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招商政策 > 正文

廣東印發培育發展安全應急與環保產業集群五年行動計劃(附全文)

發布日期:2020-05-14
分享:

中商情報網訊:為貫徹省委、廣東省政府關于推進制造強省建設的工作部署,加快培育安全應急與環保產業集群,推動產業高質量發展,制定本行動計劃。日前,廣東印發廣東省培育發展安全應急與環保產業集群行動計劃(2021—2025年)(征求意見稿)。征求意見稿提出:到2025年,全省安全應急與環保產業發展質量明顯提升,安全應急與綠色發展支撐保障能力顯著增強,形成龍頭帶動、產業集聚、協同創新的安全應急與環保產業體系。

(一)產業規模持續增長。全省安全應急與環保產業總產值超3600億元,培育一批具有較強國內和國際競爭力的龍頭骨干企業和知名品牌,打造3—5家百億級龍頭骨干企業,培育一批“單項冠軍”和“小巨人”企業。

(二)集聚效應逐步顯現。通過以點帶線、以線帶面,逐步形成龍頭企業帶動、特色產業集聚的發展格局。在珠三角地區形成以技術研發和總部基地為核心的產業聚集帶,在粵東西北地區形成以裝備制造和資源綜合利用為特色的產業聚集帶。

(三)創新能力顯著提升。突破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關鍵共性技術,建設一批產學研用有機結合、引領示范作用顯著的科技協同創新平臺,促進科技成果產業化。


附:廣東省培育發展安全應急與環保產業集群行動計劃(2021—2025年)(征求意見稿)

為貫徹省委、省政府關于推進制造強省建設的工作部署,加快培育安全應急與環保產業集群,推動產業高質量發展,制定本行動計劃。

一、總體情況

(一)產業發展現狀。安全應急與環保產業行業跨界大,分布在國民經濟各行業中,專門從事安全應急與環保產業的企業較少。本行動計劃所指的安全應急與環保產業主要包括技術、裝備、服務等行業,共涉及國民經濟行業分類的24大類中的62小類。2019年,我省安全應急與環保產業規模約2540億元,其中安全應急產業約630億元,節能環保產業約1910億元。安全應急產業主要集中在安全應急監測設備、救援特種裝備、安全應急服務等領域,節能環保產業主要集中在節能電氣設備、綠色建材、環境保護監測處理設備、廢棄資源綜合利用、節能環保服務等領域。

(二)存在的問題。一是產業規模較小,百億級企業僅1家,裝備集成化、系統化、專業化水平較低;二是產業集聚度不高,專業產業園區和集聚地較少;三是關鍵技術裝備存在短板,部分技術裝備仍依賴進口;四是公共科技創新平臺較少,科技成果轉化率較低,專業技術和管理人才欠缺;五是標準體系尚不完善,部分現行標準滯后于現有技術生產水平和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六是安全應急物資生產保供能力尚顯不足,保供體系有待于進一步完善。

(三)優勢和挑戰。一是國家對應急管理、安全發展、綠色發展工作高度重視,為產業發展提供了有利政策支撐;二是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安全應急與節能環保領域市場需求快速放量,為產業發展提供了穩定的市場保障;三是新業態下傳統制造業與信息產業深度融合發展,進一步拓展了產業發展空間。同時,人民群眾對安全、環保的期望日益增長,對產業發展提出了更高要求。

二、工作目標

到2025年,全省安全應急與環保產業發展質量明顯提升,安全應急與綠色發展支撐保障能力顯著增強,形成龍頭帶動、產業集聚、協同創新的安全應急與環保產業體系。

(一)產業規模持續增長。全省安全應急與環保產業總產值超3600億元,培育一批具有較強國內和國際競爭力的龍頭骨干企業和知名品牌,打造3—5家百億級龍頭骨干企業,培育一批“單項冠軍”和“小巨人”企業。

(二)集聚效應逐步顯現。通過以點帶線、以線帶面,逐步形成龍頭企業帶動、特色產業集聚的發展格局。在珠三角地區形成以技術研發和總部基地為核心的產業聚集帶,在粵東西北地區形成以裝備制造和資源綜合利用為特色的產業聚集帶。

(三)創新能力顯著提升。突破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關鍵共性技術,建設一批產學研用有機結合、引領示范作用顯著的科技協同創新平臺,促進科技成果產業化。

三、重點任務

(一)提升供給能力和質量。充分發揮我省產業鏈齊備的優勢,依托電子信息、裝備制造、軟件和信息服務等優勢產業,推動安全應急與環保產業跨行業、多領域協同發展,提升集成化、系統化的技術、裝備、服務的供給能力和質量,為我省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提供支撐。(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牽頭,省科技廳、生態環境廳、應急管理廳、能源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二)推動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建立以企業為核心的創新體系,引導企業加強與高校、科研院所、民間機構的合作,建設各類創新平臺和產業聯盟,突破監測預警、應急通信、救援特種裝備、節能電氣裝備、多污染物治理、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等領域的核心關鍵技術、先進基礎工藝。建立以市場為導向的科技成果轉化體系,以安全、節能、環保等領域強制性標準為基礎,推動地方標準、行業標準、團體標準建設,注重科技成果的適用性與經濟性的契合,實現產學研用協同推進。(省科技廳、工業和信息化廳牽頭,省發展改革委、生態環境廳、住房城鄉建設廳、應急管理廳、市場監管局、能源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三)培育壯大產業規模。推動產業集聚發展,建設一批國家級、省級安全應急與環保領域專業化園區。支持骨干企業開展強強聯合、多業態融合等多種形式的產業合作,提供并實施系統解決方案,培育一批百億級龍頭企業。培育具有創新引領作用、代表新經濟發展的“獨角獸”“瞪羚”企業,打造行業領域“單項冠軍”和“小巨人”企業。支持上下游成長型企業發展,提高專業化生產、服務和協作配套能力。加強國際先進技術、項目和人才引進力度。(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牽頭,省發展改革委、科技廳、生態環境廳、應急管理廳按職責分工負責)

(四)建立安全應急物資生產保供體系。按照“平急結合、統籌兼顧,產儲結合、藏儲于企”的原則,統籌考慮區域和產業特點,完善規劃布局,拓寬產品范圍,優化產品結構,建立立足廣東、面向全國的安全應急物資生產保供體系,確保安全應急物資“找得到”“產得出”“調得快”“用得上”。重點做好公共衛生應急物資生產保供,建立產品、裝備、原材料和企業清單,建設公共衛生領域應急所需的產品、裝備、原材料的產業集聚和專業制造基地。(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牽頭,省發展改革委、商務廳、衛生健康委、應急管理廳、市場監管局、糧食和儲備局、藥監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五)推動綠色生產和消費體系建設。加快建立綠色生產和消費相關法規、標準、政策體系,增加環境友好型原料和技術供給能力,推動生產者責任延伸,促進源頭減量、清潔生產、資源循環、末端治理,擴大綠色產品生產和消費,積極推進綠色產品政府采購。(省發展改革委牽頭,省科技廳、工業和信息化廳、司法廳、財政廳、生態環境廳、商務廳按職責分工負責)

四、重點工程

(一)安全應急技術裝備與服務工程。加快推進安全應急產品與服務的信息資源共享,構建多種形式應急產品和服務信息共享機制。依托物聯網、信息技術、預測預警技術,推動安全應急產業與機械裝備、醫藥衛生、輕工紡織、信息通信等協同發展,以安全應急需求帶動相關行業發展,用相關產業成果推動安全應急產業發展,促進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等技術在突發事件處置全流程中的應用,大力發展信息化安全應急管理服務,推動建立安全風險監測預警系統、安全事故隱患排查治理信息系統。促進機器人、無人機等智能無人應急救援裝備在應急處置中的應用。重點發展應急管理支撐服務、應急專業技術服務、社會化應急救援服務,促進安全應急服務專業化、社會化、規模化發展。(省發展改革委、工業和信息化廳、衛生健康委、應急管理廳按職責分工負責)

(二)公共衛生應急物資生產保供工程。籌劃建設廣東省公共衛生應急物資綜合性產業園,形成省級公共衛生物資常態化生產、應急物資生產能力基本儲備。利用已有的生物醫藥產業園區,集聚公共衛生應急物資企業。建立公共衛生應急物資生產保供信息平臺,形成公共衛生應急物資生產動態網絡。建立公共衛生應急物資定點生產企業清單,制定定點生產企業管理實施細則,根據企業運營情況、公共衛生事件物資需求等進行不定期動態更新。(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牽頭,省發展改革委、商務廳、衛生健康委、應急管理廳、藥監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三)節能技術裝備與服務工程。加大節能系統優化技術研發和推廣力度,鼓勵先進節能技術、信息控制技術與傳統生產工藝的集成優化運用,加強流程工業系統節能,加快節能智能控制、低功耗待機技術推廣應用。重點發展高效節能電機、風機、空壓機、變壓器、變頻器、熱泵等技術和裝備,推廣應用軟啟動裝置、無功補償裝置、自動控制系統等設備。在鋼鐵、石化、玻璃、水泥、陶瓷、紡織印染、皮革、造紙等高耗能行業開展節能關鍵工藝技術裝備推廣應用。推動重點用能單位開展能效對標,完善能源管理體系、能耗在線監測平臺建設,構建基于工業互聯網和大數據的能效監測診斷體系,提升能源使用智慧化管理水平。創新合同能源管理服務模式,健全效益分享機制,推廣能源費用托管、節能量保證、融資租賃等商業模式。鼓勵節能服務機構整合上下游資源,為用戶提供診斷、設計、融資、建設、運營等“一站式”服務。(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牽頭,省科技廳、能源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四)環保技術裝備與服務工程。大力研發全過程控制、多污染物協同控制等關鍵技術,發展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先進環保技術和裝備,推動污染治理技術成果轉化應用。大氣污染防治領域重點發展煙氣脫硫脫硝、高效除塵、工業有機廢氣治理、大氣復合污染防治、機動車尾氣凈化等技術與裝備;水污染防治領域重點發展制革、印染、線路板、電鍍、化工、畜禽養殖等重污染行業廢水處理與再生循環回用技術與裝備;土壤污染防治領域重點發展土壤重金屬、農藥殘留、高濃度不易降解有機物污染治理修復技術與裝備;環境監測領域重點發展污染源在線監測及重金屬快速檢測技術與裝備,發展新型毒害污染物檢測技術裝備及便攜式、車載式應急檢測技術裝備。規范引導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推動環保產業鏈整合發展,鼓勵環境服務綜合體為用戶提供環保技術咨詢、系統設計、設備制造、工程施工、運營管理等一體化專業服務。(省生態環境廳牽頭,省發展改革委、科技廳、工業和信息化廳、農業農村廳按職責分工負責)

(五)資源綜合利用工程。開展固體廢物分類、分質、分值的全生命周期綜合治理技術研究,開發選礦藥劑及裝備,發展多種共伴生有價組分綜合回收利用等高效尾礦回收技術,推進尾礦資源化利用。加強一般工業固體廢物資源化處置,利用工業窯爐、水泥窯等設施消納尾礦、粉煤灰、爐渣、冶煉廢渣、脫硫石膏等工業固廢。加強再生資源回收利用行業規范條件管理。推進新能源汽車動力蓄電池回收利用,開展廢舊動力電池回收網點建設,實現電池梯級利用和資源化無害化處置。推進資源循環利用基地和“無廢城市”建設,推動建筑廢物和道路廢物原位利用。依托預拌混凝土、預拌砂漿、預制構件等生產企業,推進建筑廢棄物和再生骨料的應用。支持農林廢棄物和餐廚廢棄物資源化、無害化處置利用。(省發展改革委牽頭,省科技廳、工業和信息化廳、生態環境廳、住房城鄉建設廳、農業農村廳按職責分工負責)

(六)綠色制造工程。以電子信息、家電、建材、汽車、化工、紡織等我省特色行業為重點,以推動產品全生命周期和生產制造全過程綠色化為目標,深入開展綠色制造體系建設,積極培育創建綠色產品、綠色工廠、綠色園區、綠色供應鏈示范。整合重點行業上下游產業鏈資源,推進綠色制造系統集成項目建設,促進相關領域綠色關鍵工藝技術的攻關突破和綠色設計平臺的加快構建。開展綠色制造服務體系建設,打造一批綠色制造系統解決方案供應商,提升我省綠色制造整體水平。引導企業開展工業產品生態(綠色)設計。落實電子電器、汽車、蓄電池、紙基包裝等行業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開展增材制造、特種材料、智能加工、無損檢測等再制造技術工藝研究,推動裝備關鍵件高端智能再制造。推動污染防治重點行業、產能過剩行業開展清潔生產審核,加大重點流域工業企業清潔生產工作力度。開展工業園區循環化改造,推動園區資源能源高效利用。引導綠色消費,建立綠色產品政府采購制度,將我省獲得國家認定的綠色設計產品列入政府采購品目清單管理。(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牽頭,省發展改革委、財政廳、生態環境廳按職責分工負責)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協調。依托廣東省制造強省建設領導小組機制,統籌推進安全應急與環保產業集群培育相關工作,落實責任分工,加強苗頭性、傾向性問題研究,及時解決產業發展中出現的突出問題。(省制造強省建設領導小組各成員單位按職責分工負責)

(二)營造良好產業發展環境。落實我省支持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各項政策措施,在稅收、用地、用電、融資、吸引外資等方面全力支持安全應急與環保產業發展,降低企業成本。嚴格落實節能、節水、環境保護、資源綜合利用等綠色產業稅收優惠政策,讓符合條件的納稅人充分享受國家有關節能環保稅收優惠政策。鼓勵社會資本積極投入我省安全應急與環保產業。(省發展改革委牽頭,省工業和信息化廳、自然資源廳、生態環境廳、商務廳,省稅務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三)加大政策支持。省級財政專項資金大力支持產業發展,重點支持安全應急、節能環保領域有關產業政策及標準體系研究、產業關鍵核心技術和共性技術攻關、公共服務能力、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和重點示范應用工程、產業化項目建設等。推動專業孵化器、投資平臺、金融機構支持企業創新發展,鼓勵有條件的企業掛牌上市。(省發展改革委牽頭,省科技廳、工業和信息化廳、財政廳、生態環境廳、地方金融監管局,廣東證監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四)強化人才隊伍建設。大力引進培養安全應急與節能環保領域科技創新領軍人才、杰出人才和緊缺拔尖人才,依托“廣東技工”工程,加大實用技能型青年人才引進培養力度。建立健全產學研用聯合培養人才機制,加強專業技術人員繼續教育示范基地建設,重點培養產業復合型人才,進一步加強安全應急與節能環保技術研發、工藝設計、企業管理、市場營銷等方面的專業人才培養。(省教育廳、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牽頭,省發展改革委、科技廳、工業和信息化廳、生態環境廳按職責分工負責)


【招商情報庫】專注于資本時代招商引資,力求打造更便捷更高效的招商引資平臺,為廣大的招商人員、企業和投資人提供服務及最新最實用的招商引資信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