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商情報網訊:生態環境監測是生態環境保護的基礎,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支撐。我國生態環境監測網絡的建設與日俱進,目前已成為全球最大的環境監測設備市場之一。
水質監測設備銷量
我國水質監測領域主要包括:環境水質監測、污染源監測、水利水務監測、供水管網監測、海洋監測及水質應急監測等領域。數據顯示,我國水質監測設備銷量由2017年的19345臺/套增長至2020年的47486臺/套,年均復合增長率為34.9%,預計2023年將達93607臺/套。
數據來源:中國環境保護產業協會、中商產業研究院整理
未來發展趨勢
1.國控斷面增加帶動監測設備增長
《“十四五”生態環境監測規劃》明確,在全國重點流域和地級及以上城市設置3646個國家地表水環境質量監測斷面,開展自動為主、手工為輔的融合監測,支撐全國水環境質量評價、排名與考核。“十四五”期間,國控斷面數量從2050個整合增加至3646個。同時,《“十四五”生態環境監測規劃》明確,加強長江、黃河等重點流域監測。隨著“十四五”期間國家加強對長江、黃河等重點流域的監測,也必將帶動地表水監測設備市場需求的增長。
數據來源:中商產業研究院整理
2.非國控點的點位數和自動化率將得到提升
目前,我國地表水監測仍存在站點布局不合理、城鄉及東中西部間環境監測能力差異大、基層監測站點設備短缺、監測范圍小、監測指標不全面等問題。其中,非國控點中還有很大部分是非自動監測,《生態環境監測規劃綱要(2020-2035年)》中明確提到,要深化自動監測與手工監測相融合的監測體系,研究建立以自動監測為主的地表水監測評價、考核與排名辦法,與手工監測評價結果平穩銜接。同時,整合農村生態環境監測數據,增強農村環境質量分析評價能力。因此未來我國水質監測非國控點市場前景巨大。
3.地下水監測、海洋監測將成為新的增長點
《“十四五”生態環境監測規劃》強調,健全分級分類的地下水環境監測評價體系,支撐地上-地下協同監管。同時,構建陸海統籌、河海聯動的海洋生態環境監測體系,以近岸海域為重點,覆蓋管轄海域,逐步向極地大洋拓展。“十四五”期間,隨著地下水、海洋監測點位的陸續設置,也將帶動監測設備需求的增長。
4.監測參數增加帶動監測設備更新需求增長
隨著我國水質監測的不斷細化,對水質監測參數的要求也在不斷提高。根據《關于進一步做好國家地表水考核斷面采測分離和水質自動站建設工作的通知》的規定,地表水斷面事權上收工作要求水質自動站的監測項目至少覆蓋參數個數由7參數(水溫、pH、電導率、1-1-130濁度、溶解氧、氨氮、高錳酸鹽指數)增加至9參數(水溫、pH、電導率、濁度、溶解氧、氨氮、高錳酸鹽指數、總磷、總氮),湖庫站點增加葉綠素a和藻密度,地表水監測因子明顯增加。
更多資料請參考中商產業研究院發布的《中國環境監測市場前景及投資機會研究報告》,同時中商產業研究院還提供產業大數據、產業情報、行業研究報告、行業白皮書、商業計劃書、可行性研究報告、園區產業規劃、產業鏈招商圖譜、產業招商指引、產業鏈招商考察&推介會等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