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天津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GDP同比增長1%(圖)
來源:中商產業研究院 發布日期:2023-03-20 13:48
分享:

中商情報網訊:近日,天津市統計局發布《2022年天津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

一、綜合

初步核算,全市地區生產總值16311.34億元,按不變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1.0%。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273.15億元,比上年增長2.9%;第二產業增加值6038.93億元,下降0.5%;第三產業增加值9999.26億元,增長1.7%。三次產業結構為1.7:37.0:61.3。全市人均地區生產總值119235元,比上年增長1.8%。

數據來源:中商產業研究院數據庫

數據來源:中商產業研究院數據庫

財政收入穩步恢復全年一般公共預算收入1846.55億元,剔除留抵退稅因素后,按可比口徑計算下降5.8%,降幅逐季收窄,其中下半年增長10.1%。稅收收入1346.81億元,占一般公共預算收入的比重為72.9%,可比下降6.4%,其中四季度當季增長2.9%。從主體稅種看,增值稅511.39億元,企業所得稅306.51億元,個人所得稅113.58億元。全年一般公共預算支出2751.52億元,民生領域支出占比在七成以上。其中,社會保障和就業支出553.96億元,教育支出480.70億元,衛生健康支出174.68億元。

新經濟發展勢頭良好。新興產業活力不斷釋放,高技術產業(制造業)增加值比上年增長3.2%,快于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平均水平。規模以上服務業中,新服務營業收入增長6.3%,科技服務業營業收入增長12.2%。新興領域投資較快增長,高技術制造業投資增長10.0%,占全市制造業投資比重為31.5%,比上年提高3.2個百分點;戰略性新興產業投資增長7.3%,占全市投資比重為28.7%,比上年提高4.6個百分點。新產品產量快速增長,鋰離子電池、城市軌道車輛產量分別增長15.3%和53.8%。

營商環境不斷優化。持續深化“放管服”改革,大力推廣電子營業執照應用,實現電子營業執照與電子印章同步發放,41.6萬戶市場主體下載使用。出臺實施構建高標準市場體系若干措施,在全國首批印發693項行政許可事項清單。開展首屆“個體工商戶服務月”,開展質量基礎設施助力紓困中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專項行動。全年新登記市場主體26.71萬戶,其中民營市場主體26.55萬戶,年末實有市場主體164.81萬戶,比上年末增長9.0%。民營經濟規模基本穩定。全年民營經濟增加值6045.40億元,比上年下降0.2%,占全市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為37.1%。

居民消費價格溫和上漲。全年居民消費價格比上年上漲1.9%。分類別看,食品煙酒價格上漲2.2%,衣著上漲1.4%,居住上漲0.3%,生活用品及服務上漲1.6%,交通通信上漲5.9%,教育文化娛樂上漲1.8%,醫療保健上漲0.2%,其他用品及服務上漲0.3%。食品中,糧食、鮮果價格分別上漲2.9%、13.0%,鮮菜、豬肉價格分別下降1.2%、4.8%。

工業生產者價格漲幅回落。全年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比上年上漲5.8%,漲幅比上年回落5.1個百分點,其中生產資料出廠價格上漲6.6%,生活資料出廠價格上漲2.4%。全年工業生產者購進價格上漲4.4%,漲幅回落10.3個百分點。

二、農業

農業生產不斷提速全年農林牧漁業總產值521.43億元,比上年增長2.9%,連續3年提速。主要農作物產量增加,糧食總產量256.21萬噸,增長2.5%,實現“十九連豐”;蔬菜產量256.44萬噸,增長7.3%。牛出欄量15.68萬頭,增長4.9%;羊出欄量41.33萬頭,增長1.1%。生豬出欄200.51萬頭,存欄158.78萬頭,其中能繁殖母豬存欄19.25萬頭,增長3.0%。

現代都市型農業提質升級。耕地保護利用不斷加強,全年新建高標準農田24萬畝,新增高效節水灌溉10萬畝,創建糧食作物綠色高質高效示范區7萬畝。著力打造優質農業品牌,小站稻種植面積穩定在100萬畝,小站稻品牌入選全國首批農業品牌精品培育計劃。新建10萬畝稻漁綜合種養基地,全市稻漁投產面積達到53.5萬畝。農機裝備保障持續加強,在全域范圍內實現主要農作物生產全程機械化。

三、工業和建筑業

工業生產承壓前行全年全市工業增加值5402.74億元,比上年下降0.9%,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下降1.0%。規模以上工業中,分門類看,采礦業增加值增長4.7%,制造業下降2.5%,電力、熱力、燃氣及水生產和供應業下降4.6%。分經濟類型看,國有企業增加值下降0.5%,民營企業下降1.6%,外商及港澳臺商企業下降0.9%。分企業規模看,大型企業增加值增長0.4%,中小微型企業增加值下降2.7%。從行業看,農副食品加工業增加值增長16.6%,醫藥制造業增長8.8%,電氣機械和器材制造業增長8.3%,專用設備制造業增長7.3%。全年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達到千億級行業9個。

重點產業鏈發展取得積極成效。12條重點產業鏈帶動作用持續顯現,增加值合計占規模以上工業的77.9%,比上年提高5.2個百分點,其中航空航天、信創、生物醫藥、新能源產業鏈增加值分別增長15.6%、9.2%、7.6%和7.2%。在鏈工業企業營業收入、利潤總額分別增長8.9%、15.5%,分別快于規模以上工業5.9個、11.5個百分點。

工業效益穩定增長。全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營業收入比上年增長3.0%,利潤總額比上年增長4.0%,營業收入利潤率為6.47%,比上年提高0.02個百分點。減稅降費持續推進,年末規模以上工業企業資產負債率為53.3%,比上年末降低0.8個百分點;全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百元營業收入成本85.32元,比上年減少0.35元。

建筑業發展向好年末全市總承包和專業承包資質建筑業企業2719家,全年建筑業總產值4751.30億元,比上年增長2.1%。全年簽訂建筑合同額16550.48億元,增長17.2%。建筑業企業房屋施工面積18808.39萬平方米,其中新開工面積3491.85萬平方米。建筑業企業勞動生產率58.16萬元/人,比上年增長10.6%。

四、服務業

服務業總體平穩。全年批發和零售業增加值1401.75億元,比上年下降2.9%;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增加值1061.14億元,增長9.9%;住宿和餐飲業增加值126.21億元,下降9.9%;金融業增加值2197.27億元,增長2.4%;房地產業增加值1020.78億元,下降3.3%。全年規模以上服務業企業營業收入比上年增長4.4%,其中商務服務業和專業技術服務業營業收入分別增長24.3%和11.0%。

客貨運輸受疫情影響有所放緩全年全市貨運量53963.49萬噸,貨物周轉量2669.51億噸公里,分別比上年下降6.3%和0.5%;客運量8768.99萬人次,旅客周轉量165.37億人公里,分別比上年下降35.1%和49.0%。

截至年末,全市民用汽車擁有量389.23萬輛,其中私人汽車擁有量339.12萬輛;民用轎車241.53萬輛,其中私人轎車224.23萬輛。

郵電業務不斷擴展全年郵電業務總量341.53億元,比上年增長9.6%。其中,電信業務總量200.49億元,增長16.0%;郵政業務總量141.04億元,增長1.7%。全年快遞業務量12.16億件。年末固定電話用戶338.3萬戶,移動電話用戶1810.1萬戶,固定互聯網寬帶接入用戶631.1萬戶。全年累計建成5G基站3.6萬個。

五、國內貿易

消費市場緩慢恢復全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比上年下降5.2%。限額以上單位商品零售額中,糧油食品類零售額增長3.5%,中西藥品類增長19.8%,文化辦公用品類增長10.5%,日用品類增長0.3%,家用電器和音像器材類下降1.1%,化妝品類下降3.8%。

新興消費增勢較好。限額以上單位商品零售額中,新能源汽車零售額比上年增長1.0倍,智能手機增長46.5%。限額以上單位通過公共網絡實現的商品零售額增長9.8%,占限額以上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比重為31.3%,比上年提高5.1個百分點。

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建設扎實推進舉辦第二屆海河國際消費季、首屆品質生活節、第三屆天津夜生活節等促消費活動。商旅文體消費場景不斷豐富,首家體育主題商業綜合體青旅運動新天地、首個屋頂夜市萬科城市秀場開業運營。全年全市共舉辦展會16場,展覽面積40.85萬平方米。全市新開15個大型商業項目,其中8家大型購物中心,7家社區型購物中心,累計新增商業面積80萬平方米,新增商戶1000余家。重點商圈加速建設,佛羅倫薩小鎮商圈入選全國示范智慧商圈。

六、固定資產投資

房地產市場下行影響固定資產投資下降。全年固定資產投資(不含農戶)比上年下降9.9%。分產業看,第一產業投資下降1.1%,第二產業投資增長1.7%,第三產業投資下降13.9%。分領域看,工業投資增長1.4%,占全市投資比重為27.8%,比上年提高3.1個百分點;基礎設施投資增長6.8%,占全市投資比重為24.5%,比上年提高3.8個百分點,其中水利、生態環境和公共設施管理投資增長45.8%,城市軌道交通投資增長9.5%;房地產開發投資下降23.2%,下拉全市投資11.0個百分點。全市新建商品房銷售面積下降32.2%,其中住宅銷售面積下降32.9%;商品房銷售額下降34.7%,其中住宅銷售額下降34.9%。

新開工建設項目增長較快。全年全市新開工建設項目1359個,比上年增長12.6%,投資增長10.0%。其中,新開工10億元以上大項目個數和投資額分別增長11.1%和10.6%。

七、金融

金融信貸平穩增長全年全市社會融資規模增量3429億元,比上年多增245億元。年末中外金融機構本外幣各項存款余額40488.25億元,比年初增加4716.46億元,比上年末增長12.8%。各項貸款余額42494.69億元,比年初增加1598.60億元,增長3.5%。年末制造業貸款余額增長16.6%,增幅比上年提高13.5個百分點,創10年來新高;12條重點產業鏈貸款余額比年初增長40%。獲批數字人民幣試點,實現16大類通用和特色場景全面落地。

證券市場平穩發展全年新增境內上市公司7家,年末境內上市公司共有70家。年末證券賬戶653.47萬戶。全年各類證券交易額68246.33億元,比上年增長2.2%。其中,股票交易額35401.17億元,下降9.6%;債券交易額27869.71億元,增長15.3%;基金交易額4613.48億元,增長45.3%。期貨市場成交額105342.37億元。

保險業持續穩定增長全年原保險保費收入670.21億元,比上年增長1.5%。其中,財產險業務原保險保費收入157.05億元,增長1.9%;人身險業務原保險保費收入513.15億元,增長1.3%。全年賠付支出201.17億元,增長7.4%。其中,財產險業務賠付支出95.64億元,下降0.6%;人身險業務賠付支出105.53億元,增長15.8%。年末共有保險機構347家,保險公司從業人員7.34萬人。

八、開發開放

貿易出口結構優化全年外貿進出口總額8448.52億元,比上年下降1.4%。其中,進口4644.93億元,下降1.0%;出口3803.59億元,下降1.9%。從貿易方式看,一般貿易出口2274.00億元,占全市出口比重為59.8%,比上年提高2.0個百分點,增長1.5%;加工貿易出口1126.59億元,下降4.7%。從出口主體看,民營企業出口額增長10.4%,國有企業、外商投資企業分別下降23.9%和6.6%。從貿易伙伴看,對歐盟、美國、韓國和東盟出口分別增長5.8%、1.1%、11.8%和4.0%。“一帶一路”、RCEP市場份額不斷提升,全年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出口占比34.2%,對RCEP成員國出口占比32.1%,分別比上年提高0.9個和2.6個百分點。

招商引資成效顯著全年共引進國內招商引資項目3763個,實際利用內資3699.97億元,比上年增長9.5%。其中,引進服務業項目2599個,到位資金2807.03億元,增長9.0%,占比75.9%;引進制造業項目944個,到位資金757.22億元,增長12.9%,占比20.5%。全市新批外商投資企業496家,合同外資額149.25億美元,實際直接利用外資59.50億美元,增長10.4%。

對外開放穩中提質積極探索業態模式創新,王蘭莊國際商貿城納入國家市場采購貿易方式試點范圍,國務院加快培育的六種外貿新業態全部落地;服務業擴大開放116項綜合試點任務深入實施,跨境貿易便利化專項行動持續開展,建成首個跨境電商進口退貨中心倉和跨境電商全球中心倉。中歐班列實現常態化運行,首次發運“保稅+中歐班列”新模式,天津港中歐班列運量完成9.3萬標準箱,比上年增長60.3%。全年新設境外企業機構119家,中方投資額24.12億美元,比上年增長5.5%。對外承包工程新簽合同額79.61億美元,完成營業額45.88億美元。年末在外勞務人員0.64萬人。

自貿試驗區開放引領作用持續增強。數字人民幣保理、城市地鐵定制化租賃等一批創新措施落地實施。優中選優總結提煉形成41項改革試點經驗在全市及京冀區域復制推廣。截至年末,自貿試驗區內實有各類市場主體8.2萬戶,累計實際使用外資金額144.25億美元;累計實施544項制度創新措施,38項試點經驗和實踐案例在全國復制推廣。

九、京津冀協同發展

積極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全年全市引進北京投資項目1180個,到位資金1853.06億元,占全市吸納內資的比重超過一半,達到50.1%。北京企業在天津新設機構1406家,新落地重大項目318個,總投資1721億元。全市吸納北京技術合同2256項。濱海—中關村科技園、寶坻京津中關村科技城建設進展順利。

重點領域協同發展累累“軌道上的京津冀”加速形成,京唐城際鐵路、京濱城際鐵路寶坻至北辰段建成通車,津興鐵路全線鋪軌。塘承高速濱海新區南段開通運營。雄安新區至天津港貨運快速通關機制不斷完善。協同創新持續活躍,三地共同申報的“京津冀生命健康集群”入選“國家先進制造業集群”,京津冀國家技術創新中心天津中心掛牌。醫療領域協同持續推進,參與京津冀地區醫學影像檢查資料共享的醫療機構達到56家;臨床檢驗結果互認醫療機構達到89家,互認項目達到50個。

世界一流智慧、綠色港口建設提速加力天津港在泊船時效率再破世界紀錄,北疆港區C段智能化集裝箱碼頭率先實現生產消耗“碳中和”。年末全市集裝箱航線總數增加到140條,集裝箱吞吐量突破2100萬標箱,達到2102.13萬標準箱,比上年增長3.7%,港口貨物吞吐量5.49億噸,增長3.7%,海鐵聯運完成120萬標準箱。

十、城市建設和公用事業

城市交通更加便捷地鐵10號線建成通車,37條市政道路竣工開通,完成停車場建設27處,增加停車泊位7000余個。全年城市公共交通客運量7.6億人次,其中軌道交通客運量3.2億人次。年末全市公路里程15230公里,其中高速公路里程1358公里。

城市更新項目扎實推進。持續推進老舊小區改造,全年改造177個城鎮老舊小區,惠及居民10萬戶,群眾居住環境持續改善。大力開展城市供熱“冬病夏治”,改造供熱舊管網108公里、燃氣舊管網404公里。棚改安置房加快建設,基本建成3100套,面積24.8萬平方米。

十一、教育和科學技術

教育事業穩步發展獲批基礎教育綜合改革國家實驗區。認定新增普惠性民辦幼兒園94所。新增義務教育學位4.5萬個。高校“雙一流”建設持續推進,新增87個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和136個市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入選國家級現代產業學院、特色化示范性軟件學院各1個。年末全市共有研究生培養機構24所,普通高校56所,中等職業教育學校58所,普通中學542所,小學884所。全年研究生招生3.16萬人,在校生9.28萬人,畢業生2.40萬人。普通高校招生17.07萬人,在校生59.45萬人,畢業生15.60萬人。中等職業教育(不含技工學校)招生2.74萬人,在校生8.29萬人,畢業生2.49萬人。普通中學招生19.28萬人,在校生57.11萬人,畢業生16.46萬人。小學招生12.43萬人,在校生77.09萬人,畢業生11.89萬人。幼兒園2257所,在園幼兒31.95萬人。

人才引育步伐加快舉辦第三屆天津市“海河英才”創新創業大賽,深入實施人才引領戰略,全年引進人才10.6萬人,全市擁有高技能人才84萬人。新建博士后科研工作站34個,新進站博士后632人,分別比上年增長25.9%和5.3%。全市具備科學素質的公民比例為18.68%。

創新平臺和創新主體活力增強成功舉辦第六屆世界智能大會。新建腦機交互與人機共融海河實驗室,6家海河實驗室開展重大課題130余項。新認定8家市級大學科技園。有效期內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累計192家,市級“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累計961家;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77家,市級企業技術中心680家;國家級制造業單項冠軍28家。國家科技型中小企業、市級雛鷹企業、市級瞪羚企業分別達到10719家、5620家和447家。全年簽訂技術合同12514項,比上年增長0.4%;合同成交額1676.53億元,增長26.8%;技術交易額793.16億元,增長27.9%。

創新成果不斷涌現。神工腦機交互系統面世,“天津號”純太陽能車迭代升級,康希諾全球首款吸入式新冠疫苗獲批使用。全年市級科技成果登記數1703項,其中,屬于國際領先水平129項,達到國際先進水平264項。全年專利授權7.15萬件,其中發明專利1.17萬件,比上年增長59.2%。PCT專利申請受理量577件,增長29.9%。年末有效發明專利5.12萬件,增長17.9%。

十二、文化旅游、衛生健康和體育

文化事業繁榮興盛活躍百姓精神文化生活,舉辦“第七屆市民文化藝術節”,圍繞喜迎黨的二十大主題主線推出群眾文化品牌活動48項,組織“千村百站”優秀社團群眾文化節目展演。成功聯合舉辦第十三屆中國藝術節,現代評劇《革命家庭》和小品《疫“懂”的心》分獲文華獎和群星獎。天津博物館珍品文物數字展廳建設取得階段性成果,平津戰役紀念館《紅色醫藥文化遺存展》入選國家文物局發布的100個核心價值觀主題推介展覽名單。截至年末,全市共有藝術表演團體258個,文化館17個,博物館72個,公共圖書館20個,街鄉鎮綜合文化站257個。全市電影放映單位119個,放映場次82.26萬場,觀影人數729.21萬人次,實現票房收入3.1億元。

特色旅游品牌塑造持續推進加快打造楊柳青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和大運河海河文化旅游帶,推出10條大運河特色相關主題旅游精品線路。開展天津文廟、獨流木橋等大運河沿線文物保護修繕工程,開展黃崖關長城保護工程。實施“邂逅·天津”創意城市發展計劃,持續打造“I·游天津”旅游活動品牌。全年共接待國內游客1.12億人次,國內旅游收入773.06億元。

衛生健康保障有力截至年末,全市共有各類衛生機構6282個,其中醫院435個。衛生機構床位6.85萬張,其中醫院6.22萬張。衛生技術人員12.44萬人,其中執業(助理)醫師5.25萬人,注冊護士4.83萬人。醫療衛生機構診療人數10049.0萬人次,其中醫院診療人數6044.2萬人次。

體育事業成績優異。全年天津市體育健兒在國際國內重大賽事中獲得10金7銀6銅的好成績,天津女排在2022年全國女子排球錦標賽中奪得第七個全國錦標賽冠軍。精心舉辦天津市第十五屆運動會。提升全民健身場地設施保障水平,全年共建成健身步道26條、多功能運動場47個、籠式足球場14個、社區體育園108個、登山步道5條、鄉村健身廣場97個、室外智能健身設施110處、群眾滑冰場7塊、智慧社區健身中心3個,更新社區健身園682個,支持23個全民健身中心配建體育設施。

十三、人口、就業和人民生活

城鎮化水平不斷提升。年末全市常住人口總量1363萬人,其中城鎮常住人口1160萬人,鄉村常住人口203萬人。城鎮化率為85.11%,比上年末提高0.23個百分點。

就業保持穩定開展春風行動、春暖農民工專項行動,做好離校未就業高校畢業生“一對一”就業幫扶等公共就業服務活動,全力穩定高校畢業生、農民工、就業困難人員等重點群體就業。全年新增就業36.05萬人。

居民收入穩步增加全年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8976元,比上年增長3.2%。其中,工資凈收入31026元,增長4.2%;經營凈收入3106元,下降4.2%;財產凈收入4287元,下降6.3%;轉移凈收入10556元,增長7.1%。按常住地分,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3003元,增長2.9%;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9018元,增長3.8%,快于城鎮居民增速0.9個百分點。城鄉居民收入之比為1.83,連續4年縮小。

十四、社會保障和社會救助

社會保障持續強化年末全市參加職工基本醫療保險人數642.60萬人,參加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人數533.80萬人;參加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人數800.06萬人,參加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人數171.56萬人;參加工傷保險人數410.53萬人;參加失業保險人數392.20萬人;參加職工生育保險人數365.23萬人。

社會救助體系更加完善年末全市老人家食堂達到1723個,養老機構436家,分別比上年末增長1.3%和10.1%。老年日間照料服務中心(站)1305個,床位數1.31萬張。提供住宿的社會服務機構擁有床位5.82萬張。全市低保對象12.35萬人,特困供養人員1.19萬人,各類福利機構年末收養人員2.4萬人。完成殘疾人家庭無障礙改造6361戶,首次開展殘疾人大學生創新創業競賽活動,舉辦殘疾人專場招聘會22場,就業援助“暖心活動”專場招聘會210場,全年新增殘疾人就業5607人。全年社會救助總支出22.85億元。全年醫療救助總人數15.10萬人,醫療救助支出3.00億元。

十五、生態環保

生態環境質量持續向好。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深入開展,全年PM2.5平均濃度37微克/立方米,比上年下降5.1%;空氣質量優良天數267天,優良天數比率達到73.2%;地表水國控斷面優良水質占比58.3%,比上年提高13.9個百分點,劣V類水質國控斷面全部消除,12條入海河流消劣,空氣和水環境質量均達到監測以來最好水平。近岸海域優良水質比例達71.7%,比上年提高13.4個百分點。農耕地、重點建設用地保持安全利用,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率達到90%,完成68條農村黑臭水體治理。

綠色生態安全屏障繼續鞏固。“871”重大生態工程深入實施,綠色生態屏障區內藍綠空間占比超過65%。完成海河綠芯生態修復,完成土方工程190萬立方米,植樹4.7萬株,林地9600畝,整合修復耕地4051畝,復墾復綠持續推進。

如發現本站文章存在版權問題,煩請聯系editor@askci.com我們將及時溝通與處理。
中商情報網
掃一掃,與您一起
發現數據的價值
中商產業研究院
掃一掃,每天閱讀
免費高價值報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