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商情報網訊:當前,全球光伏組件生產制造重心仍然在中國大陸,中商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25-2030年中國光伏組件行業深度分析及發展前景預測研究報告》顯示,2023年中國光伏組件產能和產量分別達920GW和518.1GW,同比分別增長66.7%、75.8%。中商產業研究院分析師預測,2024年中國光伏組件產能及產量將分別達到1120.0GW和560.0GW,2025年達到1240.0GW和620.0GW。
數據來源:中國光伏行業協會、中商產業研究院整理
從進出口情況來看,中商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25-2030年中國光伏組件行業深度分析及發展前景預測研究報告》顯示,2023年我國光伏組件出口額約396.1億美元,同比下降6.5%。這也是近三年來首次出現出口額有所下降。組件出口量約211.7GW,同比增長37.8%,組件出口量占我國組件產量的40.9%。組件出口量再創歷史新高。
數據來源:中國海關、中國光伏行業協會、中商產業研究院整理
從企業出貨量來看,2024年前三季度,中國光伏組件出貨量向頭部企業集中趨勢明顯,其中晶科能源以67.65GW的出貨量領跑,晶澳科技和天合光能緊隨其后,分別出貨約57GW和54-55GW,隆基綠能以51.23GW的出貨量位居第四,TOP4企業合計組件出貨量約230GW。
資料來源:北極星太陽能光伏網、中商產業研究院整理
光伏組件行業發展前景
1.政策支持行業發展
政府將光伏產業納入國家能源發展戰略,并制定了明確的發展規劃。例如,“十四五”規劃中關于風光大基地的利好政策,推動了光伏組件市場的快速發展。同時政府鼓勵光伏組件企業進行技術創新和研發,提高光伏組件的性能和效率。通過設立科研項目、提供研發資金以及建立產學研合作機制等方式,推動光伏組件技術的不斷進步。
2.技術創新推動組件效率提升
光伏組件的核心在于將太陽能轉化為電能,因此其轉換效率是衡量其性能的重要指標。近年來,隨著光伏技術的不斷創新,光伏組件的轉換效率得到了顯著提升。例如,晶體硅太陽能電池已經實現大規模商業化,其商業化模組電池的光電能量轉換效率已經超過25%,工作壽命在25年以上。此外,以鈣鈦礦、有機太陽能電池為代表的第三代太陽能電池技術也在不斷發展,具有輕、薄以及可以制備成柔性器件等突出優點,在柔性太陽能電池方面與晶硅太陽能電池應用領域互補,在光伏建筑一體化、可穿戴和便攜式能源以及室內光伏等方面具有重要應用前景。這些技術創新不僅提高了光伏組件的轉換效率,還降低了生產成本,使得光伏發電更加經濟可行。
3.受關稅壁壘影響,國內企業將調整產能布局
當前美國商務部公布了對越南、泰國、馬來西亞和柬埔寨光伏電池及組件的反傾銷調查初裁結果,按照美國商務部公布的最新表格,東南亞四國按照不同企業將征收0%~271.28%的稅率。國內大多行業龍頭企業,諸如隆基綠能、晶澳科技、天合光能、正泰新能、晶科能源、阿特斯、協鑫、騰暉等均在東南亞建有工廠。美國對東南亞四國光伏產品征收高額反傾銷稅,將直接影響中國光伏組件通過東南亞中轉進入美國市場的渠道。為應對美國市場的變化,中國光伏組件企業可能會考慮在美國本土或其他地區建立生產基地,以繞過關稅壁壘。同時中國光伏企業可能會尋求出口市場多元化,增加對歐洲、亞洲和非洲等其他地區的出口,以減少對美國市場的依賴。
更多資料請參考中商產業研究院發布的《中國光伏組件行業市場前景及投資機會研究報告》,同時中商產業研究院還提供產業大數據、產業情報、行業研究報告、行業白皮書、行業地位證明、可行性研究報告、產業規劃、產業鏈招商圖譜、產業招商指引、產業鏈招商考察&推介會、“十五五”規劃等咨詢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