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旅游局:《2017年全域旅游發展報告》(全文)
來源:國家旅游局 發布日期:2017-08-23 17:15
分享:

近日,國家旅游局發布了《2017年全域旅游發展報告》,2016年,500家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創建單位共接待國內外游客18億人次,約占全國旅游人數的40.5%,同比增長20%,旅游總收入1.76萬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28%。接待過夜的國內外游客7.3億人次,占接待總人數的40%,同比增長21%。旅游業增加值占GDP比重均值為21.5%,一些旅游業發達的創建單位甚至高達40%以上。

一、應運而生

(一)誕生背景

1.大眾化需求呼喚全域旅游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入決勝階段,全面小康社會必然伴隨著大眾旅游的興起。2016年,我國國內游達44.4億人次,人均出游率達3次,旅游成為中國老百姓的必需品。全域旅游是應對全面小康社會大眾旅游規模化需求的新理念、新模式和新戰略。

2.經濟新常態需要全域旅游

經濟新常態下,全域旅游貫通消費與生產領域,促進中國經濟脫虛入實,發揮了“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防風險”重要功能,成為中國經濟一抹亮麗的風景線。2016年,我國國內、入境和出境旅游三大市場旅游人數達47億人次,旅游消費規模5.5萬億元。2016年全國旅游業實際完成投資12997億元,同比增長29%,比第三產業和固定資產投資增速分別高18個百分點和21個百分點,比房地產投資增速高22個百分點。

3.對接和服務國家戰略體系

全域旅游與“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高度契合,發展全域旅游“因之緣起、為之落實、以之為遵循”。全域旅游具有天然的與“四化戰略、美麗中國、健康中國、生態文明建設、中國工業2025”等重大國家戰略對接和融合發展的優勢。最近幾年,我國休閑農業接待人次和經營收入年均增長15%以上,到2018年,我國休閑農業市場規模將接近5900億元;住建部公布的首批200家特色小鎮中有70%與旅游業發展相關;旅游電商成為增長最快的電商領域,在線旅游消費占旅游總消費的20%。

4.旅游業深度調整和深刻變革

我國旅游業將繼續處于黃金發展期,同時也是結構調整期、游客文明素質逐步提升期、旅游市場秩序逐漸規范期及各類矛盾凸顯期,呈現“五期疊加”的特征。旅游產業也進入了一個深度調整和深刻變革期:一是景點旅游的邊際效益下降,旅游產業在新的時期急需拓展全域發展空間,形成新的產能。二是出游方式上散客化趨勢顯著,游客自助游超過85%,自駕游超過60%,旅游空間行為出現全域化特征,導致旅游供給的全域化。三是游客散客化趨勢導致了旅行社和導游核心業務被削弱,旅游主營業務發生了質的變化。四是旅游核心競爭力由景點競爭轉向旅游目的地的綜合競爭。

(二)重大意義

1.中國旅游發展新道路

全域旅游為旅游資源數量和品質一般,甚至缺乏旅游資源的地區提供了一種旅游發展的可能,“青山綠水、藍天白云”和“特色文化、生活方式”等全域旅游資源成為旅游業發展的重要基礎條件。

2.區域統籌發展新方案

全域旅游是以旅游為動力產業的區域統籌發展和協調的新方案。全域旅游已經成為中西部地區縣域經濟和市域經濟發展的重要模式;成為東北地區老工業基地轉型升級重要選擇;成為東部地區統籌城市空間、生產空間和生態空間的重要抓手,成為重要的民生工程。

3.生態環保新格局

通過持續推進全域旅游的發展,有望把全域旅游區劃定為一種新的國土功能區劃方式,構建科學、適度、有序的國土空間布局體系,綠色循環低碳發展的產業體系,形成新的生態保護格局。

4.脫貧致富新出路

旅游扶貧又是“造血式”扶貧,是物質和精神“雙扶貧”。發展全域旅游擴大了對貧困人口的覆蓋率和扶貧的有效性。與此同時,發展全域旅游也成為東部地區鄉村和城郊老百姓的致富快車。

5.百姓幸福生活新方式

發展全域旅游是建設“幸福中國”的重要源泉,它擴大了老百姓的出游空間,為老百姓提供了多元化的旅游選擇,大幅提升了老百姓的出游意愿、出游頻率,全面提高了國民旅游福利,提高百姓生活的幸福指數。2016~2017年度旅游幸福指數為93.6。

如發現本站文章存在版權問題,煩請聯系editor@askci.com我們將及時溝通與處理。
中商情報網
掃一掃,與您一起
發現數據的價值
中商產業研究院
掃一掃,每天閱讀
免費高價值報告
?