效協作運轉的科技資源共享管理機制。對接創新源頭,規劃建設一批高水平中試基地,積極建設環大學創新經濟圈,打造一批面向區域創新體系建設的高質量國家級大學科技園,提升高校技術轉化機構市場化、專業化能力,建立健全以市場為導向的科研組織模式。充分發揮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帶對創新驅動發展的引領作用,推廣“飛地”、“離岸孵化”等協同創新發展模式。

(十一)激發人才創新活力。突出“高精尖缺”導向,實施省高層次人才引進計劃、特支計劃、“三秦學者”創新團隊支持計劃和更加積極、更加開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健全人才引進、培養、使用、評價、流動、激勵等機制,強化領軍人才、高水平工程師和高技能應用人才隊伍建設,構筑集聚國內外優秀人才的科研創新高地。優化人才服務保障體系,在住房保障、子女入學、配偶就業、醫療衛生服務等方面為高層次人才提供便利,落實在陜院士服務保障政策。構建充分體現知識、技術等創新要素價值的收益分配機制,完善科研人員職務科技成果權益分享機制。擴大高校、科研院所和科研人員科研自主權。

(十二)完善創新創業生態。健全全鏈條創新服務體系,鼓勵高校、企業建立“一院一所”模式,以西部創新港、翱翔小鎮等為核心,發展“創新中心+孵化器+科創企業”型創新創業體系,打造“雙創”升級版。建立科技成果轉化市場價值評估機制,提高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成效。實行科研項目“揭榜掛帥”和科研經費“包干制”等制度,推進科技計劃、項目、資金等一體化配置。建設知識產權大數據公共服務平臺,加強知識產權保護。

四、做實做強做優實體經濟,構建富有陜西特色的現代產業體系

加快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堅持把產業轉型升級作為主攻方向,加快推進優勢產業高端化、戰略性新興產業規模化、服務業現代化,構建特色鮮明、結構合理、鏈群完整、競爭力強的現代產業體系。

(十三)打造全國重要的先進制造業基地。堅持創新驅動、智能制造、產業融合、集群發展,建設關中先進制造業大走廊,形成萬億級先進制造業集群。深入推進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發展工程,加快新一代信息技術、航空航天和高端裝備、新能源、新能源汽車等支柱產業提質增效,布局建設人工智能、生命健康、氫能、核能、鋁鎂新材料等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培育新的增長點,打造全國重要的集成電路基地、衛星應用產業集群和優勢明顯的稀有金屬深加工基地。發展平臺經濟、共享經濟、體驗經濟等,促進新型業態健康發展。加快先進制造業與現代服務業融合發展,推廣智能制造、個性化定制、協同制造、服務型制造等“互聯網+”新模式。

(十四)推動能源化工產業清潔化高端化發展。實施煤化工延鏈強鏈行動,拓展煤油氣鹽多元綜合循環利用途徑,加快發展精細化工材料和終端應用產品,延伸產業鏈、提高附加值。推進大型煤礦智能化建設,加大煤炭優質產能釋放,狠抓油氣產能建設,提高煤炭回采率和石油采收率。調整優化煤電布局,積極發展風電、光電、生物質發電,加快陜北風光儲氫多能融合示范基地建設。加強輸氣管網、儲氣庫和電力基礎設施建設,擴大電力外送規模。高水平建設榆林國家級能源革命創新示范區和延安綜合能源基地,推進能源技術融合創新和產業化示范,著力構建萬億級能源化工產業集群,打造世界一流的高端能源化工基地。

(十五)提升產業鏈供應鏈水平。堅持鍛長板補短板,實施產業基礎再造和產業鏈提升工程,推動電子信息、汽車、光伏、煤化工、新材料、中醫藥、富硒食品等優勢產業補鏈強鏈,推動機械、冶金、建材、食品、輕工、紡織等傳統產業技術改造和轉型升級,實現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促進智能建筑與新型建筑工業化協同發展。圍繞龍頭企業構建“一企一鏈”集群模式,精準對接上下游、產供銷需求,構建市場多元、協作配套的供應鏈體系。開展“千企示范、萬企轉型”行動,促進民營經濟向產業鏈、價值鏈中高端邁進。加快質量強省建設,完善質量基礎設施,推動標準、質量、品牌聯動建設,支持企業創建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知名品牌,培育創建一批區域特色農業品牌。

(十六)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堅持跨界融合、模式創新,促進現代服務業擴大規模、拓展空間、優質高效發展。推動各類市場主體參與服務供給,加快金融、物流、商務會展、軟件和信息服務、科技服務、研發設計、創意設計、檢驗檢測等生產性服務業發展,推動其向專業化和價值鏈高端延伸。推動文化旅游、健康養老、家政物業、商貿服務、體育健身等生活性服務業向高品質、多元化發展,加強公益性、基礎性服務業供給。推廣西安服務業綜合改革試點經驗,建設若干現代服務業聚集示范區。

(十七)加快數字陜西建設。推進數字產業化、產業數字化,積極發展面向汽車、裝備制造、金融保險、現代物流、網絡視聽等行業應用場景的大數據產品及服務,培育發展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5G應用等新增長點。實施數字賦能計劃,加快數字農業發展,推動制造業、服務業數字化轉型,推動中小企業“上云上平臺”。強化數字基礎設施和智能化技術創新應用,建設西安新一代人工智能創新發展試驗區、西咸新區國家級大數據和云計算產業基地、全省能源大數據中心,創建國家數字經濟創新發展試驗區。加快智慧社會建設,率先推進教育、醫療等領域數字化,提升全民數字技能,實現信息服務全覆蓋。健全數據資源產權、交易流通和安全保護規范體系,加強個人信息保護。

五、堅定實施擴大內需戰略,積極融入新發展格局

堅持以創新驅動、高質量供給引領和創造新需求,立足國內大循環,提升供給體系對國內需求的適配性,增強參與國際經濟合作和競爭的能力,為加快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提供有力支撐。

(十八)著力推動國內國際雙循環。暢通國民經濟循環,統籌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各環節,優化供給結構,適應和創造更多市場需求,優化分配釋放更大消費潛力,打通關鍵堵點拓展更廣流通空間,形成供需互促、產銷并進的良性循環。充分利用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發揮區位、能源、科教、產業等獨特優勢,增強全球范圍內資源要素配置能力,促進內需和外需、進口和出口、引進外資和對外投資協調發展,提升在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價值鏈中的地位。

(十九)持續擴大有效投資。發揮投資對優化供給結構的關鍵作用,深入實施項目帶動戰略,大力抓好產業項目的同時,補齊能源交通、農業農村、生態環保、公共衛生、公共安全、民生保障等領域短板。聚焦“兩新一重”、科技創新、先進制造等領域,實施一批強基礎、增后勁、利長遠的重大項目。探索市縣投融資新模式,一體化推進存量債務化解、融資平臺轉型、優質資產盤活和市場化融資。發揮政府投資撬動作用,激發民間投資活力,形成市場主導型的投資增長機制、“畝均效益”為導向的資源要素配置機制。堅持招大引強與延鏈補鏈、招商引資與招才引智、海外引鳳與國內承接、差異競爭與全省協同“四個相結合”,精準對接本地優勢和招商對象需求,提高招商引資落地率。

(二十)促進消費擴容提質。增強消費對經濟的基礎性作用,提升傳統消費、培育新型消費、激活潛在消費,適當增加公共消費。促進住房消費健康發展,推動汽車消費從購買管理向使用管理轉變,積極發展健康、教育、養老、家政、育幼等服務消費,重點推進文旅休閑消費提質升級。創新無接觸消費模式,推動線上線下融合消費雙向提速,加快傳統業態轉型升級,引導互聯網醫療、在線文娛、可穿戴設備、智能家居等新型消費加速成長。推進以綠色公交設施建設、節能環保建筑、新能源汽車應用等為重點的綠色消費。加快西安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建設,培育若干中小型消費城市梯隊。引導大型商業綜合體健康發展,持續推進限上單位培育扶持。加強城鄉高效配送和農產品供應鏈體系建設,擴大電商進農村覆蓋面。健全促進消費的體制機制,加強消費市場監管,實施放心消費行動,改善消費環境。落實帶薪休假制度,擴大節假日消費。

(二十一)統籌推進基礎設施建設。以優化提升、協同融合為導向,加快構建系統完備、高效實用、智能綠色、安全可靠的現代化基礎設施體系。加強5G、物聯網、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北斗衛星導航系統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推進交通強省建設,完善“米”字型高鐵網,優化提升公路網,加快推進西安至重慶、西安至包頭、西安至十堰高鐵和嵐皋至陜渝界等高速公路建設。健全機場體系,加快西安國際航空樞紐建設,提升支線機場功能,有序建設通用機場。加快大西安軌道交通建設,發展多制式、多層次、一體化城市軌道交通網。實施重點水源、水生態修復、灌區改造、防洪減災等工程,提升水資源優化配置和水旱災害防御能力。

六、深度融入共建“一帶一路”,打造內陸改革開放高地

堅持全面深化改革、擴大高水平開放,破除制約高質量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補齊開放不足突出短板,加快形成面向中亞南亞西亞國家的通道、商貿物流樞紐、重要產業和人文交流基地。

(二十二)深化重點領域改革。加快推進中央重大改革部署落實落地。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實施國企改革三年行動方案(2020—2022年),推動國有企業戰略性重組,全面推進競爭類省屬企業混合所有制改革,加快推動國有企業上市,完善現代企業制度,深化勞動、人事、分配三項制度改革,健全國資監管體制,改革國有資本授權經營體制。完善公平競爭審查制度,構建親清政商關系,建立規范化機制化政企溝通渠道,依法保護民營企業產權和企業家權益,弘揚企業家精神。建設高標準市場體系,健全產權執法司法保護制度,實施統一的市場準入負面清單制度,深化土地、勞動力、資本、技術、數據等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完善要素交易規則和服務體系。建立現代財稅體制,推進省以下財政事權和支出責任劃分改革,加大財政資源統籌力度,強化預算約束和績效管理,健全政府債務管理制度,完善地方稅、直接稅體系。面向基層群眾,推出水電氣暖、交通出行、物業管理等切口小、見效快的改革舉措。

(二十三)深化金融領域改革。健全銀行信貸、風險投資、債券市場、股票市場等全方位、多層次金融支持服務體系,構建金融有效支持實體經濟體制機制,增強金融普惠性。提升國有金融資本運營水平,提高直接融資比重。做大“風投”、“創投”、“產投”等金融產品,創建國家西安科創金融改革創新試驗區。完善政府融資擔保體系建設,建立風險補償機制,積極推進“政銀擔”合作模式,支持地方法人金融機構多渠道擴充資本金。深化自貿區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試點。穩步推進數字貨幣試點。

(二十四)提升政府治理效能。深化“放管服”改革,全面推行證明事項和涉企經營許可事項告知承諾制,加強事中事后監管,對新產業新業態實行包容審慎監管,推動政務服務標準化、規范化、便利化。持續優化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營商環境。健全重大決策事前評估、事后評價制度。深入推進行政執法體制改革,實行大綜合、一體化行政執法,推動執法職責、執法力量進一步集中和下沉。發揮發展規劃導向作用和空間規劃基礎性作用,促進就業、產業、投資、消費、環保等政策密切配合,加強經濟合作,提高經濟治理能力。完善數字政府建設運行體制,建成全省統一的政務服務平臺和協同辦公體系,讓“一網通辦”加速邁向“一網辦好”,形成協同高效的跨層級、跨地區、跨部門政府運作新模式。

(二十五)強化開放大通道建設。積極對接國家開放戰略,主動參與新亞歐大陸橋、中國—中亞—西亞經濟走廊建設和西部陸海新通道建設,加強與東部沿海地區城市、港口合作,推動形成亞歐陸海貿易大通道。加強西安國際港務區、西安臨空經濟示范區、咸陽臨空經濟帶建設,大力發展多式聯運,打造西安國際性綜合交通樞紐、航空樞紐和全球性國際郵政快遞樞紐集群。加快綜合保稅區建設,強化口岸開放,高質量建設中歐班列(西安)集結中心,加快西安、寶雞、延安國家物流樞紐承載城市建設,推進物流網絡和交通商貿物流中心優化升級,打造內陸地區效率高、成本低、服務優的國際貿易通道。

(二十六)構建多層次開放平臺。深化與共建“一帶一路”國家地區的交流合作,加快建設“一帶一路”交通商貿物流、國際產能、科技教育、文化旅游、金融等五大中心。高水平建設自貿試驗區,在貿易、投資、監管體制機制和行政管理制度等方面開展首創性、差別化探索,加快自貿區協同創新區建設。推進西安“一帶一路”綜合試驗區、國際商事法律服務示范區建設。加快上合組織農業技術交流培訓示范基地建設,打造“一帶一路”現代農業國際合作中心。深化中俄、中哈、中韓、中歐等國際合作產業園區建設。辦好絲博會、歐亞經濟論壇、楊凌農高會等國際會議和展會,積極申辦承辦高級別國家外交外事活動,形成全國重要會議會展中心。鞏固拓展國際友城關系,加強民間對外交流,提升西安領事館區涉外服務能力。

(二十七)推動外貿外資優化升級。實施對外貿易多元化戰略,提升一般貿易出口產品附加值,推動加工貿易產業升級和服務貿易創新發展。深化鞏固歐美、日韓等傳統市場,以“一帶一路”沿線為重點,積極開拓東南亞、中東歐、中亞南亞西亞等新興市場。加快建設國家外貿轉型升級基地、西安國際港務區進口貿易促進創新示范區及西安、延安跨境電商綜合試驗區,積極創建國家加工貿易產業轉移承接示范地,深化西安、西咸新區服務貿易創新發展試點。實施貿易投資融合工程和中小外貿企業孵化工程,加快外貿綜合服務平臺和國際營銷服務體系建設,完善“走出去”一站式服務平臺功能。實施外商投資準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管理制度,推進金融、教育、文化、醫療等服務業領域開放,加強外商投資促進和保護,保障內外資企業公平競爭。

七、優先發展農業農村,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戰略

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重中之重,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深入推進鄉村振興,強化以工補農、以城帶鄉,調結構、優布局、促改革,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

(二十八)保障糧食安全和重要農產品供給。堅持“藏糧于地、藏糧于技”,嚴守耕地保護紅線,落實永久基本農田特殊保護制度,加快糧食生產功能區和高標準農田建設,加大農田水利設施建設力度,實施優質糧食工程,提高糧食單產,確保糧食播種面積達到4500萬畝,糧食產量穩定在1200萬噸以上。健全農業生產科技社會化服務體系,強化農業科技和裝備支撐,積極發展和推廣應用智能農機具,提升農業良種化水平,健全動物防疫和農作物氣象災害、病蟲害防治體系。強化重要農產品保障供給,調優畜牧養殖結構,推動生豬標準化規模養殖,加強市場監測預警,完善市場流通體系和應急調控體系。開展糧食節約行動。

(二十九)構建特色現代農業產業體系。按照“綠色循環、三產融合、科技支撐、品牌引領”的思路,做大做強以果業、畜牧業、設施農業為代表的“3+X”特色現代農業,打造富硒食品、茶葉、中藥材、小雜糧、魔芋、食用菌等一批區域性特色產業,形成若干規模化氣候標志、地理標志產品和集中產區。扎實開展農產品加工和質量提升行動,重點實施龍頭企業培育工程,積極發展現代園區,發展智慧農業、創意農業等鄉村經濟新業態,加快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示范園建設,推進農產品多元化開發、多層次利用、多環節增值。

(三十)扎實推進鄉村建設行動。統籌縣域城鎮和村莊規劃建設,優化村莊功能布局,提高鎮村建設管理水平。推動農村基礎設施提檔升級,加快水、電、路、氣、訊等建設,提升農房建設質量,強化教育、衛生等公共服務設施保障,開展“十縣百鎮千村”鄉村振興試點。加強歷史名村、傳統村落的保護和發展。推進數字鄉村建設,加強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推進農村“廁所革命”和生活垃圾污水無害化處理,加大農業面源污染治理力度,推動農村廢棄物資源化循環利用,打造山清水秀、宜業宜游的美麗宜居鄉村。加大職業農民培養力度,提高農民科技文化素質,推動鄉村人才振興。

(三十一)全面深化農村改革。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落實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長三十年政策,培育壯大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推進專業化社會化服務,發展多種形式適度規模經營,促進小農戶與現代農業有機銜接。健全城鄉統一的建設用地市場,探索實施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制度。建立土地征收公共利益用地認定機制。健全農村閑置土地和撂荒地管理利用機制。推進農村宅基地“三權分置”改革。保障進城落戶農民土地承包權、宅基地使用權、集體收益分配權,鼓勵依法自愿有償轉讓。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發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鼓勵城市工商資本下鄉帶動農業農村發展。健全農村金融服務體系,發展農業保險。

(三十二)推動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加強對農村低收入人口和欠發達地區的幫扶,保持財政投入力度總體穩定,接續推進脫貧地區發展。健全防止返貧監測和常態化幫扶機制,加大易地扶貧搬遷后續扶持力度,完善后續產業帶貧益貧機制,高質量實施消費扶貧,加強扶貧資產運營管理和基礎設施管護,推動扶貧產業提質增效。推動減貧戰略和工作體系平穩轉型,促進扶貧政策向常規性、普惠性和長效化轉變,促進政策并軌、機制融合、產業升級、力量統籌。爭取一批脫貧縣列入國家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推動蘇陜扶貧協作、津陜對口支援全方位升級。

八、推動生態環境質量持續好轉,加快建設美麗陜西

深入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健全生態文明制度體系,推動生態保護系統化、環境治理精細化、生產方式綠色化,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三十三)持之以恒有效保護秦嶺生態環境。嚴格落實《秦嶺生態環境保護條例》和《陜西省秦嶺生態環境保護總體規劃》,健全常態化長效化保護體制機制,嚴守生態紅線,筑牢國家生態安全屏障。建設秦嶺國家公園,完善自然保護地體系。加大系統保護修復力度,全面推行林長制,加強植被、水資源和生物多樣性保護,加快損毀礦山生態恢復和治理,開展小水電整治、地質災害防治和尾礦庫治理。健全“天地一體化”、線上線下相融合的監管體系,依法依規對各類開發建設活動實行強制性、全過程監管。加強巴山生態環境保護,提升橋山、黃龍山等重點林區森林質量,修復白于山、關中北山等脆弱區生態功能。

(三十四)扎實推進黃河流域生態保護治理。按照“治理黃河,重在保護,要在治理”的要求,突出水土保持,統籌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完善水沙調控機制,建設以淤地壩為重點的攔沙工程,持續實施退耕還林還草、三北防護林、天然林保護、濕地保護恢復、礦山地質環境治理等生態治理工程,開展黃土高原塬面保護、小流域綜合治理、坡耕地綜合整治等行動,加強河道和灘區綜合治理,推進黃河西岸生態修復和渭河谷地園林景觀綠廊建設。加快引漢濟渭、東莊水利樞紐、古賢水庫、龍安水庫等干支流控制性骨干工程和黃河小北干流護岸控導工程建設。推廣海綿城市建設,統籌推進農業節水增效、工業節水減排、城市節水降損等。

(三十五)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持續改善大氣環境,優化調整產業、能源、運輸、用地等四大結構,突出PM2.5、O3等重點污染物協同控制,推進關中地區重污染天氣重點行業績效分級管控。穩步提升水生態環境,健全河湖長制,全面推進渭河、漢丹江、延河、無定河、北洛河等流域生態環境綜合整治,切實做好我省長江流域禁捕退捕工作,持續開展規模以上入河排污口、飲用水水源地和黑臭水體專項整治,加強南水北調中線水源涵養地保護。加強土壤安全整治,推進化肥農藥減量化,加強危險廢物醫療廢物收集處理,開展無序堆存歷史遺留涉重金屬廢物排查整治,強化土壤環境風險管控和治理修復。普遍實行垃圾分類制度,促進生活垃圾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加強白色污染治理。

(三十六)加快推進綠色低碳發展。健全市場導向的綠色技術創新體系,完善綠色產業發展政策舉措,推進清潔生產,發展環保產業,加快資源循環利用基地和園區綠色化改造。健全自然資源產權制度,推進自然資源資產有償使用,開展陜南三市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試點,完善市場化、多元化的生態補償,加強資源總量管理、科學配置和節約利用。全面實行排污許可制,以環境容量定排污總量,推進排污權、用能權、用水權、碳排放權市場化交易。加快能源消費和產業結構低碳化調整,大幅降低能源、水、土地消耗強度。倡導簡約適度、綠色低碳的生活方式。

九、優化國土空間布局,推進區域協調發展和新型城鎮化

抓住用好國家區域重大戰略機遇,以城市群和都市圈建設為重點,統籌區域聯動協作,推動城鄉融合發展,加快形成統籌有力、競爭有序、綠色協調、共享共贏的區域協調發展新局面。

(三十七)優化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格局。建立健全“四級三類”國土空間規劃體系,實現國土空間開發保護“一張圖”。實施主體功能區戰略和制度,開展自然資源環境綜合承載能力和國土空間開發適宜性評價,科學有序統籌布局生態、農業、城鎮等功能空間,提升國土空間開發利用效率。劃定落實生態保護紅線、永久基本農田、城鎮開發邊界等空間管控邊界,推動空間治理由指標管控向質量管控和功能管控轉變。建立健全國土空間規劃監督實施機制,探索構建以空間規劃、用途管制、差異化績效考核等為主要內容的空間治理體系。

(三十八)推動關中陜北陜南形成區域協調發展新格局。堅持關中協同創新、陜北轉型升級、陜南綠色循環發展,關中以布局優化為重點加強協同創新,打造引領全省高質量發展的核心動力源;陜北以能源革命為引領,推進綜合能源發展,建設高端能源化工基地和能化裝備制造基地;陜南以經濟生態化、生態經濟化為路徑,探索生態環境保護和綠色產業發展相融合的新模式,打造全國優質生態產品供給基地。深化“一市一策”,立足各市資源稟賦和發展基礎,明確發展定位,加強規劃統籌和政策引導,優化產業布局,強化要素保障,推動各市發展各具特色的主導產業。加強區際開放合作,推動漢江生態經濟帶高質量建設,支持陜南三市深度融入關中平原城市群和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積極推進呼包鄂榆城市群建設,加快榆林交通樞紐城市和區域中心城市建設。加強與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戰略對接,積極參與分工協作,承接產業轉移。

(三十九)加快西安咸陽一體化發展。圍繞西安國家中心城市建設,加強省級層面統籌,建立健全互助合作、利益共享等機制,推動西安、咸陽兩市空間規劃無縫對接,優化西咸新區管理體制機制,創新西咸新區城市發展方式。加大資源共建共享和有效整合力度,著力在基礎設施、產業布局、公共服務、生態環保、政策協同等方面實現更大突破,促進交通、通信、環保等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實現教育、醫療、文化等優質服務資源一卡通共享,推動產業錯位發展、優勢互補,打造全國重要的科研和文教中心、高新技術產業和先進制造業基地。

(四十)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優化城鎮空間和功能布局,完善“一群四帶”城鎮化體系,促進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推動關中平原城市群高質量發展,加強與成渝城市群協同聯動,打造引領西部地區開放開發的核心引擎。加快西安都市圈建設,促進西安與銅川、渭南、商洛等周邊城市統籌規劃、一體建設、融合發展。加快寶雞副中心城市和漢中區域中心城市建設,培育壯大沿漢江、沿黃河、沿長城、沿包茂高速城鎮帶,增加中小城市數量,發展特色小(城)鎮,形成產業轉型升級、輻射帶動農村發展的新載體。堅持租購并舉、因城施策,擴大保障性租賃住房供給,促進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實施城市更新行動,全面開展生態修復、城市修補,加快舊城區和老舊小區改造,增強城市排水防澇能力,健全城市生態系統和安全系統,提升城市治理水平,建設宜居城市、韌性城市、智慧城市。

(四十一)大力發展縣域經濟。堅持強基礎、立支柱、上水平,扎實推進“一縣一策”、“一園一業”,培育各具特色的縣域經濟板塊,形成一批工業強縣、農業大縣、生態旅游名縣。加快以縣城為主要載體的城鎮化建設,高標準高質量建設縣域產業園區,提高縣域產業承載能力,引導產業集約節約發展。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推動城鄉要素平等交換、雙向流動,促進城鎮公共服務和基礎設施向周邊農村地區延伸,推進未落戶農民工享有城鎮基本公共服務。完善財政轉移支付和城鎮新增用地規模與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掛鉤政策,有序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

十、加快文化強省建設,提升陜西文化影響力

堅持把文化建設放在突出位置,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指導地位,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加強精神文明建設,推動文化資源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四十二)提高社會文明程度。深入開展黨的創新理論研究闡釋宣傳,持續推動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入腦入心。繁榮發展哲學社會科學,推進新型特色智庫建設。大力弘揚延安精神,扎實做好延安精神的學習、宣傳和培訓,深入領會其科學內涵、精神實質和時代意義,用以滋養初心、淬煉靈魂。積極傳承“西遷精神”,激發全社會的愛國主義情懷,堅定聽黨指揮跟黨走的信念。常態化制度化開展理想信念教育,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拓展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深化“厚德陜西”、“誠信陜西”建設,開展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完善誠信建設長效機制。加強家庭家教家風建設,提倡艱苦奮斗勤儉節約。健全網絡綜合治理體系,構建文明和諧清朗網絡空間。

(四十三)守護好精神標識和文化遺存。傳承紅色基因,弘揚革命文化,深入開展革命文物集中連片保護利用,建設延安革命文物國家文物保護利用示范區,打造國家重點紅色旅游區。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加強黃帝陵、延安寶塔、秦嶺等中華文明、中國革命、中華地理標識保護。加大文物保護利用力度,深入推進文明中國考古探源重大工程建設,加快推進陜西歷史博物館、西安碑林博物館、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等改造提升,加強漢長安城、周原、石峁等大遺址保護展示,建設長城、長征、黃河國家文化公園等文化標志性工程,守護好兵馬俑、大雁塔等世界文化遺產,加強文物預防性保護和本體周邊環境治理。實施傳統工藝美術振興計劃,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

(四十四)提升公共文化服務水平。實施文藝精品戰略,引導激勵文化產品創作生產,抓好重大歷史節點和現實題材創作,做大做強“文學陜軍”、“西部影視”等文化品牌。加強文藝隊伍建設,培養一批德藝雙馨的文化名家。改造升級圖書館、文化館、綜合文化服務中心,提升城鄉基本公共文化服務覆蓋面和適用性。推動公共文化數字化建設,加強智慧廣電和應急廣播系統集成建設,推進省市縣媒體深度融合發展,構建全媒體傳播體系。創新實施文化惠民工程,支持開展群眾性文化活動。持續開展全民健身運動,積極發展體育事業和體育產業,精彩圓滿辦好第十四屆全國運動會和全國第十一屆殘運會暨第八屆特奧會。

(四十五)推動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深化文化管理體制和國有文化單位改革,健全現代文化市場體系。加快發展以文化創意為主的新型文化業態,做大做強影視制作、出版發行、演藝娛樂、動漫游戲等主導產業,培育一批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文化龍頭企業和知名品牌。推進文化與旅游深度融合,與科技、金融有機結合,加快全域旅游示范省建設,打響區域文化產業帶、旅游景區和度假區品牌,打造傳承中華文化世界級旅游目的地和萬億級文化旅游產業集群。建設一批重點文化產業園區和文化創意街區。深化國際人文交流合作,做強“國風秦韻”、“絲綢之路萬里行”和文物外展等外宣品牌,提升文化國際知名度和影響力。

十一、加強民生保障和社會建設,提升人民生活品質

順應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新期待,盡力而為、量力而行,加強基本公共服務供給,扎實辦好民生實事,切實推動共同富裕,讓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實、更有保障、更可持續。

(四十六)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堅持居民收入增長和經濟增長保持同步,增加低收入群體收入,擴大中等收入群體。完善工資合理增長、支付保障和最低工資標準調整機制,深化機關事業單位工資制度改革。健全各類生產要素由市場決定報酬的機制,探索通過土地、資本等要素使用權、收益權增加中低收入群體要素收入。多渠道增加城鄉居民財產性收入。健全以稅收、社保、轉移支付等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調節機制。

(四十七)多渠道促進就業創業。強化就業優先政策,健全常態化就業供需對接協調機制,建立就業公共服務體系和失業監測預警機制。完善重點群體就業支持體系和城鄉就業政策體系,扎實做好高校畢業生、退役軍人、農民工、就業困難人員等就業工作。深入開展穩就業精準幫扶和職業技能提升行動,建立促進創業帶動就業、多渠道靈活就業機制,支持和規范發展新就業形態。擴大公益性崗位安置,確保零就業家庭動態清零。注重解決結構性就業矛盾,防范和化解規模性失業風險。

(四十八)推動教育高質量發展。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全面發展素質教育,健全學校家庭社會協同育人機制,深化教育評價改革,加強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加大城市學校建設和學位供給,加強農村“兩類學校”建設,推動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和城鄉一體化。加快學前教育公益普惠發展,完善特殊教育、專門教育保障機制,實施普通高中“達標創示范工程”,推進高中教育優質化、多樣化、特色化發展,深化高校“雙一流”建設,推動高校內引外聯,拓展可持續發展空間,推進地方應用型高校轉型發展。實施職業院校“雙高計劃”和技工院校“強基工程”,促進職普融通、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打造“技能陜西”。支持和規范民辦教育發展,積極發展在線教育,完善終身學習體系。

(四十九)完善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堅持應保盡保原則,健全覆蓋全民、統籌城鄉、公平統一、可持續的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全面實施全民參保計劃,健全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制度。落實漸進式延遲法定退休年齡政策,發展多層次、多支柱養老保險體系。強化基本醫療保險、大病保險與醫療救助三重保障功能,落實異地就醫結算,探索建立長期護理保險制度,積極發展商業醫療保險。完善社保轉移接續機制,適度調整失業保險、工傷保險待遇水平。推動基本醫療保險、失業保險、工傷保險省級統籌。健全退役軍人工作體系和保障制度,推動優撫醫院、光榮院等改革發展。完善社會救助、社會福利、慈善事業等制度,健全未成年人工作體系和保障制度,健全農村留守兒童和婦女、老年人關愛服務體系,提升助殘服務能力。

(五十)扎實推進健康陜西建設。堅持關注生命全周期、健康全過程,完善健康促進政策。健全疾病預防控制體系、重大疫情醫療救治體系、應急物資保障體系,加強公共衛生法治保障,創新醫防協同機制,強化人才隊伍建設。堅持基本醫療衛生事業公益屬性,加快優質醫療資源擴容和區域均衡布局,加快建立分級診療體系,推進縣域醫共體建設,深化現代醫院管理制度改革,支持社會辦醫。加強基層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和能力建設。實施“秦躍計劃”,推進區域醫療中心和臨床重點專科建設,打造高標準區域衛生健康中心。大力發展“互聯網+醫療健康”,推廣遠程醫療。推進精準醫療、生物治療等前沿領域研究,構建整合型醫療服務體系。建立中西醫并重、優勢互補、協調發展長效機制,推進“長安醫學”傳承創新,做大做強“秦藥”品牌,創建國家中醫藥綜合改革試驗區。提升健康教育、慢病管理和殘疾康復服務質量,重視精神衛生和心理健康。深化愛國衛生運動,推廣文明健康生活方式。深入開展健康機關、健康軍營、健康學校、健康企業、健康家庭等健康細胞示范建設活動。

(五十一)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提高優生優育服務水平,建立健全3歲以下嬰幼兒照護服務體制機制,發展普惠托育服務體系,降低生育、養育、教育成本,促進人口長期均衡發展。開發老齡人力資源,積極發展銀發經濟。推動養老事業和養老產業協同發展,穩步推進公辦養老機構改革和建設,發展普惠性養老和互助型養老,擴大適老產品和服務供給,支持家庭承擔養老功能,構建居家社區機構相協調、醫養康養相結合的養老服務體系。建立健全高齡失能老人長期照護保障體系,加強養老服務綜合監管。

(五十二)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完善黨委領導、政府負責、民主協商、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科技支撐的社會治理體系,推動政府治理同社會調節、居民自治良性互動。鼓勵引導企事業單位、社會組織和人民群眾參與社會治理,構建黨組織領導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城鄉基層治理新格局。支持和引導社會工作者和志愿者等參與社會治理。推動社會治理重心向基層下移,向基層放權賦能,加強基層社會治理隊伍建設,健全城鄉社區治理和服務體系,構建網格化管理、精細化服務、信息化支撐、開放共享的基層管理服務平臺。試點先行、梯次跟進,加快推進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

十二、統籌發展和安全,建設更高水平平安陜西

認真落實國家安全戰略,把安全發展貫穿經濟社會發展各領域全過程,深化社會治理改革,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社會治理體系,防范化解各種風險挑戰,確保政治安全、社會安定、人民安寧。

(五十三)貫徹落實總體國家安全觀。嚴格落實國家安全責任制,加強國家安全體系和能力建設,建立健全風險研判、監測預警、防范化解機制。完善國家安全審查和監管制度,強化國家安全執法,加強重點領域安全工作統籌協調,堅定維護國家政權安全、制度安全、意識形態安全。加強國家安全宣傳教育,增強國家安全意識,鞏固國家安全人民防線。開展網上主權空間對敵斗爭,強化網絡輿情管控。嚴密防范和嚴厲打擊敵對勢力滲透、破壞、顛覆、分裂活動。

(五十四)確保經濟領域安全。加強重要經濟指標動態監測和分析研判,制定重要經濟領域風險應對預案,提升重要產業、基礎設施、戰略投資、重要科技等領域風險預防處置能力,保障經濟運行穩定性。強化關鍵領域、關鍵技術、關鍵產品保障能力,維護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維護水利、通信、網絡、電力、交通、供水、油氣等重要基礎設施安全。加強金融市場監管,打擊非法集資,防范企業債務風險,強化政府債務管理,防范化解區域性財政金融風險。

(五十五)保障人民生命安全。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健全生產安全隱患綜合治理體系,構建責任全覆蓋、管理全方位、監管全過程的安全生產長效機制,有效遏制道路交通、煤礦、危險化學品生產運輸等領域重特大安全事故。完善應急管理體系,加強應急物資保障,強化重大危險源、重要基礎設施風險管控,增強煤礦救援搶險、危險化學品處置、緊急醫療救援、公共衛生事件、自然災害應對等核心領域應急能力,發展巨災保險。推動人口密集區危險化學品企業的搬遷改造。強化生物安全保護,提高食品藥品等健康產品和服務的安全保障水平,加強特種設備安全監管。提升全民安全素養和安全意識。

(五十六)切實維護社會穩定和安全。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暢通和規范群眾訴求渠道,完善信訪制度,健全各類調解聯動工作體系,構建源頭防控、排查梳理、糾紛化解、應急處置的社會矛盾綜合治理機制。健全重大決策社會風險評估機制。加強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增強公共安全和社會治安保障能力,深化“雪亮工程”建設,完善立體化智能化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健全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和危機干預機制。深入推進社會治安聯動防控和排查整治,加強刑事犯罪預警工作,常態化、機制化開展掃黑除惡,堅決防范和打擊嚴重暴力犯罪、暴力恐怖、毒品犯罪和新型網絡犯罪。

十三、推動全面從嚴治黨向縱深發展,為實現“十四五”規劃和二○三五年遠景目標提供堅強保障

實現“十四五”規劃和二○三五年遠景目標,必須堅持全面從嚴治黨,發揮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作用,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形成追趕超越的強大合力。

(五十七)堅持和完善黨的領導。健全黨委對重大工作的領導體制,增強黨把方向、謀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能力和定力。嚴格執行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批示工作機制,完善黨中央重大決策部署落實機制,把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落實到實際行動上。加強黨對經濟社會發展工作的領導,完善黨委研究經濟社會發展戰略和重大方針政策的制度,健全決策咨詢機制,提高決策制度化、科學化、法治化水平。落實全面從嚴治黨的主體責任、監督責任,提高黨的建設質量。

(五十八)打造忠誠干凈擔當的高素質干部隊伍。全面貫徹新時代黨的組織路線,落實好干部標準,選優配強各級領導班子,大力培養選拔優秀年輕干部。加強思想淬煉、政治歷練、實踐鍛煉、專業訓練,提高各級領導班子和干部適應新時代要求抓改革、促發展、保穩定水平和專業化能力。細化落實“三項機制”,建立符合高質量發展要求的績效評價和政績考核體系,激勵保護敢擔當、善作為的干部,及時調整失職懈怠、工作滯后的干部,以正確用人導向引領干事創業導向。

(五十九)扎實推進正風肅紀反腐。把嚴的主基調長期堅持下去,嚴格執行中央八項規定及其實施細則精神,堅決反對特權行為和特權現象,持續糾治形式主義、官僚主義,切實為基層減負。強化權力運行監督制約,健全監督體系,加強政治監督,完善審批監管、執法司法、工程建設、資源開發等方面制度機制。深化政治巡視,完善上下聯動的巡視巡察網絡。嚴肅查處礦產開發、土地利用、工程項目、國有企業等重點領域腐敗問題和發生在群眾身邊的腐敗問題,鞏固拓展趙正永嚴重違紀違法案以案促改成果,堅決肅清其流毒和惡劣影響,深入開展警示教育,營造風清氣正的良好政治生態,一體推進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

(六十)加強民主政治建設。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支持人大及其常委會依法行使職權,強化對“一府一委兩院”監督,堅持人大討論決定重大事項制度、各級政府重大決策出臺前向本級人大報告制度。支持政協開展政治協商、民主監督、參政議政,完善協商于決策之前和決策實施之中的落實機制,提高建言資政和凝聚共識水平。完善大統戰工作格局,推進協商民主廣泛多層次制度化發展,加強同各民主黨派、工商聯和無黨派人士合作共事,做好民族、宗教、黨外知識分子、新的社會階層人士、港澳臺及海外華人華僑等工作,發揮工會、共青團、婦聯等人民團體橋梁紐帶作用。加強國防動員和后備力量建設,支持駐陜部隊、武警部隊建設,維護軍人合法權益。加強重點領域、新興領域立法,落實行政執法責任制,強化法治宣傳教育,健全公共法律服務體系,促進司法公正,建設更高水平法治陜西。

(六十一)健全規劃實施體系。堅持“一盤棋”思想,堅決貫徹黨中央決策部署,全面落實本建議確定的發展戰略、目標任務、重大舉措,編制全省和各市(區)、縣(市、區)“十四五”規劃綱要和專項規劃,形成定位準確、邊界清晰、功能互補、統籌銜接的規劃體系。健全政策協調和工作協同機制,完善規劃實施的監測和評估機制,強化督查檢查考核,堅持誰主管誰負責、誰牽頭誰協調,一級對一級負責、一級幫助一級解決問題,確保規劃目標任務落到實處。

實現“十四五”規劃和二○三五年遠景目標,責任重大、任務艱巨、使命光榮。全省上下要緊密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只爭朝夕、真抓實干,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省、奮力譜寫陜西新時代追趕超越新篇章而不懈奮斗!

【招商情報庫】專注于資本時代招商引資,力求打造更便捷更高效的招商引資平臺,為廣大的招商人員、企業和投資人提供服務及最新最實用的招商引資信息。



報告庫會員(¥)199/年起售

海量行業報告和相關實用干貨寂集錦
開通報告庫會員
樂享更多下載,購買超值優惠

查看更多報告

掃一掃獲取
最新情報資訊

掃一掃免費
閱讀最新報告

特色服務推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